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保軍
中國人民大學 新聞學院,北京 100872
在當前中國語境中,“黨媒”狹義上是指黨的機關媒體,廣義上是指黨領導的媒體。本文使用“黨媒”的廣義概念,并主要指黨領導的新聞媒體。經(jīng)過百年演變發(fā)展,“黨媒”在新聞報道層面形成了比較穩(wěn)定的工作觀念與工作方法,這就是“堅持以正面宣傳(報道)為主”①在本文中,“以正面宣傳為主”與“以正面報道為主”只有字面上的差異,實質意義完全一樣。后文中,除了引文,一律使用“以正面報道為主”。但需要說明的是,“以正面宣傳為主”主要是黨和政府文件中的用語,“以正面報道為主”主要是學術界的用語。前者意在強調新聞的宣傳功能,后者意在強調新聞的報道功能。就“黨媒”作為黨的耳目喉舌這一定性來說,用“宣傳”更為準確,就“黨媒”也是新聞媒體來說,用“報道”更為合理。由于“黨媒”宣傳功能、輿論引導功能的實現(xiàn),都要以新聞報道為基礎或基本中介手段,必須遵循新聞規(guī)律,因而本文使用“以正面報道為主”這一表述。事實上,新聞學界如今普遍使用的也是這一表達方法。另外,在行文中,為了敘述簡潔,本文也會在一些地方把“堅持以正面宣傳(報道)為主”的觀念簡化為“正面為主”觀念。。與此同時,作為現(xiàn)代新聞媒體一類的“黨媒”,在新聞報道層面要求遵循新聞規(guī)律,堅持新聞傳播真實、客觀、全面、公正、及時、公開、對話、交流等基本原則。這就出現(xiàn)了“以正面報道為主”與基本傳播原則之間的關系問題。由于“全面”是新聞真實、客觀、公正的重要保障條件,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同時,“全面”又與“正面”至少在形式上、邏輯上形成某種看起來有矛盾、有沖突的表達,因而,人們常常對“全面”觀念與“正面為主”觀念之間的關系有不少疑惑。這種疑惑的實質是,“全面觀念”與“正面為主觀念”之間能夠統(tǒng)一嗎?本文的回答是肯定的。全面觀念和以正面宣傳(報道)為主的觀念,都是“黨媒”的新聞實踐觀念,是“黨媒”用來指導新聞宣傳工作、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觀念。這兩種觀念之間的基本關系是:“黨媒”的全面觀念,是以正面報道為主的全面觀念;“黨媒”的以正面報道為主的觀念,是全面觀念下的正面報道為主觀念。這樣的“正面為主觀念”“全面觀念”及其相互統(tǒng)一關系,不同于新聞專業(yè)主義意義上的單一全面觀念,這樣的全面觀念正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新聞實踐觀念①因而,需要特別注意,盡管中國新聞學與新聞專業(yè)主義新聞學(西方新聞學)共享很多基本概念,但并不共享同樣的觀念;對于不少基本新聞觀念,中西賦予的實質內涵是有很大差異的。我們需要立足中國實際,揭示這些概念、觀念的實質含義,以更好理解和把握中國新聞。,但要講清其中的道理,還需系統(tǒng)、深入的分析和闡釋。
在新聞學視野中,全面觀念,是現(xiàn)代新聞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新聞傳播觀念,與真實、客觀、公正、及時、公開等觀念一起構成了現(xiàn)代新聞職業(yè)傳播觀念的基本內容。全面是保證新聞真實、客觀、公正的重要觀念與方法。全面的真實才是真實的真實,“要做到真實,就要全面,缺一面就不是真理”[1]256。全面的客觀才是真實的客觀,全面而不片面的新聞才能保證新聞公正??梢?,全面是實現(xiàn)新聞真實的關鍵觀念和方法[2]253,是實現(xiàn)優(yōu)良新聞傳播的重要觀念和方法。具體講,全面觀念的內涵與要求有如下幾個主要方面。
