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小娟
(定西市交通路中學 甘肅 定西 743000)
語文學科的學習在整個初中教育階段都是非常重要的,新課改提出要強調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初中語文教學過程中仍然存在忽視學生在課堂上學習積極性的問題,教師的教學理念陳舊過時、教學方法久不更新、教學評價手段片面等都會導致課堂教學不能真正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這就需要初中語文教師正視新課改對教學改革的指導,對課堂教學不斷改進。
在初中教學階段許多語文教師采用的教學模式比較傳統(tǒng),課堂教學氣氛相對較為枯燥乏味,而初中生正處于好動又好奇心旺盛的年齡,他們對世界和語文學科的知識已經有了一定的了解,若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僅僅采用講述授課則容易導致學生在課堂上積極性低。初中生學習目的單純,對所學內容的興趣往往是他們學習知識的第一源動力,語文學科作為學習語言的學科自然具有較強的應用性,且語文是有助于培養(yǎng)情感的學科,學生自身對語文學科的興趣低時則也會不能理解到語文知識中蘊藏的深刻內涵。盡管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知識講授全面課堂結構簡單等諸多優(yōu)點,但隨著時代發(fā)展已然不再適應當前的教育教學環(huán)境,我國在推行教育改革的過程中借助新思想、新觀念、新技術提出了各種新時代的教育方針,新課程標準改革更是對教育教學起到了全面指導的作用,這就需要教師在新的教育背景下對傳統(tǒng)教學模式有新的認識,對課堂教學的目的和意義重新規(guī)劃。學生的課堂學習積極性是教育中不可忽視的重點問題,在當前還未全面改革的初中語文課堂上常見學生走神、做小動作、心不在焉等問題,究其根本與學生對語文課堂的興趣低,與學生對教師的教學方法不感興趣有直接關系,初中語文教師應當重視這一問題。
語文知識的體系性相對較弱,在一冊課本中通常調換課文的前后教學順序并不對學生的知識掌握水平產生非常直觀的影響,這也使得一部分教師在教學中忽略了教學計劃的安排。要完成課堂教學首先就需要在備課階段做好課堂教學結構的構建,進行教學計劃的安排。設計課堂教學的基本原則是遵循教學大綱,同時也應當充分關注學生在一個階段的學習情況,關注學生對課本知識內容的理解程度和轉化情況。在實際教學中,部分教師在設置教學目的時僅僅參照課本給出的知識內容,忽略了學生語言文字應用水平的提升,學生僅僅能夠將知識內容填寫在試卷上,而沒有在閱讀、寫作和其他應用環(huán)境中掌握語文知識的能力,這也不利于學生進行預復習[1]。除此之外在實際教學中還存在一部分教師對課堂教學時間配置不合理的現(xiàn)象,教師占用過多課堂時間進行測驗,或是在課堂上考核學生的朗讀與背誦等內容,這將導致課堂教學效率低下。部分教師在教學模塊中沒有對語文基礎知識和閱讀理解與寫作進行合理的教學時間分配,這也使得語文課堂教學的整體結構不科學。
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開展得如火如荼,在各個學段滲透普及的過程中也有一部分教師對其核心思想理解認識不足。在課程目標設置方面,新課改將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在課堂教學中的地位提到了新的高度,語文學科自身具備天然的德育因素和情感教學因素,但在實際教學中許多教師卻由于片面地重視知識傳授而忽略了三維目標對學生各方面綜合素養(yǎng)的提升。在課程結構與課堂教學實際操作方面,許多教師認為全新的課堂互動手段娛樂性太強,課堂氛圍不夠嚴肅,對新課改背景下提出的全新教學方式不支持,在課堂教學中或是使用不當或是完全不使用,一方面容易完成課堂教學秩序差的問題,另一方面則是導致課堂教學灌輸性強,學生的主體地位得不到提高,教師單一講授知識不能被學生完全接受。新課改對于師生之間的關系有正向構建的作用,強調教學應當“以人為本”,語文課堂上教師是主導地位,是學生語文知識學習的引路人,教師教學觀念落后、課堂設計不佳、對新課程改革標準理解不足都會導致學生在語文課堂學習過程中不能將知識進行高效率的轉化,對于一部分語文基礎知識本身就比較薄弱的學生而言更容易使學生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和自信,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陷入惡性循環(huán)。
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飛速發(fā)展意味著在教育界也可以大膽使用全新技術,初中語文教師在備課階段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平臺知識內容與教學資源共享的便利條件來豐富教學內容,對課堂教學進行擴展。語文知識中本就有許多主觀理解為主的內容,僅僅依靠課本對于學生擴展思維并不足以使學生打開視野,教師可以在課前深入挖掘課本中的豐富內涵,整合真正有價值的教學資料。例如在教學《安塞腰鼓》一課時,這項經典民間藝術在現(xiàn)代已經并不十分常見,陜北以外其他地區(qū)的課堂教學中,學生可能是在語文書上第一次了解到這種藝術表演。因此教師可以收集一些安塞腰鼓的現(xiàn)場表演視頻,可以利用互聯(lián)網(wǎng)讓學生充分認識腰鼓的不同聲音,在課堂上作為擴展輔助內容帶領學生進行簡單的了解。對于想象力不足或理解能力不足的學生而言,僅僅是書本上的文字描述還不足以讓他們領略到課文中所描寫的氣勢磅礴的表演景象,視頻則更加直觀,有助于學生對課文中的詞語使用和修辭手法使用都有新的感悟。尤其是教學一些風景描寫為主體的課文時,利用現(xiàn)代技術和多媒體設備進行課堂情境創(chuàng)設能夠構建更加生動形象的課堂氛圍,使學生感受課文中的意境,根據(jù)課堂教學內容的制定將電子白板等先進的教學工具應用到課堂上能夠使初中語文教學體制增效,能夠將復雜繁多的知識體系化精簡處理,也能將抽象的內容具象化,幫助學生理解課文學習語文知識的同時使學生不斷被激發(fā)學習語文的興趣,推動新課改教學理念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的落實。
