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 陽 賈順義 李 楠
自1920年國際制定了銀汞合金標準,醫(yī)用金屬材料在口腔中開始廣泛應用,隨著金屬加工工藝和對醫(yī)用金屬研究的推進,口腔內金屬材料的選擇和應用范圍不斷拓展。主要應用于口腔的金屬材料包括銀汞合金、鈷鉻合金、鎳鉻合金、金-鈀合金、銀-鈀合金、鈦以及鈦合金等,這些金屬材料用于牙體充填,固定義齒及可摘局部義齒的制作,以及正畸相關配件和種植體各部件的合成。這些材料應用于口內,與口腔局部微環(huán)境發(fā)生相互作用,影響口腔疾病的發(fā)生、發(fā)展。
1.1 傳統(tǒng)口腔應用金屬
1.1.1 非貴金屬合金 銀汞合金在其漫長的臨床歷史中不斷發(fā)展,并以其良好的機械性能、較長的使用壽命和低成本被廣泛應用。銀汞合金主要由銀、銅、錫、汞、鋅組成,而這些金屬離子具有良好的抗菌性。文獻報道,銀汞合金對變形鏈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S.mutans)和粘放線菌(Actinomycesviscosus)均有持久的抑制作用,而粘放線菌在生物膜的形成中起著關鍵作用[1]。Morrier等人通過測試變形鏈球菌和粘放線菌的懸浮液,證實了銀汞合金中元素的抗菌活性順序為Hg>Cu>Zn[2],而在這些金屬離子中,Cu2+和Zn2+對減少生物膜產酸具有協(xié)同作用[3],因此銀汞合金被證明具有抑菌殺菌的特性。由于銀汞合金的抗菌性,繼發(fā)齲發(fā)生率低,因此銀汞合金在口腔中的壽命較長。然而,由于其細胞毒性、環(huán)境污染和不美觀,銀汞合金正逐步被淘汰。
鈷鉻合金是一種生物相容性、機械性和抗腐蝕性均較好的金屬材料,合金成分主要由鈷、鉻、鉬、鎢組成。李洪洋等人的研究發(fā)現(xiàn),鈷鉻合金烤瓷冠修復患牙12個月后,患牙齦溝液量、齦溝液中腫瘤壞死因子α水平及齦溝液中牙齦卟啉單胞菌(P.gingivalis,Pg)、福賽斯坦納菌(Tannerella forsythensis,Tf)檢出率均較修復前明顯升高(P<0.05),但是伴放線放線桿菌(A.actinomycetemcomitans,Aa)的檢出率無明顯變化(P>0.05)[4]。提示鈷鉻合金無抑菌作用。
鎳鉻合金的臨床應用時間較長,不但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而且與瓷有較好結合效果,但其耐腐蝕性能較差,易引起局部口腔病癥。合金成分主要由鎳、鉻、鎂、鉬等元素組成。郭大偉等人[5]的實驗研究發(fā)現(xiàn),經鎳鉻烤瓷冠修復的牙齒,其齦下厭氧菌群在拆除烤瓷冠后越來越接近對側同名牙,將其更換成金合金烤瓷冠后,也得到了同樣的結果。吳婧婷[6]等人將鎳鉻合金、鈷鉻合金、金鈀合金、金合金等放到同樣的變形鏈球菌培養(yǎng)液中,結果顯示,變形鏈球菌對鎳鉻合金的粘附率最高。雖然目前已知檢測手段證明鎳鉻合金烤瓷冠的基底金屬在臨床應用的許可范圍內,但是由于其耐腐蝕性差、易造成牙齦染色、過敏、導致口干癥等問題,國內外已經很少使用。
鈦及鈦合金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耐腐蝕性和機械強度,滿足骨修復材料的各項性能要求而且對人體無毒副作用,現(xiàn)已被廣泛應用于口腔修復領域與口腔種植方向。合金成分主要由鈦、鋁、錫、釩、鉬、鈮等元素組成。純鈦對厭氧菌無明顯的抵抗作用,易受細菌感染而導致種植體周圍炎的發(fā)生,致使種植體松動脫落。目前,種植體表面改性是避免種植失敗的主要方法之一,良好的種植體材料需要兼具抗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來提高種植體的長期在位率。
