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學綏
(肇慶醫(yī)學高等專科學校馬克思主義學院,廣東 肇慶 526020)
知史愛黨,知史愛國。2021年是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也是“十四五”開局之年、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征程開啟之年,學好黨史必修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百年黨史中蘊含著豐富的智慧和力量,將黨史教育融入思政課堂,把學習黨史同學習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成果結合起來,學深悟透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有利于推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教育引導廣大青年學生熱愛和擁護中國共產黨,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奉獻國家,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征程中貢獻青春力量、成就個人夢想,書寫無愧于時代的精彩人生。
實現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有效轉化,是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路徑。而教學體系構建的關鍵是能夠緊緊圍繞教學主題對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環(huán)節(jié)等進行科學設計與合理安排。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進行的一切奮斗、一切犧牲、一切創(chuàng)造的主題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講話精神與《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課第九章第一節(jié)“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是高度契合的。因此,將中國共產黨百年來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歷史進程中創(chuàng)造的四個偉大成就融入本節(jié)教學是十分必要的。
以“中國夢與中國共產黨的初心使命”為教學主題,梳理出教學內容的三維邏輯結構,即從歷史角度分析“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從理論角度分析“中國夢的本質”和“黨的初心使命與中國夢的內在聯系”,從現實角度分析“個人理想與中國夢的關系”。以問題為導向,運用講授法、案例教學法、音視頻教學法、比較分析法、討論法等方法,充分融入歷史故事和文獻資料,運用豐富的現實案例和數據材料,采用多媒體技術開展教學。通過課堂教學,幫助學生理解黨的初心使命是實現中國夢的不竭動力,把握中國夢和黨的初心使命的內在統一性,并能結合實際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理想與中國夢的關系,從而樹立起正確黨史觀,做到明理增信、崇德力行,自覺擔當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與使命。
為實現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政課教學互動融合,結合學生特點,以問題為導向,通過話題導入、認知喚醒、情感觸動、觀念建構、正向強化五個環(huán)節(jié),推動知、情、意、行的逐步上升與漸進整合,使教學循循善誘、層層深化,有的放矢地展開生動、具體的縱橫比較,做到“以理服人、以事感人、以情動人”,增強學生情感共鳴和理論認同,實現思想升華,形成行動自覺。
2021年7月1日是一個十分重大而莊嚴的日子,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隆重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教師通過話題引入,讓學生思考中國共產黨100年前是為什么出發(fā)的,以集中學生注意力、調動課堂氣氛。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瞻仰中共一大會址時的重要講話:“我們黨的全部歷史都是從中共一大開啟的,我們走得再遠都不能忘記來時的路”[1],和他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重要講話:“一百年前,中國共產黨的先驅們創(chuàng)建了中國共產黨,形成了堅持真理、堅守理想,踐行初心、擔當使命,不怕犧牲、英勇斗爭,對黨忠誠、不負人民的偉大建黨精神”[2],教師從中指出中國共產黨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奮斗的主題,進而引出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即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導入教學主題。
一是了解中國夢概念的提出。教師展示2012年習近平總書記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中國夢概念的圖片,講述習近平總書記引用三句詩對中華民族的昨天、今天、明天的內容,生動詮釋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尋夢、追夢、圓夢的歷史進程[3]。進而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說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一問題。
二是了解中國從古代輝煌到近代衰落再到現代繁榮的歷史過程。教師播放短視頻《全球前15的國家GDP排名1500-2020》,提醒學生關注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改革開放、21世紀等幾個時期的數據和排位變化,引發(fā)學生思考近代中國走向衰落的原因。教師舉例闡述光輝燦爛的古代中國,如中國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文景之治”、“開元盛世”、“康乾盛世”等輝煌文明,法國啟蒙學者伏爾泰對17—18世紀中國的贊譽;闡述飽受屈辱苦難的近代中國,指出太平天國運動、洋務運動、戊戌變法、辛亥革命等都未能完成救亡圖存的歷史使命和反帝反封建的歷史任務,重溫近代中國革命的根本任務和中國共產黨成立的重大意義。
