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揚爍 石明 瞿道兵 宋軍
11月4日至8日,在全國女子舉重錦標賽暨全國女子舉重冠軍賽中,古丈縣玉玲舉重運動學校培養(yǎng)輸送的運動員向林香、張海琴代表湖南分別參加49公斤級和55公斤級比賽。
最終,向林香在49公斤級比賽中獲得抓舉銀牌、挺舉金牌和總成績金牌,打破世界青年紀錄和全國青年紀錄。張海琴在55公斤級比賽中獲得抓舉銀牌、挺舉金牌和總成績金牌,并打破世界紀錄。雙雙取得了好成績,并大大增加了她們入選國家隊,為國征戰(zhàn)奧運會的機會,再次用成績捍衛(wèi)了古丈“舉重之鄉(xiāng)”的榮譽。向林香18歲,張海琴17歲,她們的冠軍之夢,未來可期。
事實上,這并非古丈縣第一次培養(yǎng)出優(yōu)秀體育人才。奧運會舉重冠軍龍清泉、向艷梅,世界舉重冠軍陳初富、陳桂明,都來自古丈縣玉玲舉重運動學校。
加強體教融合,構建訓練、成長的保障機制,建立一個可內循環(huán)可發(fā)展的培育模式,助好苗子茁壯成長,這是古丈縣落實體教融合的秘訣。
“我們學校的發(fā)展是古丈縣重視體教融合的典范?!惫耪煽h玉玲舉重運動學校校長曾文清感觸頗深。
古丈縣玉玲舉重運動學校,原名古丈縣業(yè)余體校,成立于1987年。在創(chuàng)辦之初,學校僅有一個250米的田徑場和一間簡易的舉重訓練房,條件十分簡陋。為了進一步發(fā)展體育事業(yè),古丈縣委、縣政府累計投入資金4000萬元,征地57畝,新建古丈縣體育中心。2011年為爭創(chuàng)國家高水平體育后備人才基地,又投入2200萬元對縣體育中心場地設施進行了升級改造,從而使學校的訓練條件不斷得到完善。
除了保證訓練環(huán)境,古丈縣還將業(yè)余訓練運動員生活補助、招生經費、參賽經費、科研經費等納入了財政預算,并逐年增加,目前已達到了每年35萬元。古丈縣委、縣政府每年都專題聽取關于體育工作的情況匯報,并納入縣教體局的目標管理考核。
在培養(yǎng)模式的選擇上,確保人才順暢流動,保證師訓力量的完整,古丈縣也下了苦功。
做了40年舉重培訓的甘智悅曾培育出龍清泉、向艷梅等奧運冠軍,近年來,在古丈縣的返聘下,甘智悅又回到了古丈縣玉玲舉重運動學校,擔任總教練。
“體育要從小抓起,尤其是競技體育,訓練是第一要義,再者就是在實踐中摸出規(guī)律,不斷演練才能出成績。”在甘智悅看來,古丈縣有著小、初、高各學段“一條龍式”的人才培養(yǎng)鏈條,讓學生從小就有項目可練,青訓更加系統(tǒng)化、科學化,“學生既能青訓不斷檔,也能讀書”,教育體育結合的道路,在這里體現(xiàn)得非常清晰。
在有了體教融合的優(yōu)異成果后,古丈縣把視線放在了“雙減”上,為體教融合培育優(yōu)質土壤,培育出更多的體育人才。
發(fā)球、接球、進攻……一招一式,有板有眼。在古丈縣芙蓉學校,記者看到,學生們正在努力練習乒乓球,老師們還會針對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球感等因素而因材施教,孩子們用熱情克服一切困難,感受乒乓球奮力拼搏、永不言敗的體育精神。
“從頂層設計來說,體教融合是體育強國建設的訴求之一。青少年學習成長的一些困境,可以通過體教融合來解決?!惫耪煽h教育和體育局黨組書記、局長田祝軍告訴記者,古丈縣地處武陵山區(qū),境內學生大多為留守孩子,通過體教融合這種形式落實“雙減”,培育體教融合的后備人才,不僅與當前國家體育強國建設需求相適應,也能讓學生們在競技體育中感受運動、競爭的快樂。
為此,該縣縣委常委會兩次研究“雙減”工作,成立“雙減”工作領導小組,組織領導到位;各學校結合實際制定《五項管理實施方案》《課后服務實施方案》等,全縣義務教育階段學校20所,全部開展課后服務,覆蓋率100%,義務教育階段學生11355人,自愿參加課后服務10706人,覆蓋率94.28%。并因地制宜推行課后服務,做到“一校一案”,滿足學生多樣化需要,將體育社團、傳統(tǒng)民族文化活動引入校園,開展豐富多彩的文體、藝術、勞動、閱讀、興趣小組及社團活動。
“體教融合就是把競技體育基礎教育部分納入學校體育,以競賽為中心,實現(xiàn)‘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和高質量發(fā)展的教育目標,為競技體育后備人才培養(yǎng)注入新的活力,營造良好的校園體育文化,推動學校體育走向高質高效高能的局面。未來,我們還要按照縣有‘拳頭專業(yè),校有特色的理念,細化推進體教融合?!碧镒\姳硎尽?/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