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張 慶
近年來,安慶市黃梅戲(地方戲曲)研究院推出多部地方戲曲專著,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推出多部桐城派研究論文集,安慶的地域文化研究可謂有聲有色。徜徉這聲色之中,我關注到了一朵小花,這朵小花就是安慶師范大學王春霞的碩士論文《左潢及其戲曲研究》。作者在阮大鋮、龍渠翁、石龐、龍燮、袁祖光等安慶明清戲曲創(chuàng)作方陣之外,聚焦清代乾嘉時期的桐城戲曲家左潢,探析其兼具傳奇轉型的雜劇作品,揭示了左潢的戲曲創(chuàng)作與桐城文化之間的關系,從而散發(fā)出別樣的芬芳。
2021 年10 月30 日,桐城師范高等專科學校主辦“桐城派與中國古代文章學學術研討會”,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王達敏先生作《論桐城派的多元思想格局》主題演講,其中相涉桐城文化的戲曲研究。循著達敏先生的展望,我又發(fā)現(xiàn)了兩朵小花。一朵是南京師范大學徐紅玲碩士的《蓉鷗漫叟身份及交游考》,一朵是安徽大學王方好、宗世龍碩士的《清代戲曲家張曾虔及其雜劇集〈青溪笑〉考述》。
兩朵小花,聚焦的都是和左潢同期的桐城老鄉(xiāng)張曾虔。張曾虔,字呂環(huán),號蠡秋,其父張若需、祖父張廷璐,曾祖便是大名鼎鼎的張英。據道光《桐城續(xù)修縣志》藝文傳,張曾虔著有《峴舫雜綴》三十二卷、《蠡秋館詩鈔》四卷、《秋妍館詞》十二卷,惜都散佚不傳??追蜃优f書網曾有張曾虔輯錄的《講筵四世詩鈔》上架,算是碩果僅存。
南京圖書館、國家圖書館均藏嘉慶年間木刻本《青溪笑》,系上下兩冊的雜劇集,作者為蓉鷗漫叟。《傅惜華藏古典戲曲珍本叢刊》收錄《續(xù)青溪笑》劇本,作者亦為蓉鷗漫叟。而鄧長風《桐城戲曲家張曾虔(蠡秋)家世生平考略》,則通過趙懷玉《題張蠡秋青溪三笑傳奇》發(fā)現(xiàn)了《青溪三笑》,并考證其作者就是張曾虔(蠡秋)。這些研究成果,《中國曲學大辭典》主編齊森華教授關注了,莊一拂先生在《古典戲曲薦目匯考》中也曾關注過,學界便有了蓉鷗漫叟就是張曾虔的推測。
徐紅玲碩士也進入了關注行列,并作了張曾虔和戲曲家陳邦棟、吳煊,桐城劉大櫆、姚鼐、楊英昶、劉敦元,及趙懷玉、孫星衍、馮云鵬、王肇奎等名流的交游考,通過劉敦元《悅云山房文集》中《張蠡秋丈青溪笑傳奇序》一文,直指蓉鷗漫叟就是張曾虔,《蓉鷗漫叟身份及交游考》這朵小花由此綻放。
