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波
浙江旅游職業(yè)學(xué)院 杭州 313231
300萬年前,地球上出現(xiàn)人類;170萬年前,人類已會用火。火的使用是人類與動物進化分界的重要標(biāo)志。而人類從茹毛飲血到熏烤、石煮時代,再到器皿蒸煮,飲食方式的改變,起到革命性變化的是緣于陶器的發(fā)明。陶器的發(fā)明對人類體質(zhì)的提升和思維方式的改變都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江西萬年縣仙人洞發(fā)現(xiàn)距今2萬余年前的陶片;湖南玉蟾巖出土陶片距今1.5萬年;浦江上山的大口盆、雙耳罐等陶器距今1萬年;河姆渡時期燒制夾炭黑陶,距今約7000年。可見中國燒制陶器歷史之悠久。
新石器時代的陶器燒制,從陶質(zhì)區(qū)分,有紅陶、彩陶、黑陶、白陶和灰陶,其陶器燒造工藝隨著社會歷史的發(fā)展,在一步步發(fā)展提高,裝飾工藝也是如此,從無到有,從原始到形成后期代代流傳的裝飾紋樣。
江西萬年仙人洞先民(距今2萬年前)燒制出世界上最早的粗繩紋紅陶,那是萬年前的文明曙光。上山文化遺址(距今11400—9000年)出土的夾炭陶外紅胎黑,陶胎中摻合稻谷殼,且略夾細砂;表面以細泥漿涂抹形成涂敷層,內(nèi)外壁施紅陶衣。夾炭陶的制作技術(shù)是上山人創(chuàng)造的。其早期主要為夾炭陶,晚期主要為紅色夾砂陶。上山人為改善成型性能,防止陶器干裂和燒制開裂,加入大量草木灰,后期則加了大量細砂粒。燒成過程中因氣氛變化引起陶器紅色表層和黑色內(nèi)部之差異。上山文化遺址的主要器物有大口盆、雙耳陶罐、平底陶盤、敞口缽、缽、杯、筒狀器、紡輪、陶拍等,還有器耳、器鏨、帶圈足陶器。其陶質(zhì)疏松,火候低,器型簡單。上山文化多為素面紅衣陶,中、晚期有少量器型開始出現(xiàn)紋樣裝飾。裝飾部位主要在陶盆口沿、陶罐口沿和頸部,部分陶器鏨耳邊緣也有裝飾。紋飾類型主要有繩紋、刻劃紋、折線紋、齒狀紋、戳點紋、附加堆紋和凹帶紋,以齒狀紋數(shù)量最多。這一時期,還出現(xiàn)了鏤空、堆貼、藍紋、劃刻等裝飾方式。
從陶器器表的裝飾紋飾來看,磁山和裴李崗文化的陶器大部分為素面陶, 特別是泥質(zhì)陶,基本上全為素面。而有一部分夾砂陶上飾有紋飾,其中繩紋、篦 紋、劃紋、乳釘紋等是兩個文化陶器中共有的紋飾。
磁山文化,屬于新石器時代中期,距今約9000—7000年。其早期陶器以夾砂陶為主。陶器制法均為手制,用泥圈套接和手捏制成,陶器內(nèi)壁往往凹凸不平,有的可見盤筑痕跡。燒制溫度細泥陶為930度,夾砂陶為880度。燒制技術(shù)體現(xiàn)其原始性。器形以平底器為主,也有圈足器,很少帶足器和圓底器。主要器類有陶盂、支架、缽、直口罐、碗、侈口罐、小口長頸壺、盤、豆、筒形罐、圈足杯、器蓋等,還有一批器形較小的手制小陶器,如杯、盂、支架、帶足器等。陶盂多直口或微斂,少量斜直口。袋形侈口盂和倒靴狀陶支架是其特色。在器表裝飾上,素面為主,早期占50%以上。紋飾主要有繩紋、壓印紋、篦紋、席紋、劃刻紋、編織紋、戳刺點紋、剔刺紋、葉脈紋、人面形紋、附加堆紋、附加條紋、指甲紋等,主要以前兩種紋飾為主。
晚期陶器也以夾砂陶為主,陶色多為紅褐色,還有黑、灰、黃褐色等;泥質(zhì)陶數(shù)量有所增加。制法和火候同早期相近,從泥質(zhì)陶增多情況看,陶器燒制技術(shù)中因選土、篩土制器的意識加強,故有一定程度提高。素面還是占絕大多數(shù)(磁山80%),比例略有增加。紋飾類型除早期已有的外,還有極少的籃紋、方格紋等出現(xiàn),繩紋、壓劃紋依然占主導(dǎo)。
