朵高德,劉 祺,王克瑞
哈圖中游金多金屬礦區(qū)域大地構造單元屬于東昆侖南坡俯沖碰撞雜巖帶。巖漿活動呈現多期次的特點。東昆侖南坡俯沖碰撞雜巖帶夾持于昆中斷裂與昆南斷裂之間,是加里東、海西期兩次板塊裂離及俯沖碰撞過程中形成的一個北西西向延伸的復合型的俯沖碰撞雜巖帶,東昆侖南坡俯沖碰撞雜巖帶組成極端復雜,構造變形十分強烈,其組成主要為加里東期、華力西期兩個威爾遜旋回中形成的陸緣沉積(活動陸緣及被動陸緣)及上疊盆地(以前陸盆地為主)組成,不同類型沉積體多以不同規(guī)模、形態(tài)的構造巖片以不同構造組合樣式堆垛或拼貼在一起。
該成礦帶已知礦產有鐵、錳、銅、鉛、鋅、鉬、鎢、銻、巖金、石墨、螢石、水晶、稀有、稀土等近20個礦種,礦產地94處。計有成型礦床16處,其中大型礦床1處,中型礦床3處,小型礦床12處;各類礦(化)點78處見。巖金、銅、鉛鋅、鐵是本成礦帶較為重要的礦產,其中巖金和鐵礦已發(fā)現有多處中型礦床。
區(qū)內岀露地層單一,構造以昆南斷裂為依托,發(fā)育北東向斷裂,區(qū)內經歷多期構造運動的疊加改造,致使區(qū)內構造十分復雜,總體表現為構造極為發(fā)育,巖漿活動強烈。
主要有古元古代金水口群變質巖系和廣泛分布于河谷、階地及山間寬谷平灘上的第四系地層。
1.1.1 古元古代金水口群(Pt1Jgg)
主要在預查區(qū)北側大面積分布,另外在南側有少量殘留出露,面積總約23.4km2,與周圍巖體多呈侵入接觸,局部呈斷層接觸。巖性主要為灰白色花崗質片麻巖,局部有少量眼球狀花崗片麻巖出露,新鮮面呈灰白色,花崗變晶結構、變余花崗結構,片麻狀、眼球狀構造。
1.1.2 第四系(Q)
預查區(qū)內主要在河谷及河谷兩岸分布,為上更新世洪沖積和全新世紅沖積(Qhpal),其中上更新世洪沖積(Qp3pal)在預查區(qū)東北部零星出露灰-土黃色礫石層為主,局部夾粉砂層,河流的Ⅱ級階地等地貌類型;全新世紅沖積(Qhpal)僅在預查區(qū)中部沿河床兩側有少量出露,主要成分為灰、灰黃色砂礫石層、亞砂土。
預查區(qū)位于昆中和昆南斷裂之間,構造發(fā)育普遍,全區(qū)共圈定出21條斷裂構造,構造活動大致可分為四組,第一組呈北北東向展布,為預查區(qū)內的主要斷裂構造,呈平行展布,包括F1、F3、F4、F6、F9、F11、F12、F13、F14、F16、F17、F20等;第 二組呈北東向展布,包括F10、F18、F19;第三組呈近東西向展布,包括F5、F7、F8),該組斷裂早于第一組斷裂,被北北東向斷裂所截切;第四組呈北北西向展布,分別為F2、F15、F21,斷裂構造規(guī)模均較小,延伸長度只有幾百米。
預查區(qū)已發(fā)現的金銀多金屬礦體受北北東向構造控制作用明顯,說明北北東向構造與該區(qū)多金屬礦成礦關系密切。近東西向斷裂構造較為發(fā)育,但目前該走向的構造蝕變帶內尚未發(fā)現有利的礦化線索。北西向斷裂構造為預查區(qū)最晚的一組斷裂構造,目前發(fā)現的金鉛礦體主要受該組斷裂構造的控制,說明該組斷裂中也具有含礦的潛力。
區(qū)域巖漿侵入活動極為頻繁,以中-酸性巖體為主,侵入時代印支期為主,局部有華力西期花崗巖體分布。巖體出露面積約占預查區(qū)總面積的70%,主要以中-晚三疊世兩期巖漿活動為主,分布少量中志留世和中二疊世巖漿巖。
在預查區(qū)中金水口巖群變質巖出露范圍較小,分布于哈圖與額尾之間的山脊以東至預查區(qū)范圍之外,出露面積約9.4km2。在可可曬依中游部位被中三疊世花崗閃長巖、堿性正長巖巖體侵入,分支成南北兩條帶,預查區(qū)內變質巖主要出露灰色、灰白色、灰黑色花崗片麻巖,片麻理發(fā)育,多呈較規(guī)則的近平行分布的條帶狀,部分發(fā)生扭曲呈菜心狀;灰白色眼球狀片麻巖,具眼球狀構造,片麻狀構造,眼球較大,主要由石英及斜長石組成,礦物晶形及集合體、包體均出現拉長現象;少量片巖呈透鏡體出現。
