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雨璨
(李雨璨/四川文理學院)
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為地方注入了紅色血液、精神和基因,用紅色民歌、舞蹈等作品記錄了川陜革命根據地波瀾壯闊的紅色史詩。川陜革命根據地時期產生的紅色文化,尤其是紅色文藝作品、活動,對全國歌曲、舞蹈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影響,給現代紅色文化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發(fā)展條件。
在川陜革命根據地時期,紅色文化、歌劇是在革命和發(fā)展時期形成的先進文化,不僅具有較強的可欣賞性,還具有文藝傳承價值。川陜革命老區(qū)形成的紅色文化、文藝形式類型多樣,具有鮮明的文化、藝術特點。本文對川陜革命根據地的紅色文化、文藝工作的產生和發(fā)展歷程進行了分析,從審美視角介紹了多種文藝形式和活動,結合舞劇《努力餐》進行審美特征分析。
在1933 年2 月,來自鄂豫皖根據地的中國工農紅軍第四方面軍進入了川北地區(qū),建立起川陜革命根據地,紅軍大學、新劇團、西北革命軍事委員會等機構也在群眾支持下成立。在宣傳部門組織結構上,川陜省總工會、少共川陜省委設置了宣傳部(各級組建粉筆隊、宣傳隊、貼字隊等),川陜省蘇維埃常委會設置了文教委員會(下設蘇維埃學校、國家出版局、紅場、俱樂部等)。川陜革命根據地時期,各個宣傳部門都加入全民識字運動中,當地人民群眾的文化水平、思想政治覺悟得到了有效提高。在具體的文化工作開展途徑上,通過鉛印、木刻和石印宣傳形式,以及宣傳標語、書刊、小冊讀物、捷報、口號和傳單手段,為文化工作開展注入了生機和活力,促進了革命斗爭的開展,同時,還開展了一系列貼近生活、形式活潑、內容多樣的文藝作品和演出活動,滿足了根據地軍民的文化、娛樂需求。比如,人們喜聞樂見的詩歌、曲藝、美術、戲劇(川劇)、歌舞作品,其中的歌謠、歌舞容易學習、流傳,在實踐活動中展現出了強大的社會功能。
在特定時代背景、地理環(huán)境下產生的作品、衍生的活動蘊含著經典價值,如紅色文化、文藝活動。但是,文化作為軟實力,應保持與時代發(fā)展同步,需要先對其中的藝術作品、理論進行繼承、熟悉和掌握。川陜革命根據地時期真正得到保存、傳承的經典作品十分有限,在表演形式、體裁、技法上表現力不足,而對根據地形成的紅色文化經典、文藝形式進行研究,能夠促進經典歌謠、舞蹈更為廣泛地流傳,彰顯紅色文化、革命經典作品對現實社會的審美意義。
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的文藝體裁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民歌音樂體裁,其歷經人民集體創(chuàng)作、代代傳承和發(fā)展,成為口傳非物質文化的重要表現形式。在川北地區(qū)聚集的多數為漢族人,主要有三類漢族民歌,“勞動號子”“小調”“山歌”?!吧礁琛笔怯葹橹匾乃拇窀桀愋?,其體裁形式較多,包括紅軍戰(zhàn)士、青年兒童、婦女解放、擁護蘇維埃等主題歌曲,以及改編而成的舞劇。根據川陜根據地相關資料研究發(fā)現,當時形成的歌曲數量繁多,但廣泛流傳的歌曲曲目不超過千首,且主要記錄形式是木刻、手抄、影印原件等,是后期的文藝工作者通過采集老紅軍演唱、采訪當地長者形成的。例如,《我送情哥當紅軍》《十勸夫》等歌曲都是凝聚著紅色文化的歌曲,這些紅色歌曲的形成從川陜地區(qū)民歌中吸取了元素,展現了紅色民歌的魅力。
