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九蘭,吳昊,戴雯,冷偉芳,李丹
(1.江西省撫州市農業(yè)科學研究所,江西 撫州 344000;2.撫州市萬橡園生態(tài)科技有限公司,江西 撫州 344000;3.撫州市農業(yè)農村局,江西 撫州 344000)
稻鴨共作為生態(tài)循環(huán)種養(yǎng)模式,在水稻田內養(yǎng)殖鴨子,鴨子以雜草和蟲子為食,可削弱草害和蟲害;鴨子的糞便可作為有機肥料;鴨子走動可提高稻田內水的流動性,促進水稻生長??梢?,稻鴨共作技術兼?zhèn)浣洕б婕吧鷳B(tài)效益,應在農戶生產實踐中推廣應用。
在稻鴨共作技術實踐中,通常在稻田四周設置防護網,用以限制鴨子的活動范圍,待水稻移栽成活后,即可向稻田內投放雛鴨;在水稻生長至抽穗期時,可收回鴨子。在此過程中,水稻和鴨子可相互促進,協(xié)同生長。稻鴨共作技術特點如下:
稻鴨共作模式下,可為鴨子提供與自然環(huán)境類似的生長環(huán)境,鴨子更具活力,肉質鮮美。同時,鴨子可食用稻田內的雜草與害蟲,并通過踏水、戲水起到松土耕耘的效果,鴨子的糞便可提供養(yǎng)分,無需使用農藥和化肥,實現(xiàn)無公害水稻的生產,提高水稻品質。
和傳統(tǒng)水稻種植模式相比,稻鴨共作的水稻產品價格更高,可提高生產效益。相關數(shù)據(jù)統(tǒng)計顯示,稻鴨共作的水稻價格比普通水稻高30%,且鴨子可增加農戶收入。和水稻單作相比,稻鴨共作的產出和投入占比提升約15%,總收入提升約39%,凈收入提升約44%,經濟效益顯著。
稻鴨共作可實現(xiàn)生態(tài)循環(huán)種養(yǎng),改善水體、土壤及空氣環(huán)境。實踐數(shù)據(jù)顯示,稻鴨共作模式下,土壤養(yǎng)分積累與保持功能價值為2893.41元/hm2,涵養(yǎng)水分功能價值為2643.69元/hm2,與水稻單作相比,提升220%和1.7%。同時,稻鴨共作的溫室氣體效應顯著低于水稻單作,實現(xiàn)無公害生產。
在生產實踐中,要想發(fā)揮稻鴨共作技術特點,農戶應規(guī)范生產操作。本文結合生產實踐,總結稻鴨共作技術實施關鍵,以供農戶提供參考。
根據(jù)水稻和鴨子的生長需求,在稻鴨共作模式實施中,農戶應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創(chuàng)造良好生長環(huán)境。
2.1.1選擇田塊
應選擇水源、交通條件良好,且土地相對平整的田塊作為稻鴨共作生產區(qū)域,要求相鄰田塊的高差低于30 cm。
2.1.2劃分單元
在田塊選擇完畢后,農戶應對田塊進行單元劃分處理,通常將1~1.3 hm2作為一個稻鴨共作單元區(qū)域,使用高度約75 cm、規(guī)格為5 cm×6 cm的網格噴塑鋼絲網隔離,為避免鴨子跑走或天敵入侵。同時,考慮到鴨子的踏水、戲水需求,通常將出口設在水源位置。
2.1.3選擇水源
水源是稻鴨共作必不可少的部分,對于設置田間灌溉溝渠的稻田,可將溝渠水作為水源;對于未設置溝渠的稻田,可在每個稻鴨共作單元內,挖掘一個深度超過50 cm的水池作為水源,需要注意的是,水池的水面面積不可超過稻田單元面積的1%,為鴨子下水活動、下田取食提供便利。
2.1.4設置鴨舍
因為稻田內的雜草和害蟲不能滿足鴨子營養(yǎng)需求,農戶需在稻田單元內設置面積約30 m2的飼喂場,供鴨子進食;配套設置面積約50 m2的鴨舍,供鴨子休憩。同時,農戶應在稻田內設置殺蟲燈,誘殺害蟲,便于鴨子取食。
在稻鴨共作技術應用中,鴨子品種的選擇,直接關系到鴨子的收入,通常選擇肉鴨養(yǎng)殖,首選適應力強、個體不大、行動便捷的本地品種。再根據(jù)水稻栽培方案,選擇合適時機購入、投放雛鴨。通常來說,對于人工插秧栽培方案,應在栽秧前5天購入雛鴨,在栽秧后10天投放雛鴨;對于機插秧栽培方案,應在栽秧時或栽秧后2~3天購入雛鴨,在栽秧后15天投放雛鴨。每公頃稻田投放的雛鴨控制在120~150只,每個稻田單元投放的雛鴨不能大于200只。
