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淄博市沂源縣沂河源學校 陳 晨
寫作,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提升學生的理解和表達能力具有重要的意義和作用。小學階段的學生正處于探索世界的階段,因此對生活中的大事小情總有說不完的體悟與感受,寫作無非是讓學生把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所悟一一記述下來,寫成文章,然而,這卻成為了不少小學生眼中的一大難題。寫作不僅在語文測評中占比大,而且對一個人的成長而言更是意義深遠。
小學階段是給學生的寫作打基礎的關鍵時期,作為語文教師,一定要肩負責任,將提升學生寫作水平、培養(yǎng)學生語文的綜合能力作為教學的重要目標,幫助學生走出寫作困境,為未來的語文學習打下良好基礎。
小學階段學生的想象力還處于蓬勃發(fā)展的階段,有很多天馬行空的想象,理應有充沛的素材與情感。然而,絕大部分學生的寫作現(xiàn)狀都不容樂觀。寫作,不知在什么時候成為了學生的壓力,也成為了學生肩上的重擔,許多學生為了完成作文作業(yè)絞盡腦汁,甚至有的為了圖省事兒不擇手段地對網上的文章進行復制粘貼,這就導致了他們在寫作之中出現(xiàn)了許多問題。
抄襲現(xiàn)象在作文中一直屢禁不止,不同的學生交上了同樣的作文,這種現(xiàn)象在一些語文教師看來已經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了。學生為什么不愿動筆去寫,而是屢屢抄襲?這是因為學生缺乏獨立思考,不知道該怎么寫,也不知道該寫什么,甚至還會有個別語文教師為了提高成績,而不顧及學生的長遠發(fā)展,默許或縱容學生在寫作時背誦套用范文,乃至于全篇抄襲。
“你為什么不喜歡學語文?”“因為我不喜歡寫作文!”這是我與學生之間的真實對話。目前,大部分小學生對于寫作文的態(tài)度都不容樂觀,很多學生的寫作積極性不高,甚至還有學生恐懼甚至憎恨寫作,產生了談“寫”色變的心理。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沒有興趣,學生又怎么會愿意寫作,又怎么會把寫作視為一種快樂?
小學階段的寫作教學存在著諸多問題,然而很多時候這些問題并不是因為學生懶惰導致的,而是教師在教學方法上出了問題。想要切實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讓學生將寫作視為一種快樂,作為語文教師,就應當在教學中從學生的學習特點與年齡特點出發(fā),遵循以下三個原則,做到趨利避害、揚長避短。
新課改強調了“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教師要站在學生的視角思考問題,從學生的角度出發(fā)確立科學的教學策略。小學階段的學生年齡尚小,學習的熱情與自主性都相對較低,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格外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yǎng),過于死板、教條的教學方法不但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寫作興趣,還讓學生對寫作產生抗拒心理,導致教學效率低下。因此,教師在教學中要注重趣味性,讓興趣指引學生在寫作之路上奮勇向前。
在實際教學中,教師的教學策略要與學生的學習特點相匹配,有些教師在教學中所運用的范文、事例過于深奧,學生年齡小、閱歷淺,對其中的寫作技巧以及蘊含的豐富情感都不能清楚地理解,造成教學效果不佳。因此,教師在設計寫作主題以及選擇范文時,要做到從學生的實際情況出發(fā),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清楚地理解和領悟??傊?,寫作教學要遵循“因材施教”的原則。
在寫作教學中,教師經常會帶學生分析、賞析范文的好詞好句、行文結構,也會給學生傳授相關的寫作技巧。然而,很多學生學會了寫作技巧之后卻并不會運用,寫出來的作文依然沒有太大改觀。為了幫助學生夯實所學的寫作技巧,我在課堂上會采取“一教一練”的教學方法,即講完一個寫作技巧立刻讓學生寫一段小短文,并且在短文中運用剛剛學過的寫作技巧。“學”不是目的,教師在作文教學中一定要遵循“學以致用”的原則,不但要讓學生學會,還要讓學生會用。
