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文超 吳靜靜
(漯河市中心醫(yī)院口腔科 漯河 462005)
慢性牙周炎為口腔科常見疾病,主要由細菌感染所致[1]。起始階段的牙周炎癥較輕,大部分患者往往忽視該問題,導致炎癥逐步加重,最終發(fā)展為慢性牙周炎。實踐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患者到院確診時已到牙周炎中晚期,已經(jīng)發(fā)生牙列缺失、缺損等問題,須及時采取口腔種植修復,而種植修復的前提是消除牙周炎癥,否則會影響種植成功率。常規(guī)治療以齦上齦下潔治與刮治、藥物治療為主,均可顯著減輕牙周炎癥。但基于牙周炎病程較長,病因復雜,僅予以常規(guī)治療,其抗炎、消除厭氧菌的效果欠佳,多數(shù)專家指出替硝唑具有較強的抗原蟲及抗厭氧菌作用,其控制和消除病菌的效果突出[2-3]。本研究以10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為例,旨在探究口腔種植修復技術與替硝唑的聯(lián)用效果。
選取2018年5月—2020年5月期間我院口腔科收治的10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共160顆患牙),以不同的治療方案分組,各50例。對照組(患牙70顆):男26例、女24例;年齡20~50歲,平均(32.13±1.77)歲;病程為1~8年,平均(4.23±1.09)年;按松動程度分為13例Ⅰ度、29例Ⅱ度、8例Ⅲ度。觀察組(患牙90顆):男27例、女23例;年齡20~52歲,平均(32.26±1.78)歲;病程為1~8年,平均(4.34±1.11)年;按松動程度分為10例Ⅰ度、26例Ⅱ度、14例Ⅲ度。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均與《口腔科疾病臨床診斷與治療方案》中的診斷標準[4]相符,牙齦鮮紅、暗紅,緣齦變厚、齦乳頭圓鈍、不貼牙面,牙周炎波及附著齦,質(zhì)地松軟,探診出血有膿;近3個月內(nèi)未使用抗菌藥物;病歷完整者;受試者同意本次研究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排除標準:合并傳染疾病、血液類疾病、精神疾病的患者;近期有牙周手術的患者。
兩組患者均由資深的口腔科醫(yī)生醫(yī)治,均予以齦上潔治、齦下刮治及其他常規(guī)治療,并在以上基礎實行口腔種植修復術,具體如下:①手術時間選擇:定期復查患齒,隔2周復查1次,復查牙周情況,待徹底清除牙石、菌斑等刺激物,牙齦及軟組織均無充血、炎癥時便可進行口腔種植手術。②術前準備:術前拍攝口腔內(nèi)曲面斷層X線片,以便手術醫(yī)生明確患者口腔內(nèi)頜骨的解剖條件及剩余牙齒情況,設定種植方案。術前含漱3 min西吡氯銨含漱液(四川健能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呈仰臥位,行常規(guī)消毒鋪巾后在術區(qū)進行局部浸潤麻醉。③手術操作:常規(guī)消毒后,牙槽嵴頂切口(“一”字形切口),有牙區(qū)者用溝內(nèi)切口,之后剝離、翻瓣黏骨膜瓣。拔牙期間注意保護患牙的周圍骨壁,認真搔刮拔牙窩,清楚周圍肉芽組織,修整并磨除牙槽嵴頂骨組織。修整結束后,用過氧化氫溶液(濃度3%)、氯己定溶液(濃度0.12%)交替沖洗拔牙窩、周圍骨組織。根據(jù)修復合理選擇種植體及置入部位,將匹配種植體置入口腔,種植深度以種植體的領口與骨緣平齊為宜,種植體均采取黏膜下愈合方式,予以嚴密縫合。④術后處理及復查:術后予以抗感染治療,常規(guī)維護種植體周、牙周,待5~6個月后復查,同時予以Ⅱ期手術,術后2~3周制作義齒上部結構,叮囑患者佩戴義齒后每隔3~6個月返院復查,期間注意維護口腔衛(wèi)生。
觀察組患者于種植術前接受替硝唑治療,口服替硝唑片(山東魯抗醫(yī)藥集團賽特有限責任公司生產(chǎn)),每日1次,1 g/次,療程1周。
療效比較[5]:經(jīng)觸診無牙齦出血、疼痛及紅腫癥狀,牙周袋探診深度(probing depth,PD)減少超過2 mm為顯效;經(jīng)觸診發(fā)現(xiàn)其牙齦出血減少,疼痛、紅腫明顯緩輕,PD減少1~2 mm為有效;經(jīng)觸診發(fā)現(xiàn)牙齦出血、疼痛、紅腫癥狀無明顯改善,甚至加重,PD無任何改變,甚至加深,為無效??傆行?(顯效例+有效例)/總例數(shù)×100%。
牙周狀態(tài)指標比較[6]:詳細記錄兩組治療前后的臨床附著喪失(clinical attachment loss, CAL)、齦溝出血指數(shù)(sulcus bleeding index, SBI)。CAL檢測:先用探針測量牙周袋深度,探針尖沿牙根面退出的時對釉牙骨質(zhì)界的位置進行檢測,CAL=牙周袋深度-釉牙骨質(zhì)界到齦緣的距離;若牙齦退縮,則CAL=牙周袋深度+釉牙骨質(zhì)界到齦緣的距離。SBI檢測:牙齦外觀正常,探診齦溝不出血,計0分;牙齦外觀正常,探診齦溝出血,計1分;探診齦溝出血,牙齦色澤有所變化但無腫脹,計2分;探診齦溝出血,牙齦色澤改變伴輕度腫脹,計3分;探診齦溝出血,牙齦明顯腫脹,伴或不伴色澤改變,計4分;探診齦溝出血,自發(fā)性出血,牙齦色澤改變,且明顯腫脹,伴或不伴潰瘍,計5分。
