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 濤(甘肅省平?jīng)鍪星f浪縣盤安鎮(zhèn)灣李小學)
當前小學教育工作者已經(jīng)有培養(yǎng)學生量感核心素養(yǎng)的想法,也在為此努力。但是,教師所開展的教學方式依然受到傳統(tǒng)教學理念的影響,無法有效地激發(fā)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教學的有效性較低。例如,在傳統(tǒng)的教學中,教師會通過大量的訓練促進學生量感核心素養(yǎng)的生成。這些問題嚴重影響了學生量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量感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傳統(tǒng)知識點的教學大不相同。前者需要以提升學生能力為目標,需要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而后者可以通過單純的訓練完成目標,只要一方付出努力也是可以做到的。在當前小學生量感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中,部分學生的學習意識較差,學習態(tài)度不夠端正,嚴重影響了自身能力的提升。傳統(tǒng)的應試思維是造成這種現(xiàn)象的原因之一。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過分重視基礎知識點的講解,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學生的思考,他們會選擇更基礎、更能在測試中展現(xiàn)自身實力的知識點進行學習。而量感在課程中的占比較少,其很少出現(xiàn)在測試之中,學生很容易輕視這一知識點。
在日常生活中,物體的大小、形狀、長短、輕重是較為常見的度量單位,因為這些度量單位的存在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有效。教師將生活中的案例運用到課程教學中,通過具有典型性的事物進行比較,促進學生量感的提升。如通過疊合法進行比較,設置兩個長度相近、較長并且無法移動的物體,如黑板和窗戶。這兩種物體比較長,依靠學生手中的短尺很難進行有效的度量。但在教師提出度量要求,學生會自發(fā)地借助手邊的工具進行度量,比如長繩、木棍等。以肉眼進行觀測,學生很難分辨誰更長一點,但在借助工具的情況下,學生可以得到精確的度量和對比。教師只需要根據(jù)學生采用的方法和對比的結論進行判定即可。
這樣,學生的思維活躍性會顯著提高,且因為各種工具只有一件,沒找到有力工具的學生只能另尋出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的思維敏捷度也會得到提升,這對學生量感的培養(yǎng)有著一定的幫助。
此外,與物體體積、容積相關的度量較為抽象,教師需要通過更貼切的生活案例提高教學效率。如用不同形狀的容器盛水,讓學生分辨那邊的水的體積更大。在無法將水倒出來親自觀察的情況下,學生只能借助自己的直覺進行思考。
在不斷思考的過程中,學生的思維延展性會得到一定的鍛煉,學生也可以從“多少”的比較中感受到“量”的存在。生活中還有許多與“量”密切相關的事物,如速度、時間等。這些事物都可以直接引入課堂中,通過更為真實的案例增加學生的理解,促進學生量感的生成。
度量在最開始的時候都是抽象的,如學生在初次認識“一厘米”“一毫米”的時候,對這些量詞并沒有明確的認知,也很難理解這些詞代表的長度。教師以生活中常見的物體舉例,讓學生對長度、寬度、高度有一個既定的認知,然后讓學生根據(jù)自己手邊的物體進行實際參考。如教師讓學生理解“一厘米”的定義,讓學生觀察自己手中的鉛筆或者本子上的田字格,讓學生從這些事物中確定一厘米的大概長度,深化學生的感知。
教師還可以對其他的度量單位進行延伸教學,如學生明白了一厘米的概念之后,引導學生理解分米的概念,讓學生明白,十個一厘米就是一分米。在這種情況下,學生對于長度單位的理解會不斷加深。
同理,引導學生理解速度、體積、質量相關的度量單位也是非常簡單的。以質量單位為例,千克是我們日常生活中最為常見的質量單位,學生體重需要以千克為單位進行度量,如小明體重50千克。在這種直觀的體驗之下,學生可以更快速地理解千克的定義,但千克只是質量單位的基礎,教師需要幫助學生理解包括千克、克在內的諸多單位。
教師可以對學生提出問題,我們知道小明的體重有50千克,那我們該怎么使其更精確地展現(xiàn)出來呢?問題使學生產(chǎn)生思考,思考可以推進學生對質量單位的理解。
促進小學生掌握量感的最好方法是類比轉化,最好的途徑是將知識點生活化,借助生活中的實例促進學生理解。如認識“1噸”就可以學生的體重為例,每個學生50千克,20個體重相同的學生就是1000千克,也就是1噸。這種最直觀的類比轉化為學生頭腦中的一個既定的概念,學生能夠知道某個單位代表的數(shù)值。據(jù)此,教師可以繼續(xù)進行類比轉化,如一輛汽車的重量在2噸到3噸之間,而一頭大象的重量在6噸到8噸之間,在體重秤有限的情況下,我們應該如何得到汽車和大象的具體重量呢?這個問題會引導學生進行更深度地思考,教師也需要給予學生一定的自由度,讓學生自行查閱資料,根據(jù)情況不同進行內容延伸。如曹沖稱象的故事,便是最典型的類比轉化的例子,曹沖通過大象和石頭的轉化得到大象的重量。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類比轉化,通過更具體的方式得到問題的答案。
例如,教師在輔助學生理解“厘米”這一單位的時候,就可以通過類比轉化讓學生確定一厘米的概念。如大拇指的寬度大約是一厘米,數(shù)學書的厚度大約是一厘米。在學生對一厘米有了“量”的認知之后,教師就可以在這一基礎上進行延伸。厘米相關的計量單位有毫米、分米、米、千米。這些計量單位的教學都可以通過類比轉化的方式開展。如一枚硬幣大概一毫米的厚度、一支新的粉筆大約長一分米、講臺的高度大約一米。將計量單位轉化為實際的物體,讓學生對其有一個大概的認知。之后,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相關的課后任務,讓學生去觀察自己身邊的物體,并對其進行測量。在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學生的量感會得到一定的提升。
早在數(shù)千年前,人類便意識到了計量的重要性,并在人類不斷進化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完善、統(tǒng)一的計量單位。這一過程充分展現(xiàn)了人類的智慧。教師可以進行數(shù)學文化的教學,讓學生充分了解計量單位的演化史,深化學生對計量的認知。如秦始皇在統(tǒng)一六國之后,做出的第一件事便是統(tǒng)一度量行,為后續(xù)中華民族的融合奠定了基礎。這些文化背景可以向學生傳輸計量單位的標準、計量單位的設定,可以讓學生產(chǎn)生共情,讓學生能夠以嚴謹?shù)膽B(tài)度對待計量單位的學習,為自身“量感”核心素養(yǎng)的生成奠定思想基礎。此外,數(shù)學文化應當與小學數(shù)學課程進行深度融合。因為古人并沒有現(xiàn)代化的設備,他們的日常生活都是依靠自身量感和一些小的習慣、道具完善的。在學生掌握了古時候流出下來的道具或者風俗習慣之后,學生的量感會得到顯著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