1.1.2 半貴金屬 銀-鈀合金主要是由銀、鈀、金、銅等成分構成。它的抗氧化性、耐腐蝕性及生物相容性均優(yōu)于非貴金屬,銀鈀合金中含量最高的金屬是銀,Ag+具有強大的抑菌性已被廣泛證實[7],其對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均有一定的抗菌作用,且對人體的細胞毒性遠低于對細菌的毒性[8]。其價格也較金-鈀合金有優(yōu)勢,在臨床上有廣泛的應用。
1.1.3 貴金屬合金 金-鈀合金是一種化學性能穩(wěn)定,抗氧化且生物相容性良好的金屬材料,主要由金、銀、銅構成。金鈀合金的腐蝕析出物多為非貴金屬Cu2+,而Cu2+、Ag+等金屬離子可以與細菌互相吸附,通過干擾細菌的酶系統(tǒng),從而起到抑制細菌生長及粘附的作用[9]。另外這些金屬離子也可以通過結合帶負電荷的營養(yǎng)物質,來阻止細菌對這些營養(yǎng)物質成分的利用。另有研究證明,Cu2+的析出對金黃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S.aureus)和大腸桿菌(Escherichia coli)的繁殖有明顯的抑制作用[10]。金-鈀合金雖有如上諸多優(yōu)點,但是由于其價格昂貴,臨床上的使用有一定的局限。
九江市的山塘的主要功能是為農業(yè)提供水源,作為生活用水的山塘在數(shù)量較少,生活需水量不足山塘總用水量的1%,生態(tài)用水也只占總用水量的2%左右。
1.2 新型納米金屬 納米顆粒是直徑為納米范圍的超細顆粒,納米技術使金屬能夠添加到納米尺寸中,導致金屬的化學、物理和光學性質發(fā)生極端變化。納米金屬顆粒因其良好的抗菌活性已被用做種植體表面改性的粒子涂層,可以有效地增加材料的抗菌性能[11]進而增強種植體的骨結合[12]。已有研究證實通過涂層或添加具有抗菌性能的金屬納米顆粒對鈦種植體表面進行改性可以減少細菌數(shù)量,而且納米粒子的直徑更有利于成骨細胞的定植和隨后的骨結合[13]??谇唤饘俨牧现谐S玫募{米顆粒有如下幾種。
1.2.1 納米銀顆粒 納米銀顆粒因其具有廣譜、持久、強效的抗菌活性以及低細菌耐藥性和低細胞毒性等特點,已在醫(yī)學中得到廣泛應用[14]。納米銀與其他物質的復合物也有抗菌作用,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低毒性、離子長期釋放和無細菌耐藥等優(yōu)點[15]。研究指出,納米銀粒子的抗菌活性是由于其對細菌細胞膜的損傷所致[16]。也有研究認為,其抗菌活性是銀離子與酶的二硫鍵或氫鍵相互作用,導致代謝過程的中斷,最終導致細胞死亡[17]。根據(jù)體內體外研究結果得出,納米銀顆??梢砸种萍毦街谘婪N植體上[18]。因此,納米銀顆粒有望成為一種廣泛應用的種植體表面涂層。
1.2.2 氧化鋅納米顆粒 氧化鋅納米顆粒因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被認為是一種在與人體接觸界面上的適宜添加劑,氧化鋅納米顆粒對革蘭氏陽性和革蘭氏陰性細菌以及耐高溫、高壓的孢子都顯示出抗菌活性[19]。其抗菌機理可能是過氧化氫的生成以及靜電作用下氧化鋅納米顆粒在細菌表面的積累,也可能是納米顆粒表面活性氧的產生、鋅離子的釋放、膜功能障礙以及納米顆粒的內化等。Memarzadeh等人測試了一種含有氧化鋅納米顆粒和納米羥基磷灰石混合物的系統(tǒng),作為涂層材料,以減少細菌粘附和支持成骨細胞生長,筆者認為就抗菌活性和生物相容性而言,氧化鋅納米顆粒可以被認為是植入物的最佳涂層[20]材料。
