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明
(1.安徽大學歷史學院,安徽合肥 230039; 2.安徽農業(yè)大學外國語學院,安徽合肥 230036)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7冊《元·明時期》有元朝全圖兩幅,分別反映元朝前后期疆域政區(qū)概貌?!霸獣r期全圖(一)”以至元十七年(1280)(1)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7冊《元·明時期》“元時期全圖(一)”,中國地圖出版社1982年版1996年印刷,第3—4頁。為準,“元時期全圖(二)”以至順元年(1330)(2)譚其驤主編: 《中國歷史地圖集》第7冊《元·明時期》“元時期全圖(二)”,第5—6頁。為準。查“元時期全圖(一)”中有“開成府”“荊南路”兩處標識有誤,考證如下。
“元時期全圖(一)”在陜西四川行省境內標有“開成府”,誤,應為“開成路”。《元史·地理志》載:“開成州……元初仍為原州。至元十年,皇子安西王分治秦、蜀,遂立開成府,仍視上都,號為上路。至治三年,降為州?!?3)《元史》卷六〇《地理志三》,中華書局1975年版,第1428頁。《元史·英宗本紀》亦言:“至治三年二月……降開城路為州。”(4)《元史》卷二八《英宗本紀二》,第629頁??梢姟兜乩碇尽匪小伴_成州”應是至治三年起的稱謂。在此之前,除《元史·地理志》外,各種史料皆見“開成路”而不見“開成府”?!对贰な雷姹炯o》載:“(至元十五年十二月戊申)開成路置屯田總管府”(5)《元史》卷一〇《世祖本紀七》,第207頁。;《世祖本紀》載:“至元二十年乙丑,罷開成路屯田總管府入開成路,隸京兆宣慰司”(6)《元史》卷一二《世祖本紀九》,第258頁。。《元史·地理志三》載:“廣安州?!猎?,安西王封守西土,既立開成路,遂改為廣安縣……十五年升為州,仍隸本路?!?7)《元史》卷六〇《地理志三》,第1428頁?!对贰ね粑┱齻鳌份d:“土魯亦就擒……詔惟正入朝……授金吾衛(wèi)上將軍、開成路宣慰使。(至元)十七年,遷龍虎衛(wèi)上將軍。”(8)《元史》卷一五五《汪惟正傳》,第3657頁。陳元靚《事林廣記》中《郡邑類·陜西等行省所轄》標有“開成路【上】”(9)〔宋〕 陳元靚: 《事林廣記前集》卷四,中華書局1963年版,第143頁。;《牧庵集》卷十《延厘寺碑》記“大德八年(1304)……王相塔齊自軍中啟遣開成路總管府判官常謙,數千里驛致安西王教于燧”(10)〔元〕 姚燧: 《延厘寺碑》,《牧庵集》卷一〇,《四部叢刊初編》第1429冊,上海商務印書館1922年版,第50頁。。另有程鉅夫《雪樓集》、蕭《勤齋集》、同恕《榘庵集》、蒲道源《閑居叢稿》中相關地名皆為“開成路”。
至元時,開成是安西王忙哥剌駐夏之地,同樣是安西王發(fā)布政令的政治中心,建置理應與安西路相同,在至元年間,應建為“路”?!对贰さ乩碇尽匪d不確,《中國歷史地圖集》亦應修正。
在“元時期全圖(一)”湖廣行省境內標“荊南路”,誤,應為“江陵路”?!对贰さ乩碇尽贰爸信d路”條載:“唐荊州……宋為荊南府,元至元十三年,改上路總管府,設錄事司。天歷二年,以文宗潛藩,改為中興路?!?11)《元史》卷五九《地理志二》,第1417頁。《中國歷史地圖集》或因此而以至元年間將荊南府升格為“荊南”。
事實上,所謂“荊南府”只是南宋淳熙年間(1174—1189)江陵府的一度更名,南宋絕大多數時期都存在“江陵府”而非“荊南府”。(12)周振鶴主編,李昌憲著: 《中國行政區(qū)劃通史·宋西夏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535頁?!对贰な雷姹炯o》載:“(至元十三年十二月)升江陵為上路。”(13)《元史》卷九《世祖本紀六》,第187頁。在此之前,元人當因宋舊,置江陵府?!对贰な雷姹炯o》載: 至元十二年(1275)五月,“詔中書右丞廉希憲、參知政事脫博忽魯禿花行中書省于江陵府?!?14)《元史》卷八《世祖本紀五》,第166頁。《元史·兵志》提到:“(至元)十六年二月,命萬戶孛術魯敬,領其麾下舊有士卒守湖州。先是,以唐、鄧、均三州士卒二百八十八人屬敬麾下,后遷戍江陵府,至是還之。”(15)《元史》卷九九《兵志二》,第2540頁。胡祗遹在江陵降附后任“荊湖北道(治江陵)宣慰副使”,其《紫山大全集》中有《江陵府新驛記》(16)〔元〕 胡祗遹: 《江陵府新驛記》,《紫山大全集》卷九,《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集部第135冊,臺灣商務印書館2008年版,第178頁。一文??梢姡暝诮蹈匠跗趹獮椤敖旮?。
升路以后,“江陵(路)”“荊南(府)”在史籍中均有出現,但并無“荊南路”相關記載。其中“江陵(路)”有關文獻列舉如下: 《元史·外夷志》載:“十五年八月,帝命柴椿自江陵直抵邕州”(17)《元史》卷二〇九《外夷志二》,第4638頁。;《世祖本紀》載:“(至元十六年五月)乙丑,敕江陵等路拔突戶一萬”(18)《元史》卷一〇《世祖本紀》,第212頁。“十月辛巳,敘州、夔府至江陵立水驛”(19)《元史》卷一〇《世祖本紀》,第216頁。;又載:“(至元十九年二月)庚戌,以參知政事唐兀帶等六人,鎮(zhèn)守黃州、建康、江陵、池州、興國”(20)《元史》卷一二《世祖本紀》,第240頁。。與“荊南(府)”相關的記載有: 《元史·世祖本紀》“至元十五年五月立川蜀水驛,自敘州達荊南府”(21)《元史》卷一〇《世祖本紀》,第201頁。;“(至元十五年十一月)命塔海、程鵬飛并為荊湖北道宣慰使,置司常德路,余官屬留荊南府,供給糧食軍需”(22)《元史》卷一〇《世祖本紀》,第205頁。。《憲臺通紀·立鄂州肅政廉訪司》中記載:“至元二十九年二月十七日,本臺官奏: 荊南府有廉訪司,有如今江北里底南京省管著呵?!?23)《永樂大典殘卷》卷之二千六百八《憲臺通紀·立鄂州肅政廉訪司》。
由上可知,“江陵府”入元后初未更改建置,升路后也時有“荊南府”和“江陵路”并用情況,但查并未出現“荊南路”這一稱謂?!吨袊鴼v史地圖集》“元時期全圖(一)”所標繪“荊南府”缺乏依據,應更正為“江陵路”。
致 謝感謝業(yè)師張金銑先生的悉心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