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 靜 瞿 歌
近年來,隨著移動設備和通信技術的普及,觀看移動視頻直播成為公眾獲取信息的重要方式。專業(yè)媒體為了更及時地向公眾傳播新聞,也紛紛開設了該項信息服務,其方式主要有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上通過官方賬號進行移動新聞直播,或在移動新聞客戶端上開發(fā)直播專欄,如央視新聞手機客戶端的“正直播”和新華社客戶端的“現場新聞”。
移動新聞直播作為一種新的新聞形態(tài),其“新”主要表現在新聞生產者可以通過直播技術實時制作并同步播出多媒體格式的聲像和影像,用戶可以在移動終端設備上隨時隨地觀看新聞現場直播。①直播的技術門檻較低,用一句行話來說就是“人人皆主播,萬物皆可播”,但就新聞直播而言,普通直播者能接觸到的新聞事件是有限的,公眾經常關注的、具有持續(xù)影響力的還是專業(yè)媒體的移動新聞直播。因此,本文探討的是專業(yè)媒體機構進行的移動新聞直播活動。在移動新聞直播中,直播者可以在新聞事發(fā)的第一時間通過直播還原和記錄新聞事件的本來面貌,以第一人稱的報道視角增強新聞的現場感,并且實時的視頻直播比文字報道更能給人真實感和可信度。
在進行移動新聞直播時,也存在諸多爭議。如2018年2 月10 日香港大埔發(fā)生雙層巴士翻車事故,現場人員傷亡慘重。事發(fā)后媒體記者迅速趕到現場進行報道。當救援人員想架起巴士開展救援,希望媒體記者們能夠撤離翻車現場時,一名記者為了做直播而要求延遲三分半鐘再撤離。這一行為通過直播被公眾觀看,被認為記者缺乏人文情懷。移動直播新聞往往將直播者從“幕后”直接公之于“前臺”,往往會因為直播者應變能力欠缺、考慮不周、舉動不妥等帶來倫理爭議。
移動新聞直播中一旦出現倫理爭議,不僅會影響直播者的聲譽,更會引發(fā)觀眾對進行直播的媒體公信力產生質疑。以下便是兩則真實案例:2021年9月,四川瀘州發(fā)生6.0 級地震,記者在前線進行直播采訪時由于未事先和救援人員協(xié)商一致,非常不耐煩地催促救援人員“快點快點,說普通話”;2019年鄭合高鐵開通的直播中,因一位采訪對象沒有及時到場,記者開始忘詞和前言不搭后語,場面一度非常尷尬。②
移動新聞直播中出現的爭議性問題主要有四種類型:侵犯被直播對象的隱私權、直播內容違背公序良俗、移動新聞直播者的專業(yè)能力不足以及直播新聞的深度不夠。
從拍攝角度來說,移動新聞直播可能侵犯他人隱私權或其他人身權利。民法典第1032 條規(guī)定:“隱私是自然人的私人生活安寧和不愿為他人知曉的私密空間、私密活動、私密信息。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泄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隨著近年來移動直播持續(xù)升溫,人們只需一部手機便能在社交媒體平臺上開展視頻直播,每個個體都可能在無意中被直播、被窺探甚至被評價,這給公眾的隱私保護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身為法治社會的公民,我們都有合理的隱私期待,其標準包括主客觀兩個方面:首先是行為人在主觀層面認為自己享有隱私期待,其次是社會公眾認可他人的隱私期待。③在地鐵、商場、廣場等公共場所,人們可以合理期待自己的個人形象和言行舉止等隱私信息不被他人記錄或傳播。由于人人都能輕松進行網絡直播,一些不希望被直播的人、物或事會不小心“闖入”直播,尤其是直播中涉及了被直播者不希望公開的隱私信息時,就容易出現侵犯隱私權的問題。④
對于直播如何做才不會侵犯公民隱私權,民法典給出了較為具體的答案。民法典第1033 條規(guī)定:“除法律另有規(guī)定或者權利人明確同意外,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拍攝、窺視、竊聽、公開他人的私密活動,也不得拍攝、窺視他人身體的私密部位?!彼曰ヂ?lián)網直播如果不經過本人同意,特別是在本人不知情的情況下公開相關人的私人活動等個人隱私和個人信息,很可能會造成侵權。⑤雖然媒體享有采訪權和輿論監(jiān)督權,并且公共利益可以作為取得被直播對象同意的抗辯事由,但有學者認為個人隱私權和媒體言論自由權同是憲法賦予的權利,并沒有孰先孰后的等級差異。因此影像制作者在利用拍攝畫面或視頻行使言論自由的同時,應盡力保護公民的人格尊嚴和權利不被侵犯,以達到二者的平衡和協(xié)調。⑥
