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敏,李自良,馬芳芳,康碧靜,田 玲,李 倬,馬忠仁,喬自林
(1.西北民族大學 生物醫(yī)學研究中心 甘肅省動物細胞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蘭州 730030;2.四川大學 生物治療國家重點實驗室,成都 610041;3.西北民族大學 生命科學與工程學院,蘭州 730030)
偽狂犬病(pseudorabies,PR)是由偽狂犬病病毒(pseudorabies virus,PRV)引起的急性傳染病,最早發(fā)生于美國,1902年,由匈牙利學者Aujeszky成功分離到偽狂犬病病毒,在歐洲、美洲、非洲及亞洲都有發(fā)病報道[1-2]。近年來,PR在我國持續(xù)流行,給畜牧業(yè)發(fā)展造成了嚴重的經濟損失。2017年,我國發(fā)現了PRV變異毒株感染人的確診病例,基因測序顯示與近年流行的變異毒株高度同源,具有較高的人畜共患、跨物種傳播風險。研發(fā)生產周期短、過程控制能力強的PR疫苗生產工藝勢在必行[1-5]。目前國內主要以原代雞胚細胞、傳代ST和BHK-21細胞培養(yǎng)工藝生產PR疫苗,但由于該工藝需要消耗大量的動物血清、細胞培養(yǎng)容器以及勞動力,特別是當進行大規(guī)模生產時具有局限性[6]。開發(fā)無血清懸浮培養(yǎng)工藝優(yōu)勢突出,BHK-21懸浮細胞可在無血清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生長速率快、PRV敏感,是目前研發(fā)PR疫苗的優(yōu)選細胞株。懸浮細胞更容易利用生物反應器實現線性放大培養(yǎng),且無血清培養(yǎng)基的使用使疫苗產品具有更好的穩(wěn)定性和安全性,完全擺脫對血清的依賴,降低生產成本[7-9]。因此,研發(fā)BHK-21懸浮細胞無血清培養(yǎng)生產PR疫苗工藝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
BHK-21貼壁細胞:由甘肅省動物細胞技術創(chuàng)新中心先后從ATCC、生產企業(yè)引進3株BHK-21貼壁細胞,本研究中分別標記為BHK-21-01、BHK-21-02、BHK-21-03細胞;用含10%FBS的MEM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
BHK-21懸浮細胞:由本課題組自主馴化、凍存3株全懸浮細胞,分別命名為BHK-21-XF01、BHK-21-XF02、BHK-21-XF03細胞;可用SFM-BHK無血清培養(yǎng)基或含3%NBS的SLM-BHK低血清培養(yǎng)基培養(yǎng)。
疫苗生產用偽狂犬病病毒:弱毒Bartha-K61株,為gE和gI基因缺失株,購自山東華宏生物工程有限公司。
MEM培養(yǎng)基、SLM-BHK低血清培養(yǎng)基、SFM-BHK無血清培養(yǎng)基和PBS購自蘭州百靈生物技術有限公司。新生牛血清購自蘭州民海生物工程有限公司。0.25%胰蛋白酶購自Gibco。0.2%臺盼藍購自Sigma。二甲基亞砜購自Thermo Scientific。
CKX-41型生微倒置顯微鏡購自Olympus。3111型CO2培養(yǎng)箱購自ThermoFisher。IC1000細胞計數儀購自Countstar。ZCZY-AS8型震蕩培養(yǎng)箱購自上海知楚儀器有限公司。DASGIP四聯(lián)平行生物反應器、BioFlo 320型生物反應器購自Eppendorf。
在T25細胞培養(yǎng)瓶中,以1∶4比例傳代BHK-21-01、BHK-21-02、BHK-21-03貼壁細胞,待細胞生長至80%~90%單層時,按病毒感染復數(MOI) 0.01接種PRV,每株細胞平行3組,另設1組空白對照,置于37 ℃、5% CO2靜置培養(yǎng)。
