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妮娜
(復旦大學新聞學院 上海 200433)
史量才的辦報思想,主要體現(xiàn)于其辦報實踐之中。九一八事變前,《申報》表現(xiàn)為少論政治,多報少評,點到即止,保持中立,以此作為其在多元力量交織戰(zhàn)亂年代的生存法則;九一八事變后,《申報》凸顯了為中華民族救亡圖存而毅然發(fā)揮輿論救國的使命。史量才的報刊思想及實踐展現(xiàn)了愛國主義及史家思想融合的歷史榜樣。整體可概括為以下四大方面:
“史家精神”并非史量才所創(chuàng)。論辦報與治史的關(guān)系,也并非始于史量才。早在譚嗣同將報刊比作“民史”。梁啟超在1902年發(fā)表的《敬告我同業(yè)諸君》中曾將新聞與治史相比較:“西哲有言‘報館者現(xiàn)代之史記也’。故治此業(yè)者,不可不有史家之精神。史家之精神何?鑒既往,示將來,導國民以進化之途徑也?!盵1]蔡元培在此基礎(chǔ)上作了進一步闡述,他也認識到辦報與治史的相似性,他寫道:“新聞?wù)?,史之流裔耳。古之人君,左史記言,右史記事,非猶今之新聞中記某某之談話若行動乎?‘不修春秋’,錄各國報告,非猶今新聞中有專電通信若譯件乎?由是觀之,雖謂新聞之內(nèi)容,無異于史可也?!盵2]但是,史量才成為了“史家辦報”精神的代表人物。他踐行著“史家辦報”的精神,“史家辦報”精神在史量才這里得到進一步闡發(fā),豐富了內(nèi)涵,這一理論得到充實和深化。史量才在1928年《申報發(fā)行二萬號紀念》報道中提到,“一旦政治淸明,朝失而求之于野,此戔戔報紙,或?qū)樾奘氛咚〔暮酢盵3]。他在踐行這一理念,歷史也證明他的愿望已經(jīng)實現(xiàn),《申報》已成為后人修史的重要依據(jù)。
近年的新聞史界的研究認為,史量才的“史家辦報”思想至少有三層涵義。首先,他提出“日報負直系通史之任務(wù)”,并且要求“同人則以史自役”[4]。其次,他認為,“日報者,屬于史部,而更為超于史部之刊物也”[5],認為報紙高于歷史。第三,他認為報紙負有“對民族生命與文化歷史之責任”[6]。
“或?qū)樾奘氛咚〔摹钡氖芳肄k報精神,主張遵守讓新聞如實記錄社會,既追求客觀,且追求全面,成為社會風云的記錄者,讓新聞與歷史實現(xiàn)真正的融合,新聞為歷史負責,成為明天的歷史的最真實的呈現(xiàn)。表現(xiàn)出報人對社會的強烈責任感。
史量才新聞思想的史家精神,是對讀者負責。在民族國家的核心利益上,敢于與擁有“百萬大軍”的蔣介石對抗。黃炎培在晚年撰寫的著作《八十年來》中對史量才進行了回憶,他寫到:“一天,蔣召我和史去南京,前面談話比較融洽,臨別時史握蔣的手慷慨地說:‘你手握百萬大軍,我申新(《申報》和其控股的《新聞報》)兩報擁有百萬讀者,你我合作還有什么問題!’蔣立即變了臉色。不久便對《申報》進行多方為難,并逼迫報館撤銷幾個人的職務(wù),一個是陶行知,一個是我?!盵7]其敢言的精神,在九一八事變以后對國民黨的批判中得以表現(xiàn)。其中三論“‘剿匪’與‘造匪’”中,對國民黨腐敗的揭露淋漓盡致,使得民眾拍手稱快。這三篇文章中稱國民黨一面“造匪”,一面“剿匪”。文章指出我國“匪”形成的原因是在于政治黑暗,更指出了真正應(yīng)該剿滅的對象,是那些欺壓百姓、搜刮民財?shù)墓倭?。對國民黨的剿匪政策進行諷刺批判。
史量才辦報思想的核心及前提是“獨立精神”,而精神獨立必須以經(jīng)濟上的完全獨立為前提。有經(jīng)濟獨立的保障,言論獨立則更加鮮明?!渡陥蟆吩诤荛L的一段歷史中性情溫和,想方設(shè)法保證這張報紙在政治上的不偏不倚。但在國家現(xiàn)實面前,尤其九一八事變前后,他由原來的純粹的超然的獨立轉(zhuǎn)變?yōu)楦矣谂c任何黑暗勢力對抗的獨立,帶有民族情懷的獨立,開始更加關(guān)注政治。他體現(xiàn)了孟子所謂的“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中國傳統(tǒng)知識分子的高貴精神。
30年代我國遭受日本侵略,外患日迫,《申報》發(fā)出了言論救國主張。在1931年12月13日,《申報》發(fā)表時評說道:“在目前我國家正值大難當前。打破國難,民皆有責,故人民固應(yīng)隨時發(fā)表其意見,貢獻其思想,而政府尤應(yīng)竭誠納采人民之公意,采取大眾之言論,以為救國之方針?!盵8]