首先,全面既是新聞報道的一種觀念,也是新聞報道的一種方法。不管在哪個層面上,全面都是相對片面而言的。全面是對新聞報道者提出的要求,是在報道對象與報道結果的關系中比較而言的。全面的根據(jù)主要在于:在本體論意義上,作為新聞報道對象的新聞事實,存在著一面、多面與全面的客觀構成關系,這樣就從根源上使全面與片面的關系成為傳播主體必須面對的問題。在認識論意義上,認識既可能做到全面,也有可能停留于片面;而要真實、客觀反映、再現(xiàn)對象,就得做到全面,片面的真實不是真實,因而,全面觀念就成為新聞傳播的內在觀念、規(guī)律性要求。在價值追求上,全面觀念是確保新聞能為社會提供比較健全新聞信息服務的觀念,做到全面,新聞真實的實現(xiàn)才能超越具體或個別真實的層次,達到整體真實的較高境界,更有可能贏得社會大眾的信任,“新聞報道做到既真實,又全面,就能實現(xiàn)具體真實和整體可信的統(tǒng)一”[3]218。
全面觀念也是新聞收受主體在解讀新聞時應有的觀念,以保證新聞理解的準確性和新聞真實的最終實現(xiàn)。但如上所說,全面首先是對新聞傳播主體的要求。從原則上說,全面觀念要求傳播者要向社會公眾提供全面的而不是片面的,整體的而不是零星的,正確的而不是歪曲的事實、情況和意見,即“提供各方面的事實、情況、意見,不片面報道和隱匿事實”[4]84。全面原則的提出,用意就是要求傳播主體不能停留在低層次的真實、客觀上,而是要“從事物總體,社會的總體聯(lián)系中來考察、評判事實”[2]253,不僅達到“一時一事”的具體真實,而且還要努力反映“全時全事”的整體狀況,這顯然是一種高層次的要求。新聞報道針對的事實世界是變動的、復雜的,在新聞價值論視野中,包含有不同價值屬性或性質的事實,即相對社會發(fā)展和人們的利益而言,有“好”事實,也有“壞”事實,當然也有處于“好壞之間”或一時難以判定其屬性的“不好不壞”的事實。作為新聞傳播的全面觀念,要求傳播者要全面反映不同性質的新聞事實,而不能僅僅關注某一類屬性的事實。至于如何處理不同價值屬性之間新聞事實的關系,后文再做仔細分析。
其次,全面觀念只有落實在操作層面,才能產(chǎn)生實際的作用。在新聞報道操作層面上,可以從不同角度把握全面觀念的具體要求。從報道對象角度看,全面觀念有三個層次的要求:一是針對個別事實報道的全面性,二是針對目標報道領域的全面性,三是針對一定社會整體報道的全面性。從報道的過程性上看,全面性包含“即時全面”和“歷時全面”。即時全面是指具體新聞報道要反映事實在截稿時刻或某一確定報道時間點為止的整體面貌;歷時全面的核心含義是指新聞報道要反映新聞事實歷時變化的全面性和完整性。
對于個別新聞事實來說,做到全面報道是相對比較容易的,其中的關鍵是把握好構成具體新聞事實不同側面之間的客觀關系。對于針對目標報道領域、社會整體的新聞報道來說,困難的不是對其中具體新聞事實的全面報道,而是如何處理好目標報道領域、社會整體中不同屬性新聞事實之間的關系,力求實現(xiàn)新聞意義上的整體真實[5]。而更高的、進一步的追求是,通過新聞意義上的整體真實,反映一定目標報道領域、社會整體在社會意義上的主導真實面貌,即通過新聞整體真實呈現(xiàn)社會主導真實,努力使人們通過長期的新聞接觸形成對目標報道領域、社會整體主導真實情況的了解和把握。這里關涉到“新聞真實”與“社會真實”之間復雜的關系問題,需要專門討論。但可以從原則上說,依據(jù)新聞規(guī)律的內在要求,新聞真實不能必然反映社會整體真實,新聞真實至多只能反映新聞事實范圍內的整體真實情況,只能反映社會整體真實中具有新聞價值的變動部分。但是,如果新聞不僅僅以狹義的新聞眼光關注社會,而是在以更為廣闊的社會眼光關注事實世界的變化,那就有可能呈現(xiàn)出一定目標報道領域以致整個社會主導性的真實情況,而這正是中國“黨媒”在全面觀念上提出的要求。對此,后文再做進一步的論述。
再次,新聞實踐中,新聞報道只能做到有限的全面。對新聞全面的有限性,主要可以從三方面去理解。其一,從新聞傳播的內在要求看,新聞全面,是新聞范圍內的全面。新聞報道關注的是有新聞價值的事實,特別關注的是具體事實有新聞價值的部分,這樣的內容選擇從根本上決定了新聞全面是新聞意義上的全面,而不是社會整體事實意義上的全面,不能隨意擴展新聞全面包容的范圍,賦予新聞傳播難以承擔的“全面”任務。其二,不管是整體的還是個別的傳播主體,其新聞認識能力原則上說都是有限的,因而,不管是在宏觀層面(針對社會整體或一定目標領域的報道)還是在微觀層面(針對具體新聞事實的報道),都只能逼近新聞全面,而無法做到絕對全面。即使在新聞范圍內,新聞傳播主體也不可能關注到所有新聞事實。