在雛鴨購入后,需進行約15天的育雛處理。在育雛前7天,按照少食多餐原則喂食雛鴨,白天喂養(yǎng)次數(shù)為6~8次,夜晚喂養(yǎng)1~2次。根據(jù)雛鴨生長周期調整飼養(yǎng)密度,保障雛鴨健康生長。7日齡的雛鴨飼養(yǎng)密度為25~30只/m2,14日齡的雛鴨飼養(yǎng)密度為15~25只/m2。在雛鴨開食后,農戶應選用青綠飼料對雛鴨進行飲食訓練,使雛鴨主動取食雜草,同時實施訓水練習,使雛鴨進行科學踏水與戲水,發(fā)揮稻鴨共作優(yōu)勢。為提高雛鴨的免疫力和抵抗力,避免鴨子患病影響稻鴨共作生產效果,農戶應在雛鴨育雛期間采取免疫措施,在雛鴨3日齡時,注射病毒性肝炎強度型滅活疫苗,注射方式為皮下注射,注射劑量為0.5 mL;在雛鴨15日齡時,注射鴨瘟滅活疫苗,注射方式與劑量同上。
水稻是稻鴨共作技術的核心,農戶應做好育秧栽培工作,為水稻健康生長奠定基礎。具體來說,在稻鴨共作技術應用中,育秧栽培要點如下:
2.3.1品種選擇
農戶應選擇株高中上、產量高、適應力強的水稻品種,常用品種為中秈雜交稻或中粳稻,如Y兩優(yōu)1998、南粳9108等。
2.3.2營養(yǎng)土配置
在水稻育秧時,農戶應選擇有機質含量多、肥力強的營養(yǎng)土,提高水稻成活率。通常選擇冬春耕后的稻田土或耕作熟化的旱地土,也可選擇菜園土,在水稻種植前的秋冬季對營養(yǎng)土實施翻耕曬凍處理。通常來說,一公頃稻田需1500kg營養(yǎng)土,并配合使用150 kg素土,用于覆蓋水稻種子。如不能獲取上述營養(yǎng)土,可在育秧前使用肥料或藥劑培育營養(yǎng)土,肥料培育于育秧前30天進行,可用肥料為腐熟肥或復合肥;藥劑培育于育秧前15天進行,通常選用旱育壯秧劑。
2.3.3育苗管理
在育苗前,應對水稻種子進行晾曬、消毒、浸種等處理,提高發(fā)芽率。在水稻幼苗生長期間,遵循旱控育秧原則。在水稻生長到二葉一心前,提供濕潤生長環(huán)境,定期通過噴灌或暗灌方式澆水;在二葉一心后,不旱不噴水。使用營養(yǎng)土育秧的水稻無需追肥,只需在移栽前施加“送嫁肥”。如未使用營養(yǎng)土育秧,需盡早施加“斷奶肥”。
2.3.4整地
在移栽前,需對稻田進行整地處理,要求稻田單元內的地表高度差低于3 cm,且稻田內不存在雜物或秸稈。可選用以下兩種方案:一是水耕水整,首先上水泡田,再進行一次深旋耕,將前茬埋入土內,最后進行一次淺旋,完成整地;二是旱耕水整,在稻田反旋滅茬后,立即上水整田,在整地完成后,沉實2~3天,即可移栽插秧。
2.3.5移栽
根據(jù)不同水稻品種和插秧方式,栽植密度不同。對于雜交中秈稻,如采用人工插秧方式,行距控制在26.7~33cm之間,株距控制在12~16 cm之間,每公頃栽插21~24萬穴,每穴內栽插2~3苗;如采用機插方式,插秧密度為90~120萬穴/hm2。對于常規(guī)中粳稻,如采用人工插秧方式,行距控制在26.5~30 cm之間,株距控制在12~16 cm之間,每公頃栽插27~30萬穴,每穴內栽插3~4苗;機插密度和雜交中秈稻機插密度相同。
在水稻與鴨子生長期間,農戶應做好田間管理,保障水稻與鴨子和諧共生。
在鴨子管理中,重點在于鴨子飼喂,在鴨子體質量超過0.5 kg后,可提供稻谷飼料,與青綠飼料混喂2~3天后,只飼喂稻谷。每日飼喂2次,上午飼料量控制在25~50 g/只,傍晚飼料量約100 g/只。在鴨子投放40d后,可驅鴨離田,按照常規(guī)飼養(yǎng)方式養(yǎng)鴨,待到鴨子長成后售賣。在高溫條件,為保障鴨子活動水面維持高水位,避免水體污染,應每隔2~3天換1次水。
在水稻管理中,農戶應在稻田內設置豐產溝,寬度約40 cm,灌溉用。在水稻分蘗期,稻田保持3 cm淺水層;根據(jù)水稻生長狀況,適當擱田0~7天;待水稻生長到齊穗期,稻田繼續(xù)保持3 cm淺水層,間歇灌溉;在水稻成熟前7天,進行斷水處理。移栽前施加水稻緩控釋肥(施肥量為187.5 kg/hm2),移栽后7天施加分蘗肥(尿素,施肥量為112.5 kg/hm2),抽穗前15天施加穗粒肥(尿素與氯化鉀,施肥量均為75 kg/hm2)。同時,為避免水稻出現(xiàn)病蟲害或草害,農戶應在合適的時間進行防治,如在插秧前噴灑除草劑;在鴨子驅離后10~15天和水稻破口前3~8天分別噴灑殺菌劑,避免水稻出現(xiàn)稻曲病。
綜上所述,稻鴨共作技術具有產品質量好、生產效益高、無公害生產的特點,農戶在應用稻鴨共作技術時,應做好基礎設施建設、鴨苗育雛管理、水稻育秧栽培及田間管理,營造良好生長環(huán)境,促進水稻與鴨子的健康生長,發(fā)揮稻鴨共作技術的優(yōu)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