1.2.3 氧化銅納米顆粒Cu納米粒子由于其獨特的生物、化學和物理性質,抗菌作用以及低制備成本而備受關注。Cu納米粒子具有很強的抗菌活性,然而暴露于空氣中的Cu納米顆粒的快速氧化限制了它的應用。而氧化銅納米粒子是合適的替代品,已被報道為控制口腔內生物膜形成的潛在藥劑[21],研究人員認為,氧化銅納米粒子通過穿過細菌細胞膜,破壞細菌的功能酶從而導致菌體死亡的途徑起到抗菌作用。文獻指出[22],氧化銅納米顆??纱┻^大多數(shù)細菌的細胞膜上存在的納米孔來限制細菌生長。Anu等人[23]的研究結果還表明,納米氧化銅可以作為一種鈦種植體表面涂層,有效抑制植體周圍的細菌生長和粘附。
金屬生物材料在口腔中受到唾液、微生物、食物、溫度波動和機械力等多種因素的影響??谇恢写嬖诘膹碗s因素影響生物材料理化性質,顯著降低其生物功能。與生物功能相關的最主要性能是金屬生物材料的表面粗糙度、表面自由能、摩擦系數(shù)、腐蝕和生物腐蝕過程,這些因素會影響口腔生物膜的形成,從而導致口腔局部環(huán)境的改變。唾液作為微生物營養(yǎng)物質的轉運體,在潤滑和生物膜的形成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而且可以和口腔中金屬元素共同導致電解電池的形成,從而導致腐蝕和生物腐蝕。
2.1 作用介質--唾液 唾液在口腔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它創(chuàng)造了一個液體環(huán)境。其化學成分(有機和無機物質)賦予其潤滑、緩沖和抗菌性能[24]。唾液中所含的黏液蛋白是維持體內平衡的重要成分之一,它具有粘附口腔黏膜的能力(所謂的黏液粘附)。因此,唾液覆蓋牙齒、舌頭、口腔黏膜和生物材料表面,形成獲得性膜,厚度約為70-100μm[25]。
生物膜是一種由吸附的有機和無機唾液成分組成的表面膜,這些成分與細胞外聚合物質(EPS)中的微生物(細菌、真菌)定植在一起,覆蓋口腔的所有表面[26]。生物膜的形成過程導致口腔參數(shù)的改變,如電解質濃度、p H值或氧水平[27]。唾液的流動也是影響生物膜數(shù)量和質量的重要因素。在唾液流動過程中,EPS成分會發(fā)生變化,這可能會影響生物膜表面的粘附性。生物材料暴露在高流量的唾液中(出現(xiàn)高剪切力),不利于生物膜的形成[28]。
如前所述,唾液在控制生物膜的生長中起著重要的作用。由于疾病過程和藥物使用導致其分泌減少,導致致病菌和真菌在口腔中不受控制地生長。這不僅會導致軟組織發(fā)炎和增加齲病易感性,而且還會加速生物材料的磨損和腐蝕過程。具有適當成分的人工唾液可在防止這些過程中起主要作用,改進這類制劑的性能時應考慮到其化學改性。例如具有抗菌性能的生物活性化合物,能夠防止細菌粘附在醫(yī)用材料表面,繼而形成菌斑生物膜。人工唾液成分的合理選擇對金屬生物材料表面生物膜形成的動力學和機理有潛在的影響。
2.2 表面粗糙度 關于口腔修復材料的眾多研究顯示,材料表面粗糙度高更加有利于口腔微生物的附著和聚集,進而更易于積累菌斑生物膜[29]。Ionescu等人認為,表面形貌,即表面波谷分布的三維特征,可以解釋表面粗糙度(Surface Roughness,SR)在生物膜形成中的關鍵作用[30]。凹陷越深越大,接觸面積越大,細菌的定植和生物膜的形成就越容易,且在細菌初始可逆結合過程中保護細菌不受剪切力(沖洗和沖刷)的影響,導致細菌不可逆的附著更加容易[31]。因此,粗糙表面上的微菌落難以消除,從而形成成熟的生物膜[32]。