就是在當今多元傳播主體共在的環(huán)境中,我們也只能說新聞傳播有更大的可能反映更多的新聞事實,但依然不可能把全部有意義的新聞全面呈現(xiàn)出來。其三,從新聞傳播環(huán)境角度看,盡管既存在有利于新聞全面實現(xiàn)的因素,也存在制約新聞全面實現(xiàn)的因素,但在社會系統(tǒng)中,新聞領域屬于意識形態(tài)領域,其自主性或獨立性是相對較弱的,主要是依賴性的存在[6],更多受制于政治、經(jīng)濟、文化、技術等力量的作用和影響,特別是政治、經(jīng)濟力量往往把新聞作為實現(xiàn)自身利益的工具或手段,迫使新聞偏向于政治權力或資本權力喜好的事實,從而不僅難以實現(xiàn)新聞的全面性,甚至會遮蔽事實、扭曲事實。
在事實論視野中,我們身在其中的世界是個事實世界,是由各種各樣不斷發(fā)生的事實構成的世界。新聞認識面對的就是這樣持續(xù)變動的世界。新聞認識要在事實世界的展開過程中及時挑選出一部分特殊的事實進行反映和報道,以實現(xiàn)監(jiān)測環(huán)境、守望社會、服務人民的目的。這就自然關涉到選擇什么樣的事實、如何選擇事實的問題。以“黨媒”為主體的中國新聞傳媒體系對此有自己的明確回答,這就是“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正面報道為主,不僅是“黨媒”新聞宣傳工作、新聞輿論工作的重要觀念,也是“黨媒”在具體工作層面的基本操作方法。
第一,以“正面報道”為主,就是以報道“正面事實”為主,而不是以報道負面事實為主。如何理解“以正面宣傳(報道)為主”,前提是理解“正面報道”。在這一基本問題上,學術界始終沒有達成共識,但形成了兩種典型看法:一是從報道內容出發(fā)理解正面報道①如有研究者寫到,“一般認為,‘正面報道’有這樣幾個特點:它的報道焦點往往集中在社會的積極部分或光明一面;它的基調是提倡和鼓勵的……”。張威.中西比較:正面報道和負面報道[J].國際新聞界,1999(1):49-57.,即正面報道就是對正面事實的報道;一是從報道效果出發(fā)理解正面報道②“正面宣傳本身對報道題材的選擇并沒有什么絕對的限制……社會效果的好壞是檢驗宣傳是不是正面宣傳的唯一標準?!庇鲊?正面宣傳:判斷標準與操作定義[J].新聞記者,1990(4):12-15.,即正面報道就是取得正面效果的報道。本文傾向于前者,根據(jù)是追本溯源,“以正面宣傳(報道)為主”在最初提出時,盡管在內容與效果之間存在一定的模糊性,但總體偏向正面內容,這是比較明確的③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是由曾經(jīng)擔任過中共中央高級領導人的李瑞環(huán)提出的。在1989 年11 月召開的全國新聞工作研討班上,李瑞環(huán)作了題為《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的講話。他說,新聞報道必須堅持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方針,“堅持這個方針,就是要準確、及時地宣傳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實事求是地反映社會現(xiàn)實生活的主流,讓人民群眾用創(chuàng)造新生活的業(yè)績教育自己,形成鼓舞人們前進的巨大精神力量,在當前就是要造成一個有利于穩(wěn)定局面的輿論環(huán)境”。他還對“正面”“為主”做出了具體的解釋:“我們所說的‘正面’,所說的‘為主’,就是要著力去宣傳報道鼓舞和啟迪人們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的東西,鼓舞和啟迪人們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的東西,鼓舞和啟迪人們加強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的東西,鼓舞和啟迪人們推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東西,鼓舞和啟迪人們熱愛偉大祖國和弘揚民族文化的東西,鼓舞和啟迪人們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東西,鼓舞和啟迪人們?yōu)橥苿邮澜绾推脚c發(fā)展而斗爭的東西??