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學
越南廣平省峰牙己榜,峰牙洞
除了中國以外,越南或許是喀斯特地貌最多的國家之一。在越南北部,有三處重要的自然景觀都以喀斯特地貌列入世界遺產(chǎn),除了下龍灣早已是舉世皆知的旅游勝地,峰牙己榜和長安景觀仍是許多外國旅行者心目中的小眾秘境。
火車在凌晨時分抵達洞海,這座塵土飛揚的小城平平無奇,卻是越南中北部廣平省的省會。查詢?nèi)绾吻巴逖兰喊癫皇且患资拢規(guī)缀跏强恐W(wǎng)絡上的只言片語拼湊出一幅路線圖—火車站附近的汽車站外有一班巴士,可以將我送往這處壯麗的喀斯特地貌區(qū)。
過了早上5時,天已經(jīng)蒙蒙亮,傳說中的巴士仍不見蹤影,我打算去吃一頓早餐,再去和包車司機斗智斗勇。不過,就在我打算放棄的前一刻,標著B4的中巴車緩緩到站,上車后我很快就沉沉睡去,算是補了個回籠覺。當我被叫醒時,我被眼前的景況驚呆—剛剛還空曠的中巴車上已因擠滿了人而寸步難行,窗外早已天色大亮,灰蒙蒙的洞海也被奇崛壯麗的喀斯特峰林替代,峰牙己榜到了。
峰牙己榜擁有世界上最巨大的洞穴系統(tǒng)之一,也是亞洲最古老的喀斯特地貌,距今已有約4億年的歷史。即便對越南本國的旅行者來說,這里也算不上一個傳統(tǒng)的目的地,直到1990年代,峰牙己榜如迷宮般的地下世界才得到學界與探險家的注意,其中規(guī)模最大的杭松洞直到2009年才被確認。杭松洞是洞穴探險領域的圣殿,往返杭松的探險需要耗時7天,只有總統(tǒng)特批的旅行社才被授權帶隊進入,顯然不是我這樣的一日游游客可以奢望的。
不過,街上熙熙攘攘的游人讓我放心不少,他們中的絕大多數(shù)人都和我一樣,只是來最容易抵達的峰牙洞完成輕松愜意的一日游。抵達的這一天正好趕上越南統(tǒng)一日的公共假期,好在旅行指南上提前做出了警告,讓我對這里的“游客味”早有防備。不過,只要幾十元人民幣就可以買到一張世界遺產(chǎn)的門票和船票,還有什么可以挑剔的呢?
售票員為我隨機指定了一艘游船,告訴我后面的行程都是隨這艘小船前進。這艘船擁有一個由幾根鐵桿組成的頂棚,在進入低矮的洞口時,可以防止游客撞到頂部的洞壁。
在進洞前,船夫關掉了轟鳴的馬達,偌大的洞廳里,只有“欸乃”的槳聲和游客們輕聲的驚嘆。一進入峰牙洞,我就體會到“別有洞天”的感受:高大的洞廳內(nèi)石筍林立,是億萬年來大自然的點滴結晶。這是我第一次進入中國以外的喀斯特溶洞,最引起我注意的就是越南獨特的打光方式:和國內(nèi)溶洞靠五顏六色的打光來烘托奇景迥異,這里的溶洞內(nèi)幾乎都是樸素的白光,也許稍稍有些暖光,呈現(xiàn)出洞穴色彩的本來面目。
往返杭松的探險需要耗時7天,只有總統(tǒng)特批的旅行社才被授權帶隊進入。
平心而論,峰牙洞的洞穴景觀并不如國內(nèi)的許多著名溶洞,但在旅行體驗上卻非常令人滿意。在這里,我沒有聽到那些千篇一律的附會傳說,人們將更多注意力放在洞穴本身的奇妙景觀與地質(zhì)過程上。當然,也仍有令我緊張的小事—我始終惦記著售票處叮囑我要同船往返,每一次舍舟登陸時我都不得不緊盯著同行的越南游客,生怕再也找不到屬于我的游船。
不過奇妙的是,當我每次走散之后回到碼頭,告知一位陌生船夫我的游船編號,他們總能在毫無規(guī)律的數(shù)十艘游船里指出一個具體的位置。在混沌之中總有看不見摸不著的規(guī)律,可能這是東南亞共通的魅力吧。
峰牙己榜外的河道
喀斯特之旅的第二站是長安,位于峰牙更北面的寧平省。在中國,“長安”是十三朝古都,而在越南,“長安”其實也是都城。
喀斯特峰林環(huán)抱中的華閭古都,是越南首屈一指的都城遺跡,在距今約1000年前,曾先后作為丁、前黎和李等朝代的都城。這處融合了山水美景與文化古跡的長安景觀,就在省會寧平市的郊區(qū),因此很早就成為家喻戶曉的名勝。
越南寧平省華閭古都,丁王廟