在125 mL搖瓶中,以5.0×105cells·mL-1初始密度接種BHK-21-XF01、BHK-21-XF02、BHK-21-XF03懸浮細胞,待細胞密度達到6.0×106cells·mL-1以上時,稀釋至3.0×106cells ·mL-1,按照MOI=0.01接種PRV,每株細胞平行3組,另設1組空白對照,置于37 ℃、5% CO2、120 r·min-1懸浮培養(yǎng)。
BHK-21貼壁和懸浮細胞接種PRV后,在24、48、72 h取樣測定細胞活率和半數細胞感染量(TCID50),觀察細胞形態(tài)和病變程度[10]。
BHK-21-XF02細胞在含3% NBS的SLM-BHK低血清培養(yǎng)基和SFM-BHK無血清中連續(xù)培養(yǎng)3代后,分別以不同初始密度接種至搖瓶,置于37 ℃、5% CO2、120 r·min-1懸浮培養(yǎng),每個接種密度平行3組,每12 h取樣計數,繪制細胞生長曲線。比較不同初始接種密度培養(yǎng)BHK-21-XF02細胞的最大增殖密度、倍增時間和比生長速率。兩種培養(yǎng)基中,待細胞密度達到6.0×106cells·mL-1以上時,稀釋至3.0×106cells·mL-1,然后分別按MOI=0.01接種PRV,平行3組,置于37 ℃、5% CO2、120 r·min-1培養(yǎng)。病毒接種24、48、72 h取樣測定TCID50[11-13]。
倍增時間=T/A,A=log2(Y/X)
(1)
式(1)中:X為初始接種細胞數,Y為細胞最大增殖密度前一天的細胞數,T為培養(yǎng)時間。
比生長速率=(lnXn/Xn-1)/(tn-tn-1)
(2)
式(2)中:X為活細胞密度,t為培養(yǎng)時間,n和n-1為2個取樣計數時間點。
在1.2 L DASGIP四聯(lián)平行生物反應器中,利用響應面法探究無血清培養(yǎng)基中細胞初始接種密度、攪拌轉速和溶氧三個自變量對BHK-21-XF02細胞增殖密度的影響。Box-Behnken中心組合設計每個變量分為三個水平(-1為最小值,1為最大值,0為中心點),三因素三水平試驗設計見表1。根據1.2 L生物反應器優(yōu)化得到的最優(yōu)培養(yǎng)參數,將BHK-21-XF02細胞接種于5 L生物反應器,進行批培養(yǎng)驗證,每12 h取樣測定細胞密度和活率,連續(xù)培養(yǎng)72 h,繪制細胞生長曲線[14-15]。
表1 三因素三水平試驗設計
在1.2 L DASGIP四聯(lián)平行生物反應器中,按照表2,分別以不同MOI、細胞密度、培養(yǎng)溫度、攪拌轉速條件,接種PRV,病毒接種24、48、72 h取樣測定TCID50[16-17]。
表2 生物反應器中PRV增殖條件
根據響應面法確定的細胞培養(yǎng)最佳條件和單因素試驗確定的病毒增殖最佳條件,擴大培養(yǎng)至5 L生物反應器,接種病毒,連續(xù)培養(yǎng)至72 h,每24 h取樣計數,繪制細胞生長曲線,并測定TCID50[15]。
BHK-21-01、BHK-21-02、BHK-21-03三株貼壁細胞常規(guī)培養(yǎng)形態(tài)有差異,BHK-21-01、BHK-21-02細胞長勢優(yōu)于BHK-21-03細胞。接種PRV后24 h,BHK-21-02細胞出現少量細胞圓縮,產生輕微CPE,而BHK-21-01、BHK-21-03細胞未見明顯CPE;48 h,BHK-21-02細胞出現大量細胞圓縮,產生明顯CPE,BHK-21-01、BHK-21-03細胞有輕微CPE產生;72 h,BHK-21-02細胞幾乎所有細胞圓縮、破碎,CPE完全,TCID50為(4.67±0.09)lgTCID50·mL-1(P<0.05),BHK-21-01、BHK-21-03細胞有明顯CPE產生,TCID50分別為(4.20±0.13) lgTCID50·mL-1、(2.09±0.17)lgTCID50·mL-1(P<0.05);BHK-21-02細胞最敏感,作為后續(xù)TCID50病毒滴度檢測細胞(圖1、3)。
