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子鑫,吳曉君,李京晨,王曙光,郭佩佩,張 麗
(海南大學 熱帶作物學院,???, 570228)
氧化亞氮(N2O)是主要的溫室氣體之一,會破壞臭氧層。RAVISHANGDARA A R等的研究結果[1]表明,N2O是破壞臭氧層的最重要因子,并且被認為是21世紀最大的影響因子。在100年尺度下氧化亞氮(N2O)的全球變暖潛勢比CO2的全球變暖潛勢高298倍;N2O被認為是一種關鍵的溫室氣體[2]。研究結果表明,每年有1.3×107t氮以N2O的形式釋放到大氣當中,其中直接從農田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釋放的N2O大約占了50%[3]。中國蔬菜生產中施用了大量的氮肥(388~3 656 kg·hm?2)[4],約占世界蔬菜總產量的51%。我國蔬菜種植產業(yè)迅速發(fā)展,種植面積由1980年的316萬hm2(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2.2%)發(fā)展到2019年的2 086萬hm2(占農作物總播種面積的12.5%)[5]。我國2019年的農田氮肥總用量(不包含復合肥)已達1930萬 t[4],而菜地的氮肥施用量和復種指數遠高于一般農田。通常,一季蔬菜的氮肥施用量高達300~700 kg·hm?2[6],遠超過常規(guī)施肥量,造成氮肥利用率嚴重下降,引起N2O排放增加,甚至減產、土壤酸化等一系列負面影響[7?9]。氮肥合理優(yōu)化施用,是實現集約化蔬菜生產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措施。不同形態(tài)氮肥對N2O排放的影響不同,研究所得結果也并不完全一致。TIERLING等[10]研究結果表明,在沙壤土中施用銨態(tài)氮肥的N2O排放量顯著高于施用硝態(tài)氮肥;PENG Q等[11]在半干旱溫帶草原上的研究結果發(fā)現,施用銨態(tài)氮肥產生的N2O高于硝態(tài)氮肥;還有研究結果表明,與硝態(tài)氮肥相比,銨態(tài)氮肥減少雷竹土中的N2O排放[12]。在菜地土壤中,施銨態(tài)氮的N2O排放通量與總量略低于施硝態(tài)氮處理的[13]。近年來,利用硝化抑制劑調控氮素循環(huán)的研究有很多。雙氰胺(DCD)由于效果好、成本低、對環(huán)境的危害小等優(yōu)點在農業(yè)中被 廣泛應用,是目前研究施用最廣泛的硝化抑制劑。它通過抑制硝化過程中的氨氧化微生物或者相關酶的活性,來有效延緩銨態(tài)氮(NH4+-N)轉換成硝態(tài)氮(NO3?-N)的氧化過程,保持土壤長時間NH4+-N的高含量,有效緩解NO3?-N累積,進而減少土壤中N2O的排放。有研究表明,硝化抑制劑可顯著降低菜田N2O氣體排放[14]。前人研究[10?13]表明,在相同的施氮量下,硝態(tài)氮與銨態(tài)氮對土壤N2O排放量的研究結果存在分歧。在我國熱帶地區(qū)的菜地中,運用硝化抑制劑減少氮源氣體排放,特別是不同形態(tài)氮肥對N2O排放影響的報道較少,因此,為了減少N2O排放對不同氮肥添加的反應的不確定性,有必要繼續(xù)在不同的生態(tài)系統(tǒng)中進行實地試驗,研究NH4+、NO3?的施用菜地后的N2O排放特征,更好地了解氮肥在特定條件下對N2O排放的影響。這將有助于制定適當的應對措施,以減少熱帶菜地系統(tǒng)中的N2O排放。本試驗以熱帶地區(qū)種植辣椒為研究對象,整個生育期監(jiān)測施用不同形態(tài)氮以及施用硝化抑制劑DCD對菜地N2O排放和辣椒產量的影響,以期為我國集約化菜地高產減排提供理論依據。
1.1 試驗點概況本試驗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3月在海南省昌江黎族自治縣軍營新村試驗基地(19°40′N,108°96′E)進行。該基地屬典型的熱帶季風氣候區(qū),日照充足,土壤類型為粘土。試驗地表層土壤(0 ~ 20 cm)基礎理化性質如下:硝態(tài)氮1.16 g·kg?1,銨態(tài)氮5.36 g·kg?1,全氮1.08 g·kg?1,全磷0.33 g·kg?1,有機碳6.07 g·kg?1,pH 6.8(水土比為5∶1)。