《申報》的言論救國方針一方面體現(xiàn)在其大膽聘請進步主義報人上。1932年,《申報》的副刊《自由談》一改往日“鴛鴦蝴蝶派”大本營的面貌,聘請剛從法國留學歸國的黎烈文主辦,使《自由談》面目一新。黎烈文上任后,第一個舉動就是堅決停載了張資平的三角戀愛小說《時代與愛的歧路》。開辦初期,即針對當時報紙雜志上提倡“打打麻將”“國家事管他娘”等不問國事的觀點,針對性地發(fā)表了瞿秋白、魯迅、茅盾等人的詰難文章。之后,還圍繞讀莊子文選問題、幽默問題、大眾語問題、女婿等問題,展開了幾場大筆戰(zhàn)。黎烈文對刊物表現(xiàn)出的新面貌激動萬分:“本刊改革以來,每天接到許多來信,對于我們的努力贊許備至,真使我們又慚愧,又感激。我們以后當益加奮勉,務(wù)使本刊內(nèi)容更加充實,成為一種站在時代前面的副刊,決不敢以茶余酒后‘消遣之資’的‘報屁股’自限……”[9]
“一·二八”事變發(fā)生以后,《申報》地處上海,身臨其境,對戰(zhàn)爭的體會更加深刻?!渡陥蟆愤B續(xù)發(fā)表評論,繼續(xù)了九一八事件中的激昂的抗日言論,同時對政府和民眾抗日建言獻策,并積極投入到抗日的活動中。在“一·二八”事變發(fā)生后的一個月里,從1932年1月29日到1932年2月29日,《申報》幾乎每天發(fā)表一篇關(guān)于日本的評論?!耙弧ざ恕笔伦儼l(fā)生以后,十九路軍在蔡廷鍇、蔣光鼐的帶領(lǐng)下,不顧當局的“不抵抗”禁令,英勇反抗,遏制了日本的侵略攻勢?!渡陥蟆诽栒偃珖婈?,“踏著十九路軍的血跡,造成國民的武力,收復已失國土,將一個可憐的弱國,變?yōu)橐粋€令人敬愛的大國”[10]?!渡陥蟆愤€發(fā)表評論對國民進行動員,提出國民應(yīng)該放棄旁觀者的態(tài)度,參加決戰(zhàn)。
《申報》為民族的日益危亡心情感到沉重,利用自己的力量,倡言國事,宣傳民族精神,通過報刊喚醒民族意識,為挽救國家危亡進行民眾的啟蒙,團結(jié)廣大民眾,為民族危亡而搖旗呼喊,力圖打破國難,尋求民族獨立解放的道路。
九一八事變和“一·二八”事變發(fā)生以后,《申報》在國難當頭之際,急于呼喚民族意識的覺醒,尋求打破國難之路。1932年4月30日,《申報》發(fā)表總編輯陳彬和文章《六十年來之國難》提出“吾人認為今日而欲謀打破國難求我民族之出路,人民必須培養(yǎng)摧毀軍閥政治與官僚政治之實力,政府必須有負責廉潔真實代表人民利益之干部,以澄淸政治,重新奠定我國基,庶幾可免我國家于分割,庶可以推進我民族步久新生之路?!盵11]
九一八事變以后,東北軍奉命采取不抵抗政策,力圖避免戰(zhàn)爭,但是日軍并不想就此止步,而是進行著侵略整個中國的計劃,九一八事變只是其第一步。所以盡管東北軍步步忍讓,日軍反而加緊侵略,沖突根本無法避免。面對這種形勢,《申報》立即也表達了自己的意見,意圖喚起國人的民族意識,強烈譴責當局的政策?!拔彝酥辽胶jP(guān),日亦逼至山海關(guān)”,并說道,“設(shè)我退至北平,退至上海,退至南京,而日人仍節(jié)節(jié)進逼,我其將終始退讓毫不抵抗耶?”[12]
《申報》堅持時代賦予報紙的民族責任和責任擔當,在民族興亡面前發(fā)揮了報紙應(yīng)有的社會功能,擔當起民族求獨立的責任精神,彰顯了報紙的民族情懷。史量才基于知識分子的責任意識,作為一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本著對民族、對社會應(yīng)盡的義務(wù),傳承中國傳統(tǒng)的士人家國天下的精神。從民族大義出發(fā),呼喊民眾、喚醒民眾,喚起民眾為著國家民族的生存而戰(zhàn)斗。
史量才主持《申報》的期間,中國處于戰(zhàn)亂時期,先是軍閥混戰(zhàn),后是日本的入侵。早期,《申報》多發(fā)新聞,少發(fā)政治評論,盡可能少表明立場,堅持商業(yè)報刊的以經(jīng)濟利益追求為目的。早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申報》能在當時的民眾中很有影響力。但是在九一八事變以后,《申報》在國難之際,不可能保持純粹的中立,純粹的史家辦報的精神和獨立的精神,在那樣的土壤里,很難生根發(fā)芽的。必然接受救國輿論的洗禮,接受民族對其輿論救國的吁求?!渡陥蟆吩谶M步人士的影響下改變了方向。九一八事變前后,史量才所主持的《申報》由史家思想和獨立思想,上升到為呼喚大眾、救民族國家于危亡之時的輿論救國思想,是史量才報刊思想的飛躍?!?/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