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韻燕 李曉飛
1.義烏市中心醫(yī)院檢驗科,浙江義烏 322000;2.義烏市中心醫(yī)院感染科,浙江義烏 322000
近年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人們的生活方式發(fā)生改變,社會壓力激增,肝病的發(fā)病率呈逐年上升趨勢。隨著乙肝疫苗免費接種的推廣,病毒性肝炎的發(fā)病率有所下降,但我國人口基數大,病毒性肝炎患者仍數目龐大,其中乙型肝炎流行最廣、發(fā)病率最高[1]。慢性乙型肝炎治療時間長,病情易反復,可進一步發(fā)展成為肝硬化,是肝硬化的主要誘因。研究表明,每年有將近20%~30%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發(fā)展成為肝硬化[2]。乙肝五項是診斷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感染最常用的臨床指標,HBV-DNA 載量可反映HBV 感染患者病毒有無復制及傳染性的強弱[3]。谷丙轉氨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ALT)、谷草轉氨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AST)及 γ-谷氨?;D移酶(γ-glutamyltransferase,GGT)為人體重要的血清轉氨酶,主要分布于肝細胞中,任何原因引起的肝細胞損傷均會使血清轉氨酶升高[4]。研究表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ST、ALT 水平顯著高于健康人群[5]。本研究擬探討慢性HBV 感染患者血清轉氨酶、HBV-DNA載量與乙肝五項指標的臨床價值,現(xiàn)報道如下。
選取2020 年1 月至2022 年1 月義烏市中心醫(yī)院收治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32 例為研究對象。其中男297 例,女135 例,年齡6~82 歲,平均(47.33±12.83)歲,74 例合并肝硬化。納入標準:①符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19 年版)》[6]中慢性乙型肝炎的診斷標準;②有乙型肝炎病史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檢測陽性達6 個月以上;③檢查前6 個月未接受抗病毒治療;④肝硬化的診斷符合《乙型肝炎病毒相關肝硬化的臨床診斷、評估和抗病毒治療的綜合管理》[7]中的相關標準。排除標準:①合并除乙型肝炎外其他類型病毒性肝炎;②合并自身免疫性肝病或肝功能障礙及病變;③合并心腦血管疾病或造血系統(tǒng)疾?。虎懿溉槠谂?。本研究獲義烏市中心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批件號:K2022-IRB-012)。
采集患者空腹肘靜脈血3~5ml,2h 內離心機3000轉/min離心10min分離血清,保存于-20℃待檢。①乙肝五項指標檢測:采用全自動化學發(fā)光測定儀(型號:A2000PLUS,安圖)與配套試劑測定HBsAg、乙型肝炎表面抗體(hepatitis B surface antibody,HBsAb)、乙型肝炎e 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HBeAg)、乙型肝炎e 抗體(hepatitis B e antibody,HBeAb)及乙型肝炎核心抗體(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檢測嚴格按照操作規(guī)程與試劑盒說明書進行。正常值參考范圍:HBsAg 0.000~0.500ng/ml,HBsAb 0.000~10.000MIU/ml,HBeAg 0.000~0.500PEIU/ml,HBeAb 0.000~0.200PEIU/ml,HBcAb 0.000~0.900PEIU/ml。②HBV-DNA 載量檢測:采用實時熒光定量聚合酶鏈反應儀(型號:ABI7500,Applied Biosystems)與配套試劑對HBVDNA 進行檢測,參考范圍:HBV-DNA<30IU/ml。③ALT、AST 及GGT 檢測:采用ARCHITECT c16000 system 全自動生化分析系統(tǒng)與配套試劑測定患者血清ALT、AST 及GGT 水平。參考范圍:ALT 9~50U/L,AST 15~40U/L,AST/ALT 0.00~2.00,GGT 10~60U/L。
研究所得數據均采用SPSS 22.0 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計數資料采用例數(百分率)[n(%)]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滿足正態(tài)分布的采用均數±標準差()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滿足正態(tài)分布的采用中位數(四分位數間距)[M(Q1,Q3)]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秩和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LT水平及HBsAg 陽性率均顯著低于無肝硬化患者(P<0.05),HBV-DNA 載量<30IU/ml 的占比、血清AST、AST/ALT 及GGT 水平均顯著高于無肝硬化患者(P<0.05),二者的HBeAg 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肝硬化與否患者的肝功能指標、HBV-DNA 載量及HBeAg 和HBsAg 陽性率比較