1.2 試驗設計試驗共設 4個處理,每個處理3個重復,隨機排列,分別是 NH4(銨態(tài)氮肥)、NO3(硝態(tài)氮肥)、NH4+D(銨態(tài)氮肥+雙氰胺)、NO3+D(硝態(tài)氮肥+雙氰胺)。每個小區(qū)有3壟,面積:4.5 m×10 m,每個處理設置3次重復。各施N處理施N量一致,總施N量為300 kg·hm?2,同時各處理施入等量的磷肥(過磷酸鈣,含P2O516%)和鉀肥(氯化鉀,含K2O 60%),氮肥30%作為基肥,追肥兩次40%、30%,磷鉀肥作基肥一次施入。供試植物為辣椒,品種為大家族新優(yōu),育苗30 d后移栽至大田。田間管理(包括蔬菜品種、施肥量及施用方法、耕作、灌溉、除蟲和雜草控制)與當地農民管理方式保持一致。供試氮肥分別為硫酸銨(N含量21%)、硝酸銨鈣(N含量14.4%);雙氰胺(DCD)為分析純化學試劑(麥克林試劑有限公司)。
1.3 樣品采集與分析采用靜態(tài)箱-氣相色譜法測定菜地土壤N2O的排放通量。采樣箱(50 cm×50 cm×50 cm)由透明亞克力材料制成,采樣底座由聚氯乙烯材料制成,內置小風扇用于混勻氣體。在試驗開始前,將方形的采樣箱底座安裝在各個小區(qū)中,采樣時將采樣箱扣在采樣箱底座上,用水密封。采樣時間為上午8∶00?10∶00,扣上采樣箱之后,于0、10、20、30 min分別用50 mL針筒收集50 mL氣體樣品,然后將樣品帶回實驗室,用氣相色譜儀(GC-2030)分析N2O濃度。采樣頻率一般為每 7 d 1次,施肥之后每隔1 d 收集1次樣品,持續(xù)7 d。根據4個樣品的N2O濃度值和采樣時間的直線回歸方程的斜率求得N2O的排放通量。氣體排放通量及總量的計算方法等參照胡玉麟[15]。
辣椒最后一次收獲后,同時采集耕層土壤(0~20 cm)樣品,儲存于?4 ℃冰箱,用來測定土壤銨態(tài)氮(NH4+-N)、硝態(tài)氮(NO3?-N)含量、微生物量碳氮、有機碳、全氮、pH。全氮、NH4+-N和NO3?-N含量分別采用全自動間斷化學分析儀測定;微生物量碳氮利用氯仿熏蒸法測定;有機質采用重鉻酸鉀容量法測定;辣椒收獲之后,直接稱量鮮重,獲得產量。
1.4 數據處理采 用SPSS 20.0(IBM Co.,Armonk, NY, USA)和SigmaPlot 14.0軟件進行數據分析和圖表制作,數據結果以Mean±SE表示,n=3。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對不同處理間N2O累積排放量、辣椒產量和各項土壤理化指標進行方差分析。采用Pearson’s相關分析判斷N2O排放與土壤理化指標之間的關系。
2.1 N2O排放通量的動態(tài)變化由圖1可知,在整個辣椒生長季,各處理的N2O排放通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所有處理都在追肥后出現N2O排放通量最大峰值,然后快速下降,之后各處理N2O排放通量均保持在較低水平,菜地N2O排放通量變化范圍為1.51~80.53 μg·m?2·h?1,NH4處理土壤N2O 排放通量始終高于NO3處理,NH4處理 N2O排放最大峰值達80.53 μg·m?2·h?1,NO3處理 N2O最大峰值同比NH4處理降低了21.2%。
圖1 不同處理N2O排放通量變化
在添加DCD后, NH4與 NO3處理于1月22日出現 1個 N2O 排放峰,NH4++D處理排放峰值為 34.06 μg·m?2·h?1,較NH4處理排放峰值降低57.71%,NO3+D較NO3處理降低54.34%;NH4與NO3處理在配施 DCD 的前提下土壤 N2O 排放通量均顯著降低。DCD的添加可有效降低NH4(銨態(tài)氮) 、NO3(硝態(tài)氮) 2種施肥模式下土壤 N2O排放通量。
