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燕
(湖北省棗陽市第四實驗小學 湖北襄陽 441200)
核心素養(yǎng)教育是針對全學科提出的新教育理念,小學語文也在其列。在該理念下,小學語文教育要重點思考如何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問題,針對這一問題有必要展開實踐研究和探討。
情境教學法是指教師在講解教學知識中,圍繞教學目標為學生建設具有情感色彩的教育環(huán)境,重視學生的參與體驗,力求學生在特定情境中深入感受相關知識點的含義,對鍛煉學生思考能力和學習能力都具有較高的教學價值。情境教學法的應用重點在于調動學生學習情感。一般情況下,情境教學是教師對教材上的知識點進行提煉加工后,借助現有資源進行呈現,比如語言描繪、實踐活動、扮演游戲、詩歌朗誦等內容,都是在相關情境中完成,學生可以在情境暗示的情況下,充分了解教學知識。
現在人們越來越多地認識到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要作用,語文知識是小學生在校學習中必須掌握的基礎知識。因此語文知識學習是小學語文的核心素養(yǎng),而語文知識又是其他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基礎,可以說在小學生語文知識有一定缺陷的情況下,其他學科核心素養(yǎng)提升的難度都會加大,甚至難以實現。針對這一點,傳統(tǒng)教學方法雖然也能讓學生掌握語文知識,但是其在具體應用中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第一,學生對已掌握的語文知識可能沒有深刻的印象,即傳統(tǒng)教學方法下學生學習依賴記憶力,導致學生在多數情況下只是記住知識,而沒有很好地消化知識。語文知識多為文字性表述,且數量較多,還蘊含一定的文字規(guī)則,這就可能導致學生在一段時間之后遺忘掉所學的內容,進而使當前學習受到影響。第二,既然學生在學習中比較依賴記憶力,且多數情況下只記住了知識,就說明學生并沒有真正掌握知識,且對于知識信息的內涵、情感等還不夠了解。在這兩個問題下反觀情境教學法,該教學法中學生不單純使用記憶力去學習,更多的是去思考。
情境教學法可以使學生置身具體的生活場景中,進而引導學生深入文本,并與作者進行近距離的對話。例如,在角色扮演活動中,學生可以通過活動走進人物角色的精神世界,體會人物的思想精神。這種方式不僅可以更好地突出學生的學習主體地位,還可以有效深化學生的學習體驗,豐富學生的思想情感。語文是一門語言類的學科,不僅要鍛煉學生理解文字和語言內隱含義的能力,還要提升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和對優(yōu)美詞句的鑒賞能力。小學生語言鑒賞能力的提高是促使其熱愛語言表達、提高語言應用能力的先決條件。教師通過音樂及多媒體技術創(chuàng)設相應情境,可以讓學生更好地感受到語言表達的魅力,激發(fā)學習語言的興趣,讓學生在提升自身語言鑒賞能力的同時,不斷陶冶情操。這種語言鑒賞與情境結合的教學方式,可以使學生對語言產生真切體驗,有效提高學生的語言綜合能力。
語文游戲開展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因此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融入教學游戲能夠更好地提升其趣味性,同時也能在契合學生心理特點的過程中提升其整體學習主動性,由此更好地提升語文教學的有效性。舉辦有競爭力的語文游戲還能更好地調動小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語文教師可根據小學生爭強爭勝的心理特征,設計出適合于小學生的語文教學方案,通過組隊參加語文游戲比賽,為優(yōu)化小學生的團結協(xié)作能力奠定基礎。例如在教學五年級下冊口語交際《怎么表演課本劇》時,教師可以采用競爭教學的方式進行,引導各小組成員之間通過扮演角色以及創(chuàng)編等方式優(yōu)化對課本劇的編排,而后在課堂上邀請每一組的代表對課本劇表演的感受進行表達,最后在各小組表演完成之后,教師可以引入小組互評的機制,通過綜合結果評出最優(yōu)小組。通過競爭性游戲的融入,使得語文情境設置的真實性得到提升,進而為優(yōu)化整體的語文教學效果奠定良好基礎。