齦溝液的炎性指標比較[7]:兩組治療前后均取2 mL空腹靜脈血,離心處理10 min后取上清液置入-20 ℃冰箱內(nèi)待檢。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測定監(jiān)測患者的白介素-2(interleukin-2, IL-2)、白介素 -8(interleukin-8, IL-8),記錄所得數(shù)據(jù)。
種植成功率對比:患者經(jīng)種植修復術后5~6個月進行復查,未見進行性骨吸收,種植體無任何不適感、無松動表示種植成功,記錄成功例數(shù),計算種植成功率。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提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觀察組的總有效率為88.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74.00%(表1,P<0.05)。
治療前,兩組的IL-2、IL-8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的IL-2、IL-8水平均低于對照組(表2,P<0.01)。
表2 齦溝液的炎性指標變化(±s )
表2 齦溝液的炎性指標變化(±s )
組別 IL-2/(ng·mL-1) IL-8/(ng·L-1)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50)46.75±5.21 36.54±4.22 13.76±2.17 7.08±1.38對照組(n=50)46.77±5.23 39.32±4.37 13.78±2.19 9.23±2.31 t值 0.019 3.235 0.045 5.649 P值 0.984 <0.01 0.963 <0.001
治療前,兩組的CAL、SBI水平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CAL、SBI水平均顯著低于對照組(表3,P<0.001)。
表3 牙周狀態(tài)指標變化(±s )
表3 牙周狀態(tài)指標變化(±s )
組別 CAL/mm SBI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觀察組(n=50)1.78±0.43 0.88±0.21 3.87±0.93 2.01±0.78對照組(n=50)1.77±0.48 1.28±0.32 3.91±0.86 2.88±0.82 t值 0.109 7.389 0.223 5.435 P值 0.912 <0.001 0.823 <0.001
觀察組的種植成功率為90.00%,顯著高于對照組的80.00%(χ2= 3.925,P= 0.048)。
慢性牙周炎為常見牙周炎,在總牙周炎病例中占比超過95%,多因牙齦炎持續(xù)擴展至深部牙周組織,其中有大部分患者因牙列缺失、缺損所致,該類患者須予以口腔種植體修復技術治療。以往有研究表示,口腔種植體修復技術的療效欠佳,且種植體存活率低,同時可引發(fā)炎癥加重病情。但劉磊等[8]研究顯示,口腔種植體修復技術可有效治療慢性牙周炎患者,尤其是由牙列缺失、缺損發(fā)展的牙周炎患者,其近期療效顯著,且牙周狀態(tài)指標顯示優(yōu)良,種植體周圍未見炎癥,是一種有效術式。
本研究經(jīng)不同治療方案分組研究,發(fā)現(xiàn)觀察組的臨床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炎性指標均低于對照組,且種植成功率顯著高于對照組。此結果提示口腔種植修復技術與替硝唑的聯(lián)用效果明顯優(yōu)于單獨進行種植修復術的效果。替硝唑為廣譜抗菌藥物,該藥分子內(nèi)的硝基進入致病菌細胞后可還原為氨基,可對致病菌DNA合成、轉錄起到抑制作用,從而發(fā)揮其殺菌抗炎作用,但長期服用可引發(fā)諸多不良反應,耐藥現(xiàn)象較多,單獨使用的療效欠佳[9-10]。王亞玲等[11]的研究顯示,炎癥發(fā)生時,促炎性因子、抗炎性因子均呈異常表達狀態(tài),其中齦溝液內(nèi)的IL-2、IL-8呈高水平表達,可加速牙周炎進程。周洋等[12]研究顯示,種植修復治療慢性牙周炎牙列缺損近期療效較好,但遠期會存在種植周圍炎的患病風險,這可能與慢性牙周炎所致炎癥狀態(tài)以及修復種植會刺激炎性因子釋放等因素有關。
CAL、SBI為評估牙齦健康程度的兩大常用指標,其中CAL是衡量、判斷牙周組織狀況的重要指標,可客觀反映出患者牙周組織的具體破壞程度及牙槽骨的吸收情況,若牙周組織一直處于炎癥狀態(tài),其炎性因子會對牙槽骨產(chǎn)生持續(xù)性刺激,導致牙槽骨吸收[13];SBI用于評估牙齒、種植體松動程度和出血情況[14]。CAL、SBI均可作為衡量口腔衛(wèi)生、口腔疾病是否轉歸的兩大重要指標[15]。此次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經(jīng)治療后,其CAL、SBI指標均有所改善,而觀察組的CAL、SBI指標均低于對照組,說明觀察組的牙周改善情況比對照組更為理想。
綜上所述,在慢性牙周炎臨床治療中聯(lián)用口腔種植修復技術與替硝唑,可改善牙齦炎癥與牙周狀態(tài)指標,同時提升療效與安全性,有一定推薦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