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榮 綜述 高偉成 審校
【提要】老年性上瞼下垂臨床較為常見,不僅影響外觀,嚴重者導致視力受限。多數(shù)研究認為,老年性上瞼下垂是由于上瞼提肌腱膜損傷,自瞼板上緣斷裂等引起。近年來的研究表明,Müller 肌的纖維化和脂肪化、上瞼提肌纖維數(shù)量減少和脂肪化、氧化應激等,也會引起或加重老年性上瞼下垂。本文對老年性上瞼下垂可能的病因及致病機制進行綜述,為臨床診治提供理論依據(jù)。
老年性上瞼下垂(Senile ptosis,SP),又稱為腱膜性上瞼下垂,是常見的獲得性上瞼下垂的一種。SP 的診斷往往從病史上來考慮,排除掉既往有過上瞼下垂史、眼科手術史,以及術后水腫、眼部炎癥、局部應用固醇類激素史,存在于中老年人身上的,上瞼提肌腱膜出現(xiàn)斷裂和裂孔,但具有正常提肌功能的上瞼下垂類型[1]。有研究報道,部分老年性上瞼下垂患者并未發(fā)現(xiàn)明顯的腱膜斷裂或裂孔,而上瞼提肌及其腱膜、Müller 肌內出現(xiàn)較多的脂肪浸潤,顯示Müller 肌和上瞼提肌的病變可能參與老年性上瞼下垂的形成[2-5]。睜眼過程中提升上瞼的主要功能性結構有上瞼提肌、上瞼提肌腱膜、Müller's肌等,其中任何一個或多個結構異?;蚪M織病變,都可能引起或加重上瞼下垂,此外氧化應激也可引起SP[6]。本文將從上瞼提肌腱膜、Müller 肌、上瞼提肌以及氧化應激等方面,闡述SP 的病因及病理機制。
上瞼提肌是睜眼提升上瞼的主要動力來源。LA 起源于上瞼提肌,分為兩層,前層與眼輪匝肌后筋膜和眶隔組成聯(lián)合筋膜,部分從眶隔部眼輪匝肌下穿過,附著于眼瞼褶皺色素沉著的區(qū)域,其余部分穿過瞼板前眼輪匝肌附著在眼瞼褶皺色素沉著區(qū)域的下方,有助于形成重瞼皺褶。研究表明,約有2/3 LA 彈性纖維穿過瞼板前眼輪匝肌附著于瞼板中央下面的區(qū)域[7]。LA 主要由成纖維細胞分泌的膠原蛋白、彈性蛋白和細胞外基質構成。膠原纖維韌性大,抗拉力強;彈性纖維有彈性,與膠原纖維交織在一起,使腱膜具有一定的可變性。
隨年齡老化,成纖維細胞逐漸萎縮、凋亡,或者轉分化為其他類型的細胞,導致彈性纖維和膠原纖維得不到補充,進而引起LA 永久性損傷。LA 的損傷主要有斷裂、裂孔和變薄,進而引起SP。Fujiwara 等[4]認為SP 患者中LA 的損傷是由于細胞的萎縮和喪失,加上常年來眨眼和揉眼時的牽拉累計效應引起。龐潤輝等[8]認為,SP 患者中LA 的損傷類似于老年人皮膚皺紋產生的原理,主要包括成纖維細胞的丟失、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排列紊亂、基質金屬蛋白酶增多,以及重力效應導致肌肉松弛下垂。張麗等[2]在SP 患者LA 的組織病理學觀察中發(fā)現(xiàn),肌束斷裂、橫紋減少、膠原纖維增生以及脂肪浸潤等現(xiàn)象;超微結構中發(fā)現(xiàn)細胞器的退化現(xiàn)象,如細胞核固縮、內質網(wǎng)的擴張和脫顆粒,以及細胞膜排列錯亂。以上研究表明,部分SP 患者LA 確實存在不同的損傷。但SP 患者是否都會出現(xiàn)LA 損傷尚存在爭議。黃鑫宇等[9]在重度SP 患者手術中并沒有發(fā)現(xiàn)明顯的腱膜斷裂或裂孔的現(xiàn)象。Collin 等[10]在猴動物實驗中,將LA 全部從瞼板上離斷,也未發(fā)現(xiàn)上瞼下垂癥狀的出現(xiàn)。故LA 的損傷可能并不是SP 的唯一病因。
MM 又稱上瞼板肌(Superior tarsal muscle),是由平滑肌、結締組織、脂肪和血管等組成的混合組織結構[11]。Kakizaki 等[12]研究顯示,MM 有3 種起始類型:①多數(shù)起自于上瞼提肌下支末端;②少部分起自于上瞼提肌后方的眶周平滑肌網(wǎng)絡;③少部分起自于整個上瞼提肌。MM 在瞼板的止點,多數(shù)認為MM 直接與瞼板上緣相連接。Kakizaki 等[13]通過組織學研究發(fā)現(xiàn),MM 以肌腱形式與瞼板上緣相連接,沿瞼板上緣移行包繞瞼板的前層和后層。
MM 通常被認為在睜眼提升上瞼過程中起輔助作用,在恐懼、驚訝狀態(tài)下可進一步提升上瞼2 mm。近年來的研究表明,MM 不僅在交感神經興奮的情況下產生非自主提上瞼作用,在自主睜眼提升上瞼過程中也起著重要的作用[11]。Fujiwara 等[4]認為,MM 作為上瞼提肌的一部分,與提肌串聯(lián),起到肌梭的作用,在眼瞼被牽拉的時候,反饋給LPS,刺激LPS的非自主收縮。楊帥等[14]認為,在MM 結構和功能正常情況下,即使切斷LA 也不會立即出現(xiàn)明顯的上瞼下垂,MM 可以代償維持一段時間,但是反復受到牽拉,因肌肉相對脆弱,容易變薄、損傷,從而出現(xiàn)上瞼下垂。研究表明,MM 的病理損傷可能與SP 相關。Flowers 等[15]認為,MM 損傷會引起或加重SP癥狀。Fujiwara 等[4]觀察到SP 患者的MM 明顯變薄、拉長。Watanabe 等[16]發(fā)現(xiàn),SP 患者MM 周邊膠原和細胞外基質增多、纖維化加重并有脂肪浸潤。