BHK-21-XF01、BHK-21-XF02、BHK-21-XF03三株懸浮細胞常規(guī)培養(yǎng)形態(tài)無差異,細胞圓亮、邊緣整齊,大小均一。接種PRV后24 h,細胞發(fā)生明顯CPE;48 h,細胞直徑變大,開始崩解;72 h,細胞大量崩解、出現大量細胞碎片,TCID50分別為(3.35±0.17)、(4.05±0.11)、(3.07±0.18)lgTCID50·mL-1(P>0.05),BHK-21-XF02細胞最敏感,用于后續(xù)研究(圖2、3)。
A1. BHK-21-01細胞;A2. BHK-21-01接毒后72 h;B1. BHK-21-02細胞;B2. BHK-21-02接毒后72 h;C1. BHK-21-03細胞;C2. BHK-21-03接毒后72 h
A1、A2. BHK-21-XF02懸浮細胞;B1、B2. 24 h;C1、C2. 48 h;D1、D2. 72 h;1. 未染色;2. 臺盼藍染色
A. BHK-21貼壁細胞;B. BHK-21懸浮細胞
搖瓶中,BHK-21-XF02細胞在含3% NBS的SLM-BHK低血清培養(yǎng)基和SFM-BHK無血清中連續(xù)傳代培養(yǎng)3代后,分別以0.3×106、0.6×106、0.9×106、1.2×106、1.5×106cells·mL-1的密度接種培養(yǎng),生長曲線均呈近“S”型(圖4)。
在含3%NBS的SLM-BHK低血清培養(yǎng)基中,不同接種密度細胞的最大增殖密度分別為(12.59±1.28)×106、(15.69±1.47)×106、(18.13±0.68)×106、(17.21±1.48)×106、(18.09±0.86)×106cells·mL-1,差異顯著(P<0.05);倍增時間分別為(19.03±0.49)、(22.13±0.67)、(23.51±0.78)、(25.68±0.89)、(24.45±0.63) h(圖5);不同密度接種培養(yǎng)BHK-21-XF02細胞的倍增時間隨著接種密度的增大逐漸增加,比生長速率均在36 h時達到最大比生長速率,最大比生長速分別為(0.059±0.016)、(0.063±0.020)、(0.067±0.010)、(0.058±0.018)、(0.052±0.016) h-1,隨后比生長速率迅速下降,差異顯著(P<0.05)(圖6)。
在SFM-BHK無血清中,不同接種密度細胞的最大增殖密度分別為(7.34±0.25)×106、(8.14±0.47)×106、(8.95±0.47)×106、(8.81±0.44)×106、(8.72±0.44)×106cells·mL-1,0.3×106與0.6×106cells·mL-1組差異不顯著(P>0.05),與其他組差異顯著(P<0.05);倍增時間分別為(21.71±0.61)、(23.15±0.70)、(26.06±0.74)、(30.66±0.82)、(33.56±0.60)h(如圖4)。比生長速率BHK21-XF02懸浮細胞均在36 h時達到最大比生長速率,最大比生長速分別為(0.054±0.006)、(0.051±0.009)、(0.055±0.008)、(0.055±0.007)、(0.042±0.014) h-1,隨后比生長速率迅速下降,差異顯著(P<0.05)(圖6)。
A1、A2. 低血清培養(yǎng)基;B1、B2. 無血清培養(yǎng)基
A1、A2. 低血清培養(yǎng)基;B1、B2. 無血清培養(yǎng)基; NS.P>0.05, *.P<0.05, **.P<0.01, ***.P<0.001, ****.P<0.000 1
A1、A2. 低血清培養(yǎng)基;B1、B2. 無血清培養(yǎng)基; **.P<0.01, ***.P<0.001, ****.P<0.000 1
BHK-21-XF02細胞接種PRV,相比于含3% NBS的SLM-BHK低血清培養(yǎng)基,SFM-BHK無血清培養(yǎng)基中病毒增殖效果較好,差異顯著(P=0.023 7),培養(yǎng)至24 h病毒滴度為(2.28±0.07) lgTCID50·mL-1,48 h為(4.89±0.20) lgTCID50·mL-1,72 h為(3.47±0.20) lgTCID50·mL-1(圖7),故選擇SFM-BHK無血清培養(yǎng)基進行后續(xù)反應器條件優(yōu)化。
*.P=0.023 7
