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張家口市橋東區(qū)寶善街小學 劉儷華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類學科,具有工具性與人文性兩大特點,而在長期的應試教育思想之下,語文教學往往側重于工具性,而忽略了人文性,群文閱讀在課堂中的實踐與應用就是為了幫助學生在學習中發(fā)展自主性,注重語文學科的人文屬性。然而,群文閱讀作為一種新提出的教學策略在實踐中還存在著一些問題。一部分教師依然選擇沿用傳統(tǒng)的“填鴨式”教學方法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致使群文閱讀在教學中只具其“形”,而不備其“神”,無法在實踐中發(fā)揮最佳效果。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當將群文閱讀的優(yōu)勢最大化,使群文閱讀的意義與價值落在實處,從議題確定、文本選擇以及問題設置等多方面入手,讓群文閱讀在課堂教學中綻放光彩。
確定議題是群文閱讀教學的第一步,也是重中之重,可以說只有確定一個優(yōu)秀的群文議題,才能保證群文閱讀在實際教學中發(fā)揮切實優(yōu)勢。教師在群文閱讀教學的備課過程中,應當注意的是閱讀材料的文本應當圍繞著議題而選擇,而決非議題圍繞著某一篇可講的文章而設置。如果教師在備課的過程中,出現(xiàn)了由單篇文本決定整體議題的情況,那么就容易導致后續(xù)選取的補充文本過于片面,受到議題的鉗制,致使學生在課堂討論時只注重“求同”,而忽視了“存異”,那么群文閱讀在實際教學中的效果就無法最大化。
其次,教師在選取群文閱讀的議題時,應當注重其中的討論性與開放性,而不應給學生確定一個板上釘釘、缺乏討論空間的議題。有些教師認為,小學階段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發(fā)展階段,過多發(fā)散思維與課堂討論容易耽誤教學進度,擾亂教學秩序,還不如選取一個確定性的議題,讓師生雙方“大手拉小手”,讓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之下完成語文學習。但是實際上,這種思想背離了群文閱讀的教育初衷,群文閱讀之所以自提出后備受推崇,在于它獨特的育人價值。群文閱讀教學策略的提出意在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與批判思維等能力,凝練出終生受益的語文學科素養(yǎng),因此,群文閱讀議題的討論性,在群文閱讀的教學過程中發(fā)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例如:教師將《鹿與狼的故事》《這片土地是神圣的》《我們只有一個地球》這三篇文章作為群文閱讀的文本時,那么群文閱讀的議題必然是“人與自然的關系”,這時候如果教師直接將議題確定為“我們要保護地球”,那么學生的思考與探討都將受制于這個確定的話題,而如果將議題確定為“人與自然的關系”,那么學生就可以從“人類利用自然,同時也要保護自然”這兩方面進行探討,這樣不但打開了學生的思路,也提升了學生的思辨能力。
此外,教師在確定議題時不應該想當然,而應圍繞學生成長以及培養(yǎng)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兩方面入手,圍繞學生的需求與教師的需求兩方面來提煉議題。學生的需求主要體現(xiàn)在實踐與認知,也是語文學科人文性的具體表現(xiàn)。因此,教師在確定議題時不能脫離現(xiàn)實生活,要從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現(xiàn)象、問題、困惑、煩惱等入手。例如:同學間的友誼、對傳統(tǒng)節(jié)日的認識這類促使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議題,就很符合學生的需求。而想要在確定議題時符合教師的要求,就需要立足于教學的需要,教師可以從文章題材的學習、修辭手法的學習、閱讀方法的學習等方面入手,確定議題。
最后,議題應當簡單明了,不能過于抽象或者難以理解,給學生造成閱讀障礙。議題作為討論的話題,需要讓學生擁有討論的興趣與討論的空間,如果學生看到一個議題卻完全無法讀懂,那么又何來討論的余地呢?