從內容角度來說,移動新聞直播的實時同步性彌補了電視直播或文字報道的滯后性,但一些拍攝時未預料到的血腥、暴力、色情內容也會直接傳播給公眾,這些內容違背公序良俗,會引起觀眾的不適,傷害公眾的感情。
公序良俗原則包括兩個方面:公共秩序和善良風俗,⑦即社會的一般利益和一般的道德規(guī)范。互聯(lián)網不是法外之地,公民在網絡空間里的信息傳播行為同樣需要遵守公序良俗原則并將其視為重要底線。對于新聞中的某些事實和細節(jié),比如爆炸現場、兇殺細節(jié)、意外事故等,把血淋淋的鏡頭或照片,或者殘忍的細節(jié)公之于眾,盡管這些信息是真實的,卻是有違新聞倫理的。⑧例如在2016年紐約曼哈頓爆炸發(fā)生后的幾十秒,就有記者通過移動直播軟件對爆炸現場進行了直播,在直播中鏡頭基本全部對準爆炸、煙火、傷者的血淚。⑨移動新聞直播必須從社會倫理、法律規(guī)范上全面綜合考量,盡量避免引起觀眾的不適。
從工作人員的角度來說,移動新聞直播者的專業(yè)能力和職業(yè)素養(yǎng)的缺失會直接影響直播的效果。業(yè)界普遍認為,新聞主持人作為新聞直播節(jié)目的核心和門面,應該具有豐富的知識儲備、優(yōu)異的語言表達能力、敏銳的思維和判斷能力、較強的現場控制及應變能力。⑩移動新聞直播者作為新聞主持人的一種,也應當具備這些素質。相較于錄播的新聞還有后期的編輯、剪輯空間,直播者在新聞現場進行直播時幾乎不容出錯,這對他們提出了更高要求。直播者除了報道新聞,還要帶領網友邊走邊看、邊體驗邊解說,挖掘背后的信息,呈現豐富的新聞現場。?所以需要一批綜合素質及應變能力較強的出鏡記者來擔當重任。
雖然目前移動直播發(fā)展較快,但是媒體里專門做移動新聞直播還存在人才缺口,很多直播者的綜合素質還有待提高。一些直播者在報道中出現表達錯誤、話語重復、思路凌亂等問題。碰到直播中的突發(fā)事件,專業(yè)水平欠缺、經驗不足的移動新聞直播者更是表現出手足無措、前言不搭后語,引發(fā)網友對其個人甚至是媒體機構的質疑和不滿。?在一些時效性較弱的直播中,部分直播者通過事先和采訪對象溝通腳本的方式來達到直播的預期效果,這種誘導式的“假直播”違背了新聞真實性原則,也違背了新聞工作者最基礎的職業(yè)道德。
從新聞質量來說,目前一些移動新聞直播存在深度不足、質量不高的問題。當下,許多移動新聞直播僅停留在介紹新聞現場情況這一步,缺乏對事件的深入思考與理性評析。對于某些新聞事件,只報道一次,不再持續(xù)關注,給觀眾一種虎頭蛇尾的感覺。
《焦點訪談》和《新聞調查》等調查類新聞報道的做法值得借鑒。以《焦點訪談》為例,該節(jié)目每期的時長大約為15 分鐘,節(jié)目組采用了演播室主持和現場采訪相結合的方式,先由演播室主持人引出當天節(jié)目主題,再通過現場采訪的形式完成對事實主體的敘述,最后回到演播室由主持人實現對事件本身的評論。?這種敘議結合的方式能講清一個新聞事件的來龍去脈,最大程度上展現其全貌,不僅滿足了受眾對新聞的知情權,還能啟發(fā)和引導人們思考。移動新聞直播也需要在介紹新聞事件基本信息之后更進一步,不僅要追求快速報道,還要追求深度全面的報道。
移動新聞直播中爭議性問題的解決,需要媒體機構、新聞直播者、技術開發(fā)人員等多個主體的共同努力,從前期的人員培訓到移動新聞直播的策劃、制作、播出等多個環(huán)節(jié)加以保障。
從2016年開始,網信辦等相關部門針對網絡直播亂象出臺了一系列規(guī)范性文件,如《互聯(lián)網直播服務管理規(guī)定》《關于加強網絡直播規(guī)范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關于進一步規(guī)范播音員主持人職業(yè)行為和社會活動管理的意見》等。直播者需要對相關規(guī)范性文件進行學習,合理規(guī)避道德判斷和專業(yè)決策上的難題。如《互聯(lián)網直播服務管理規(guī)定》第10 條規(guī)定,“互聯(lián)網直播發(fā)布者發(fā)布新聞信息,應當真實準確、客觀公正。