采用Box-Behnken中心組合設計了17組試驗,對中心點重復了5組試驗(如表3)。每24 h取樣計數,以培養(yǎng)至72 h的細胞增殖密度作為評價指標,評價三個變量對培養(yǎng)過程中細胞增殖產生的影響。根據17組試驗的結果,使用Design-Expert.V8.0.6.1軟件對試驗數據進行多元回歸擬合,得到了1.2 L反應器培養(yǎng)BHK-21懸浮細胞增殖密度與三個變量之間關系的二次多項回歸方程(3):
表3 Box-Behnken中心組合試驗設計與結果
細胞密度(cells·mL-1)=726.20+72.38×A-18.62×B+ 6.50×C+31.00×A×B-40.75×A×C-74.25×B×C+14.90×A2-55.10×B2-81.85×C2
(3)
通過對該多元二次模型進行F檢驗和方差分析(ANOVA)(見表4),本試驗建立的多元二次模型具有顯著性(P<0.000 1),失擬項差異不顯著(P=0.130 9>0.05),說明未知因素對試驗的結果干擾小。決定系數R2=0.983 3,校正決定系數為R2Adj=0.961 9,建立的二次多項模型能解釋96.19%的響應值變化,結果表明該模型的擬合度良好,用此模型對1.2 L反應器培養(yǎng)BHK-21-XF02細胞增殖條件進行優(yōu)化。
表4 多元二次模型統(tǒng)計學分析
對回歸方程的回歸系數進行顯著性檢驗,結果表明,試驗中A、B、AB、AC、BC、B2、C2對BHK-21-XF02細胞增殖密度影響顯著(P<0.05),在1.2 L反應器培養(yǎng)BHK-21-XF02細胞增殖的過程中,接種密度和攪拌轉速對細胞增殖具有顯著的影響,而且三個因素(AB、AC、BC)交互作用也會對細胞增殖造成顯著影響。
通過多元二次模型方程的建立得到了3個因素交互作用的響應面3D圖(圖8),從動態(tài)圖和等高線的形狀可以看出攪拌轉速與接種密度對BHK-21-XF02細胞增殖密度的交互作用的影響顯著(P<0.05),細胞增殖密度隨著接種密度和攪拌轉速的升高而增加;將溶氧固定在0水平時,細胞增殖密度伴隨著接種密度和攪拌轉速的升高而增加;當接種密度和攪拌轉速過高時細胞增殖密度呈下降趨勢;低接種密度和(低攪拌轉速/高攪拌轉速)均不利于細胞增殖。溶氧與接種密度對細胞增殖密度的交互作用的影響極顯著(P<0.000 1),等高線呈橢圓形,細胞增殖密度與接種密度呈正相關,連續(xù)培養(yǎng)至72 h,細胞增殖密度達到7.69×106cells·mL-1。溶氧與攪拌轉速對細胞增殖密度的交互作用的影響顯著(P<0.05)。從圖8可以看出當溶氧和攪拌轉速過低時,在培養(yǎng)過程中對細胞增殖影響較大,連續(xù)培養(yǎng)至72 h,細胞增殖密度僅僅為5.10×106cells·mL-1,低溶氧和低攪拌轉速會造成細胞增殖速率下降。
根據所建立的模型及試驗結果,利用Design-Expert.V8.0.6.1軟件分析得到了1.2 L反應器培養(yǎng)BHK-21-XF02細胞增殖的最佳培養(yǎng)條件:接種密度為1.20×106cells·mL-1、攪拌轉速為120.97 r·min-1、DO值為39.36%,在此條件下細胞增殖密度理論值為8.22×106cells·mL-1。在反應器中實際設定值分別為接種密度為1.20×106cells·mL-1、攪拌轉速為120 r·min-1、DO值為40%,1.2 L反應器中進行了3次重復試驗驗證,連續(xù)培養(yǎng)至72 h,細胞增殖密度為(7.75±0.27)×106cells·mL-1、細胞活率為95.43%;相比于預測理論值誤差為0.47×106cells·mL-1,符合度為94.26%。
按1.2 L反應器優(yōu)化得到的培養(yǎng)參數,進行5 L反應器擴大批培養(yǎng),細胞生長曲線和活率如圖8d所示,從圖中可以看出生長曲線近成“S”型,培養(yǎng)至72 h時細胞密度為(7.61±0.18)×106cells·mL-1、細胞活率為(96.93±1.18)%,在線性放大過程中,BHK-21-XF02懸浮細胞生長動力學較穩(wěn)定,實現了5 L生物反應器的擴大培養(yǎng)。
