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印斌
父親這個角色,每每被打量、被評價、被爭論。我們的討論有感慨過往、有審視現(xiàn)狀,更兼展望未來,這一話題總是歷久彌新,恰恰是因為父職如此重要,需要時時提醒。
父親當然是子女的來處。于千萬個中選中你,于人生深處牽起你。是基因傳遞,也是代際接續(xù)。父父子子,瓜瓞綿長。
對于子女而言,父親的形象可能會呈現(xiàn)階段性變化,這很有趣,也很真實。小時候,父親可能意味著百變神通、無所不能;稍大些,父親可能又是一種覆蓋式的威壓;再大一些,父親可能是青春期少男少女心目中的“落伍者”;而當挺直的脊背一點點彎曲,父親又成了一個被呵護的老小孩。
但無論如何,父親始終是子女心中的穩(wěn)穩(wěn)依靠。支撐著,也提溜著;督責著,也護佑著;冷臉的時候多,笑容往往綻放在人后……每一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私人記憶,每一個人都有一個難忘的父親。父親在,人生就終有回望和念想。
孩子小的時候,父親會一趟趟去看,是否睡得安穩(wěn),踢沒踢被子;再大些時候,父親會擔心他奔跑時會不會摔倒,會不會被陌生人帶走;上學了,又開始為學業(yè)、情緒、前程操心……此生無終點。
孩子的每一聲呼喚,都是一次“封印”;孩子的每一次回首,都是一種確認;孩子的每一點進步,都是傳承的具象化。父親,簡單兩個字,卻貫通了漫長的一生?!拔┰负河耷音?,無災(zāi)無難到公卿”也好,“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也罷,總歸是時時奔忙,長久陪伴,永不下崗。
父親也是一個家庭的支柱。所謂家庭,無論中外,無論古今,從來都是最堅實的港灣,而父親,就是這個港灣的守護者。
盡管現(xiàn)代社會對傳統(tǒng)人倫沖擊頗多,但父親在家庭中的角色,一如既往。而隨著社會分工的細密,父親更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各種附加要求,既要能掙錢養(yǎng)家,還要能分擔家務(wù);要威嚴剛強,給孩子注入“鈣質(zhì)”,還得細致入微,做好“奶爸”……父親之難,難在明明很難又要做出云淡風輕的樣子。
而這種難,也折射出一種整體性的角色困境。即“我們今天如何做父親”。這個20世紀初由魯迅先生提出的靈魂之問,至今仍拷問著一代代中國人,成為一道永不過時的時代命題。
也即,父親不僅僅是一種人倫稱謂、一個家庭角色,還是人類社會的價值承載者。每一個父親,都是人生長河中的一個過渡性結(jié)點。承乎前,啟乎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事,一代人做好一代人的事?!凹缱×撕诎档拈l門,放他們(孩子們)到寬闊光明的地方去?!?/p>
這使命如此沉重、簡單、直接,對于一代代父親而言,如何認知父親的角色,并做得更好,是錘煉,是規(guī)訓,也是拷問,是警醒。
曾看過一則短視頻,視頻中,一位陜北老農(nóng)自豪地說,苦了一輩子,把三個兒女都送進了西安城里的大學,孩子們不用再像他這樣辛苦了。老人身后是一眼眼窯洞以及望不到頭的黃土高原,他臉上的皺紋也如同高原的溝壑,縱橫交錯。
這無疑是一位可敬的父親。這樣的父親從來都不孤獨,一直都被旌表。作家莫言談到自己的父親時也說過,我們高密東北鄉(xiāng)老管家之所以出了一群大學生、研究生,全仗著我父親的嚴厲。如果沒有父親的嚴厲,我會成為一個什么樣子的人,還真是不好說。
身處艱難境地,父親的苦往往呈現(xiàn)得更為直觀,也更具叩擊人心的粗糲與慘烈。