利用好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結合多媒體設備進行教學也能夠將一部分課堂教學內容呈現(xiàn)在屏幕上,節(jié)省大量的板書時間,語文課堂教學結構將得到很大優(yōu)化,教師在課堂上對時間的規(guī)劃更加寬松,也能夠反復查看板書內容,教學的效率切實提高的同時,沒有跟上課堂筆記的學生也能在課后及時補足筆記[2]??偟膩碚f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中充分應用新技術能夠使課堂教學的內容和形式都得到極大豐富,能夠有效提高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效率。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存在教師對新課改理解不深刻的問題,許多教師仍然采用較為傳統(tǒng)的教學理念來設計課堂教學,這對于學生而言不僅乏味,也不利于在新時代環(huán)境下充分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因此教師需要從自身出發(fā),采用更新的教學思想來優(yōu)化教學手段,改進課堂教學設計。語文學科是具有一定工具性的,在進行課堂設計時應當重視學生能否在對應場景中正確使用所學知識,在備課環(huán)節(jié)中同樣應當重視對一篇課文的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設計。新課改并非要求教師一味地使用多媒體設備進行語文教學,而是要教師在進行課堂教學結構設計時應當先對學生自身的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水平有足夠的了解,將新的教學手段有機地融入到課堂設計中來。
例如《桃花源記》的教學課上,教師應當在課前先明確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方面要求學生能夠準確且流利地背誦并翻譯課文,要求學生能夠正確理解課文中使用的字詞;在過程與方法方面要求學生掌握課文中實詞、虛詞、通假字的使用,并理清課文的敘事線索和行文結構;在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方面要引導學生理解作者在美好的桃源世界中感受到了什么樣的社會,結合當時的社會背景理解作者真正想表達的思想感情。在課堂教學中由于這篇古文的篇幅對于初中生而言略長,因此更需要教師對課堂教學時間進行合理分配,可以分兩課時進行教學,在第一課時先對新課進行情境導入,再引導學生了解作者的生平,了解創(chuàng)作背景,再誦讀課文并講解文意,了解字詞,簡單來講在第一課時中主要是進行知識與技能的教學。在第二課時中則要帶領學生梳理文章結構,理清敘事線索,品讀課文中使用的寫作手法,鑒賞文章特色并領悟主旨,第二課時是對學生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的培養(yǎng)。對課堂教學結構的設計應當充分體現(xiàn)新課改的特點,新課改是對語文教學的方方面面起到指導作用的教育改革方針,需要教師對其深入理解才能切實提高語文課堂教學質量。
對許多學生而言古詩文的學習是難度較高的內容,初中語文課本中收錄的古詩文中有許多知識是學生從未了解過的,在學生眼中這些知識的高難度使得語文學習也變得十分困難。對此需要教師不斷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利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興趣培養(yǎng)變成語文課堂的重要引導線索。新課改指出要充分關注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在學生自主探究學習中的作用,要讓學生在課堂上擁有提出問題和思考問題的能力。在初中語文教學改革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多種不同的教學方法來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使學生在課堂上有更活躍的表現(xiàn)。以《渡荊門送別》的教學為例,這首詩思想情感豐富,既有景色描寫又有情感襯托,教師可以在教學進行到理解古詩思想內涵時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荊門山的壯麗景色,讓學生談一談“在這樣的情景之下,如果你是李白,你心里有什么樣的感受呢?”。通過情境教學法的合理應用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古詩詞的理解,也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興趣,使學生設身處地代入到詩人的世界中去體會古詩的豐富意蘊。