為了讓教學情境真切再現,教師可引導學生引入角色、扮演角色,當學生能夠站在文本角色的立場上深入課文講述自己的所見所聞,這樣學生必然對課文角色產生親近感,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內心體驗,從而更快熟悉課文內容,把握人物精神世界,理解人物思想情感。例如,在教學寓言故事《陶罐和鐵罐》時,通過對話展現情節(jié)、塑造人物形象,可以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切身體會其中的情感。在教學時,筆者請了兩名學生分別扮演陶罐和鐵罐來完成對話。讓學生根據提示語朗讀對話,通過語氣、表情、動作、神態(tài)等,把鐵罐的“傲慢”和陶罐的“謙虛”表達出來。第一遍讀完,學生便開始暢所欲言,該什么語氣、什么表情,還可以加什么動作,紛紛舉手、躍躍欲試,要上臺展示,在互動交流中使得角色扮演充滿了趣味,將原本枯燥乏味的分析、講解、朗讀、感悟,變成了學生的“演—評—創(chuàng)造性演”來完成。整節(jié)課,學生的積極性、自主性非常高,課堂氣氛活躍,教學效果良好。學生的一句句“我來”“老師,我來”依然清晰地回蕩在耳邊??磥?,情境教學的角色扮演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情緒和興趣。眾所周知,學生有強烈的表現愿望,角色扮演正是學生展現自我的機會。在角色扮演的過程中,臺下觀看的學生也會受到直觀的視覺沖擊,扮演的學生在充分理解和體會文本的基礎上,發(fā)揮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潛能,對文本進行再創(chuàng)造,充滿挑戰(zhàn)和新鮮感,這樣,學生就會全員參與,樂在其中。
情境教學法有很多種應用形式,合作教學就是常用的形式之一,這種形式的情境教學非常適合用于學生文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通過合作教學的方式,能讓學生在學習的時候相互交流,取長補短,從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逐漸養(yǎng)成良好的文學思考習慣,并掌握文學思路。這樣學生即使在個人思考問題時也能多角度地進行分析體會,能夠有效地促進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提升。因此教師應當構建學生小組,讓學生圍繞情境進行合作討論。以《在牛肚子里旅行》為例,教師可以將學生分為若干小組,對每個小組提出符合情境的問題,類似于“牛肚子里有什么”,這能讓學生發(fā)揮奇思妙想提出不同觀點,促使學生相互拓寬對方的思路。隨后教師可以引導每個小組學生根據自身所想進行寫話訓練,以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語文綜合運用能力。
部分學生沒有理解語文學習的真正意義,對文章教學內容的理解也僅僅局限于文章范圍之內,視野得不到拓展,感悟得不到加深。而縱觀小學語文教材,許多語篇的主題及內容都與學生的現實生活相貼近,因此,為了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教師可以在教學中引入生活情境,使文本內容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以有效達成人文教育的目標。例如,現在的小學生在家庭生活中備受寵愛,他們的自我中心意識較強,缺乏關愛意識。語文的外延與生活的外延相關,小學生在生活中情感的淡漠也影響了他們對文本的理解。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密切聯系生活,加深學生情感體驗,通過為學生講解文章內容的含義來進行一定程度上的內容拓展,將課程教學內容與學生的生活實際相結合,邀請學生去談論一些與自己生活有關的事情,并以這種方式來使學生產生共鳴,加深學生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這種方式不僅能讓學生感受到語文內容與生活息息相關,還能讓學生體會到文章創(chuàng)作的靈感大多源于生活,啟發(fā)學生的創(chuàng)作思維。同時,通過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的教學方式,學生能夠將對文章內容的理解進一步轉換為對個人生活經歷的品味和感悟,從而更加懂得如何去生活,如何在生活中感悟人生的道理,提高人文素養(yǎng)。
