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媛媛,張 成*,肖欣娟,鐘文挺,王 科,李 根,鄭 成,鄭羅崇都
(1.成都市農業(yè)技術推廣總站,四川成都 610041;2.都江堰市農業(yè)農村局,四川成都 611830)
大氣沉降是物質進行地球化學循環(huán)的重要途徑,是指大氣中的污染物經過一定的途徑沉降至地面或水體的過程,可以分為干沉降和濕沉降。干沉降是指大氣中的物質通過物理(重力作用、慣性作用、湍流運動、布朗運動等)、化學(化學反應等)、生物(植物氣孔吸收等)作用等向地面沉降的過程;濕沉降是指伴隨著降雨或者其他水汽凝結現象向地面沉降的過程[1]。大氣氮沉降是指活性氮通過干、濕沉降從大氣沉降至地表的過程[2]。
氮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營養(yǎng)元素,大氣氮沉降影響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有效氮的積累,進而影響生物地球化學循環(huán)、土壤微環(huán)境及植物新陳代謝和生長發(fā)育。沉降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氮一部分可為植物生長提供營養(yǎng),而過量的氮沉降則會對生態(tài)系統(tǒng)產生負面效應。受化石燃料燃燒、含氮化肥的生產和使用、畜牧業(yè)發(fā)展及人類活動等因素的影響,氮化物逐漸在大氣中積累并向陸地和水域系統(tǒng)沉降,氮沉降已成為繼氣候變化、二氧化碳濃度升高、土地利用變化之后的影響陸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結構和功能的第四大因素[3-4]。近年來我國大氣氮沉降大量增加,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引起氮富營養(yǎng)化,導致土壤微環(huán)境改變,影響植物生長發(fā)育,破壞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穩(wěn)定性等。本文從大氣氮沉降的氮素組成及其沉降通量、氮沉降的時空特征和氮沉降對土壤及植物的影響三方面進行了綜述,以期為大氣氮沉降相關研究提供理論依據,并為后續(xù)研究指明方向。
自然界中的氮可分為活性氮和非活性氮,非活性氮是指廣泛存在的分子氮(N2),活性氮分為無機氮和有機氮。其中,無機氮包括氨氮(NH4+、NH3)、硝氮(NO3-、HNO3、NO2-)、氮氧化合物(NO、N2O、NO2、N2O3)等,主要為銨態(tài)氮(NH4+)和硝態(tài)氮(NO3-);有機氮包括氧化態(tài)有機氮、還原態(tài)有機氮和生物有機氮[2,5]。氮干沉降的主要氮素形態(tài)為顆粒物(NH4+、NO3-)和氣體(NH3、HNO3、氮氧化合物),大氣中高濃度的氮氧化合物與水蒸氣結合伴隨降雨進行沉降,主要為NO3-、NH4+離子,氮濕沉降的主要氮素形態(tài)為NO3-、NO2-、NH4+離子及可溶性的有機氮[5-6]?,F有研究表明:干沉降以硝態(tài)氮為主,濕沉降以氨氮為主[7];氮濕沉降中氨氮占47.45%,有機氮占36.34%,硝氮占16.21%[8]。
目前關于大氣氮沉降的研究以濕沉降居多,干沉降相對較少。從表1 可知,氮濕沉降中NH4+-N 普遍高于NO3--N,有機氮的占比較大。經過多年研究,形成了2013 年中國典型生態(tài)系統(tǒng)大氣氮、磷、酸沉降數據集,包括銨態(tài)氮、硝態(tài)氮、溶解性總氮、總氮4 個指標[9];1996—2015 年中國大氣無機氮濕沉降時空格局數據集,包括銨態(tài)氮、硝態(tài)氮、可溶性無機氮3 個指標[10];2006—2015 年中國無機氮干沉降通量的空間格局數據集,包括顆粒態(tài)NH4+、NO3-,氣態(tài)NH3、HNO3、NO2和總干沉降通量6 個指標[11]及2008—2013 年川中丘陵區(qū)典型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大氣氮沉降數據集,包括大氣氮濕沉降的總氮、可溶性總氮、硝態(tài)氮、銨態(tài)氮、可溶性有機氮及大氣氮干沉降的硝態(tài)氮、銨態(tài)氮、顆粒硝態(tài)氮、顆粒銨態(tài)氮、二氧化氮10 個指標[12]。現有研究指出全國氮沉降的平均水平為7.90 kg·(hm2·a)-1[13],西南地區(qū)的氮沉降通量為37.8 kg·(hm2·a)-1,僅次于華北地區(qū)和東南地區(qū)[14],以崇州為代表的成都平原,大氣沉降總量達85 kg·(hm2·a)-1[15]。
