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雨晨
自從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到井岡山、延安等紅色地區(qū)進行考察,反復強調紅色精神對于新時代的重要性。習近平總書記更是提到,“共和國是紅色的,不能淡化這個顏色。”中央也提出了《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發(fā)展紅色旅游和鄉(xiāng)村旅游”。紅色文化見證了我國的歷史發(fā)展,是在革命年代形成和萃取出來的精華,是由千千萬萬的勞動人民和愛國人士揮灑鮮血凝聚而成的,紅色文化是中華兒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一)紅色文化的內涵。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的力量,也是一個民族和國家內在凝聚力的表現。就像毛澤東同志所指出的,“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tǒng)的民族”。紅色文化之所以被稱為紅色文化,這是因為從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所蘊育的革命文化,見證了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浙江嘉興的一條游船上的勝利舉行,這是“紅船精神”;更見證了我們黨在遭受到了來自各方面的困難,歷經漫長且艱難的長征依舊不放棄的“長征精神”。對于紅色文化的理解有狹義和廣義,從狹義的范圍來說,紅色文化就是說從中國共產黨成立以來,帶領中國各族人民進行斗爭,取得新民主主義勝利的過程之中所取得的一系列物質和精神文化的總和。從廣義上來說,紅色文化不僅是人們現在所能熟知的這些關于紅色記憶的事物,還包括幾代中國人民不斷傳承下來的精神文明、革命道路中所形成的經驗和價值觀、在發(fā)展探索的道路上面所形成的理論體系等。
(二)紅色文化教育的內涵。所謂紅色文化教育是以紅色文化作為基礎和主要內容,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方法對于學生或者社會上的群體進行對于紅色文化的宣傳和解讀,讓受眾者在學習的過程中更好地了解紅色文化、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理解其中所蘊含的精神內涵,提高思想覺悟,提高精神境界,讓受眾者的思想水平進行全面的提高,推動社會的發(fā)展和進步。紅色文化,是在革命年代之中無數個革命烈士的鮮血和努力凝聚而成的瑰寶,代表了我們前進的方向和道路,維持了政治穩(wěn)定和社會安定,增強我國面對未知風險和挑戰(zhàn)的能力。
(三)紅色文化教育的特點。
1.具有堅定的無產階級立場的鮮明政治性。紅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開始時產生和發(fā)展起來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革命精神文化,代表了中國共產黨是一種新生的力量,代表了人民群眾的利益,代表了無產階級的立場。無論在革命年代還是在新時代我們都強調要堅持馬克思主義,運用馬克思主義,用馬克思主義的方法來指導中國的發(fā)展,我們要在馬言馬,懂馬信馬,傳馬護馬,做好馬克思主義和紅色文化精神的傳承。
2.具有面向全體人民價值主體的普遍性。紅色文化對于全體人民的教育都具有普遍性。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黨的正確路線,堅持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手抓,培養(yǎng)社會主義接班人,牢牢緊抓紅色文化。讓紅色文化的學習走進課堂,對于紅色文化的宣傳從傳媒、紅色旅游地等多個渠道進行,自新時代以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也是在不斷的豐富和發(fā)展,共同推動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承和發(fā)展。
3.是對中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與弘揚。紅色文化包含著對于民族文化的認同和發(fā)展,是扎根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之上和文化土地中發(fā)展起來的,體現著中國文化、中國國情,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是有利于人民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會主義建設的文化,是人民大眾喜聞樂見的文化,是全體中華兒女深深地凝聚在血液之中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精神。
(一)改革開放初期對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推動。在經歷了“文革”后,我國結束了“以階級斗爭為綱”的口號,徹底否定了“兩個凡是”的方針,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召開表明了我國完成了撥亂反正,重新確立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同時,這一年也是改革開放的一年,中國的經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的同時面臨機遇和挑戰(zhàn)并存,對外開放政策讓經濟得到了快速發(fā)展也給文化思想帶來了巨大的機會,這個時期人民需要優(yōu)秀的文化,黨和國家“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的政策體現了國家重視對于文化的建設,在1984年國家在批準南開大學、清華大學等十二所大學進行開設思想政治教育的試點工作,進行對于黨史、馬克思主義等方面的學習。1982年教育部發(fā)布了《關于在高等學校逐步開設共產主義思想品德課程的通知》提到要把當代大學生培養(yǎng)成為又紅又專的人,進一步推動大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學習。
(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確立后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發(fā)展。隨著改革開放的進一步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探索進行,對于大學生的紅色教育學習進入到了發(fā)展階段。在這個階段世界的主題變成了“和平和發(fā)展”,在原有的基礎之上,對于各高校的思政教育課堂進一步重視,思政隊伍得到了擴大和發(fā)展,在1996年我國建立了第一批思想政治教育的博士點,在1998年又有三所院校通過了博士點的審核資質,這為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注入了力量。1996年,教育委員會頒布了《關于進一步加強高等學校〈形勢與政策〉課程建設的意見》,對于大學生的課堂教學的目標、原則、方法等進行了規(guī)定和具體化認識。