2.2 配施DCD對N2O累積排放量、辣椒產量的影響由表1可知,與只添加氮肥的處理相比,NH4處理和NO3處理配施DCD均顯著降低了N2O累計排放量(P<0.05),降幅分別為59 %和49 %,而NH4+D處理和NO3+D處理對N2O累計排放量的影響差異不顯著。NH4處理和NO3處理施用DCD后則N2O累計排放量顯著減少2.44、1.46 kg·hm?2(P<0.05)相 當 于 減 少 了59.37%、48.99%的土壤N2O排放量。NH4處理和NO3處理 的 辣 椒 產 量 分 別 為18.06、11.41 t·hm?2,較NO3處理差異顯著,提高了58.28%。由圖2可知,施用DCD后,NH4+D處理和NO3+D處理產量差異均不顯著。此外,NH4+D處理的N2O排放量顯著低于NH4處理,NO3+D處理顯著低于NO3處理(P<0.05)。單位產量N2O排放量為0.11~0.23 kg·t?1。與NH4和NO3處理相比,NH4+D和NO3+D處理單位產量N2O排放量均顯著降低(P<0.05)。NH4與NO3處理之間無顯著差異(P<0.05)。
圖2 不同處理的N2O累積排放量
表1 不同處理的N2O排放指標
2.3 配施DCD對收獲期土壤理化性質的影響從表2可知,在施氮時添加硝化抑制劑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與不添加DCD的處理相比,NH4與NO3處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分別提高了32.65%、27.98%,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含量分別提高了18.64%、15.52%;不同形態(tài)氮肥對土壤有機碳含量有顯著影響,NO3、NO3+D處理的有機碳含量均顯著高于NH4、NH4+D,增幅為16.39%、9.97%,硝化抑制劑DCD對NH4處理的土壤有機碳含量有顯著影響,提高9.1%;配施DCD后土壤pH值有升高的趨勢,NH4處理間差異顯著,但NO3處理間的差異不顯著;兩種施肥模式下,添加DCD處理均增加了土壤NH4+-N含量以及全氮含量,NH4處理差異顯著,分別增加34.5%、20.0%。由圖3可知,N2O累積排放量與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呈正相關,且微生物量碳達到極顯著水平,與土壤pH值和土壤有機碳呈負相關,達到顯著水平。
表2 不同處理土壤理化性質
圖3 N2O排放與土壤理化性質的相關性
菜地作為一種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是重要的N2O排放源之一[16]。菜地 N2O 排放受多種因素的影響,包括肥料類型、養(yǎng)分形態(tài)及土壤性質等,這些因素對土壤 N2O 排放的影響不一致[17?18]。在本研究中,氮肥形態(tài)對菜地N2O的排放具有顯著影響,NH4肥料處理的土壤N2O排放量都比NO3肥料處理的土壤高,這與LEBENDER等[19]的研究結果一致。銨態(tài)氮肥的N2O排放量高于硝態(tài)氮肥,說明硝化作用是本研究影響N2O產生的主要機制。硝化作用是N2O排放的主要過程,這可能與旱地土壤的低含水量有關。在土壤充水孔隙度60%以下時,硝化過程成為N2O的主要來源;當含水率達到70%~80%時,N2O排放量最大,此時硝化與反硝化作用均為N2O產生的重要途徑[20]。本試驗選用不同形態(tài)氮肥品種的目的在于定性分析2個過程產生N2O的相對大小,測定結果表明,與NH4處理相比,NO3處理顯著降低了土壤N2O排放峰與N2O總排放量。這說明產生N2O的主要過程為硝化反應。該結果與姜寧寧等[21]的研究結果一致??梢姡谠撛囼炌寥乐惺┯娩@態(tài)氮肥,更容易造成N2O氣體排放,降低肥料利用率,同時也會對環(huán)境造成污染。