a.接種密度與攪拌轉速;b.接種密度與溶氧;c.溶氧與攪拌轉速;d.5 L反應器生長曲線
利用單因素分析法在1.2 L反應器中優(yōu)化PRV增殖條件,結果顯示(圖9)按MOI=0.001接種PRV增殖效果更好,24、48、72 h病毒滴度TCID50分別為(2.77±0.23)、(5.45±0.051)、(4.21±0.11) lgTCID50·mL-1(P<0.05)。按2×106cells·mL-1細胞密度接種病毒更有利于病毒的增殖,24、48、72 h病毒滴度TCID50分別為(3.80±0.27)、(6.34±0.15)、(6.0±0.10)lgTCID50·mL-1(P<0.05)。病毒增殖的最適溫度為(37.0±0.5)℃,培養(yǎng)至24、48、72 h病毒滴度TCID50分別為(4.06±0.18)、(6.27±0.16)、(6.01±0.19)lgTCID50·mL-1(P<0.05)。培養(yǎng)轉速為120、80 r·min-1時病毒增殖效果較好,但在80 r·min-1時培養(yǎng)效果最佳,24、48、72 h病毒滴度TCID50分別為(4.52±0.38)、(7.06±0.17)、(6.38±0.15)lgTCID50·mL-1(P<0.05)。
A.MOI;B.細胞濃度;C.攪拌轉速;D.溫度;*.P<0.05, **.P<0.01, ***.P<0.001, ****.P<0.000 1
按1.2 L生物反應器優(yōu)化得到的病毒增殖參數,進行5 L生物反應器擴大批培養(yǎng),接毒后連續(xù)培養(yǎng)至72 h,每12 h取樣測定細胞密度和細胞活率,細胞生長曲線和活率曲線見圖10A,培養(yǎng)至12 h時細胞快速增殖、24 h時病毒開始增殖,抑制了細胞的增殖,細胞密度和細胞活率逐步下降,48 h時病毒大量擴增,細胞密度和細胞活率分別為(2.96±0.17)×106cells·mL-1、(66.69±6.66)%,72 h時細胞密度和細胞活率分別為(2.19±0.17)×106cells·mL-1、(20.58±7.23)%(P<0.05);接種病毒后培養(yǎng)至24 h后,每12 h取樣檢測病毒滴度,病毒滴度TCID50見圖10B,接種病毒后24~72 h病毒滴度先升高后下降,48 h時病毒滴度達到最大值(7.13±0.11)lgTCID50·mL-1(P<0.05)。
A. 接毒后細胞生長曲線;B. TCID50;**.P<0.01, ***.P<0.001, ****.P<0.000 1
PRV在世界各地豬場流行已有近百年,給許多國家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6]。20世紀90年代以來,一些歐美國家如英國、丹麥、荷蘭、美國等利用gE基因缺失的PRV制備疫苗,大規(guī)模免疫動物并淘汰感染動物,已經消滅了PR。但是,對于部分發(fā)展中國家和地區(qū),豬PR仍是動物傳染病中危害最嚴重的疾病之一[1]。我國也在1974年引進gE基因缺失PRV疫苗,經過相關部門的安全性和有效性評價后,在雞胚、豬腎和雞胚原代細胞系中生產并應用,使得PRV一度得到了良好的控制。2011年底以后,包括PR疫苗免疫合格豬場陸續(xù)發(fā)生PRV變異株的感染疫情,迅速擴大至數省并席卷全國,給我國養(yǎng)豬業(yè)造成了巨大的經濟損失。1947年,我國學者劉永純等首次分離得到PRV,隨后在牛和豬群中相繼發(fā)現該病毒。近年來,我國學者大量分離獲得野生PRV,調查顯示,23個地區(qū)有80.1%的農場受變異PRV的影響,導致部分疫苗不能提供有效的完整保護。PRV出現了大范圍的跨種傳播現象,尤其2018年和2020年,我國學者分別報道了兩例PRV變異毒株感染人的確診病例,引起了研究人員的重視[5,18]。因此,適用于我國PR疫情防控的疫苗生產用毒株和高產能PR疫苗生產工藝的開發(fā)是解決現狀的重要課題。