裴李崗文化,因裴李崗村而得名,年代約為距今8200一7500 年,其文化最富特征和最具有代表性的器物是小口壺、三足缽、深腹罐,以及石磨盤、石磨棒等。泥質(zhì)陶和夾砂陶,燒成溫度為900至960 度。陶器種類以泥質(zhì)陶為主,主要有鼎、壺、罐、缽、碗、勺、盆、杯、盤,以及少量的器蓋、豆、支架等,其中最典型的器物主要是鼎、壺、罐、缽、勺。如侈口深腹圓底鼎,其上腹部多飾有乳釘紋。此外有罐式敞口束頸鼎、盆式敞口斜壁鼎等,壺為其最具代表性陶器。其泥質(zhì)陶均為素面裝飾,夾砂陶器表裝飾有篦點紋、坑點紋、乳釘紋、繩紋、劃紋等紋飾,其中篦點紋與坑點紋較多。
上山文化是我國東南文化的史前源頭,跨湖橋與河姆渡是史前東南文化的延續(xù)。
跨湖橋文化絕對年代為距今8000一7000年,這一時期,有陶器、石器、木器、骨器等器物,不僅器類、器形豐富,而且裝飾與制作的技術(shù)工藝等都很先進。陶器的主要器形為釜、圈足盤、罐、缽、豆、甑等,還有彩陶、磨光黑陶等類型出現(xiàn)。紋飾有彩繪、鏤孔、戳印、拍印、刻劃、泥點等多種。
值得注意的是,具有裝飾意義的跨湖橋光亮陶表面不是用“泥釉”的方法形成的。因其燒成溫度基本上在750~850℃之間,不可能產(chǎn)生較多的玻璃相,即使以比胎料細膩的涂料涂抹,在跨湖橋文化時期的燒陶溫度下,其助熔劑的玻璃相也少,因此不可能形成如此光亮的黑陶表面。其紅色陶衣陶是通過陶坯表面涂一層三氧化二鐵之類的泥漿涂層燒成的??绾蛱掌骰緸閵A炭陶,是以白云母晶片、石英顆粒和長石晶粒等特殊礦物構(gòu)成的黏土,有意識地?fù)胶筒菽净覊A料,先人事先將草木灰加水?dāng)嚢?,形成制陶混合原料,?jīng)成形燒制形成。這一方法與河姆渡遺址上的陶器相似。
河姆渡陶器為距今約7000—5000年,其陶器有釜鼎、罐、盆、盤、缽、豆、器蓋、器座、支架等,甚至還有被稱為“最早的樂器”的陶塤。陶塑作品除陶動物羊、牛、魚、狗及飛鳥外,還有一些數(shù)量的陶人頭,其陶豬、陶羊、陶魚等,造型自由、準(zhǔn)確、簡練、生動,反映了河姆渡先人濃厚的人性化審美情趣。這一時期,陶器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諸多的具體分類,例如有專門煮飯食的側(cè)把簋、盛水的盂形器、盛酒的盉、裝肉的豆等,甚至出現(xiàn)了可移動陶制灶臺和配套釜。河姆渡文化的夾砂黑陶陶質(zhì)較堅硬,火候稍比夾炭黑陶高,其燒成溫度約在880~930℃之間,器壁較薄,器體較重,不如夾炭陶那樣黑。器形主要有敞口釜和極少數(shù)的罐、缽,晚期出現(xiàn)了三足器、袋足器、方形陶器等較復(fù)雜的,難以燒制的器形,一些陶器燒成溫度提高到了1000℃左右。
這時期的浙江先人為了燒制出具有裝飾意義的黑陶,已經(jīng)有意識地?fù)胶土瞬菽净倚級A料燒制,即事先形成備用“灰堿”,加黏土形成混合制陶材料,成型晾干后,燒制成夾炭黑陶。河姆渡人造器除了形象寫實外,還燒制出高亮度黑陶、彩陶。彩陶胎質(zhì)為夾炭陶,在陶器表面涂一層較細膩的灰白色陶土,在未全干時進行打磨,然后施咖啡色和黑褐色彩繪花紋。此外,蝶形器、鳥意象、植物紋飾多次出現(xiàn)在陶器中。河姆渡陶器裝飾手法主要有拍印、刻劃、戳印,還有少量的堆貼動物紋和彩繪等。河姆渡早期,幾乎沒有裝飾,出現(xiàn)了帶耳的陶罐、豆等,晚期一些器皿帶有了紋飾,從簡單的線條,到有豬、魚、鳥、及植物形象的刻畫。河姆渡人已經(jīng)開始運用稻麥粒、枝葉、花瓣等植物紋樣進行裝飾,甚至有些已概括成為幾何形體,并和幾何形紋混和在一起構(gòu)成紋樣,形成一種獨特的風(fēng)格,別有一番情趣。