許多語文課文都自帶一種藝術氛圍感,教師在課堂教學中利用好語文課文的故事背景有助于在課堂上構建對應的教學情境,初中生的注意力很容易就會被吸引,語文學科的許多知識內容并不直觀,情景創(chuàng)設的教學能夠使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在課堂上,能夠使學生走進教師創(chuàng)建的語文世界中。初中語文教師利用情境教學法也能夠活躍課堂氣氛,使學生更主動地參與到語文課堂中來,在語文情境的創(chuàng)設中學生也能夠主動進行思考,對課文內容和內涵進行探究,這也就符合新課改中對學生課堂主體地位的強調,適應新課改提出的對學生主觀能動性作用的充分發(fā)揮[3]。
語文自身的知識內容包羅萬象,具有相當豐富且多樣化的知識內容,字音、字形、字義、修辭手法、寫作結構等等,一篇課文中往往能體現(xiàn)多個不同的知識點,這些知識內容分散在整個教材中,學生在學習過后對不同課文中的知識掌握水平不同,因此教師可以利用專題教學來對課堂教學結構進行優(yōu)化。例如教師可以單獨進行一堂古詩詞學習課,幫助學生查漏補缺,再次對課文中的實詞、虛詞、用典、情感表達進行學習。又如開設寫作課、現(xiàn)代文閱讀理解課等等,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有所差異,教師通過這樣的專題學習課能夠更深入地了解到學生在哪些方面掌握得較為薄弱,尤其是文言文課文,對許多初中生而言是一個大難點,古今異義字和通假字成為了許多學生理解課文的很大阻礙,教師在一學期的學習結束后單獨開設文言文復習課能夠幫助學生整理與歸納,幫助學生逐個解決在文言文課文學習中遇到的重重困難。初中生在語文學習中除古詩文之外的另一大難點問題是寫作,初中生盡管已經有了一定的語文積累,但對這些知識并沒有很好的應用能力,這使得初中生在寫作時常常提筆不知所言。教師可以開展寫作專題課,重點提高學生的語言文字應用能力,幫助學生降低寫作的難度。在寫作課上要加強學生的交流,使學生主動參與課堂討論,增強師生之間的互動,使課堂教學結構更加體現(xiàn)出一人為本以學生為主體的特征。
專題化教學是根據(jù)新課改對現(xiàn)階段教育教學提出的指導方針深入研究得來的一種教學理念,是教師從教學大綱中梳理出教學結構并幫助學生建立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策略,對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質增效有顯著作用[4]。在初中語文跟隨新課改的指導思想進行教育教學改革優(yōu)化的全過程中合理作用專題化教學的策略能夠有助于教師深入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有助于教師對班級內每位同學的語文知識應用能力進行分析,從而使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使用知識,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優(yōu)化過程中不能忽視的一點就是教師對學生的評價,目前許多教師對學生的評價停留在片面地用成績作為單一評價標準的階段,這是不利于學生多方面綜合發(fā)展的,初中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和知識掌握水平也不能夠完全用應試的眼光來看待,這一階段學生仍然處在構建語文學習基礎,構建語文審美思維的階段,新課改提出要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提出讓學生獲得更加全面的培養(yǎng),因此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也應當充分關注對學生本身的評價。進行課堂教學評價也是教師對學生的學習情況詳細把握的主要手段之一,通過評價學生的學習狀態(tài)能夠幫助教師對下一階段的教學方案做出具有針對性的調整,在課堂評價中教師應當充分建立“以人為本”的思想,通過豐富教學評價體系尊重學生的個性[5]。例如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開展小組教學的形式讓學生對課文中的問題進行合作探究,在課堂評價時就對學生的合作行為和探究成果共同評價,使學生多方面成長。
除此之外教師也應當注意課堂上對學生進行評價的細節(jié),初中生剛剛進入青春期,情緒敏感,教師無意中的眼神和話語都有可能對學生造成不同程度的刺激,因此教師在課堂評價時要更加注重自身評價行為的引導性,多用鼓勵和肯定的評價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自信心。語文問題往往具有強主觀性,因此許多問題并沒有統(tǒng)一規(guī)范的答案,教師面對學生提出的不同問題或是學生對同一問題的不同解答要避免單一地用肯定與否定來做評價,而是多采用引導思考的方式糾正學生的不良價值取向。教師也可以創(chuàng)新評價方式,在課堂上讓學生進行互評,既有助于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又能調動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使學生充分認識到自身的優(yōu)點和學習過程中的不足之處,使課堂評價更加全面,真正讓學生成為課堂教學的主體。
語文學科本身應用性強,又是母語學科,在初中學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初中語文教師應當提高對課堂教學改革的重視,在新課改的指導下對教學方法、教學評價手段等作出具有針對性的改進,使初中語文課堂教學提質增效,使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不斷被激發(fā)。初中語文教師需要轉變思想,通過不斷反思來探索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進步的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