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 灣
在中華文化五千年的長河里產生發(fā)展的中國戲曲,向世界戲劇百花園展示了東方文化的獨樹一幟。由于人文和自然的雙重因素,不同地域會形成不同的文化,中國戲曲如京劇、昆曲、豫劇、川劇等,他們都有著自己獨特的表演體系和藝術風格。對于地方戲曲舞美設計多樣化的探究,需要從劇本、表演、導演、文武場、唱腔等多方面與布景、燈光、服裝、化妝、道具、音效等探尋戲曲舞美多樣化。
新中國成立后,一批優(yōu)秀的傳統(tǒng)黃梅戲劇目應運而生,如現(xiàn)在大家耳熟能詳?shù)摹短煜膳洹贰杜€馬》《牛郎織女》等。到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黃梅戲進入了真正的發(fā)展期,同時衍生出專業(yè)的黃梅戲音樂編曲制作、劇本研究、舞美設計等領域的人才,創(chuàng)作出了如《龍女》《六尺巷》眾多讓人耳目一新的新編劇目。隨著社會科技發(fā)展和大眾日益增長的文化需求,現(xiàn)如今傳統(tǒng)的“一桌二椅”“景隨人意”的舞美布景已經(jīng)不足以支撐觀眾的視覺審美,觀眾市場日漸低迷,趨于老齡化,如今隨著一批優(yōu)秀的新編黃梅劇目的涌現(xiàn),舞美設計形式也伴隨著產生多樣化,舞美新材料,新技術,新思維,新觀念日新月異。它正以新的手段、新的內涵、新的形式在生產、傳播。以最近再芬黃梅在合肥演出的多臺不同風格樣式的黃梅戲劇目為例,展開談談黃梅戲舞臺美術風格樣式的多樣化。
紅色主題新編黃梅戲《不朽的驕楊》,以“絕境、芳華、湘戀、期待、花放”五個章節(jié)上演,是一部表達革命浪漫主義的戲曲,用傳統(tǒng)黃梅戲曲的風格,現(xiàn)代敘事的手法,把楊開慧短暫而偉大的一生用“歷史畫卷整體展現(xiàn),分冊剖析細節(jié)”的形式展現(xiàn)。該劇多次采用時間穿插閃回的方式,將14歲、19 歲及27 至29 歲的楊開慧從芳華初現(xiàn),到成長成熟,跟隨毛澤東革命道路上直到光榮犧牲的歷程,這種場景來回切換的方式需要舞美設計對空間的把握和利用十分精準,直接將觀眾帶入情境中。整場舞美設計多采用中性布景裝置,三座框架結構的平臺裝置根據(jù)情節(jié)需要來回移動成為了故事情節(jié)發(fā)展的重要支點,該劇多次使用現(xiàn)代多媒體技術,例如“監(jiān)獄”場景中使用的前置投影,“芳華”場景中的大屏影像充分吸收了現(xiàn)代美術中的構成主義,將場景解構、重置。整部劇利用現(xiàn)代科技手段展示出了黃梅戲表演形式的多樣化,豐富了舞臺空間結構層次,在營造具有觀賞性和符合現(xiàn)代人們審美標準的戲劇空間的同時,又兼顧了表演動作和戲劇心理。表演、舞美、燈光都恰到好處,流暢地演繹了傳統(tǒng)戲劇的魅力?;仡檸啄昵坝砂不拯S梅戲藝術職業(yè)學院演出的同題材新編黃梅戲《忠魂曲》,又是另一種布景樣式。該劇用兩塊黑平絨幕作為主體結構,配合局部景片景物道具組織畫面,用半透明景幕表現(xiàn)第二空間表演區(qū),但橘子洲頭的外景略顯過實,風格上不夠完整統(tǒng)一。
新編黃梅戲《祝?!肥菍》N題材的一次拓寬嘗試,此次舞美設計嘗試運用各種藝術手段刻畫出祥林嫂這一充滿悲劇性的藝術形象,該劇舞美設計的視角是對魯迅先生作品新的解讀,從“祥林嫂”第三人稱轉移到祝福的語法結構上來,全局以一個“?!弊譃橹行募軜?,并且劇中場景多次以祥林嫂“買福”為命運轉折點,前后呼應,串起全場。本劇利用版畫元素為設計出發(fā)點,結合中性結構平臺裝置、片景、局部景等多維空間的有機結合,穿插組合在不同的場景中,尋找多維度的傳統(tǒng)美學視角,雖然設計思路比較傳統(tǒng),但是也能做到多結構、多層次的分化空間。若能充分利用開場的“?!弊譃槿珗龅闹黧w設計,隨著每場劇情的發(fā)展有機性的拆分組合該“?!弊?,配合燈光營造出戲劇空間變化,通過“?!弊值淖兓M合的視覺隱喻形象隱射出祥林嫂悲劇的一生,也不失為一個好的空間解構的方式?;仡櫾俜尹S梅藝術劇院演出的另外兩臺大戲《徽州女人》和《徽州往事》,都有著成功的演出樣式?;罩萁ㄖL格的元素是共同點,設計者巧妙地把徽派建筑的版畫樣式作為場景的構成元素。大片的黑色切割形成舞美構成的多層幾何空間,靈巧地利用平臺設置多表演區(qū),景片的移動組合配合著燈光造型營造出如夢如幻的黃梅戲演出空間。成功地融入了黃梅戲的整體藝術氛圍中,在全國巡演中廣受好評?;仡櫚矐c的黃梅戲舞臺上,還曾出現(xiàn)過剪紙元素的舞美樣式,也有過獨到的藝術效果。黃梅戲舞美繪景制景技法畫種的多樣包容性,證明了黃梅戲舞美演出樣式的多樣化成功嘗試和舞美工作者的努力和探索。