王方好、宗世龍兩位碩士,也關注到了劉敦元《悅云山房文集》中《張蠡秋丈青溪笑傳奇序》一文,再援引中國人民大學鄭志良教授的新發(fā)現(xiàn),即王肇奎《小容膝樓詩鈔》中《題張蠡秋〈青溪笑〉傳奇》七絕二首。兩位碩士雙證齊發(fā),明確指出《青溪笑》的作者就是張曾虔(蠡秋),蓉鷗漫叟就是張曾虔(蠡秋)的別號。繼而將《青溪笑》收錄的16 種雜劇一一羅列,探析《青溪笑》的版本內容及其藝術特色。有意思的是,兩位年輕的碩士在文中,用了一個古老的“齣”字?!褒i”的基本釋義是由里及外,而本義是指傳奇中的一個段落,同雜劇中的“折”字相近。而現(xiàn)在的“出”字,是指戲曲中的一個獨立的段落或劇目。由“齣”代“出”,如鼓敲鑼打,濃郁的古樸之風撲面而至。兩位碩士的論文,定義張曾虔的《青溪笑》《續(xù)青溪笑》《青溪三笑》,是清代中期安慶文人曲家的代表之作?!皬堅钍芡┏桥捎H炙,其曲作中大多受到桐城地區(qū)文風影響”的結語,讓《清代戲曲家張曾虔及其雜劇集〈青溪笑〉考述》這朵小花,開得分外燦爛。
兩朵小花的綻放與燦爛,得益于劉敦元的《悅云山房文集》。王達敏研究員曾撰《徐世昌與桐城派》一文,指出徐世昌與桐城血脈相連,其外祖即劉敦元。光緒二十八年(1902)徐世昌為外祖編刻《悅云山房詩存》六卷、《風泉館詞存》一卷;民國五年(1916),編刻《悅云山房駢體文存》四卷;民國八年(1919)從桐城姚氏訪得外祖全稿,又編成《悅云山房集》,含《詩存》八卷、《文存》四卷、《詞存》四卷、《附存》一卷。不同時期的刊刻,既體現(xiàn)了徐世昌對外祖劉敦元的孺慕,亦成了桐城文化的寶貴遺產。
在這份遺產中,徐紅玲碩士通過《悅云山房詩存》,發(fā)現(xiàn)劉敦元與張曾虔的唱和達二十一首,并提及散佚的《聯(lián)珠記》《夢瓊圓》《金帶園》《渡花緣》四種傳奇;王方好、宗世龍兩位碩士則捕捉到了一位“漁禪漫叟”,雖然“漁禪漫叟”和《青溪笑》息息相關,且不影響蓉鷗漫叟就是張曾虔的認定,但兩位碩士并未對“漁禪漫叟”驗明正身。
我藏《慎軒詩稿》稿本,作者是桐城姚棻的簉室顧儀,其序言的落款為“嘉慶己卯(1819)仲冬月漁禪漫叟張曾虔拜撰”,從序言內容看,是受“卿門”之托所作。無獨有偶,我又藏《卿門詩稿》木刻本,序款為“道光癸未(1823)三月漁禪漫叟張曾虔撰,時年七十有九”。如此,漁禪漫叟和蓉鷗漫叟一樣,鐵定就是張曾虔。如果王方好、宗世龍兩位碩士著文之前閱到,一定不會語焉不詳了。
那么“卿門”是何許人呢?據《續(xù)修桐城縣志》人物志:
姚覲閶字五祺,號卿門。棻子,縣學生。少穎悟,工詩文。援例補授兵部武庫司郎中,在部以明敏稱。丁母憂,回籍遂不復仕。居鄉(xiāng)謙謹純厚,勇于為善。嘉慶十九年、道光三年,疊遇水旱災,皆捐資濟乏。歲小欠,必平其谷價以糶之。父棻,嘗置試資田以贍養(yǎng)寒俊,歲久人數(shù)漸多。覲閶承先志,經畫盡善,取用無缺。生平愛書籍,披閱未嘗釋手。卒年五十八,里中士大夫咸惜之。著有《卿門詩稿》《愛春軒詩草》。
原來,卿門就是姚覲閶,封疆大吏姚棻的公子、桐城派四祖之一姚鼐的侄兒。展讀《卿門詩稿》《愛春軒詩草》,除序言之外,有“題張蠡秋先生西山選勝圖”四首,“題張漁禪先生秋妍館詩集三十六韻”二首、“題漁禪先生紀夢詩后”、“書室夜讀誦聲瑯瑯可聽蠡秋先生獎之以詩次韻奉答兼朂兒輩”等十八首,《以梅藤如意杖贈蠡秋先生》中:“先生矯矯如游龍,鶴發(fā)垂耳雙顴紅。七十過頭健腰腳,登高那用扶青筇。南舟北馬行蹤遍,林巒到眼供談宴”,姚覲閶筆下的張曾虔,分明是一位瀟灑的俠客、一位可愛的老頑童;《西齋納涼戲作長歌盡用十五咸韻》中:“蠡秋先生風貌古,雙拖棕履披焦衫。炙轂紛綸吐珠玉,溪山風月工雕劖”,這里的張曾虔,既像是仙風道骨的高人,又像是談笑風生的儒者。