在預查區(qū)為了解工區(qū)巖礦石電性特征,在野外激電中梯工作當中,對區(qū)內巖礦石進性了系統(tǒng)采集,共采集物性標本85塊,進行了電物性測定;使用儀器為DZD—6A型數控多功能直流電法儀,測定參數為電阻率ρ和極化率η。
二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正長花崗巖極化率值均較低,其中花崗閃長巖極化率值最高,極化率最大值為4.2%,平均值為1.18%。三種巖性電阻率變化范圍較大,在210Ω?m~1691Ω?m之間,其中花崗閃長巖表現為相對高阻,電阻率平均值為954.42Ω?m。綜合分析,三種巖性中只有花崗閃長巖可以引起高極化異常,其余2種巖性都不能引起激電異常。
該項工作于2016年完成,主要在哈圖中游GA50號異常區(qū)內開展了1:5000激電中梯剖面測量,圈出3個激電異常帶:JDH-1、JDH-2、JDH-3,其具體特征如下。
2.2.1 JDH-1異常
JDH-1異常:長約300m,寬約200m,面積較大,在JD1和JD2兩條測線上有反映。該異常帶整體走向為北東向,異常整體表現為低-中等阻高極化特征,視極化率平均值在2.5%以上,最高可達3.2%左右。視電阻率在平均1000Ω?m以下,最低可達500Ω?m以下,該異常走向上位于SBI褐鐵礦化、硅化蝕變帶南側,而與F21斷裂構造空間相對應激電異常有所相交,兩組斷裂構造均為含礦構造,該激電異??赡苡蓛山M斷裂構造匯合部位的含金屬礦物而引起。
2.2.2 JDH-2異常
JDH-2異常長約450m,寬約60m,在JD3至JD6四條測線上均有反映。該異常帶整體走向為北西西向,異常整體表現為低阻高極化特征,視極化率平均值在2%以上,最高可達2.5%左右。視電阻率在平均500Ω?m左右。該異常與JDH-3異常的形態(tài)及特征有一定的相似性,但是目前地表還未發(fā)現引起異常起因的地質體,故對起因目前暫未清楚。
2.2.3 JDH-3異常
JDH-3異常異常長約550m,寬約100m,在JD3至JD6四條測線上均有反映。該異常帶整體走向為北西西向,異常整體表現為低阻高極化特征,視極化率平均值在2%以上,最高可達2.5%左右。視電阻率在平均600Ω?m左右。
在空間上異常位于M1礦體北側,但是異常規(guī)模遠遠大于目前所發(fā)現礦體的規(guī)模,根據異常走向推斷在JD5、JD6線JD3、JD2線處礦體具有延伸的趨勢。推斷為含金屬硫化物地質體引起異常,同時可能由于礦體自身規(guī)模較小,導致了異常強度偏弱的現象。根據異常走向推斷在JD5、JD6線處礦體有向北延伸的趨勢。
在1:5萬地球化學測量基礎上,在該區(qū)又進行1:2.5萬地球化學測量工作,對1:5萬水系異常進行了分解,圈出了多處稀土元素和金銀為主元素的綜合異常,彌補了1:5萬地球化學測量工作的不足,另外以往對部分異常開展了1:5000地化剖面工作,對蝕變帶開展了1:2000巖石剖面工作,進一步縮小了找礦目標,對于指導預查區(qū)找礦有重要意義。
通過1:2.5萬水系地球化學測量,在預查區(qū)共圈定出GA29、GA33、GA34、GA37、GA38、GA39、GA40、GA41、GA42、GA43、GA48、GA50共12處異常,其中以Au元素為主的異常2處,以La、Ni、W元素為主的異常各2處,以Y、Ag、Bi元素為主的異常各1處。通過1:5000地化剖面特征查證1:2.5萬的異常,包括了對稀土元素為主元素的異常查證和金、銀為主元素的濃級中心進行了查證,本次工作主要礦種為金、銀及多金屬。通過1:2000巖石剖面特征主要對異常及蝕變帶進行了進一步解剖和檢查追索,包括了對稀土元素為主元素的異常查證和金、銀為主元素的查證。