一戲一樣式,新編黃梅戲《金粉世家》脫離了傳統(tǒng)戲曲程式化的動作,而這些內容與表現(xiàn)細膩的黃梅戲不謀而合,音樂上也添加了不少民歌元素,表演形式趨于多樣化,融入舞劇等表演形式,則需要設計者剝離傳統(tǒng)戲曲的寫意性和假定性,要與之產生新的反應。整幕劇大量使用條屏布景為場景主體結構,兩側門洞景片的設立,寫實與虛擬化的轉換與把握,使用多媒體投影設備與來回移動的條屏布景配合進行場景切換,看似簡單,但若想處理巧妙確不容易,例如全程條屏布景的水平切換可以增加適當角度,形成多重路線,增加舞蹈演員的表演支點;又如在多媒體投影的使用上,“香山情”這一場作為寫意性的勾勒出香山輪廓,如果可以添加些許楓葉造型投影或者通過燈光加大渲染,視覺效果可能會比簡單勾勒幾筆香山輪廓要更直觀。場景中一些細節(jié)的處理值得借鑒,如“車站”一景將車站的名字、地點投影在布景上,美學上不同層次的排列組合演繹了車站的場景,巧妙又直觀;另外場景中對此使用背投剪影,很細膩地處理了人物心理變化并延伸了空間感。該幕劇無論從表演方式還是從舞美形式都融合現(xiàn)代舞臺多樣化的可視形象,也產生了良好的藝術效應,是一次黃梅戲風格樣式上的探索與實踐。
《女駙馬》是黃梅戲改編的經(jīng)典傳統(tǒng)劇目,觀眾百看不厭,這部劇在原有的傳統(tǒng)一桌二椅布景下進行了創(chuàng)新,打破了傳統(tǒng)戲曲演出布景的局限性,拓寬了舞臺空間,嘗試融合了平臺裝置,條屏布景,多媒體等眾多元素。安慶舞臺上曾演出的新編黃梅戲《相思扣》《六尺巷》《紅樓探春》和《鴛鴦劍》等,又是另一種布景樣式。共同之處都是巧妙地利用舞臺上的一組移動組合的景物裝置,形成各場不同的演出空間氛圍,虛實結合《六尺巷》把變化中的南墻假定虛設在觀眾與演員中間的樂池位置,通過演員的表演和音樂的配合來完成倒墻,筑墻,是設計的亮點。而《紅樓探春》用幾塊屏風景片的移動組合就完成了大觀園中各個場景的呈現(xiàn),體現(xiàn)了舞臺固定裝置在舞美樣式中的優(yōu)勢。這種舞臺固定裝置景片在運動組合中完成場景的布景樣式在《緝毒女警官》和《啼笑姻緣》中也有呈現(xiàn)。這種樣式符合戲曲舞美的特質,廣受業(yè)界好評,獲得了各項設計獎項。近年,《玉天仙》等黃梅戲小劇場舞美樣式異軍突起,也有了不俗的表現(xiàn)。從事舞臺美術教學后,集中賞析了黃梅戲很多劇目舞美樣式,感受到劇目的成功正如曹禺先生說過的那樣:舞美成功了,戲就成功了一半。
在早期黃梅戲舞臺上,很長一段時間流行著中國畫元素的風格樣式,以《天仙配》《梁山伯與祝英臺》《女駙馬》《羅帕記》等劇目為代表,場景、屏風、天幕都用國畫技法繪景,配合著繡花桌圍椅披,圖案腳片和輕紗幕布,古色古香,與傳統(tǒng)戲曲美學和黃梅戲藝術風格渾然一體,但時代感很強。安徽省黃梅戲劇院的《天仙配》至今仍保留一臺國畫風格的布景樣式。近年,省黃梅戲劇院陸續(xù)復排了幾臺大戲,釆用了數(shù)碼布景的風格樣式,仙女在天上飛,水族在海里游,大屏上千變萬化,讓高科技手段參與舞臺演出。各地很多演出院團也引進了大屏背景,動態(tài)和靜態(tài)各顯神通,但在這種新技術注入舞美樣式的同時注意技術要為藝術服務,不要沖淡表演主體,要加強大屏畫面的藝術品位和適用樣式,從寫實素材的拼接中跳出來把握戲曲美學虛實結合的特質。
當下正值文化發(fā)展的新階段,黃梅戲新編劇目的創(chuàng)作也在多元化發(fā)展,隨之舞臺樣式也跟隨著進行一系列多樣化探索和二度碰撞,數(shù)碼和舞臺新技術在舞美設計上的探索與運用,力求在表演空間中追求動態(tài)的、多層次的結構形式,它們可以以多種形式排列組合,以不同空間形態(tài)為表演提供支點,串聯(lián)成空間、時間、結構上的有機本體。黃梅戲的舞臺劇目,繁花似錦;黃梅戲的舞美樣式,值得贊許。然而當下對于演出空間的體驗、構造和表現(xiàn)已經(jīng)進入激變的時代,期待黃梅戲的舞美空間表現(xiàn)樣式有更多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