生物反應器無血清全懸浮培養(yǎng)技術應用于疫苗生產工藝具有極大優(yōu)勢,Bissinger等[12]開發(fā)MDCK懸浮培養(yǎng)技術生產流感疫苗工藝,實現了細胞高密度培養(yǎng)和病毒的高效增殖。Petiot等[10]首次建立了DuckCelt?-T17懸浮細胞系,進行了禽流感病毒增殖條件研究。另外,CHO-K1、HEK-293、SF9等細胞也實現了大規(guī)模懸浮培養(yǎng),廣泛用于抗體藥物、病毒載體疫苗的生產,國際上生物反應器CHO-K1懸浮培養(yǎng)最大規(guī)??蛇_25 000 L,我國反應器懸浮培養(yǎng)技術規(guī)模與發(fā)達國家還存在一定差距[15-16, 19]。Nie等[20]探索了利用固定床生物反應器片狀載體培養(yǎng)Vero貼壁細胞增殖PRV,發(fā)現按照0.2×106cells·mL-1接種Vero細胞,培養(yǎng)7 d后細胞密度可達5.8 × 106cells·mL-1,接毒后5 d,病毒滴度最高可達 11.13 lgTCID50。固定床片狀載體細胞培養(yǎng)較懸浮培養(yǎng)換液容易、可實現多次收毒,但該培養(yǎng)模式較難實現線性放大,工藝過程需要胰蛋白酶、血清等動物來源輔料,片狀載體原料基本依賴進口、價格昂貴。
本研究針對我國PR疫苗生產現狀和技術瓶頸,開展BHK-21細胞增殖PRV工藝研究[6,19]。從本單位細胞庫中,篩選出PRV敏感細胞株BHK-21-02貼壁和BHK-21-XF02懸浮細胞,比較了低血清和無血清培養(yǎng)基中BHK-21-XF02細胞生長特性和增殖病毒特性,研究發(fā)現細胞接種密度高低會直接影響細胞的生長動力學特性,接種密度過高導致細胞快速達到最大增殖密度,大量細胞代謝副產物急劇增加,迅速進入衰亡期。接種密度過低會導致培養(yǎng)時間增加,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和污染風險。選擇合適倍增時間不僅有利于細胞最佳的生長狀態(tài)也有利于生產實際結合,降低生產成本[21]。從細胞生長狀態(tài)、病毒擴增、疫苗生產三個方面綜合考慮,雖然在含3% NBS的低血清培養(yǎng)基中細胞生長較SFM無血清懸浮培養(yǎng)基中優(yōu)勢明顯,但血清的添加將帶來生物安全的威脅、大大增加了生產成本,除此之外,血清的使用會對下游純化造成困難[11]。在無血清培養(yǎng)基中細胞最大增殖密度也可達到(8.95±0.47)×106cells·mL-1,滿足生產需求。因此,優(yōu)選SFM無血清培養(yǎng)基進行BHK-21-XF02細胞反應器培養(yǎng)條件的優(yōu)化。從搖瓶到生物反應器的比例通常是不一致的,不同的培養(yǎng)體積、溶解氧濃度以及攪拌轉速直接影響細胞的代謝水平和生長速率;因此,優(yōu)化影響細胞生長生理參數,包括操作變量(溫度、pH、接種密度、攪拌轉速和溶解氧濃度)、培養(yǎng)基組分和補充劑(如葡萄糖和氨基酸)是十分重要的。在此基礎上,本文篩選出了對PRV敏感的BHK-21-XF02細胞株,優(yōu)化了BHK-21-XF02細胞株在SFM-BHK無血清培養(yǎng)基中培養(yǎng)的條件和PRV增殖條件,并實現了5 L生物反應器擴大培養(yǎng),為相關研究和規(guī)?;a奠定了基礎[22-24]。
篩選獲得PRV高敏感的BHK-21-02貼壁細胞和BHK-21-XF02懸浮細胞各1株,BHK-21-XF02懸浮細胞在含3%血清的SLM-BHK低血清培養(yǎng)基和SFM-BHK無血清培養(yǎng)基中均能實現良好的生長和病毒增殖。1.2 L反應器最佳培養(yǎng)條件為接種密度1.20×106cells·mL-1、攪拌轉速120 r·min-1、DO值40%;5 L反應器批培養(yǎng)72 h細胞密度可達(7.61±0.18)×106cells·mL-1、細胞活率為(96.93±1.18)%。1.2 L反應器最佳病毒增殖條件為MOI 0.001、培養(yǎng)溫度37 ℃、細胞密度2.0×106cells·mL-1、攪拌轉速80 r·min-1;5 L反應器批培養(yǎng)接毒后48 h病毒滴度達到最大值(7.13±0.11)lgTCID50·mL-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