三是認識中國共產黨100年的發(fā)展史就是一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斷探索、接續(xù)奮斗的歷史?;仡櫄v史發(fā)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貫穿了整個中國近現代歷史,也貫穿了中國共產黨百年發(fā)展歷史。闡述中國共產黨自誕生之日起,就自覺擔負起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使命。一百年來,黨領導人民創(chuàng)造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成就。黨和人民百年奮斗,書寫了中華民族幾千年歷史上最恢宏的史詩,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前途命運,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教學中要充分調動學生已有的認知和經驗,從而增強學生對黨的初心使命與中國夢的歷史聯系的理論認同。
一是通過歷史故事分享和引證分析,闡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經過長期革命斗爭和艱辛探索,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積貧積弱到站起來的偉大飛躍。教師展開分析中華民族的昨天:“雄關漫道真如鐵”——“站起來”,簡述狼牙山五壯士、“八女投江”、楊靖宇、趙一曼等英雄事跡,指出無數革命先烈為了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浴血奮戰(zhàn),前赴后繼。播放短視頻《百煉成鋼·黨史上的今天》抗日民族英雄楊靖宇犧牲的故事,引導學生思考問題“是什么,讓他們如此視死如歸;是什么,讓他們這般寧死不屈?”引用毛澤東同志1949年9月21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的開幕詞:“我們的民族將再也不是一個被人侮辱的民族了,我們已經站起來了”[4],使學生從中認識到中華民族歷經磨難的昨天。
二是通過數據和實例分析論證,闡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進行改革開放,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的偉大飛躍。教師簡述中華民族的今天:“人間正道是滄?!薄案黄饋怼?,簡要概括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取得舉世矚目的偉大成就。學生跟隨教師講解,感受中華民族翻天覆地、繁榮發(fā)展的今天。
三是通過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yè)所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fā)生的歷史性變革,闡明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開辟了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境界,使中華民族迎來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教師展望中華民族的明天:“長風破浪會有時”——“強起來”,講述全國脫貧攻堅取得全面勝利的成果,展示2020年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實現歷史性突破的數據。引用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現在,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實現這個目標。”[5]調動學生情感,引發(fā)共鳴,樹立自信,讓學生深刻領會中國共產黨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從而增強學生對黨的初心使命是實現中國夢的強大精神力量的理論認同。
一是把握中國夢的本質內涵。教師播放習近平總書記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話的原聲錄音片段,引導學生從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中找尋中國夢本質內涵的答案,以增強理論教學的信服力。教師指出黨的初心使命和中國夢是內在統一的,強調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既是中國夢的本質內涵,也是黨的初心和使命的根本體現。
二是分析國家富強與黨的初心使命的統一?;仡櫄v史上的強國夢實踐,分析洋務運動、維新運動、辛亥革命都沒有使中國走上富強之路。闡明中華民族的強國夢是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在歷經28年浴血奮戰(zhàn)后才真正成為可能,在新時代迎來光明前景。通過歷史與現實的比較,分析綜合國力的內容和表現,深化對強國夢的理解。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先后創(chuàng)造了“四個偉大成就”,并開啟了全面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新征程。
三是分析民族振興與黨的初心使命的統一。列舉孫中山、毛澤東、周恩來等歷史人物的理想,說明民族振興是有志青年的責任,更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幫助學生建立信心,相信在中國共產黨的正確領導下,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團結拼搏、開拓進取,中華民族將再次處于世界領先的地位,再次以高昂的姿態(tài)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列舉青蒿素、動車、天眼、蛟龍、太空計劃、三星堆考古新發(fā)現等文明成果,反映中華文明的進步和發(fā)展,充分彰顯中華文明的蓬勃生機和中華民族的振興景象。學生在感嘆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中,產生情感共鳴,增強實現民族振興的自信。