口腔內的所有表面都被獲得性膜覆蓋,其存在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SR[32]。此外,隨著生物膜的成熟,SR對生物膜發(fā)育的影響減弱,新的細菌粘附在最初形成的生物膜上,而沒有粘附在被測材料表面。因此,材料表面的粗糙度主要影響細菌的初始定植。有研究顯示,當0.2≤Ra≤0.80μm時,粘附菌面積與SR呈高度線性相關(Ra稱為輪廓算數(shù)平均偏差或稱中心線平均值,是輪廓上各點高度在測量長度范圍內的算數(shù)平均值,是表面粗糙度的一種計量單位),當Ra≤0.20μm時,粘附菌面積與SR呈弱相關[33]。Lorenzo[34]揭示了由單一菌種或簡單微生物組合形成的生物膜比由復雜群落形成的生物膜更容易受到表面粗糙度的影響。
2.3 表面自由能 表面自由能(Surface Free Energy,SFE)與材料表面潤濕性有關,相當于材料表面的潤濕性。為了確定SFE,測量不同疏水性的液體在同一材料表面上的接觸角(θ),接觸角越小,SFE越高,表面親水性越強[32]??谇慌R床材料的參數(shù)對口腔生物膜的影響是復雜的和共同發(fā)生的。較高的表面親水性意味著較高的SFE,從而導致更多的微生物聚集[32]。
研究表明當Ra>0.1μm時,SFE對生物被膜形成的影響可能不準確,SR在生物膜積累中起主要作用,當Ra<0.1μm時,SFE對生物被膜形成的影響更大。有報導稱SFE影響了變形鏈球菌(S.mutans)在超光滑表面(Ra≤0.06μm)的早期粘附[33]。
2.4 腐蝕 金屬生物材料的腐蝕是由于存在不同電化學電位的金屬而導致的電解池形成和電流在口腔內流動的結果[35]。這種現(xiàn)象的發(fā)生取決于合金的類型、生產工藝流程、實驗室處理(熱、化學、機械)和口腔條件[36]。口腔中的唾液是一種電解質,在各種因素的作用下性質會發(fā)生變化,比如pH值的變化。在口腔中,除了唾液外,還有細胞外液(如血液、齦溝液)可以形成一個封閉的循環(huán)。因此,在口腔中,金屬被淹沒在兩種不同的電解質中,這兩種電解質含有同一種金屬的不同濃度,會造成金屬的腐蝕。
除口腔環(huán)境內的電化學誘導腐蝕外,金屬材料表面生物膜的存在會顯著增加腐蝕過程,這一過程也叫生物腐蝕[37]。在口腔環(huán)境中除了典型的口腔菌群外,還存在可誘導金屬生物材料腐蝕的微生物。好氧微生物可促進各種氧化細胞的形成,從而加劇金屬材料表面裂紋的出現(xiàn)?,F(xiàn)有的生物腐蝕研究主要關注常規(guī)口腔細菌變形鏈球菌和血鏈球菌的影響。Souza的研究[38]中,在變形鏈球菌存在的情況下進行的電化學測試(鈍化氧化鈦膜的極化電阻)結果表明,這種細菌對鈦合金的耐腐蝕性能有負面影響。Wilson[39]在詮釋血鏈球菌引起腐蝕的觀點中提出,金屬表面細菌的存在會導致陰極/陽極區(qū)域,從而產生腐蝕電流,生成廣泛的代謝產物,例如有機酸,可以直接與金屬反應。無論是環(huán)境腐蝕還是生物腐蝕,均會影響金屬修復體的機械完整性,導致松動并引起功能障礙,進而使金屬材料與機體組織的生物相容性降低,加劇過敏[40]反應。
2.5 摩擦磨損 摩擦的定義是發(fā)生在兩個相對運動表面之間并導致運動阻力的現(xiàn)象。摩擦導致材料的磨損,表現(xiàn)為接觸面的質量、體積或厚度的損失。不同的運動過程,如咀嚼、吞咽和說話均在口腔中進行的??紤]到這一異質性現(xiàn)象,預測和預防牙齒和生物材料的磨損存在困難。
牙齒表面生物膜的存在可以顯著減少生物材料與牙齒接觸時的摩擦和磨損??谇恢械母鞣N運動過程都是在唾液的存在下進行的,唾液是一種天然的潤滑劑,可減少表面之間的摩擦,從而減少材料的磨損。Souza[41]研究了摩擦過程中被生物膜覆蓋的鈦的腐蝕情況,摩擦系數(shù)降低的同時,耐蝕性也有所降低??谇恢猩锬さ拇嬖?,雖然通過降低摩擦能抑制腐蝕過程,但具有更大的形成腐蝕性微細胞的潛力,其促進腐蝕的作用更明顯。腐蝕增加材料的表面粗糙度,口腔行使功能過程中的高剪切力,可能導致生物膜層的破裂,使被腐蝕的材料表面暴露出來,粗糙面的摩擦加速進一步磨損[27]。
