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明佳 李曉旭 宋德霸 張曉劍
(商丘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甲狀腺乳腺外科 商丘 476100)
乳腺癌是影響女性健康的常見惡性腫瘤之一,有較高的發(fā)病率及死亡率,臨床危害極大[1]。目前可采取手術治療,同時輔以放化療或內分泌療法等綜合治療,雖然挽救了部分患者生命,但手術過程會給女性帶來大型創(chuàng)傷,尤其是行乳房切除術的患者,術后改變了女性的外在形像,這對患者生理及心理,甚至社會生活都造成了較大影響,嚴重影響了患者的生存質量。目前關于乳腺癌患者在術后的生存質量情況及相關影響因素受到了越來越多學者的關注,故本研究主要探討早中期乳腺癌患者經(jīng)改良根治術后生存質量情況及相關影響因素,現(xiàn)報道如下。
將2018年3月—2020年3月于本院接受改良根治術治療的107例早中期乳腺癌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應用本院自行設計的乳腺癌相關病情的調查問卷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圍繞患者及其病情自行設定。其中92例患者于門診隨訪時采用面對面調查登記,另有15例患者因未到院采取電話隨訪,共計107例患者參與調查登記,且問卷有效回收率為100%。本研究經(jīng)倫理委員會批準同意且患者簽署知情同意書。
納入標準[1]:①均確診為早中期乳腺癌且行改良根治術者;②正常閱讀理解能力者;③可正常交流者;④無精神疾病者。
排除標準:①不愿接受問卷調查者;②語言障礙者;③有精神疾病者;④合并其他重大疾病者。
患者來院隨訪時,采用面對面的方式進行調查(部分不方便者采用電話隨訪),問卷內容由本院自行設計,內容主要包括患者基本情況,如年齡、婚姻狀況、文化程度、家庭大概月收入、病情、家族病史、術后治療方式等。對早中期乳腺癌患者術后生存質量影響因素的相關因素進行l(wèi)ogistic分析。應用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測定量表(Functional Assessment of Cancer Therapy-Breast,FACT-B)對患者進行生存質量評價。
FACT-B評分[2]:內容分為一般量表和特異量表兩部分,其中一般量表共4大部分27個條目,主要包括生理狀況、社會/家庭狀況、情感狀況、功能狀況;特異量表包含9個條目。評分越高代表乳腺癌患者生存質量越好。
采用SPSS 19.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相關因素分析采用單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歸分析。P<0.05提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共計107例女性早中期乳腺癌患者參與研究,年齡范圍27~73歲,平均年齡(51.48±6.25)歲,其中103例患者已婚,4例未婚;初中及以下患者51例,高中/中專40例,大專及以上16例;65例為左側病變部位,42例為右側病變部位。
所有參與研究的早中期乳腺癌患者FACT-B評分總分在39~136分,平均得分為(94.52±10.56)分,其中生理狀況相關條目平均得分為(22.48±3.35)分,社會/家庭狀況相關條目平均得分為(20.37±3.14)分,情感狀況相關條目平均得分為(19.59±2.06)分,功能狀況相關條目平均得分為(16.42±2.75)分,特異量表部分平均得分為(26.94±3.80)分。
分析顯示,早中期乳腺癌患者的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收入、臨床分期、乳腺癌家族史、術后放療、上肢淋巴水腫、術后時間、家庭支持程度的FACT-B評分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表1,P<0.05)。
表1 早中期乳腺癌患者術后生存質量影響因素的單因素分析
(續(xù)表1)
經(jīng)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收入、臨床分期、乳腺癌家族史、術后放療、上肢淋巴水腫、術后時間、家庭支持程度為影響早中期乳腺癌患者經(jīng)改良根治術后生存質量的相關影響因素(表2,P< 0.05)。
表2 早中期乳腺癌患者術后生存質量相關影響因素logistic分析
乳腺癌屬于全身性疾病,即使發(fā)現(xiàn)病情時在早期,也會通過血道散播,而經(jīng)手術治療后,也還需根據(jù)患者情況進行一系列綜合治療[3]。乳腺癌改良根治術主要是對患者整個乳腺組織及上腋窩淋巴的切除術,術中會保留胸大肌和胸小肌。經(jīng)此類手術后,都會給患者帶來較大手術創(chuàng)面,而且術后還要積極配合醫(yī)生完成術后的放化療、靶向治療或內分泌治療等。這就需要患者有較高的依從性。但往往經(jīng)過改良根治術的患者,內心總是會出現(xiàn)一些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因此積極掌握患者術后影響患者生存質量的相關因素極為重要。
本研究結果顯示,所有參與研究的早中期乳腺癌患者FACT-B評分總分在39~136分,平均得分為(94.52±10.56)分,提示患者術后生活質量總體表現(xiàn)為中等水平。經(jīng)logistic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年齡、文化程度、家庭收入、臨床分期、乳腺癌家族史、術后放療、上肢淋巴水腫、術后時間、家庭支持程度為影響早中期乳腺癌患者經(jīng)改良根治術后生存質量的相關影響因素。究其原因,筆者分析認為不同的年齡對疾病的接受程度不同,年齡越大,可能對疾病越不能承受,不論是身體或是心理,造成的影響都會更深。文化程度的高低可能會對患者掌握疾病、了解疾病有重要關系。家庭收入的多少則會影響患者治療的方式及治療時間的長短。有文獻表示,臨床分期是影響患者生活質量的重要因素[4]。因為分期越晚,意味著病情越嚴重,患者需手術的范圍就更大,治療過程也會更復雜,相應的治療時間也會更長,因此,大部分分期越晚的患者其生活質量就越低。有乳腺癌家族史的患者會因親屬發(fā)病而給自己帶來更深刻的內心感觸,因此也會影響其預后。術后放療主要是會給患者帶來較多不良反應,大多患者難以接受,因此這也是影響患者術后生存質量的相關因素。上肢淋巴水腫是乳腺癌患者經(jīng)改良根治術后常見的并發(fā)癥之一,其可能會導致患者上肢淋巴水腫且會終身伴隨。相關文獻顯示,當患者出現(xiàn)上肢淋巴水腫后,其會引起肩膀、手臂、胸壁等部位嚴重腫脹,限制上肢功能活動,讓患者更易生出焦慮、抑郁等不良情緒從而影響生活質量[5]。大部分患者在術后還會進行放化療等鞏固性治療,且術后需較長時間進行身體健康恢復,因此術后時間越短,其生活質量越低。家庭支持程度越高無疑是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積極影響因素,患者得到越多的關懷及支持,可降低不良情緒的產(chǎn)生,提高生活質量,改善預后。
綜上所述,早中期乳腺癌患者經(jīng)改良根治術后會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質量,因此需積極根據(jù)影響疾病的相關因素采取有效措施進行干預,達到改善患者術后生存質量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