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國宏
家住遼寧省鞍山市臺安縣龍家村的劉慧琴老人今年91歲,在村中是有名的老壽星??偨Y她的養(yǎng)生之法,老太太笑著給大家說出了“五不”養(yǎng)生之道:
劉慧琴老人一輩子住在農村,沒有離開過田園生活,因此她一生都在忙碌中度過。年輕時堅持勞動,早出晚歸;進入老年之后,雖然在子女的勸阻之下不再從事繁重的農活,但是老人依然保持著年輕時的勤勞本色,家務活從來不讓子女們插手、幫忙,像洗衣、做飯、養(yǎng)雞、喂豬這些家務活,都由她自己親自來做。老人說人怕閑樹怕空,一旦閑下來,各種病就會找上來了,只要保持運動,那么身體這臺機器就能夠保持它的整體協(xié)調性。事實上確實如此,經(jīng)常進行力所能及的鍛煉,能夠促進身體的新陳代謝和循環(huán),抵抗早衰。
老人天生善良,從不和村人結怨,遇到煩心或者委屈的事情,她也能夠自行化解。生活中她從來不說別人的閑話,遇到“針尖”“麥芒”時,也能夠主動退讓,不和別人吵架惹氣。老人說,同生死比起來,街坊鄰里的事情都是小事情,讓一讓就過去了,吃虧是福。何況都是鄉(xiāng)里鄉(xiāng)親的,有什么大不了的事情,生活中哪有過不去的火焰山?于是,老人在村中擁有良好的人緣,無論是哪個年齡段的人都和老人交成了朋友,她和鄉(xiāng)親們之間從來沒有吵過架、紅過臉。在家庭中,她更是率先垂范,成了幾代人共同尊重的“老祖宗”,和諧、寬容、豁達,成了全家人信守的家風。與人為善心態(tài)好,情緒穩(wěn)定少生病,不結仇,不記仇,使老人生活在豁達的生活情境之中,這為她的養(yǎng)生長壽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老人看來,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只要咬咬牙也就過去了,遇到難事時,要學會換位思考,多替別人著想,所以有些事情也就看得開了。在劉慧琴老人的臉上,從來沒有看到過愁容,每天總是樂呵呵的。老人常對子女說:愁一愁白了頭。遇到事情,愁是沒有用的,每件事情總會有解決的辦法,要找出解決的途徑,唉聲嘆氣、愁眉不展是不頂事的。因此劉慧琴每天都保持著樂觀的心態(tài)和豁達的胸襟。晚輩們遇到急難險事時,都喜歡找“老祖宗”給拿個主意,或者由“老祖宗”開導一番。“老祖宗”的三言兩語過后,晚輩們常常是豁然開朗,茅塞頓開,愁悶而來,大笑而歸。
人到晚年最怕孤獨,為此她平時很少自己一個人“貓”在屋中,而是經(jīng)常走出去,誰家里有了大事小情,她肯定會積極幫忙。同時她也樂于在家中接納鄉(xiāng)親們“串門”,每天家中都聚集著一些不同年齡段的鄉(xiāng)親,他們和老人一起坐在炕頭上侃大山、聊家常,老人就是在這種廣泛的接觸中,走出了晚年心理上的孤獨,而融入了社會中。老人說,常跟鄉(xiāng)親們來往,幫他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自己感到很欣慰,至少心理上得到了一種滿足,而且能夠和鄉(xiāng)親們打成一片,自己就不再孤獨了。樂觀向上,助人為樂,成了老人的快樂之源。
老人生活比較簡樸,對衣食要求不高,飲食以粗茶淡飯為主。老人說,自家園子里種出來的蔬菜,自家地里打出來的糧食,吃著放心,吃著香。的確,五谷雜糧使老人的脾胃沒有受到侵害,所以這些年來,老人從來沒有因為飲食不當?shù)眠^病。老人的一日三餐非常有規(guī)律:早餐是稀粥,午飯是米飯和兩盤青菜,晚飯吃到八分飽。老人說:“晚食八分飽,健康自來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