(三)社會主義榮辱觀對大學生紅色文化教育的加強。我國的開放格局隨著南方談話變得更加完善,1994年《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的發(fā)布,讓大學生的教育變得更加系統(tǒng)化、規(guī)范化。對于大學生的思政教育必修課本由《中共黨史》到《中國革命史》再到現在的《中國近代史綱要》彰顯了對于大學生的教育是不斷的完善和發(fā)展的,2004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制定并頒發(fā)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該文件強調要站在戰(zhàn)略和全局的高度,針對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切實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與“怎樣培養(yǎng)人”重大課題。緊接著在2006年,胡錦濤提出了社會主義榮辱觀,“八榮八恥”的具體內涵。
(一)加強黨政機關的領導作用。紅色文化的學習對于黨政機關也同樣重要,大學生對于紅色文化的學習需要政府進行正確的引導。改革開放以來適逢遵義會議、五四運動等重要的會議和戰(zhàn)爭的紀念日都會召開會議來表達對于革命先烈的祭奠,國務院在2014年的9月設立了“烈士紀念日”,以此來致敬革命先烈。在《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提到,必須按照科學理論武裝、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無規(guī)律、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要求,把建設馬克思主義學習型政黨作為重大而緊迫的戰(zhàn)略任務抓緊好。胡錦濤在《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提到,我們黨堅持把自己的命運與中華民族的命運聯系到了一起,長征是中國革命從挫折走向勝利的重大轉折,為我們黨爭取建設獨立、自由、民主、統(tǒng)一、富強的新國家迎來了新的曙光,開辟了光明前景。
(二)多管齊下充分利用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紅色文化資源包含的類型有多種多樣,包括博物館、紅色旅游地等物質文化資源,圖書、紀錄片等信息和影視文化資源,長征精神、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等精神資源。政府也應該對于紅色文化基地進行開發(fā)。由于改革開放初期生活條件有限,紅歌流行于那個時代,走進校園,歌曲通俗易懂,便于記憶,傳唱度高,可以最大限度地傳承紅色文化。另外,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fā)展,國務院在發(fā)布的《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提到,以理想信念為核心,深入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進一步掌握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教育。隨著進入21世紀,我國網絡平臺的搭建日益完善,開始了對于紅色網站的建設工作,對于信息進行篩選和審查工作,教育部頒布了《2019年教習信息化和網絡空間安全工作要點》,關注學生對于網絡使用,可以讓大學生更好地感受紅色文化。
(三)加強和重視思政課堂對于紅色文化的傳播。對于大學生來說,課堂是獲取知識的主要渠道和來源,目前,高校課堂所用的《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述》《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述》等課本作為基礎性課程,這些課本體現了愛國主義、艱苦奮斗、不屈不饒的精神。對于大學生來說,課堂更多的是尊重了學生的主體性地位和自我創(chuàng)造性思維方式,聯系實際生活,深化課程改革。另外,隨著科技進步,更多的媒體在課堂中得到了應用和推廣,教師隊伍不僅只是體現教書更多地也體現到了育人,將教書育人相結合,這些為大學生更好地理解和傳承紅色文化提供了良好的基礎。
(一)與時俱進推動和創(chuàng)新紅色文化教育的載體。大學生主要是以課堂為基礎進行學習,要在以課本為本的基礎上對于紅色文化和紅色精神進行更進一步的挖掘和深化,隨著時代的發(fā)展和進步可利用的教學載體也變得更加多樣,網絡媒體對于青少年來說日益重要,所以充分利用網絡媒體讓學生更好的了解,學習和傳承紅色文化,對于教師的教學手段和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講好中國故事。學生是課堂的主體,要以學生為主導進行教學,運用多種手段讓學生有興趣自覺地參與進來,教師對于學生來說是一個引導者,所以自身要對于紅色文化了解透徹,做好模范作用。
(二)將紅色文化教育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對于大學生來說,校園是與自己接觸最密切的場所,所以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近年來我國的生活水平和物質質量不斷地提高,在享受物質水平提高的同時大學生主動地了解和學習紅色文化的主動性也有所下降,因此,學校要重視對于校園建設,可以通過學校的宣傳欄、廣播站等多個地方對于紅色文化進行宣傳,引導學生們主動地學習紅色文化。對于學生來說舉辦社團,將社團的主要活動可以變成對于紅色文化的學習,可以通過報告、演出等各個形式的活動進行,這樣讓更多的學生融入其中,切身地感受紅色文化,更好地理解紅色文化。
(三)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紅色文化教育的各種實踐?!凹埳系脕斫K覺淺,深知此事要先行”,想要更好地了解紅色文化就要投身于實踐。學??梢越M織學生進行對于紅色文化基地、紅色博物館等實地的參觀,組織學生對于革命先輩進行采訪,讓學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更加直觀地感受到紅色文化,體會紅色文化的魅力。對于學生來說,由于沒有經歷過革命的年代,所以對于紅色文化帶來的感受會稍顯薄弱,更應該自覺主動地學習紅色文化,利用多樣的媒介對紅色文化進行了解,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將從紅色文化中所學到的精神應用到自己的生活和學習之中,養(yǎng)成不怕吃苦,不畏艱難,直面挫折和困難能迎難而上的勇氣和決心,腳踏實地做好每一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