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馬麗
人的心理出問題了,身體上往往會產生一些不適或各種癥狀,而實際上從醫(yī)學角度看,身體并沒有實質性的問題,甚至很健康。這種情況下,人們往往會疑惑和不解,甚至懷疑癥狀是不是裝的。
坐診心理門診時,常會遇到一些從其他科室轉診來的青少年,他們來就診的原因并非情緒問題或者心理問題,而是軀體上的各種不適,如頭疼、頭暈、嘔吐、胸悶等。他們是在經過反復就診和檢查依然無果后,才選擇來到心理科的。
這時候,家長們就會感到困惑——他們是不是裝的?是不是以生病逃避上學?答案是否定的。實際上,他們得的是一種特殊的疾病,被稱為“軀體化障礙”,即心理問題折射到身體上的反應。一個人生病有身體的疾病,也有心理的疾病,身體疾病可以引起心理的反應,心理的疾病也可以引起身體的反應,二者是相互影響的。
一些軀體癥狀并沒有器質性的病變,它們主要由心理問題引起,或者說心理問題用軀體癥狀來表達,這就是所謂軀體化的問題。
臨床上看,軀體化障礙的主要特征是患者反復陳述軀體不適,且反復檢查呈現陰性結果。軀體癥狀和持續(xù)出現不愉快的生活事件、困難或沖突密切相關。軀體化障礙常見癥狀:
1.腦部癥狀:頭痛呈慢性疼痛,時輕時重,常伴隨頭暈;感覺頭昏腦漲,仿佛快暈倒了。
2.呼吸道癥狀,如悶氣、呼吸不暢。有些患者可能一生氣就喘不上氣,很難平靜下來,甚至引發(fā)哮喘。
3.心臟癥狀:心慌心悸等,嚴重時甚至有瀕死感。
4.胃腸道癥狀:胃部不適,食欲不振,常出現胃疼、胃腸道痙攣、腹瀉等。
除了這些較常見的癥狀,還會出現神經性皮炎、全身乏力等癥狀,上述不適易導致患者反復就醫(yī),也易引發(fā)焦慮的心理癥狀。
精神分析學說把軀體化的形成看作是一種潛意識過程,借此一個人將自己的內心矛盾或沖突轉換成內臟和自主神經功能障礙,從而擺脫自我的困境。如用軀體化癥狀置換內心不愉快的心情,減輕由某種原因造成的自罪感,表達某種想法和情緒等。
軀體化癥狀是潛意識愿望被壓抑的產物,而“繼發(fā)性獲益”則會加重軀體化癥狀。有意無意地借著癥狀獲得好處,是人類在社會生存中的小聰明。通過疾病達到不上學、不上班,批準病退,得到勞保,避免指責和批評,免除某種責任和義務,尋求別人的關注和同情等,是非常普遍的現象,這些并非病人完全的有意偽裝,而是有意無意中的行為表現。
1.辨別軀體化障礙。
軀體化障礙在臨床上容易被誤診,很多家長帶著孩子輾轉各個醫(yī)院,兜兜轉轉很長時間,最后才到心理科就診。因此,早期快速識別軀體化障礙,避免走彎路很重要。在軀體化障礙的診斷中,要關注“一多”“一少”兩個特征。
“一多”是指主觀癥狀比較多。他們能夠詳細地描述出多種疾病對應的自身癥狀,如腰腿痛、頭痛頭暈、胸悶氣短、反酸噯氣等。
“一少”是指客觀檢查出來的病變少。這類患者往往就診了多個科室,如心內科、消化科、泌尿科、婦科、內分泌科等,做了很多檢查,但各種醫(yī)學檢查都顯示正常,無法找到軀體癥狀的真正原因。
在這種情況下,患者很大可能患上了“軀體化障礙”,最應該就診的科室是精神心理科。
2.擺脫軀體化障礙。
對于心理發(fā)展尚未成熟的青少年,學習壓力過大、親子關系緊張、社交能力不足等都會導致相應的消極情緒產生,迷茫、沮喪、煩躁、焦慮這些負性情緒像一座座大山,吞噬著青少年的健康。
青少年自我意識逐漸增強,對事物有了自己的理解與看法,面對成人的“控制”,常處于一種與父母、教師相抵觸的情緒狀態(tài)中。然而,青少年還沒有完全獨立的能力,內心也沒有完全擺脫對父母的依賴,青少年更希望從父母那里得到精神上的理解、支持和保護。這種反抗性與依賴性并存的心理發(fā)展特點,使青少年成為軀體化障礙的高發(fā)群體。
在臨床上,通過心理分析使?jié)撘庾R的心理沖突和痛苦體驗浮現出來,有助于治療這些軀體疾病。
支持性心理治療。給予患者解釋、指導、疏通,令其了解與疾病癥狀相關的知識,對于緩解情緒癥狀、增強治療信心很有效;多理解患者的癥狀是情緒的表達,而不是簡單武斷地歸結為“裝病”。
精神動力學療法。幫助患者探究并領悟癥狀背后的內在心理沖突,對于癥狀的徹底緩解有效,但是治療需要時間,要保持足夠的耐心。
認知療法。對于疑病觀念明顯且有疑病性格的患者,予以認知矯正治療,可取得良好的療效。
森田療法。使患者了解癥狀實質并非嚴重,采取接納和忍受癥狀的態(tài)度,繼續(xù)工作、學習和順其自然地生活,對于緩解疾病癥狀、提高生活質量也有效果。
軀體化障礙作為青少年常見的心理疾病之一,須引起家長和老師重視和關注。當孩子出現持續(xù)的慢性的軀體不適,而查不出來問題時,要想到軀體化障礙的可能,及時做出正確的診斷,并進行專業(yè)的心理治療,才不會貽誤治療時機,幫助青少年早日回到學習和生活的正常軌道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