大量研究[22?24]發(fā)現,DCD對旱地N2O有較好的減排效果,DCD對不同類型(包括蔬菜、玉米、草地等)的土壤的N2O的減排效率達到38%~65%。本研究中添加DCD后,N2O排放量的降幅約為60%,與上述結果基本一致。DCD處理N2O累積排放量大小依次為:NH4>NO3>NH4+D>NO3+D。與 不 施DCD相 比,NH4+D、NO3+D 處理均出現顯著降低的N2O排放峰,HUANG等[25]研究表明,當銨肥配施DCD或3,4-二甲基吡唑磷酸鹽(DMPP)時,N2O的排放分別顯著減少70%和55%(P<0.05),硝態(tài)氮和兩者的聯合施用有效地減少了N2O的排放,分別為13%和21%。這與本試驗的研究結果一致。故菜地N2O累積排放總量顯著降低。銨態(tài)氮處理結果與DCD 處理較單施化學氮肥處理有效提高了土壤銨態(tài)氮含量,減少銨態(tài)氮向硝態(tài)氮轉化。ASING等[26]表明,無論在哪種施肥模式下DCD始終能有效抑制土壤銨態(tài)氮向硝態(tài)氮的轉化過程,進而控制土壤硝態(tài)氮水平,同時減少硝酸鹽的淋失。JU等[27]的研究提出,改變供氮形態(tài)結合硝化抑制劑作為緩解土壤N2O排放的有效措施,其抑制N2O排放的機制與本研究基本一致。
前人研究[28?29]發(fā)現,施用硝化抑制劑對作物產量影響結果不同,盡管有研究表明對作物產量有提高,表明這些影響可能取決于硝化抑制劑特性、水肥管理、土壤性質等。本研究結果與郭嬌等[30]的研究結果一致,添加硝化抑制劑對蔬菜產量沒有明顯影響(表1)。MIN等[31]研究結果表明,施用硝化抑制劑(CP)在低氮的情況下,對蔬菜產量有顯著影響,在高氮的情況下沒有顯著影響。這是由于在密集型蔬菜種植系統(tǒng)中,土壤中過多的氮素盈余,硝化抑制劑對產量的正效應可能會被掩蓋。此外,通過硝化抑制劑減少氣態(tài)氮排放而節(jié)省的氮量遠遠小于施用的氮量,因此很難觀測到產量的提高。
施用硝化抑制劑后,抑制土壤硝化作用,減緩銨態(tài)氮向硝態(tài)氮轉化,為微生物提供更多的氮源,提高土壤中微生物含量,提高土壤的pH,為微生物提供更好的生長環(huán)境,處理NH4和NO3添加DCD后,微生物量碳存在顯著差異。劉生輝等[32]研究結果表明,在施氮時添加硝化抑制劑可以提高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與不添加硝化抑制劑(DMPP)處理相比, 培養(yǎng)期內處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分別提高了1.78%~4.35%。本試驗結果與文獻[32]一致。由相關性分析可知,微生物量碳與N2O累積排放量呈顯著負相關,這可能是土壤N2O的產生過程受硝化作用與反硝化作用的影響,其作用過程又受土壤微生物活性的影響,因而導致兩者呈負相關。本試驗結果與謝義琴等[33]研究結果一致。
添加DCD抑制硝化作用,延長NH4+-N在土壤中存留的時間,進而提高土壤中NH4+-N含量,因此NH4+D和NO3+D處理均比單施氮肥處理能促進微生物對肥料N的固持, 土壤微生物量氮有增加趨勢,但無顯著性差異。本試驗結果與張學文[34]的研究結果相一致。硝化抑制劑DCD的加入可通過抑制NH4+-N向NO3?-N轉化,而抑制硝化作用過程中H+的產生,進而有效緩解氮肥施用引起的土壤pH值降低。NH4處理添加DCD后,生育期結束后土壤pH值顯著升高,而硝態(tài)氮處理有升高趨勢,但沒有顯著差異。張昊青等[35]研究結果表明,在添加DCD的條件下,在整個培養(yǎng)期間土壤pH一直保持穩(wěn)定且始終高于不加DCD處理。研究發(fā)現在紅壤土培養(yǎng)過程中,添加DCD使土壤pH顯著提高[36]。本研究的相關性分析可知,土壤pH值與N2O累積排放量呈負相關(P<0.05),這與在溫帶草地土壤的研究結果[37]一致。
在本研究中,氮肥形態(tài)和硝化抑制劑顯著影響菜地N2O排放。N2O排放發(fā)生在熱帶地區(qū)辣椒地,而且N2O排放的峰值隨處理的不同而有很大差異。本研究中各處理的N2O排放總量在1.52~4.11 kg· hm?2之間。結果表明,菜地N2O排放是重要的潛在N2O排放源。與相同數量的氮肥處理相比,NH4+D和NO3+D處理的累積N2O排放量分別顯著減少59.37%和48.99%。這些結果表明,DCD更能減少N2O的排放,特別是在追肥后能顯著降低N2O的排放。氮肥配施硝化抑制劑,土壤pH值升高,產量無顯著差異。綜上所述,施用銨態(tài)氮肥配施DCD,在保證蔬菜產量的前提下,可顯著降低菜地N2O排放,緩解土壤酸化問題。本研究將為熱帶地區(qū)菜地N2O排放提供理論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