事實上,父親的價值和意義,絕不僅僅指向“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苦打苦熬。每一代的犧牲都有價值,每一代的付出都會結(jié)出碩果。時代在變遷,社會在進步,父輩的旗幟上,每每點染著不同的主題和色彩。小焉者,意義在于家庭;大焉者,則是世道蒼生。
以現(xiàn)代中國而言,面對外敵的凌辱,那些已經(jīng)身為父親,或還未來得及為人父的青年,挺身而出,浴血奮戰(zhàn),“一寸山河一寸血,十萬青年十萬軍”,以男子的血性,對抗強暴,用奮斗和抗爭為小家遮風雨,為大國保平安。無愧列祖列宗,不負天地良心。
吉鴻昌在家書中寫道:“夫今死矣!是為時代而犧牲?!睆堊灾乙鄬懙溃骸盀閲颐褡逅乐疀Q心,海不清,石不爛,決不半點改變?!痹诤虾怅柲显乐伊异?,你會感受到“民族忠烈千古”的浩然正氣;在云南騰沖國殤墓園,你也會在回望莽蒼山的時候淚流滿面。
那一代父親,心中有光,腳下有路,拋灑一腔熱血,托舉起民族和國家,為他們的孩子贏得了作為中國人的尊嚴。
很多人驚嘆于電影《長津湖》里抗美援朝戰(zhàn)爭的慘烈,而真實的歷史場景,更是令人血脈僨張。一個百廢待興的國家,一場不得不吹響號角的戰(zhàn)爭。那一代父親,那一批批熱血男兒,雄赳赳氣昂昂跨過鴨綠江,打了一場立國之戰(zhàn),厘清了大國邊疆,他們的孩子和后人得到了和平的發(fā)展環(huán)境?!拔覀儼言摯虻恼檀蛄?,我們的后輩就不用打了?!?/p>
20世紀七八十年代,整個社會都洋溢著改革開放的熱烈氛圍。以往桎梏經(jīng)濟發(fā)展、社會進步、思想解放的諸多枷鎖,被一點點沖決,一個嶄新的時代,開啟了。
那一代父親,順應(yīng)浩浩湯湯的時代潮流,釋放創(chuàng)造與創(chuàng)新的活力。他們敢為人先,敢于奮斗,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創(chuàng)造出一個社會經(jīng)濟高速發(fā)展的時代。他們傳承給孩子的不只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時代,更是一種開創(chuàng)進取的精神。他們的孩子成為中國歷史上第一代擁有豐裕物質(zhì)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孩子。
而今天這一代父親,成長于改革開放年代,適逢偉大的新時代,物質(zhì)豐裕,精神自由,技術(shù)進步,又將留下什么樣的深刻印跡,并為孩子提供什么樣的物質(zhì)和精神遺產(chǎn)呢?
這顯然是一個充滿懸念但又讓人篤定的話題。一代更比一代強,新的時代,新的父輩,自然會以強大的時代賦能,沖決一切網(wǎng)羅,讓下一代“幸福的度日,合理的做人”。
以個體而言,父親的職責是活在當下,做好自己,哺育后代,展望未來?!八^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p>
而作為一個集合概念的父親,無疑會由家而國,以個體之愛濫觴,致力于建設(shè)一個更好、更能自我實現(xiàn)的理想社會,將一個更自由、更昌明的時代交給下一代。
父親盡職了,家庭才會幸福;家庭幸福了,國家才會安好……如此“家國一體”“家國同構(gòu)”,是倫理必然,也是傳統(tǒng)的現(xiàn)代性轉(zhuǎn)化。
很多人都知道梁啟超是維新變法的重要人物,是時代的弄潮兒。其實,他教育子女的故事更精彩,隨著當代人對家庭教育的重視,梁家“滿門俊秀”每每為人稱羨。
梁啟超九個兒女中有三人成為院士,其他幾位也都是各自領(lǐng)域的杰出人才。翻讀他給兒女們寫的長信,無論是國家大勢,還是兒女婚事,抑或是個人情緒,都在信中密密叮囑,一位老父親的操心躍然紙上。