優(yōu)秀醫(yī)用金屬材料的發(fā)展方向,抗菌性是必不可少的性能。多年研究與應用證實,許多金屬與合金都具有強大的抗菌活性,例如,銀及其合金、銅及其合金、氧化鋅、氧化鈦、鎂等,但是它們的抗菌機理尚不明確。金屬離子具有廣泛的化學和物理性質,這些性質決定了它們的抗菌機制。目前國內外學者的研究發(fā)現(xiàn)可歸納如下幾個方面:
3.1 破壞細胞膜完整性 金屬離子和金屬納米離子與細菌細胞之間的第一個相互作用點是細菌細胞膜。細胞膜不僅是細胞與環(huán)境之間的主要屏障,還具有多種細胞生存所必需的功能,如電子傳遞鏈。細菌細胞壁為多層網狀結構,主要由蛋白質、脂質和碳水化合物組成。根據(jù)細胞壁成分的不同,將細菌分為革蘭氏陽性菌和革蘭氏陰性菌,革蘭氏陽性菌和陰性菌的細胞膜是帶負電的,抗菌性金屬離子如銀(Ag+)、鋅(Zn2+)、和銅(Cu2+)等均帶有正電荷,在近中性環(huán)境下,由于靜電吸引和對硫蛋白的親和力,金屬離子會粘附在細菌細胞壁上,從而改變正常生物膜內外的極化狀態(tài),破壞細胞壁的磷脂雙分子層,同時細胞膜的通透性會增強,并破壞細菌包膜導致細胞質滲出,引起細菌死亡。多篇文獻指出[42,43],抗菌金屬對革蘭氏陰性菌(如大腸桿菌)的抑制作用比革蘭氏陽性菌(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強,這可能是由于革蘭氏陽性菌細胞壁具有厚的肽聚糖層,金屬離子不易于破壞通過。
有研究表明[44],金屬納米粒子由于其納米級尺寸,還可以積聚在細胞壁的凹坑中,直接穿透細菌細胞膜并隨后改變膜結構。Alsammarraie等人[45]通過透射電子顯微鏡(TEM)和掃描電子顯微鏡(SEM)研究了用銀納米粒子處理后細菌細胞形態(tài)的變化,未經處理的細胞具有光滑和規(guī)則的細胞壁,細胞質均勻,但暴露于銀納米粒子的細胞壁明顯收縮和損傷,細菌細胞內容物滲漏或丟失。由于納米材料的尺寸較小,具有較高的表面積與體積比,使得它們比塊狀材料抗菌性更強,并能在低濃度下保持一定的抗菌性。
3.2 影響蛋白質功能 影響蛋白質功能研究表明[46],細胞內蛋白質中氨基酸上有金屬離子的結合位點,主要由半胱氨酸側鏈上的還原硫醇、天冬氨酸和谷氨酸的羧基以及賴氨酸側鏈上的高活性伯胺組成。結合后,金屬離子會催化氨基酸的氧化,削弱蛋白質的功能,降低蛋白質的穩(wěn)定性,并促進蛋白質的降解。此外,許多蛋白質的正常折疊和生物學功能都需要金屬輔因子[47]。半胱氨酸在生物反應中非常重要,因為它的二硫鍵對于蛋白質的正確折疊和功能以及它在催化反應中的親核作用都是至關重要的,當將半胱氨酸加入到Ag+和細菌的混合物中時,Ag+的抗菌活性被中和,表明Ag+與硫醇基團相互作用,從而可抑制細菌生物反應[48]。Mukha等[49]研究發(fā)現(xiàn),蛋白質與納米銀在甘露糖磷酸異構酶的SH基團中相互作用,導致細胞壁合成中斷,并致使細菌內部成分的滲出和細菌死亡。暴露于細菌細胞的金屬納米粒子已被證明會引起蛋白質組譜的變化,Leung等人[50]用氧化鎂納米粒子處理大腸桿菌,發(fā)現(xiàn)菌體109種蛋白質被調節(jié),其中83種被下調,這些蛋白質參與中樞代謝、遺傳信息轉錄和其他對細胞功能至關重要的過程。