四是分析人民幸福與黨的初心使命的統一。首先引用《共產黨宣言》《中國共產黨章程》中關于黨的性質與宗旨的論述,指出中國共產黨是從事“絕大多數人的、為絕大多數人謀利益的”[6]無產階級的運動,中國共產黨“除了工人階級和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沒有自己特殊的利益”[7],強調不斷增進人民福祉、實現人民幸福,是黨的初心使命的集中體現與現實反映。講述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國行動,堅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中國答卷,列舉鐘南山、陳薇、張定宇、張伯禮等人民英雄的事跡。通過調動抗擊疫情的共同記憶,感受身邊榜樣的精神力量,讓學生深刻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堅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永遠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
一是啟發(fā)學生思考個人理想與中國夢的關系。組織學生圍繞兩個問題(作為醫(yī)學生,你對中國未來的醫(yī)療健康事業(yè)有什么憧憬?你的夢想是什么?)展開自由討論。教師在點評學生發(fā)言的過程中進行引導,講述本校畢業(yè)生支援武漢的抗疫事跡,通過師生互動,啟發(fā)學生思考和分享自己的想法,幫助學生正確認識和處理個人理想和中國夢的關系。強調實現個人夢想,離不開國家的發(fā)展和進步,離不開中國夢的助力。中國夢是中華民族團結奮斗的最大公約數。青年學生要把人生理想融入國家富強、民族振興、人民幸福的偉業(yè)之中。
二是激勵學生做到知行統一,堅定不移聽黨話、跟黨走。歷史和現實都充分證明,中國共產黨始終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懈努力,并一以貫之體現到黨的全部奮斗之中。中國共產黨領導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根本保證,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以黨的堅強領導和頑強奮斗,激勵全體人民不斷奮進,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當代青年學生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參與者、建設者、見證者,富有活力和創(chuàng)造力。偉大夢想召喚每一位青年學生聽黨話跟黨走,勇做時代的弄潮兒,在實現中國夢的生動實踐中放飛青春夢想。
教學原則是有效進行教學必須遵循的基本要求,對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具有重要意義。本主題教學突出體現了邏輯與歷史相統一、歷史與現實相聯系、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恩格斯說:“歷史從哪里開始,思想進程也應當從哪里開始。”[8]歷史是已經過去的社會發(fā)展進程,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存在,邏輯是對歷史發(fā)展過程的理論概括和總結。因此,充分認識近代以來中國人民尋夢、追夢、圓夢的歷史進程,分析中國夢和黨的初心使命的歷史淵源和發(fā)展歷程,才能更好地把握中國夢的本質;深刻闡明中國共產黨100年的發(fā)展史是一部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不斷探索、接續(xù)奮斗的歷史,才能更好地理解黨的初心使命和中國夢在歷史、理論和實踐上高度統一的邏輯關系。
現實由歷史而來,兩者在時間上是連續(xù)的整體。通過講述從光輝燦爛的古代中國、到飽受屈辱苦難的近代中國、再到蓬勃發(fā)展的當代中國的歷史變化過程,闡述中國共產黨從歷史中得到經驗和借鑒,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團結帶領中國人民實現了中華民族從站起來到富起來、從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通過歷史上抗日的民族英雄和現實中抗疫的人民英雄例證的前后呼應,反映了中國共產黨人一脈相承、與時俱進的精神譜系,集中體現了百年來我們黨始終堅守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學史力行,啟發(fā)學生思考當代青年如何以實際行動實現中國夢,把中國夢內化于心,并外化于行。
運用原著引證教學、案例教學和互動討論教學等方法,堅持理論和實際相結合,由淺入深灌輸理論知識。通過引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著作的原文論述、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等做到以理服人,講述楊靖宇犧牲故事、中醫(yī)藥發(fā)展、太空計劃系列成就、三星堆考古新發(fā)現等做到以事感人,深情分享支援武漢的優(yōu)秀畢業(yè)生代表的抗疫事跡,用來自學生身邊的榜樣觸動學生,做到以情動人。結合學生實際,設計互動問題,開展討論,激勵學生立志聽黨話、跟黨走,自覺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責任與使命,達到思想升華。
綜上所述,如何將黨史學習教育與思政課教學深度融合,如何在思政課中貫穿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黨的歷史的重要論述,是思政課教師共同思考和踐行的課題。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政課教師座談會上深刻總結了思政課建設長期以來形成的規(guī)律性認識和成功經驗,提出了“八個統一”的具體要求,為思政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指明了方向。思政課教師必須謹記“六要”標準,堅持與時俱進,掌握科學方法,不斷推進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將黨史學習教育有機融入思政課堂,教育引導學生知史愛黨、知史愛國、知史愛社會主義,努力培養(yǎng)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