我住進市區(qū)的一個民宿,這里距離景區(qū)已經(jīng)不遠,店里可以租到自行車,這真是幫了我大忙。我再也不用擔心鄉(xiāng)間的巴士要去哪里乘坐、什么時候才會到站了。
騎行的確是探索長安的最佳方式。從城里向西,不遠就能找到一處石碑和仿古的城樓式大門,標志著我即將進入這處越南的名勝。越過這處大門,其后便是縱橫的河網(wǎng)與碧綠的稻田,在喀斯特群峰的映襯下,尤其顯得清新宜人。如果不是其中點綴了一些越南式的民居建筑,很容易誤以為自己回到了廣西。
來到長安不能錯過的游樂項目,仍然是乘船游覽喀斯特山水。最著名的乘船游位于三古,我卻另辟蹊徑去了另一個“Grottoes Tour”,這里的外國游客更為少見。與峰牙的機動船不同,長安的一艘小船只能承載四名乘客,全程都依賴人力,因此沒有了那惱人的馬達聲。
這段水域里同樣分布著許多寺院,卻多為重建,許多仿古建筑看起來有些拙劣,透露著比例失調(diào)的尷尬。大殿的楹聯(lián)匾額都是漢字,大概只有中國來的旅行者可以無障礙閱讀。
事實上,這一區(qū)域一直與北方的歷史關聯(lián)緊密。在陳朝時期,首都已從華閭遷往河內(nèi)的升龍,但蒙古軍隊攻破了新建的都城,開國皇帝陳煚曾一度以長安一帶的復雜山水作為反擊蒙軍的大本營。而在陳煚禪位之后,他在長安的山水中興建了武林宮,營建了一處想象中的蓬萊仙境,也使這里成為傳播佛教的中心。陳煚崇佛重教,寧平的許多佛塔與寺院都是他主持修建的。
而更值得一看的古跡,是這片山水北面的華閭,那里更輝煌、也更悠久。
結束了幾小時的水上旅行,我繼續(xù)騎行前往都城華閭。夕陽下的長安變身為一片金色的田野,稻田中偶有幾座精致繁復的墓葬,不知道又記錄著哪段逐漸湮沒的歷史。
越南寧平省長安景觀,武林宮水寺
從公元968年丁朝定都華閭到1010年李朝遷都升龍,華閭只在短短的42年里成為首都,但一直是越南人心目中的古都與圣地。當年選在這樣水網(wǎng)縱橫、山林曲折的地方建都,對見慣了中國式平原古城的我來說,確實有些難以想象。但對于剛剛脫離了北屬時期的越南而言,這樣的地理環(huán)境塑造了天然的防御體系。當然,另一個重要原因是,丁朝的開國皇帝丁部領就是華閭人。
丁朝通常被視為越南獲得獨立國家地位的創(chuàng)始階段,華閭也就被視為越南集權封建時代的第一個都城。相傳,當年的城墻正是沿著喀斯特山峰起伏的山勢修建,這里的河網(wǎng)則成為天然的護城河。但如今的華閭沒有如此完整的遺跡可供憑吊,穿過復建的城門之后,最醒目的建筑就是丁王廟,這座祭祀丁部領的祠廟以精美的木雕聞名。只是丁朝二世而亡,很快就為權臣黎桓篡位,新建的前黎朝仍以華閭為都城。
大殿的楹聯(lián)匾額都是漢字,大概只有中國來的旅行者可以無障礙閱讀。
華閭也就成了冤家路窄之地—丁王廟的隔壁就是紀念黎桓的黎大行帝廟,規(guī)模比丁王廟稍小。與丁部領相比,黎桓是一個備受爭議的歷史人物:有的歷史學家評價他生性多疑,濫殺無數(shù),是一個玩弄權術的專制暴君;但也有人盛贊他御敵安民,在任上擊敗宋軍,功績可比漢唐。
不同的歷史視角自會得出截然不同的結論,也使這個皇帝的面目更為神秘了。黎大行帝廟的正殿里,倒是供奉著黎桓的塑像,不過這座殿宇(包括隔壁的丁王廟)多為17世紀重修的產(chǎn)物,這尊塑像似乎更多源于想象,對我們認識他的“真面貌”沒有太多的幫助。
在兩座祠廟的北邊,是越南的國寶壹柱寺。公元995年,黎桓下令修建了寺內(nèi)的這座楞嚴經(jīng)的經(jīng)幢,以祈求國家強盛繁榮。這座經(jīng)幢后來常被人稱為越南最古老的“柱子”,1000多年確實足以見證越南作為獨立國家的幾乎全部歷史。
但經(jīng)幢簡介上的一段文字卻很耐人尋味:“經(jīng)幢的石料取自喀斯特地貌中最常見的石灰?guī)r,距今已有3億年的歷史?!笨λ固氐摹巴鯂保坪跤兄c人類“王國”截然不同的時間尺度。
特約編輯姜雯 jw@nfcma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