傊磺泄奈韬蛦⒌先藗?yōu)閲业母粡?、人民的幸福和社會的進步而奮斗的新聞輿論,都是我們所說的正面,都應當努力加以報道。”從這段論述的整體意思上看,正面主要指的是新聞宣傳的“內容”,并且明確是指“生活的主流”(主流只能指“正面事實”,不可能指“負面事實”)。但“鼓舞和啟迪”人們的恐怕不只是對“正面事實”的報道,對“負面事實”的報道,也許更能使人們關注國家的前途和自己的命運。正是因為有“鼓舞和啟迪”這樣的表達,才為“正面效果”論的解釋留下了空間。但就李瑞環(huán)整篇講話的上下文來看,偏向“正面內容”是沒有問題的。[7]729-755。而且,中國共產(chǎn)黨及其主要領導人關于“黨媒”新聞宣傳工作、新聞輿論工作的文獻中,“正面為主”主要指向的仍然是“正面內容”為主。更為重要的依據(jù)是,如果我們直面各層級、各領域“黨媒”的現(xiàn)實新聞實踐活動,就不難看到,被當作正面報道的事實,實際上都是正面事實,而非負面事實。也就是說,不管理論家們如何解釋或論辯,“黨媒”實踐的正面報道為主,就是以報道正面事實為主。
第二,正面事實就是“好”事實,負面事實就是“壞”事實。如果以正面報道為主就是以報道正面事實為主,那評判、認定事實正負好壞性質的標準就至關重要,評判主體是誰則更為關鍵。從一般意義上說,新聞報道的對象是事實世界,它是由不斷產(chǎn)生、變化、消失的各種具體事實構成的。所有人就在這樣的事實世界中,他們本身或是一些事實的創(chuàng)造者,或是一些事實的旁觀者,或是一些事實的承受者??偠灾?,人與事實之間會形成紛繁復雜的關系,不同的人與不同的事實之間有著不同的利害關系、效應關系。在新聞價值論視野中,在相對社會主體的價值關系中,作為新聞事實的客觀事實必然是多樣化、多形式、多屬性的存在,最簡單的劃分方法是一分為二:正面事實(好事)與負面事實(壞事)。如果客觀事實對社會正常運行發(fā)展總體上是有益的、有利的,就定性為正面事實;相反,如果客觀事實對社會正常運行發(fā)展是有害的、不利的,就定性為負面事實。事實屬性的正負是客觀的,不是隨意憑借主觀認定的。盡管同一事實對不同主體的效應往往是不一樣的,但對社會發(fā)展好壞并不是難以評判的事情。在新聞實踐中,直接評判事實正負好壞的是傳播主體,就本文而言,就是作為組織主體的“黨媒”。從原則上說,“黨媒”評判新聞事實性質的根本標準是人民的利益,對人民利益有好處的事實就是正面事實,相反,則是負面事實。在具體的新聞操作中,這種原則性的標準則要落實為新聞價值標準、宣傳價值標準與受眾利益標準的統(tǒng)一運用中[8]80-100。
第三,以正面報道為主,并不僅僅是多報道正面事實,少報道負面事實,更不能簡單說成是以報道正面事實為主,以報道負面事實為輔,而是在多報道正面事實、少報道負面事實的前提下,追求整體新聞報道的“正面效應”。就是說,“正面效果”或“正面效應”才是“黨媒”新聞應該追求的目標。在新聞實踐中,經(jīng)驗事實告訴人們,正面報道并不必然產(chǎn)生正面效果或正面效應;同樣,對具體負面事實的報道并不必然產(chǎn)生負面效果或負面效應。新聞報道能夠產(chǎn)生什么樣的結果或效應,與報道什么樣的新聞事實與如何報道的方式都是緊密相關的,并不僅僅取決于報道內容的性質。只要時機合適,方法得當,拿捏有度,對各種屬性新聞事實的報道都可以產(chǎn)生正面效應。因而,需要區(qū)分“正面報道”和“正面效應”這兩個概念,我們可以把針對正面事實報道的新聞稱為“正面新聞”,而把產(chǎn)生了正面效應的新聞稱為“正效新聞”[9]。“黨媒”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也即以正面新聞為主)的目的當然不能停留在“正面新聞”上,而是要追求“正效新聞”。追求“正效新聞”,自然就不限于對正面事實的報道,也可以報道負面事實,展開新聞批評,進行新聞監(jiān)督。但從宏觀上說,只有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的總體觀念和方式,才能實現(xiàn)新聞報道整體上的正面效應,其中的道理是什么,這正是下一部分要分析闡釋的關鍵問題。