《卿門詩稿》和《悅云山房詩存》,也留下了姚覲閶、劉敦元(字笠生)之間的唱和,如“贈劉笠生”“題劉笠生紀游詩草”“漁禪先生招同張守亭九丈吳岳青劉笠生西疇納涼和韻”“題姚卿門覲閶盆梅圖”等。原來,張曾虔、劉敦元、姚覲閶都是聲氣相同的鄉(xiāng)友。
除了桐城的圈子,姚覲閶與寧波的邱學敏、儀征的阮梅叔、揚州的陳穆堂均有唱和。和戲曲相關的朋友,有甘泉的謝堃、茸城的沈觀成。關于謝堃,北京師范大學郭英德教授的《明清傳奇史》、華南師范大學左鵬軍教授的《晚清民國傳奇雜劇史稿》均有述及。
郭英德教授曾撰《抄本〈一合相〉傳奇作者考》,推論《一合相》作者為乾嘉時期的沈少云,別署石丐、菜涇居士。可惜的是,其名未詳、籍貫亦失考。而姚覲閶《愛春軒詩草》卷首,有“沖和淡雅無艱深險澀之習,功深養(yǎng)粹具見家學淵源,少云弟沈觀成”的詩評,卷中另有《攜沈少云鄒石泉登翠微閣》《暮春和沈少云韻》《寄懷沈少云》三首。此評此詩中的沈觀成,補了“少云”的未詳之名;另見《云渥堂印譜》,其序有款:嘉慶六年歲次辛酉春仲二十六日,茸城愚弟沈觀成拜書于秣陵之客舍,并鈐“沈生行二”“少云”白文印各一方。茸城即今天的松江一帶,堪補“少云”籍貫之闕。一補詳名、再補籍貫之闕,郭英德教授一定會欣欣然。
寫到這里,姚覲閶的《愛春軒詩草》再度出場,一首《題雙珠閣傳奇》,揭開張曾虔未刊雜劇《雙珠閣》的面紗;接踵而至的,是姚覲閶《卿門詩稿》里的劇評。在《青溪笑百齣題后》一詩中,姚覲閶娓娓道來:笑是人間不老方,金樽檀板艷詞場。拈來一管生花筆,細寫青溪九曲香……
這位姚覲閶,和張曾虔、沈少云們,或招飲或唱和、或作評或為序,和桐城戲曲結下了不解之緣。從《青溪笑》《續(xù)青溪笑》《青溪三笑》的發(fā)現(xiàn),到《聯(lián)珠記》《夢瓊圓》《金帶園》《渡花緣》的挖掘,從《愛春軒詩草》對《雙珠閣》單齣的點評,到《卿門詩稿》對《青溪笑》百齣的綜述,劇評人和劇作人情投意合、聲氣相同,成為安慶戲劇的一道獨好風景。
從發(fā)端于東漢的《孔雀東南飛》,到漢唐以來一直流行的《踏歌》;從明清的桐城歌、花鼓、燈戲、高腔、吹腔、撥子、安慶二簧,到京劇、徽劇、黃梅戲;從文人名家阮大鋮、龍渠翁、石龐、龍燮、袁祖光、左潢、張曾虔、姚覲閶們的紛紛參與,到程演生的《皖優(yōu)譜》、劉豁公的《戲劇月刊》;從今天的《黃梅戲藝術》雜志,到不斷盛開的朵朵小花,源遠流長、不絕如縷。在這片豐沃的土地上,傳統(tǒng)劇目代有傳承,新興劇種不斷催生。
這,遠遠不是一場大水可以沖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