綜上所述,議題看似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實則卻在群文閱讀的教學中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只有選取一個妥帖恰切、富有實際意義的議題,才能夠發(fā)揮群文閱讀的最優(yōu)效果。
想要將群文閱讀的教學效果最大化,不但要確定一個合格的議題,還需要確定一系列合格的文本材料。有些教師在選擇文本時會走入誤區(qū),容易從文本出發(fā)選擇文本,而不是從議題出發(fā)選擇文本。一些教師會首先選出一篇具有可探討點的文章,然后再尋找與這篇文章類似的文章,這種做法很容易限制文本的選擇,使所選出來的文本在各個方面都大同小異,缺乏探討性。學生討論良久,也只是浮于表面,圍繞著同一個內容“兜圈子”,無法深究文本中的思想內核,挫傷群文閱讀的教學效果。
在選擇文本時,教師一定要從議題的角度出發(fā),將選擇的范圍設置得更加寬廣,文本與文本間應當有足夠的聯(lián)系,只有這樣才能將零散的文章集合成為一個可探討的“大主題”,文章與文章之間也要有足夠的“差異”,讓學生意識到同一主題下不同文章在中心思想、寫作形式乃至于文體方面都有所不同,群文閱讀教學既要關注文本之間的“同”,又要注重文本之間的“異”?!扒笸娈悺笔俏谋具x擇的要求,在文本選擇中“同”和“異”都起到了關鍵性的作用。
教師在選擇文本時雖然擁有較高的自由度,但也要把握語文學習的原則,在選擇文本時做到文質兼美、符合學生的年齡特點,同時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此外,教師在選擇文本時不應當受到文章體裁的限制,可以在同一議題下選取不同文體的文本。例如:在學習《少年閏土》時,教師就可以將《有的人》《一面》等文章作為補充,讓學生體會到同一作者不同文體的魅力所在。教師還可以在同一議題之下,將注重情感體驗的文學類文本與注重實際敘述的實用類文本相結合,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思考,促進學生的深入討論。
最后,群文閱讀的文本應當具有完整性,有些教師在選取文本時,為了壓縮學生的閱讀時間,而只選取了一篇文章的其中一個片段作為補充閱讀的內容,學生不解前因也不知后果,讀來云里霧里,閱讀過程缺乏真實性,閱讀體驗差,難以就瑣碎的片段深入思考。因此,教師在選取文本時可以節(jié)選,但是一定要確保所選文本的完整性,避免給學生造成不良的閱讀體驗。
課堂提問是群文閱讀的教學策略,也是推動課堂進程的有效手段。雖說群文閱讀更加強調學生的主體作用,但是小學生畢竟年齡尚小,思維還處于發(fā)展階段,需要教師的引導與幫助。而課堂提問就是把握課堂節(jié)奏、推動學生思維、活躍課堂氣氛的關鍵。
群文閱讀在提問設計上有別于傳統(tǒng)的單篇閱讀,單篇閱讀的提問是就一篇文章深入挖掘探索,目的是讓學生把所學課文理解透徹,而群文閱讀的問題則既要立足于單篇文本,又要與其他文本相聯(lián)系,深入思考,注重差異。
沒有課堂提問的群文閱讀教學是缺乏靈性的教學,群文閱讀在實踐中的目的本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造力,鼓勵學生發(fā)展自主性,如若沒有課堂提問,那么學生的思路還是會受制于教師。因此,在群文閱讀的實踐教學中,教師不僅要提問,而且要多提問、會提問,設置多文本的問題,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在求同存異中領略群文閱讀的魅力與價值。
此外,群文閱讀的問題設置應當具有思考性與討論性,同時教師也應當對學生的回答給予足夠的自由度。曾經,在單篇教學的語文課堂中,一些教師為了應試,限制學生的自由思考,設置的課堂疑問多依照于教材參考照本宣科,學生的思考在課堂上得不到重視,學生也無法領略到語文學科人文性的特點。然而,群文閱讀就有所不同,群文閱讀沒有標準答案,脫離了教學參考書的限制,鼓勵學生自由地回答問題和思考問題,也正因如此,教師應當在群文閱讀的課堂教學中減少對于學生的批評和糾正,用啟發(fā)代替判斷,讓引導取代批評,鼓勵學生勤于思考、暢所欲言。
最后,群文閱讀的課堂提問方式可以打破常規(guī),群文閱讀教學對于學生而言,閱讀量大,任務重,為了提高課堂效率,教師可以用任務清單的方式設置課堂提問,讓學生帶著問題進行閱讀,引導學生找準閱讀的關鍵點,有重點、有策略地進行閱讀。
綜上所述,群文閱讀不是簡單地將一系列文章整合在一起,而是需要在“求同存異”中實現(xiàn)閱讀效果最大化,身為教師應當用科學的策略完成議題選定、文本選擇以及課堂問題的設置,讓學生真正從群文閱讀的教學方式中受益匪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