表1 大氣氮沉降通量
已有的研究表明,氮干沉降與降塵量、溫度、濕度、風速等因素有關,濕沉降與降雨量、降雨時間間隔、溫度等因素有關,故大氣氮沉降表現出明顯的季節(jié)性和地域性差異。
3.1.1 干沉降
內蒙古京蒙沙源區(qū)氮以干沉降為主,占沉降總量的75.17%,干沉降通量春、秋季明顯高于夏、冬季[13]。北京市密云水庫土門西溝流域氮干沉降通量夏、冬季高,春、秋季低[26];石匣流域總氮和氨氮干沉降通量冬季最高,溶解性有機氮干沉降通量秋季最高[17]。四川崇州市氮干沉降通量秋季最高,春、冬季次之,夏季最低[15]。河北邯鄲市氮干沉降隨季節(jié)變化趨勢為冬、春季開始增長,夏季降低,初秋又開始增長,10 月達最大值[19]。華北地區(qū)氮干沉降中氣態(tài)HNO3和NO3-顆粒物冬、秋季較高,春、夏季較低,氣態(tài)NH3和NH4+顆粒物春、夏季較高,冬、秋季較低[27]。
3.1.2 濕沉降
伴隨降雨進行的氮濕沉降中,氮素濃度與降雨量表現為負相關關系,氮沉降通量與降雨量表現為正相關關系。TN(總氮)和DIN(總無機氮)濃度均與降雨量呈負相關[28],TN、NH4+-N、NO3--N 和DON(總有機氮)濃度均與降雨量呈顯著的負指數冪相關[18],活性氮濃度冬季>春季>秋季>夏季[29],TN、NH4+-N、NO3--N 和DIN 濃度春季>冬季>夏季>秋季[23]。TN、DIN 濕沉降通量均與降雨量呈正相關[28],NH4+-N、NO3--N 濕沉降通量與降水量均為線性正相關關系[30]。氮濕沉降多集中于夏季,邯鄲市氮濕沉降通量夏季最高[18-19];西安市長安區(qū)氮濕沉降通量夏季最高,冬季最低[21];洱海氮濕沉降通量8 月最大,12 月最小[31];河北保定氮濕/混合沉降通量夏季最大,冬季最小[32];密云水庫石匣流域總氮、氨氮濕沉降通量夏季最大,溶解性有機氮濕沉降通量春季最大[17];廣西武鳴區(qū)氮濕沉降通量夏季>秋季>春季>冬季[23];密云水庫氮濕沉降通量夏季>春季>秋季>冬季[26];四川崇州市TN、NO3--N 和DON 濕沉降通量夏季最高,春、秋季次之,冬季最低,NH4+-N 濕沉降通量秋季最高,春、夏季次之,冬季最低[15];丹江口水庫NO3--N 和DON濕沉降通量秋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NH3-N濕沉降通量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8]。
大氣氮沉降受氣溫、海拔、人為干擾等因素的影響,表現出明顯的空間性差異。新疆高寒草原夏季NH3-N 濃度較低,這可能與海拔高(3 000 m 以上)、氣溫低等因素有關[33]。隨海拔升高,TN濕沉降通量有明顯下降的趨勢,海拔每升高1 km,年均垂直遞減梯度為5.43 kg·(hm2·a)-1[34]。劉勤等研究表明,安慶市氮濕沉降NH4+和NO3-離子濃度在空間上表現為西南高東北低[35]。萬柯均研究表明,大氣氮沉降通量的空間性差異為干沉降通量集約化農區(qū)、城區(qū)>林區(qū)、普通農區(qū),濕沉降和總沉降通量林區(qū)>集約化農區(qū)>城區(qū)>普通農區(qū)[15]。
氮素是植物生長所必需的礦質元素,大氣氮沉降影響土壤酸堿度,碳、氮積累及土壤酶活性。研究表明:低磷(1.25 mg·kg-1)條件下,氮沉降使土壤pH顯著降低,土壤全氮和堿解氮含量顯著增大[36];40 kg·(hm2·a)-1、80 kg·(hm2·a)-1氮沉降處理下0~10 cm 和10~20 cm 土層的土壤可溶性有機碳和可溶性有機氮含量均顯著提高[37];120 kg·(hm2·a)-1氮沉降處理下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分別提高了14.16%、8.11%[38];在不同氮沉降水平下,隨外源氮的增加,土壤銨態(tài)氮呈下降趨勢,土壤氮殘留率增加[39]。