仰韶文化彩陶前段以距今約6800─6300年的半坡時代文化類型為代表,其造型主要為圓底盆、平底盆,圖案以黑彩為主,偶見紅彩。半坡型的彩陶器形質(zhì)樸明快,出現(xiàn)了三類紋樣:一是寬帶紋、三角紋、斜線紋、波折紋、鹿紋、魚紋;二是人面魚紋,是最具特色的紋飾;三是在器物顯眼處以一點為中心裝飾,突出“一點之美”。在裝飾技藝上,半坡人在陶器上拍印一些類似麻袋或粗布的紋路,還制作了最古老的樂器一一陶塤,閑暇時會來一段古樂。他們在彩陶上畫游動的魚、奔馳的鹿,將漁獵的生活描畫于陶器上。陶器外壁有圖案逼真的抽象畫,或者刻畫上自己崇拜的人面魚紋圖案。半坡人著名的人面魚紋盆,人頭像頭頂有三角形發(fā)髻,人面涂彩,其裝飾性極強,兩口角各銜一魚,有祈求漁獵順利和展示生活美好之意。其筆劃流利疏朗,有明顯的審美裝飾效果,反映生活中與魚的密切關(guān)系,也寄托著人的特殊感情。
良渚文化時期約距今5300—4200年,該時期出現(xiàn)了珠、管、璧、璜、琮、蟬等玉器。良渚玉器紋飾華麗,新創(chuàng)紋樣琳瑯滿目,有神人獸面紋、束絲紋、絞絲紋、蚩尤紋、立人紋、獸眼鳥紋、云雷紋、蒲草紋等。良渚文化陶器主要為泥質(zhì)灰陶、黑衣磨光陶和褐紅色夾砂陶。夾砂陶類多為炊器,泥質(zhì)灰陶和黑衣磨光陶最具特征。良渚泥質(zhì)輪制的黑陶,典型器皿有柱足盉、高圈足鏤孔豆、高頸貫耳壺等,陶胎個別摻入細砂,大多細膩,快輪制作,表面打磨,器壁薄而規(guī)整,燒后呈黑色光澤,造型規(guī)整,器底盛行圈足,多見雙鼻式器耳,追求對稱均衡、穩(wěn)重。
在裝飾題材上,摹仿一些周圍的鳥、魚、蝶、豬、狗、蛇等動物,也模擬花卉、葫蘆、竹、樹枝等植物,講究動靜結(jié)合、虛實相生和妙趣天成,有較強的藝術(shù)美感。在泥質(zhì)黑陶鼎的腹部和器蓋上常施刻卷曲的圓渦紋、新月紋、蛇紋等。裝飾技法有刻劃、壓印、戳印、拍印、鏤孔和針刻等主要形式。拍印花紋,一是拍打可壓實坯體,加固陶器堅致度;二是可形成美觀的裝飾形式。還有用梳齒來錐刻或篦劃、按搽陶器的紋飾。漆繪幾何形花紋、朱紅色的云雷紋、菱格紋、網(wǎng)格紋、魚紋、弦紋、竹籃紋、竹節(jié)紋等均為良渚陶器裝飾的共性。其裝飾花紋線條較為纖細流暢、精美秀氣。
良渚中期承襲早期的弦紋、刻劃紋、組合紋和鏤孔,新出現(xiàn)的有獸面紋、魚紋、鳥紋、蛇紋,以及云雷紋、圓渦紋、曲折紋等有抽象紋飾。至晚期出現(xiàn)了波浪紋、網(wǎng)紋、曲折紋、卷云紋、新月紋、鳥紋、蛇紋、蟠螭紋和圓形鏤孔等,其中以鳥紋、蛇紋、蟠螭紋等組合花紋最富有特征,新月紋和圓形鏤孔紋也極具特色。彩繪陶中繪以棕紅或黃色紋樣??傊浼y飾繁縟,線條纖細流暢,布局有法,錯落有致。
新石器時期的陶器裝飾歷史悠久,內(nèi)容繁雜。例如商代早期和中期,廟底溝時期、馬家窯文化時期、二里崗時期、角山窯場時期的裝飾紋樣等方面都值得進一步深入探索。此文,僅就萬年前紅陶、磁山和裴李崗文化、七八千年前的跨湖橋和河姆渡時期、半坡人時期、良渚文化時期等的陶器裝飾進行簡略梳理,從裝飾技法上看,主要有壓印、拍印、刻劃、彩繪、附加堆紋、鏤孔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