例如,《父愛之舟》一文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體會父親的摯愛深情,以及“我”對父親的同情之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讓學生談談自己生活中對父親的印象。有的學生談到自己上學時,父親送自己到學校,下雨天為自己打傘;有的學生談到自己生病時,父親對自己呵護有加;有的談到節(jié)假日父親帶自己去登山鍛煉,期望自己有一個健康的身體等。接著,教師讓學生進一步閱讀課文,讓學生談談文章中為什么明明沒有驚天動地的事情,卻依舊讓人感動。學生將自己的父親與文章中的父親進行對比,發(fā)現他們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都對孩子傾盡所有。父愛和母愛是世間最真摯、最深厚的愛,從而深化了對文本的體驗,實現了與文本及作者的近距離對話,引發(fā)了情感共鳴。生活是學生學習語文的源泉,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引入生活元素,可以給學生帶來更加直觀與真切的體驗,能夠加深學生的理解,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動力。
愛因斯坦曾經指出,發(fā)現一個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小學語文課堂中應用情境教學時,教師可創(chuàng)設問題情境,發(fā)揮問題的驅動作用,啟迪學生的思維,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例如,在教學《小英雄雨來》一課時,教師可在學生閱讀之前,走入學生中間,提出問題與學生平等交流,如:“看到這個題目,你能想到一些什么問題呢?”感受到了教師的友好,學生也會大膽提出自己的問題:課文的主人公名字是不是叫雨來呢?主人公小英雄是不是做了一些令人感動的事情呢?這是不是一篇描寫人物的文章呢?有了如此思考后,學生就能夠帶著問題邊閱讀邊尋找答案,從而明確課文脈絡,使思維得到有效訓練。在學生閱讀過程中,教師還要引導學生結合文章的關鍵詞、中心句、重點段落等深入理解文章主旨。如對《小英雄雨來》,學生需要聚焦中心句“我們是中國人,我們愛自己的祖國”來分析與鑒賞課文,并揣摩作者的用意,如有學生就提出了“為什么文章中幾處都提到這句話”“雨來是什么樣的人”“是怎樣的時代背景造就了雨來這樣的小英雄”等問題。在這些有價值的問題的引導下,學生積極思考、認真探究,無形中就加深了對課文的理解。
在現代信息技術不斷發(fā)展的背景下,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提供多元化的圖片以及影視資料,將為優(yōu)化情境創(chuàng)設的質量奠定良好基礎。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通過多媒體播放相關的音頻和圖片,能夠為小學生帶來更加直觀的藝術感受,使得情境創(chuàng)設的教學效果更加明顯。教師可以在課前制作加入音頻的PPT,而后在語文播放時插入與教學內容相關的圖片,由此更好地提升語文教學的生動性和趣味性。例如在《燕子專列》課文學習中,教師可以在小學語文教學之前,通過播放視頻的方式展現春天生機勃勃的自然現象,而后再引入有關于春季萬物復蘇以及燕子歸來的圖片,使得小學生能夠在直觀的畫面中感知歌曲中傳達的對燕子的喜愛之情。讓學生讀片段,看插圖,品析動詞(伸出、捧起、送到),感受作者寫的連續(xù)性動作這一寫作方法,同時感受修辭手法給文字帶來的作用,通過比喻句的使用能讓讀者感受到小貝蒂對小燕子的關心、呵護。教師并且強調寫好人物動作,首先要進行仔細的觀察,準確地運用動詞,再適當地運用修飾語或修辭方法,更加生動地展現人物的內心。再例如在《海濱小城》一課教授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說出這篇文章的創(chuàng)作背景,而后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通過播放海濱小城景色視頻的方式提升學生對語文情境的感知,為優(yōu)化語文教學的整體效果奠定良好基礎。而在教學過程中擴大自由創(chuàng)作空間能夠吸引學生的課堂注意力,進而提升學生參與語文課程教學的積極性。例如在教學《這兒真美》習作教學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回憶自己去過的景點進行內容創(chuàng)作,進而使得語文傳達的表現力得到增強,同時使得語文游戲能夠更好地調動學生傳達情感的積極性。
總而言之,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創(chuàng)設情境可以給學生以直觀的體驗,學生置身于情境當中,學習興趣得以有效激發(fā),學習效果得以增強。尤其在問題情境中,學生能夠產生問題意識和探究動力,在解決問題中學會思考、學會與文本和作者近距離對話,從而準確把握文本意旨。因此,小學語文教師需要根據具體教學內容巧設教學情境,以提高語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