“黨媒”是一類特殊的新聞媒體,既要尊重新聞規(guī)律,堅守新聞傳播的全面原則,同時又要承擔“黨媒”的職責,完成“黨媒”作為耳目喉舌的新聞宣傳任務,堅持以正面報道為主,實現(xiàn)以正確的輿論引導人的目標。由于“正面”并不就是“全面”,至少在形式上看只是“一面”,因而在新聞理論和新聞實踐中常常面對這樣的問題:為什么不直接設定全面報道的原則?全面原則不是更符合實事求是的認識路線和思想路線嗎?這看起來確實是比較尖銳的問題,需要從理論上做出分析和闡釋。
其一,“全面報道”觀念與“以正面報道為主”的觀念是統(tǒng)一的,并不存在根本的矛盾。在中國“黨媒”新聞語境中,全面觀念與正面為主觀念之間的基本關系,可以概括為:全面觀念,是以正面為主觀念的全面觀念;或者說,正面為主觀念,是全面觀念下的正面為主觀念。這是準確理解“全面”觀念與“正面為主”觀念關系的關鍵,其實質是:正面為主,必須顧及全面,全面則必須把正面作為主要方面。
從原則上說,任何事物都是多面構成的,但在多面之中總有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差別或區(qū)分,就像在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總是有主要關系和次要關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一樣。進一步說,即使在主要關系、主要矛盾內部,也還存在著關系的主要一方、矛盾的主要方面。因而,要在一定的視野中處理好一定事物內部或事物之間的關系,就得抓住主要關系、主要矛盾,進而抓住主要關系中的主要一方或主要矛盾的主要一面。這是我們理解“全面觀念”與“正面為主觀念”必須堅持的方法論觀念。
其二,正面為主的全面觀念,是符合中國社會整體實際情況的新聞報道觀念,這是理解正面為主觀念與全面觀念之間關系的根本所在,也是正面為主觀念之所以科學、合理的核心根據(jù)所在。一種實踐觀念的正確性、合理性并不完全取決于觀念本身,而是取決于觀念是否與其反映的實際相符合,是否能夠滿足主體的合理需要。不管是在社會視野中還是在新聞眼光中,現(xiàn)實中國都是一個總體上蒸蒸日上、繁榮昌盛、快速發(fā)展、迅猛崛起的中國,是一個正面新聞事實占據(jù)絕對主導態(tài)勢、主流地位的中國,這是任何人都不能否認的宏觀“中國實際”。中國新聞只有反映呈現(xiàn)出如此中國的面貌,中國新聞和關于中國的新聞才是真實的、客觀的、公正的,如果不是這樣,就是不真實的、不公正的。以正面事實為主反映中國、報道中國、呈現(xiàn)中國、傳播中國,不僅是合理的,也是理所應當?shù)?,只有這樣,才符合新聞傳播的真實原則、客觀原則和公正原則。進一步說,正面為主的觀念才是實事求是的觀念,正面為主的報道方法才是符合實際的報道方法。而且,作為新聞報道觀念的正面為主觀念,直接明確,清清楚楚,一點也不吞吞吐吐,模模糊糊,對“黨媒”的新聞實踐具有直接的指導作用,反映了“黨媒”立場堅定、傾向鮮明的顯著特征。
其三,全面觀念下的正面為主觀念,是更為科學、合理的正面為主觀念,是更易被人們理解接受的新聞報道觀念。如上所言,中國實際是正面事實占據(jù)絕對主導地位、主流地位的實際,這是不爭的事實,但同時誰也不能否認,在中國社會發(fā)展過程中,依然存在著并不斷產(chǎn)生著不少影響社會優(yōu)良健康發(fā)展的各種各樣的負面事實,它們也是中國實際的構成部分。事實上,正是由于占絕對主導地位的正面事實與不斷滋生的負面事實一起構成了完整的中國實際,這才意味著,要以新聞方式真實反映中國的實際變化,就必須反映報道那些負面事實,這是新聞真實觀念、全面觀念的內在要求。何況,這些負面事實往往是新聞眼光更易發(fā)現(xiàn)、更易關注到的事實,是與社會大眾利益更易直接發(fā)生即時關系的事實,是更易激發(fā)社會大眾興趣、觸發(fā)神經(jīng)敏感的事實。因此,以客觀反映或新聞批評、新聞監(jiān)督方式報道負面事實是符合新聞規(guī)律的,也是合理的。