此外,研究表明大氣氮沉降的增加促進土壤呼吸作用[40],提高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凈初級生產力[4],但也會改變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結構、功能及多樣性,降低土壤固氮菌的總體豐富度[41],導致草地群落物種多樣性降低[42]。
4.2.1 影響植物光合作用
大氣氮沉降影響植物光合作用、生長發(fā)育及農作物產量。適量的氮沉降可提高植物光合作用能力,夏凡育等研究表明:大氣NO2濕沉降顯著影響桑樹葉片光合特性,表現為低濃度促進、高濃度抑制,葉面噴施20 mmol·L-1NH4NO3時,葉片光系統(tǒng)Ⅱ的最大光化學效率和光系統(tǒng)Ⅰ的最大氧化還原能力均提高,光合反應中心開放程度增大,活性提高,光能吸收性能指數提高,能量利用效率增強[5]。呂琳玉等研究顯示:當大氣氮沉降量低于40 kg·(hm2·a)-1時,氮沉降量的增加促進植物葉片光合作用的反應速率[43]。
4.2.2 影響植物生長
大氣氮沉降影響植物根系生長,王鏡如等研究表明:氮沉降促進浙江楠地上部分生長以競爭光資源,從而抑制了根系生長,但建立地上競爭優(yōu)勢后會反饋地下部分,從而促進根系生長[44]。大氣氮沉降對植物生長的影響取決于植物所在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氮飽和程度,適量的氮沉降促進植物生長,而氮素充足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氮沉降反而對植物生長產生負面效果[45]。馬翔等研究指出:當氮沉降達到6 g·m-2·a-1時,對茶梅幼苗生長有抑制作用,當氮沉降達到12 g·m-2·a-1時,對耐冬山茶幼苗生長有抑制作用,過高的氮沉降抑制耐冬山茶和茶梅生長[46]。
4.2.3 影響作物產量
汪振研究表明:我國水稻田大氣氮沉降導致水稻產量增加了12.4×108kg,占全國總產量的0.6%,氮沉降提高水稻產量的面積占總水稻面積的15%,平均增產270.4 kg·hm-2,隨氮肥施用量增加,大氣氮沉降對水稻的增產作用顯著降低;氮沉降使水稻產量減少的面積不到總水稻面積的1%,平均減產24.8 kg·hm-2[47]。
成都平原氣候溫和,土壤肥沃,灌溉充沛,是四川省糧食優(yōu)勢生產區(qū)。近年來隨城市化進程不斷加快,大氣氮沉降已成為影響農業(yè)生產的重要原因。我國對區(qū)域大氣氮沉降的研究越來越多,農田、城市、湖泊、流域、森林、草地生態(tài)系統(tǒng)等均有涉及,大氣氮沉降監(jiān)測網絡已覆蓋全國多地,監(jiān)測內容也由原來的集中于濕沉降轉變?yōu)楦伞癯两倒餐O(jiān)測。關于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氮沉降的研究目前多為對氮沉降情況進行監(jiān)測,通過大氣氮沉降進入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的氮對土壤微環(huán)境、作物生長及產量、農產品質量等的影響研究尚且較少。
氮沉降具有范圍廣、類型復雜、季節(jié)性及地域性差異強、干濕沉降差異大等特點,要進一步提高監(jiān)測數據的準確性,采樣儀器、監(jiān)測方法、數據處理方式等均有待提高。各地應因地制宜選擇最佳的監(jiān)測方式,以使得監(jiān)測數據更符合區(qū)域實際情況,通過數值模擬對氮沉降情況進行更準確的預測預報,以期為農業(yè)生產提供氮沉降預警信息。
適量的氮沉降可促進植物生長,當氮沉降在合理范圍內時,適當地降低氮肥施用量,可使氮素得到更大程度的利用,減少氮沉降對土壤、水體等造成的環(huán)境污染。后續(xù)可開展相關研究,摸清大氣氮沉降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規(guī)律,以期使大氣氮沉降監(jiān)測數據得到有效的利用,更好地指導農業(yè)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