HBsAg(+)與HBsAg(-)患者比較,血清ALT、AST、GGT 水平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HBsAg(+)患者的 AST/ALT、HBV-DNA 載量<30IU/ml 的占比均顯著低于 HBsAg(-)患者(P<0.05),見表2。
表2 HBsAg 陽性與否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及HBV-DNA 載量比較
不同HBV-DNA 載量患者的血清ALT、AST、AST/ALT 及GGT 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且隨著HBV-DNA 載量的增加,ALT、AST、GGT 水平逐漸升高,AST/ALT 逐漸降低。不同HBV-DNA 載量患者的HBeAg 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不同HBV-DNA 載量患者的肝功能指標及HBeAg 陽性率比較
乙肝五項是目前臨床診斷乙型肝炎最常用的臨床指標,可從不同角度反映受檢者HBV 的感染情況?;颊叩难錒BV-DNA 載量可反映HBV 有無復制及傳染性的強弱[8]。臨床上接受乙肝五項檢測后,需根據患者HBV-DNA 的定性及定量來衡量患者的病情。HBV-DNA 載量過高的患者必須接受治療,否則病情易惡化,若病情反復則可引起肝硬化,甚者可導致癌變[9]。
當感染HBV 時,機體肝酶水平正常與否,取決于病毒活動程度。病毒靜止時,酶水平正常;輕度活動時酶水平單項升高,呈間歇性短暫波動;顯著活動時酶水平升高明顯,且持續(xù)時間較長[10]?;颊哐錋LT、AST、AST/ALT 及GGT 水平為臨床檢測肝細胞損傷的常用指標。研究表明,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LT、AST 水平顯著高于健康人群,且肝硬化的程度越嚴重,血清ALT、AST 的水平越高[7]。當患者發(fā)生藥物性肝損傷、脂肪肝或肝炎時,血清GGT 水平升高[11]。本研究結果顯示,與無肝硬化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相比,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LT 水平及HBsAg 陽性率較低,AST、AST/ALT及GGT 水平更高,但二者的HBeAg 陽性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ALT 位于肝細胞質內,AST 位于肝細胞質和線粒體內,當肝細胞輕度損傷時,僅有肝細胞質內的酶釋出,患者血清ALT 上升幅度較AST 大,AST/ALT 下降。但本研究中肝硬化患者血清ALT 水平較低,可能是由于肝硬化患者例數較少或血清ALT 水平分布偏態(tài)等原因所致,因此,本研究中肝硬化患者AST/ALT 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sAg 為感染HBV 的標志,本研究中肝硬化患者HBsAg 陽性率低于非肝硬化患者,分析原因可能為肝炎患者機體病毒復制能力較強,從而可造成HBsAg 呈持續(xù)陽性,另外肝硬化患者病癥較重,而HBsAg 可在乙肝患者病癥早期后轉為陰性,故肝硬化患者的HBsAg 陽性率較低。HBeAg 在乙肝患者病癥早期或病毒活動期呈較高水平,可提示患者病毒復制活躍,本研究中HBeAg 陽性率在肝炎階段與肝硬化階段比較無統(tǒng)計學意義,說明二者病毒活躍程度相仿。單獨的血清HBV-DNA 水平僅反映HBV 有無復制及傳染性的強弱,不能提示肝硬化的可能性,但持續(xù)的病毒復制可增加肝臟炎癥和纖維化的發(fā)生危險,因此,血清HBV-DNA 載量過高,可導致肝炎進展為肝硬化的速度及概率增加[12-14]。本研究結果顯示HBsAg(+)患者的HBV-DNA 載量<30IU/ml占比低于HBsAg(-)患者,不同HBV-DNA 載量患者的血清ALT、AST、AST/ALT 及GGT 水平比較差異均有統(tǒng)計學意義,且隨著HBV-DNA 載量的增加,患者的血清ALT、AST 及GGT 水平升高,AST/ALT水平降低,提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體內HBV 復制的增加與酶水平和肝硬化風險增加相關。
綜上所述,血清轉氨酶、HBV-DNA 載量及乙肝五項指標在臨床上具有一定應用價值,且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在ALT、AST、AST/ALT、GGT 水平和HBV-DNA 載量及HBsAg 陽性率方面與肝炎患者有所區(qū)分,提示該類指標對判斷乙肝患者是否發(fā)生肝硬化有一定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