通過前期工作,預查區(qū)內發(fā)現含稀土礦堿性巖體兩處,圈定出稀土礦體兩條,發(fā)現與金多金屬礦關系密切的構造破碎帶6條(SBⅠ-SBⅥ),其中4條蝕變帶呈北北東向展布,SBⅠ和SBⅡ分布較為相近,平行展布;1條呈北東向展布,另外1條呈北西向展布(SBⅥ)。SBⅡ和SBⅥ蝕變帶發(fā)育在哈圖中游GA50號異常區(qū)內,SBⅠ蝕變帶發(fā)育可可曬依GA43號異常內,其余三條發(fā)育在額尾奇耿GA48號異常內。
在預查區(qū)內蝕變帶中圈出金多金屬礦(化)體5條(M1、M4-1、M4-2、M5-1、M5-2),礦體延伸方向與蝕變帶展布方向基本一致,嚴格受斷裂構造控制。除M1礦體外,其余礦體總體走向15°~30°,M1礦體呈北西向展布。預查區(qū)金銀多金屬礦主要與構造蝕變帶關系密切,礦床類型屬構造蝕變巖型金床;參考指標(礦產資源工業(yè)要求手冊2010版)。
構造蝕變巖型金礦石結構主要為它形粒狀、半自形粒狀、半自形-它形粒狀等,交代結構。礦石構造主要塊狀構造和浸染狀構造;礦石金屬礦物主要為黃鐵礦、方鉛礦、閃鋅礦、磁黃鐵等,脈石礦物主要為方解石、綠泥石、石英及少量磷灰石等。礦石類型主要為氧化礦石。
金銀礦體主要位于構造蝕變帶及接觸部位圍巖中,圍巖主要有花崗閃長巖、石英閃長巖、堿長正長巖及二長花崗巖等,這些巖石構成礦體的頂、底板,有時夾在礦體中間成為夾石。圍巖蝕變類型主要有黃鐵礦化、褐鐵礦化、綠簾石化、綠泥石化等,蝕變帶內見強烈硅化、高嶺土化及少量的絹云母化等。
通過以往工作的開展實施,預查區(qū)內發(fā)現的金銀多金屬礦體與礦化線索均與構造蝕變帶關系密切,表現出明顯的構造控礦的特征,目前發(fā)現的礦化體均產于后期發(fā)育的北北東向及北西向次級斷裂構造蝕變帶內,與北東向和近東西向斷裂構造關系不甚密切。另外截止目前,未發(fā)現礦體的展布與地層巖性具有任何的相關性。
5.2.1 化探異常
預查區(qū)內涉及到12處2.5萬水系異常,通過兩年的預查工作在哈圖中游GA50、可可曬依GA43號異常內發(fā)現礦化體,其中GA50號異常以金為主元素的綜合異常,AuPbAgZn元素套合較好;GA43號異常以Ag為主元素的綜合異常,與其他元素套合不明顯。異常區(qū)內發(fā)現的礦化體與蝕變帶空間位置與水系異常套合良好,說明1:2.5萬化探異常定位較為準確,具有較好的指示作用,是預查區(qū)開展金銀多金屬找礦工作最直接的找礦標志。
5.2.2 構造標志
該區(qū)金礦(化)體、銀礦(化)體均受構造蝕變帶控制,且4條破碎蝕變帶呈北北東向近平行分布,主要發(fā)育強烈高嶺土化、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個別發(fā)育綠泥石化、綠簾石化。在北北東向和北西向斷裂構造中不同程度的圈出了礦體,說明這兩組構造結合化探異常是本區(qū)金銀多金屬找礦的直接標志。
5.2.3 圍巖蝕變
目前發(fā)現的金銀礦化體主要位于構造蝕變帶及接觸部位圍巖中,主要的蝕變有高嶺土化、硅化、黃鐵礦化、褐鐵礦化及少量的絹云母化等,這些蝕變與礦化關系較密切,故蝕變是該區(qū)找礦的又一間接標志。
預查區(qū)內巖漿活動較為強烈,有少量地層發(fā)育,斷裂構造極為發(fā)育。巖漿活動為成礦可提供物源和熱源,而斷裂構造可為成礦熱液的運移和儲存提供良好的導礦和容礦空間,地層的分布也可能為成礦元素的萃取提供來源,說明預查區(qū)具有較好的成礦地質條件。地、化資料顯示出預查區(qū)具有良好的成礦潛力,另外區(qū)內已發(fā)現的礦體品位均達到工業(yè)礦體要求,良好的成礦事實說明預查區(qū)內有很大的找礦潛力,但目前由于勘查成果過低,而未客觀反映出預查區(qū)內的找礦潛力,通過進一步工作有很大希望擴大礦化體規(guī)模,取得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