很多小學生面對作文題目時往往不知所措,有的學生甚至對著空白的作文紙磕磕絆絆兩個小時,才勉強寫出幾句話,讓家長和老師看在眼里,急在心中。然而,這種現(xiàn)象的產生并不是因為學生懶惰、拖延,而是學生面對作文題目實在無話可說,這時就需要教師積極引導,幫助學生明確選取寫作素材的思路,讓學生有事可寫,有話可說。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課本《多彩的活動》為例,如果教師一上來就讓學生說出自己參與的活動,那么學生可能一時間缺少思路,甚至為了完成作文不惜編造、抄襲。有的學生甚至委屈地說:“老師,我從小到大不是在上幼兒園就是在上學,我哪里參加過什么活動呀!”這就是學生的思維受到了題目的限制所導致的情況。其實,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怎么可能沒有參加過活動呢?這些大大小小的活動一定有讓學生印象深刻的,只是他們一時間難以記起。此時,教師就要幫助學生回憶,給學生指明思路。教師不妨在寫作題目導入之前讓學生以“活動”為主題進行討論,聊一聊自己難以忘懷的或受益匪淺的活動,課堂討論是自由交流,學生的思路打開了,話匣子也敞開了,這時教師再引入寫作主題,學生就不會無話可說了。溝通與討論,讓學生的積極性得到了充分調動,也讓學生的思路不再受到習作題目的限制,在暢所欲言之中找到了思路與方向。
巴西作家保羅·科埃略的長篇小說《牧羊人的奇幻之旅》中有這樣一個情節(jié):西班牙牧羊少年圣地亞哥,有一天做了一個神奇的夢,夢見在遙遠的金字塔附近埋藏著寶藏,于是他踏上了尋寶的征程。他走過了漫長的旅程,經歷了諸多艱險與磨難,終于找到了夢中的地點,他挖呀挖,卻怎么也找不見寶藏。這時,一位難民首領嘲笑他為了一個虛幻的夢境而遠走他鄉(xiāng),并說自己也曾經做過一個夢,夢見寶藏就在圣地亞哥曾經夢到金字塔的那座廢棄教堂里。后來,圣地亞哥在原來熟悉的牧羊處挖出了寶藏。其實,寶藏一直在他腳下。
這個故事所揭示出的哲理也可以運用于作文教學中——“寶藏就在我們腳下”。寫作亦是如此,很多學生在選取寫作素材時刻意追求所謂“高大上”的情節(jié),而忽略了生活中平凡的細節(jié)。作為教師,我們要讓學生明白不是驚心動魄的故事才能震懾人心,只要是真情實感,最平凡的故事也可以孕育出不平凡的感動。
以部編版小學語文習作《我學會了_____》為例。這一寫作內容與學生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lián)系。學生有很多不會的技能需要一一學習掌握,有的學生學會了騎自行車,有的學生學會了游泳,有的學生學會了做飯……這些技能的學習過程都是可寫的素材。然而,有的學生會覺得這些技能太過于常見和普通,不夠新穎,為了另辟蹊徑,特意挑選一些不落俗套的技能來寫。有個學生的作文內容是“我學會了騎馬”,這篇習作不僅行文磕磕絆絆,而且一看就對騎馬這項運動缺乏了解,文中不乏“馬兒脾氣暴躁,不讓我上馬,于是我鉚足勁兒一跳,穩(wěn)穩(wěn)地落在了奔馳的馬上……”這種讓人瞠目結舌、啼笑皆非的句子,明眼人一看就是在胡編亂造。于是,我特意找來了這個學生,仔細一問,原來他不但不會騎馬,甚至在生活中都沒有見過馬。
新穎的題材與題目固然博人眼球,如果文章的內容不切實際,那么再新穎的素材也是枉然。其實平凡的事情也可以寫出精彩,這就需要教師的啟發(fā)與引導,以《我學會了_____》為例,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回憶自己最在意的技能是什么,又是如何學會的,學的過程中有沒有遇到什么困難……如此種種,既啟發(fā)了學生的思維,又能引導學生從實際生活中尋找素材,幫助學生從平凡的生活中發(fā)現(xiàn)精彩,篩選出自己最熟悉的寫作素材。
總之,小學語文作文教學對學生的成長有深遠的意義與不可忽視的作用,語文教師要在作文教學中秉持“以趣激學、因材施教、學以致用”的原則,將寫作與現(xiàn)實生活緊緊相連,引導學生從現(xiàn)實生活中選取寫作素材,明白“寶藏就在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