對當下的很多父親而言,這一案例頗有啟發(fā)性。此前亦有調(diào)查表明,逾七成的父親認為自己為了養(yǎng)家而工作,教育孩子的事由母親一人來承擔也沒什么問題,這顯然是偏頗的。兒童心理學家杜布森曾指出,孩子的自我價值和自信,都和他與父親的關(guān)系直接相關(guān)。這也意味著,在子女教育上,父親不可或缺,大有可為。討論“今天如何做一個父親”,非但不過時,反而很有必要。
比如陪伴。父親的角色意識不能僅僅體現(xiàn)在提供物質(zhì)滋養(yǎng),也不能體現(xiàn)在虛幻的權(quán)威,而首先是一種實實在在的“在場感”。讓孩子在成長過程中,能夠想到父親,也能夠看到父親。這樣的陪伴,往往因其堅實的存在而鐫刻在孩子的精神譜系中。
陪伴是最長情的告白,陪伴是最沉默的喜歡。父親的陪伴,也是任何親人無法替代的。父子父女一起去做事,更能錘煉孩子的思想和意志。
比如溝通?;蛟S社會對于父親的評價,更多是山一樣的沉默,這也無可厚非。但一個父親,如果能夠放下架子,拿子女當朋友,知無不言,平等交流,滲透浸潤,這樣的開放和包容,最后收獲的可能就是大江大河。
如何平等交流?如何順暢溝通?如何精準影響?靠威壓是不夠的,甚至會導致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出現(xiàn)邊際效用遞減,越來越?jīng)]人搭理。這就需要父親真正改變姿態(tài),多些體貼,多些共情。翻翻梁啟超給孩子們的信,翻翻傅雷家書,都可以有所領(lǐng)悟。
比如理解。孩子的世界與成人思維有著很大差異,你的云淡風輕,在孩子那里,可能就是電閃雷鳴。這中間,能夠從孩子的認知出發(fā),多一些“同情之理解”,多一些包容與等待,就顯得格外重要。
日常生活中,有的父親不鳴則已,一鳴驚人,動輒出手,還美其名曰“加深印象”,殊不知,此類簡單粗暴的行為,除了在幼小的心靈上留下傷痕之外,并無任何積極的意義和價值。為什么不能聽聽孩子的心聲?為什么不能從小孩子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
比如幫助。孩子要自立,更需要幫助。幫助不是包辦,卻是成長中不可少的“拐棍”。這是智者的睿智洞察,也是長者的經(jīng)驗分享。一個父親,理應(yīng)將百煉鋼化為繞指柔,多給子女提供一些方法和路徑的指導,這樣,子女才不至于被潮流淹沒。
一位企業(yè)家回憶,他創(chuàng)業(yè)時給公司員工買宿舍,因為資金有限就到處找便宜的房子,他父親卻告訴他,你買的是員工宿舍,重要的是讓他們住在一起,離你們更近,更便于工作,所以差的那點錢是不重要的,你要把大小賬算清楚。這些話其實很深刻了?,F(xiàn)實中,我們看到了太多的淺嘗輒止,太多的精細算計,太多的狹隘自私,這樣的方向性指導,無疑會讓人受益終生。這也啟發(fā)當下的父親們,需要矯正那種碎片化知識傳遞的傾向,而應(yīng)更多聚焦于整體性的價值引導。
當然,所有的努力,都應(yīng)該有一個前提和基礎(chǔ),這就是身教,就是先做好一個人。古人格外重視身教,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鄙頌楦赣H,更應(yīng)該明白,諸如精神、風度、智慧、責任等,才是真正令人類更高貴、強大和幸福的東西。
族群的發(fā)展,社會的進步,人類的完善,看上去似乎是整體的推進,實則離不開一個個鮮活的人的努力,而父親,與其說是一種身份,不如說是一份職業(yè),是一份永不退休的職業(yè),一手攜著一個個具體的孩子,一往無前向前走。而所有的父親匯聚在一起,所有的個體成為集體,共同引領(lǐng)著人們走向美好。
這是父親的責任,也是父職的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