“以正面宣傳為主的新聞工作方針是全面之下的正面為主,并不排除對負面事實的報道。”[8]136“輿論監(jiān)督和正面宣傳是統(tǒng)一的。新聞媒體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直面社會丑惡現(xiàn)象,激濁揚清、針砭時弊,同時發(fā)表批評性報道要事實準確、分析客觀?!盵10]333作為新聞實踐觀念的全面觀念下的正面為主觀念,不僅能使傳播主體自覺地把新聞注意力主要集中在社會實際的主導變化方面,也能夠時刻提醒傳播主體必須注意到社會實際支流的變化狀態(tài),并進一步關注到主流與支流之間的關系,更真實全面地以新聞方式反映呈現(xiàn)社會的變動情況。如果“黨媒”體系的新聞報道既能以正面為主,同時又不忽視負面情況,那就可以用新聞方式使社會大眾更為全面真實地了解社會、了解國家,不至于陷入片面的認知,從而導致可能的盲目樂觀或悲觀。因而,誠如有人所說,“全面性這一要求可以使我們防止犯錯誤和防止僵化”[11]291。就目前的實際情況而言,除了繼續(xù)加強正面為主的新聞報道,“黨媒”系統(tǒng)應該特別強化新聞批評和新聞監(jiān)督報道,真正實現(xiàn)正面為主的“全面”報道,以贏得人民群眾對“黨媒”新聞、“黨媒”宣傳、“黨媒”輿論更大的信任。
其四,正面為主的全面報道觀念,是有可能取得更大更好社會傳播效果的新聞報道觀念和原則。從一般經(jīng)驗上說,正面的東西更易鼓舞和引導人們的正面行為、積極情緒,負面的東西可能更易使人們產(chǎn)生消極心理、負面情緒。“黨媒”作為黨的耳目喉舌,賦有通過新聞方式宣傳、鼓動、組織、引導社會大眾的職責。實現(xiàn)這樣的職責,對于作為新聞媒體的“黨媒”來說,極為重要的一條就是通過新聞輿論來引導社會輿論,“輿論導向正確,是黨和人民之福;輿論導向錯誤,是黨和人民之禍”[12]564??梢哉f,強調新聞輿論對社會輿論的“引導價值”是中國“黨媒”體系的典型特征[13]。根據(jù)“黨媒”自身長期的歷史經(jīng)驗,堅持以正面宣傳或正面報道為主,是實現(xiàn)正確輿論引導的有效方法。
其五,以正面為主的全面觀念,是“黨媒”適應新興媒介環(huán)境應有的新聞觀念。在新興媒介環(huán)境中,已經(jīng)形成了新的媒體生態(tài)結構。盡管當前中國的新聞媒體生態(tài)依然是以“黨媒”體系為主導的總體生態(tài)格局,但與“傳統(tǒng)新聞業(yè)時代”相比,“后新聞業(yè)時代”的開啟[14],造就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的新聞傳播主體結構方式[15],這給“黨媒”體系的正面為主的全面報道觀念帶來了新的問題,確實是既有機遇又有挑戰(zhàn),既有好的作用也有負面影響。一方面,人們都能體會到,現(xiàn)在的整體新聞圖景越來越豐富多彩,現(xiàn)實世界的方方面面、角角落落、大事小情、正面的負面的,都有可能得到及時快速的反映和呈現(xiàn),使人們能夠了解認知一個更為真實全面的不斷變動的事實世界。但另一方面,人們也看到,傳統(tǒng)的正面為主的觀念和做法,由于存在著過度偏向于正面而對負面關注不夠的現(xiàn)象,在客觀上為以“黨媒”為代表的專業(yè)媒體以外的其他傳播主體(特別是自媒體)提供了過度傳播負面新聞事實信息的機會和空間,其中真真假假、虛虛實實的各種所謂新聞或意見,給正常的新聞秩序、輿論環(huán)境帶來了不小的影響,也在某種意義上削弱了“黨媒”正面報道的引導力、公信力和影響力,甚至在專業(yè)媒體與其他類型媒體之間形成了似有似無的某種對立情緒,造成了所謂線上線下兩個輿論場、“官媒”“自媒”兩個新聞場多少有些分裂的局面。因而,如何在新興媒介環(huán)境中有效堅持正面為主的全面觀念,塑造出“黨媒”與其他傳播主體的和諧共處、融合相助、合作互補的良好局面,是“黨媒”系統(tǒng)面臨的緊迫而重大的問題。多元主體之間的融合、合作更有可能呈現(xiàn)出一個全面、立體的新聞變動圖景,更有可能通過新聞圖景來呈現(xiàn)社會主導性的變動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