3.3 促進活性氧的產生 活性氧(ROS)是一種高活性的氧,如過氧化物、超氧化物、羥基自由基和單線態(tài)氧。在基礎代謝過程中產生,動態(tài)平衡期間ROS水平一定,過量的ROS被細胞內的抗氧化防御系統(tǒng)清除,然而,當ROS產生和抗氧化防御之間的平衡被破壞時,ROS濃度會逐漸增加,并對細菌蛋白質、DNA和脂質造成嚴重損害,從而影響細菌代謝過程、DNA復制和細胞分裂,形成氧化應激,導致菌體死亡[51-53]。
Zn2+、Ag+和Cu2+等金屬離子可通過催化反應激活水和空氣中的氧,產生ROS;一些金屬氧化物如TiO2、ZnO,也可以通過可見光或紫外光的催化,產生高水平ROS,從而表現(xiàn)出抗菌活性。
由于細菌細胞膜具有脂質結構,活性氧可以通過氧化脂質破壞細胞膜,但是只有帶正電的H2O2能夠穿過細菌細胞膜,超氧化物和羥基自由基帶有負電荷,不能滲透到膜中。當然,具有較厚細胞壁的革蘭氏陽性細菌也無法輕易穿透。Ramalingam等人[54]提出了銀納米粒子的雙峰作用機制。第一步,破壞并穿透細胞壁,第二步,形成ROS,抑制ATP產生和DNA復制。由于在上兩段中已經證明細胞內ROS的產生抑制了細菌內部抗氧化防御并對膜施加了機械損傷,因此ROS的產生也可能在第一步中起作用。
3.4 改變p H值 細菌通常在pH值為6.0-8.0的環(huán)境中存活,而p H過高或過低都不適合細菌的生存,因此,一些可生物降解的金屬表現(xiàn)出強大的抗菌活性。鎂和鎂合金在生理水溶液中的主要可溶性降解產物是鎂離子和氫氧根離子,當鎂合金快速降解時,產生的氫氧化鎂會導致溶液pH值增加,可以達到11.0甚至更高。在Qin[55]的研究中,Mg的抗菌作用隨降解時間的延長而增加,這表明Mg的抗菌活性與pH值成正比。Ma等人[56]研究制備了摻鎂支架材料PLGA/Mg,PLGA/Mg組的p H值在48 h內高于PLGA,并且具有較高Mg含量的PLGA/20%Mg支架比PLGA/10%Mg支架導致更高的pH值。抑菌試驗結果表明,PLGA/Mg支架在24 h和48 h均能抑制細菌生長和生物膜形成,且抑制作用在Mg含量較高的組中更為明顯。文獻指出[57],鎂的抑菌作用來源于堿性環(huán)境與Mg2+的協(xié)同作用。
金屬及其合金并不是通過單一的機制來產生抗菌作用,往往是多個且相互關聯(lián)的作用機制疊加的復雜結果,目前研究給出的最為可能的機制是,金屬離子或金屬納米粒子從金屬中釋放出來,通過靜電作用、范德華力、受體-配體或疏水作用附著在細菌細胞膜上,并穿透細胞膜,導致膜形態(tài)和功能受損,使細胞內容物外泄,金屬離子或納米粒子一旦進入細胞,可直接干擾蛋白質和DNA功能及細胞代謝,并改變基因表達水平。同時,細胞外和細胞內ROS的形成,也會對脂質、蛋白質和DNA進行破壞,導致細菌細胞損傷或細胞死亡[58]。
金屬材料進入口腔,在復雜的口腔環(huán)境影響下與微生物相互作用,并進一步對修復體的生物功能和局部感染性病損產生影響??谇桓腥拘约膊“x齒、牙周炎、口腔黏膜病、種植體周圍炎等,這些疾病都是菌斑生物膜形成、累積,達到臨界值時造成的不可逆病損。隨著抗生素耐藥菌株的影響越來越大,迫切需要有效且長效的抗菌材料。金屬材料參與口腔疾病治療的同時,應用與研究的發(fā)展對金屬材料的全面性能要求越來越高,不僅應具有良好的理化性能,加工性能,生物相容性,還必須具有良好的抗菌性能。幾個世紀以來,人們一直在使用金屬,并對其抗菌性能進行了廣泛的研究??咕饘俸秃辖鸬膹姸L期的抗菌能力以及良好的耐腐蝕性和機械性能都證明了抗菌金屬材料在未來的應用潛能??咕饘倏捎糜谥圃煨迯椭委熤械目烧x齒支架、冠橋修復體的內冠、牙種植體、正畸托槽或這些金屬表面的抗菌涂層,在牙體、牙髓治療中的沖洗液和充填材料,以及牙周引導組織再生膜中等等,應用或添加抗菌金屬,均具有廣闊的臨床應用和研究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