轉載新聞信息應當完整準確,不得歪曲新聞信息內容,并在顯著位置注明來源,保證新聞信息來源可追溯”,這提醒移動新聞直播者要時刻牢記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杜絕捏造或曲解事實、謊報或瞞報等行為?!蛾P于加強網絡直播規(guī)范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明確指出,“網絡主播依法依規(guī)開展網絡直播活動,不得從事危害國家安全、破壞社會穩(wěn)定、擾亂社會秩序、侵犯他人合法權益、傳播淫穢色情信息等法律法規(guī)禁止的活動”,這說明在直播時要注意維護被直播對象的隱私權、名譽權等合法權益,充分考慮被直播對象的訴求以免發(fā)生糾紛。因此,媒體機構需要定期組織學習分享會,充分動員移動新聞直播工作人員認真學習這些規(guī)范性文件,從思想上提升其職業(yè)道德素養(yǎng),為日后規(guī)范其直播行為打下基礎。
移動新聞直播中一個突出的問題就是隱私保護,除了要提升直播者的隱私保護意識,還要加快研發(fā)和投入相關的隱私保護技術。移動新聞直播與傳統(tǒng)電視直播的區(qū)別之一就是傳統(tǒng)電視直播具有滯后性,它可以在后期的打碼、剪輯、審核等環(huán)節(jié)保護公民隱私權,一些不適宜的語言或者畫面也能得到規(guī)避。由于移動新聞直播是實時的、無剪輯的新聞,被直播對象的隱私信息往往很容易被暴露,因此可以在直播時運用一些保護隱私的技術。例如實時打碼技術就可以對直播畫面中可能侵犯公民隱私權的鏡頭進行處理;對于“闖入”直播的路人,可以通過設置短時虛擬背景的方式對他們進行“隱藏”。
新聞真實是一個動態(tài)性的過程,需要對新聞事件進行及時跟進。媒體通過移動新聞直播持續(xù)跟進事件的同時,也可以邀請專家和學者進行訪談直播,借此對相關事件進行評論或補充,以提升新聞報道的深度。此外,直播報道考驗每一位直播者的隨機應變能力、對事態(tài)進展的敏銳性以及語言組織表達的功底,更考察著直播者作為信息把關人的能力,所以新聞媒體要培養(yǎng)一批有深度、有視野,綜合實力強、各具特色的移動新聞直播者。?他們在面對新聞事件時不僅僅是客觀的事件描述者和記錄者,還應該是信息挖掘者和評論者,帶領受眾去發(fā)現真相和思考問題。
總的來說,移動新聞直播作為一個新生事物,其發(fā)展過程中出現的爭議性問題是在所難免的。我們需要做的是及時認清并改正其中存在的問題,促使其健康發(fā)展,從而進一步助力新聞媒體的變革和轉型。
注釋:
①李盈:《移動直播新聞發(fā)展現狀及趨勢研究》,《中國傳媒科技》2019年第11期。
②時漢楓:《新聞移動視頻直播出鏡記者素養(yǎng)提升的五個維度》,《科技傳播》2021年第18期。
③肖中華:《大數據時代“合理隱私期待”主客觀標準的適用》,《江西社會科學》2016年第11期。
④孟德楷:《網絡直播侵權問題:爭議焦點與法治趨向》,《現代傳播》2019年第7期。
⑤張方澤、田瑩:《關于網絡直播中的隱私權界定——中國政法大學“互聯(lián)網直播隱私權的界定”專家研討會綜述》,《中國廣播》2017年第7期。
⑥顧亞奇:《影像正義:論紀錄片生產與傳播中的倫理規(guī)制》,《現代傳播》2020年第4期。
⑦徐進:《〈民法典〉的公序良俗原則》,《法制博覽》2021年第27期。
⑧孫敏:《5G傳播時代對新聞真實的挑戰(zhàn)與堅守》,《傳媒觀察》2020年第8期。
⑨趙倩:《移動新聞直播中的媒介倫理道德失范及其重構》,《文化與傳播》2017年第5期。
⑩金燕萍:《探究新聞現場直播中播音員主持人的素質要求》,《新聞研究導刊》2018年第15期。
?喬羽:《移動直播中出鏡記者現場報道策略分析》,《中國廣播電視學刊》2018年第11期。
?周思佳:《移動視頻直播在新聞報道中存在的問題》,《新聞傳播》2017年第23期。
?滿方、楊海燕:《中國經典電視節(jié)目評析》,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14頁。
?曾俊、余澤瑩:《移動直播新聞發(fā)展現狀及趨勢研究》,《中國報業(yè)》201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