陳國光,張鵬飛,耿澤,方乃浩,曲 亮(中建八局第二建設有限公司,山東 青島 266100)
傳統(tǒng)的地下室設置常規(guī)誘導縫或伸縮縫,在施工中往往采用木條等傳統(tǒng)方式充當模具,會出現誘導縫留置尺寸不準確、加固歪斜、后期不能拆除等問題,造成誘導縫起不到預期效果,同時模具也不能達到周轉目的,造成浪費。本工程地下室混凝土結構設置分級誘導縫,形成預裂部位,通過“放”的方式釋放應力,在混凝土中摻加聚丙烯抗裂纖維,“抗放結合、剛柔相濟”,進而減少和控制墻面裂縫開展,限制開裂和變形的范圍。同時在預裂部位采取附加防水措施,保證防水效果。
煙臺華潤中心四期住宅 9~13 號樓項目位于煙臺市萊山區(qū)煙大路以南、清泉路西側,占地面積 27 209.64 m2,總建筑面積約 22.78萬 m2,主樓地上27~50 層,地下 3 層,車庫地下 2 層,建筑面積 55 643.23 m2。地上分為 9 號、10號、11 號、12 號、13 號五棟高層住宅,框架剪力墻結構。本工程地下室外墻厚度為 400 mm 厚,最大長度為 80 m,整體剪力墻具有跨度較長、厚度較大、樓層較高、靠近沿海等特點。
本工程地下室外墻厚度為 400 mm 厚,最大長度為 80 m,整體剪力墻具有跨度較長、厚度較大、樓層較高、靠近沿海等特點。
2.1.1 沿海地區(qū)超長剪力墻雙向分級誘導縫體系技術工藝流程:誘導縫設計→誘導縫部位鋼筋綁扎→預埋模具支設→混凝土澆筑→內塞水泥基滲透結晶→外側防水加強層。
2.1.2 沿海地區(qū)超長剪力墻綜合養(yǎng)護施工技術
施工流程:澆水養(yǎng)護→薄膜保濕→棉氈保溫→養(yǎng)護14 d。
2.2.1 超長剪力墻雙向分級誘導縫體系技術
(1)誘導縫設計。與設計院聯系,通過深化設計,經過設計院計算并同意,根據剪力墻長度和墻厚沿長度方向每隔 3~5 m 設置雙向分級誘導縫(墻厚 400 mm 以下采用 4~5 m,墻厚 400 mm 及以上采用 3~4 m),一級誘導縫規(guī)格為 100 mm×5 mm,二級誘導縫規(guī)格 20 mm×20 mm。經過驗算預裂的裂縫的寬度要滿足使用要求,不同的結構型式、不同的環(huán)境類型所采用的誘導縫型式均應按設計和規(guī)范要求確定,在不影響結構受力部位設置,誘導縫不能取代伸縮縫但可以減少伸縮縫的設置數量。圖 1 為雙向分級誘導縫節(jié)點圖。
圖1 雙向分級誘導縫節(jié)點圖
(2)誘導縫部位鋼筋綁扎。誘導縫是通過適當減少鋼筋對混凝土的約束等方法在混凝土結構中設置的易開裂的部位。在誘導縫的位置剪力墻的水平鋼筋進行局部加強處理。誘導縫處鋼筋彎折要一致,使誘導縫順直。
(3)預埋模板支設。混凝土澆筑前,在誘導縫內側安裝鋼模具及模板,以預留凹槽, 該模具隨模板一并拆除。模具平立面圖、三維效果圖如圖 2 所示。
圖2 模具設計圖
(4)混凝土澆筑。采用補償收縮防水混凝土,為防止超長混凝土結構產生有害裂縫,提高混凝土的抗裂能力,一般在混凝土中摻加一定量(0.6~1.2 kg/m3)的聚丙烯抗裂纖維,采用低水化熱水泥,摻加粉煤灰(二級以上)等綜合措施。
(5)內側填塞滲透結晶防水材料。將內側預留凹槽模板取出,并將基層清理干凈。在混凝土達到 28 d 齡期之后,在內側預留凹槽處嵌填水泥基滲透結晶型防水材料。將滲透結晶防水涂料分層涂抹,每層厚度≤1.5 mm,下層七成干后不流淌再施工上一層。滲透結晶抗?jié)B壓力(28 d)應≥1.2 MPa。
(6)外側防水加強層。在墻外側施工防水加強層,采用柔性防水,可采用外貼止水帶(外貼式止水帶在鋼筋綁扎后墻體模板支設前進行安裝)或者卷材及涂料防水(防水層在混凝土成型后實施),防水加強層兩側搭接長度>150 mm。防水加強,使得誘導縫達到裂而不滲的目的。在誘導縫部位外貼止水帶或設置防水加強層之外,另需按設計要求設置結構的迎水面防水層。
2.2.2 超長剪力墻雙向分級誘導縫體系技術
根據現場情況確定合理的拆模時間,采用保溫+保濕雙體系養(yǎng)護技術對豎向構件進行綜合養(yǎng)護。混凝土拆模完后,先采用澆水方式對剪力墻進行潤濕養(yǎng)護;再采用薄膜對構件纏繞進行保濕;在保濕層的基礎上采用毛氈纏繞進行保溫,養(yǎng)護時間至少 14 d 以上。
本工法應用于煙臺華潤中心南部商務辦公樓項目、煙臺華潤中心四期住宅 9~13 號樓項目地下室外墻,通過技術攻關,設置分級誘導縫,根據裂縫等級進行導向開裂,成功的減少了結構裂縫,提高了防水效果,為后續(xù)類似工程提供設計及施工經驗。
本項目在多方協(xié)同作業(yè)、深化設計、可視化交底、現場管理等方面進行了深入的探索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問題需要改善。
(1)專業(yè)能力不足,在摸索過程中碰壁較多,增加了經濟投入。
(2)與項目部其他相關部門的聯動不足。
(3)沒有相關模型的建立經驗,導致實際應用時存在一定偏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