LPS 起源于Zinn 總腱環(huán),由動眼神經支配,屬于骨骼肌。LPS 位于上直肌上方和上斜肌側方,沿眶上壁走行,呈扇形散開[17]。LPS 在末端分上、下兩支,上支向前移行為LA,下支向前移行為MM。LPS 由LPS 鞘包裹,LPS 鞘的前半部厚,與眶隔內層相融合;后半部薄,在LA 的上方形成Whitnall 韌帶,又稱上橫韌帶、節(jié)制韌帶等,將LPS 分為淺層和深層。LPS 鞘下方與上直肌鞘在結膜穹窿處融合增厚形成上穹窿Check韌帶,又稱上穹窿懸韌帶、聯(lián)合筋膜鞘、肌間橫韌帶等[18]。
LPS 功能是評價上瞼下垂程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多數(shù)非SP 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LPS 肌力減弱,而SP 患者的LPS 肌力正常[19]。當前,有研究報道稱部分SP 患者存在LPS 肌力減弱現(xiàn)象。Lai 等[20]認為,SP 患者LPS 肌力有所下降,且下降程度與SP 的嚴重程度成正相關。部分研究表明,由于LA 處的LPS 發(fā)生改變,進而導致肌力減弱。龐潤輝等[21]觀察到SP 患者的LA 中LPS 肌漿內出現(xiàn)脂肪樣變性、肌纖維破裂且排列紊亂、膠原纖維增多以及線粒體腫脹、空洞等改變;張麗等[2]發(fā)現(xiàn)SP 患者LA 處肌紅蛋白表達水平低于無SP 老年人;Choi 等[22]發(fā)現(xiàn)SP 患者LA 處LPS 中出現(xiàn)肌纖維數(shù)量減少以及線粒體損傷,引起三磷酸腺苷(ATP)合成障礙,導致LPS 的肌力減弱。
此外,有研究在SP 患者中發(fā)現(xiàn)了LA 脂肪浸潤以及血脂紊亂現(xiàn)象。Shore 等[23]發(fā)現(xiàn),SP 患者LA 和Whitnall 韌帶區(qū)域均有明顯的脂肪浸潤,部分伴有Whitnall 韌帶內側腳斷裂及瞼板的偏移。Shirado 等[24]報道部分SP 患者存在血脂異常等類似于動脈粥樣硬化的表現(xiàn),主要包括甘油三酯和非高密度脂蛋白增多,可能使得LPS 更容易脂肪化,具體LPS 脂肪化和血脂之間的關系尚不明確。Lam 等[25]對SP 患者和調膽固醇酯類藥物的相關性進行了回顧性研究,發(fā)現(xiàn)調膽固醇酯類藥物有可能會引起上瞼下垂等癥狀,而停用后,上瞼下垂的癥狀則會消失。
OS 指體內氧化和抗氧化失衡的一種狀態(tài),伴有大量活性氧產生。活性氧在生理濃度下對細胞起保護作用,而高濃度下則會損傷DNA、蛋白質和脂質,促使細胞死亡[26]。隨著衰老,體內活性氧逐漸累積,造成包括骨骼肌在內多種組織不可逆性的氧化損傷。衰老相關OS 水平增高是造成骨骼肌肌纖維數(shù)量減少和肌力減弱的重要原因[27]。
有研究報道稱衰老相關OS 損傷可引起或加重SP。8-羥化脫氧鳥苷(8-OHdG)是衰老相關OS 損傷的主要標記物之一。Kase 等[28]的研究表明,與無SP 老年人相比,SP 患者LPS中8-OHdG 表達較高,表明SP 患者衰老相關氧化應激損傷較重。作為活性氧主要來源的線粒體,SP 患者LPS 的線粒體出現(xiàn)空泡狀、膨大腫脹、形狀不規(guī)則以及嵴消失等線粒體活性氧損傷的特征性改變。胡蘿卜素作為非酶抗氧化體系中的一員,有清除活性氧、減輕氧化應激損傷的功能。Ahmadi 等[6]研究發(fā)現(xiàn),SP 患者腱膜前脂肪中胡蘿卜素含量明顯比無上瞼下垂老年人低,導致活性氧清除受限,引起LPS 脂質過氧化損傷、MM 纖維化以及彈性纖維的斷裂等,影響提上瞼功能,進而引起上瞼下垂。通過應用抗氧化劑,減輕衰老相關OS 損傷,能否預防、減緩甚至逆轉SP 還有待于進一步的基礎和臨床研究。
SP 作為退行性上瞼下垂,多數(shù)觀點認為是由于LA 退行性改變,導致LA 自瞼板上緣撕脫,或LA 本身出現(xiàn)裂孔等改變,致使提上瞼功能減弱,引起上瞼下垂。近年來,對MM 進行了深入研究,發(fā)現(xiàn)MM 在睜眼提上瞼過程中起著較傳統(tǒng)觀點更為重要的作用。MM 纖維化或脂肪化、上瞼提肌及其腱膜脂肪化、血脂紊亂等也可引起或加重SP。此外,氧化應激損傷也可引起上瞼下垂等癥狀。以上研究不僅對SP 的臨床診斷及治療提供了新的思路,同時為上瞼下垂的基礎研究提供了理論依據(j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