戲劇主要有話劇、小演唱劇、舞劇等。話劇是通過角色表演、人物對話進行文藝演出,在演出上需要注重服裝道具、場景設計等舞臺表現形式,是川陜革命根據地時期直接的宣傳形式,演繹了一幕幕軍民的革命熱情,如蘇維埃政府、紅軍政治部對人民群眾的關心,以及母親、妻子對參加紅軍青年的支持、關懷,有力宣傳了當地政府、紅軍的政策,更使群眾與紅軍的深厚情感得到了升華,在豐富革命老區(qū)文化生活的同時,更為黨和軍隊政策宣傳工作提供了便利。例如,具有代表性的兩幕話劇作品《慰問》,話劇角色有政治部工作人員、參加紅軍的青年、母親、大兒媳等角色。在場景的設置上,話劇建立在陽春三月的季節(jié)、農家門前、農田、茅屋等場景上,整部劇以綠色、希望為主題,展現了以母親、兒媳為代表的紅軍家屬對參軍親人歸來的期盼。部隊中新加入紅軍戰(zhàn)士學文化、練本領,蘇維埃政府幫助老百姓解決問題等和諧畫面,展現了濃濃的軍民魚水情。此外,《參加紅軍去》《打草人》《三個傷兵》等特色話劇作品,都是當時具有政策宣傳、教育意義的作品。小演唱劇是一種體裁多樣、題材豐富的文藝形式,以歌曲載體進行呈現,主要包含新創(chuàng)作歌曲、兒歌、群眾歌曲等,更多地從當地民歌中進行素材提取。在文藝形式表現特點上,小演唱劇結構簡單、篇幅較小,十分容易創(chuàng)作,形成的文藝作品數量眾多。這一文藝表演類型以對唱、獨唱、小演唱等舞臺表演形式,在地區(qū)的適應性、群眾性較強,還能搭配群眾性舞蹈進行演出。深受軍民喜愛的有兒歌《紅色少年本領高》《小朋友快聯合》《放羊歌》等,圍繞群眾新創(chuàng)作的歌曲系列數量也十分可觀,如《衛(wèi)生歌》《團正哥》《抗日歌》等。
同時,川劇也是最能體現四川地方特色的戲曲類型,川陜革命根據地時期誕生了諸多融合了政治素材、地方戲曲文化的新川劇。從文化審美特點上看,工農劇團以廣受群眾喜愛的地方戲曲為載體,加入了黨和紅軍政策的宣傳內容,并由紅軍戰(zhàn)士學習川劇藝術進行排練演出。依托川劇這一紐帶,當地群眾和紅軍建立起了密切的精神聯系。在創(chuàng)作的川劇曲目中,越來越多的劇目受到群眾的歡迎,如《半升米》《田頌堯自嘆》等,也有折子戲改編而成的川劇,如《趙匡胤千里送京娘》。這一時期的新川劇作品主要類型是群眾熟悉的“燈戲調”。舞劇的代表是活報劇,選取時事進行戲劇排演,起到了宣傳和反映時事的作用,猶如“活的報紙”。在川陜革命根據地時期,演出往往以漫畫的方式進行,將宣傳性內容引入?;顖髣】梢栽趶V場、街頭、劇場等地演出,主要以普通人物為主角,對重大社會問題進行反映,且大多是群眾關心的題材,如《土地革命》。同時,表演類舞劇也占據著重要位置,如《紅軍花》是一個情節(jié)復雜的舞劇作品,以黑、白、灰三種漸變色交互的形式,塑造簡潔的開合表演空間,以虛實手法突出了“人景合一”的審美特點,如步槍、巖壁、磨盤和雕塑等作為演員動作表現的一部分,形成了流動的舞臺立體結構。
在第十二屆中國舞蹈“荷花杯”終評作品中,革命舞劇《努力餐》成功地引起了人們的關注?!杜Σ汀分饕悦褡寰韧鰹楸尘?,以沉穩(wěn)老練的地下黨人(車老板)為主人公,以努力餐樓(黨的秘密聯絡站)為場景,在解決廣大勞苦群眾吃飯問題的同時,在《大聲》周刊上宣傳抗日救亡,完成革命情報傳遞任務,一場驚心動魄的生死暗戰(zhàn)也在努力餐樓展開。在舞美設計上,一方矮桌、一張竹靠椅彰顯了成都特色文化,用清涼、堅韌的竹子材料制成的成都躺椅,可供食客們躺、坐,十分“巴適”,這一要素成為舞美設計中重要的文化符號。一方桌、兩張椅,經過巧妙的處理,進入觀眾視野。獨特的造型、清涼的竹子彩紙,象征著四川人民清脆、堅忍的品格。在兩個空懸的巨大竹椅下,餐樓空間以“桌椅”隱喻的方式被抽象化地塑造出來。成都美學在《努力餐》舞劇中的體現,不僅僅停留在視覺層面,更在視覺感官上給觀眾帶來和諧統(tǒng)一、耳目一新的舞臺感。舞劇全過程的音樂凝聚了四川音樂藝術的多方面特點,將現代音樂曲風與巴蜀傳統(tǒng)民歌進行了有效融合,撲面而來的是四川的文化氣息。
舞劇《努力餐》中呈現了努力餐館木墻上的麻將、注音符號元素,其原本是用作車老板教人們識字、傳遞消息的。舞劇中對成都麻將“血戰(zhàn)到底”元素的運用,展現出成都人堅忍、寬容的品質。在舞劇情節(jié)上,以舞蹈美學的方式,重現餐樓內外的生活場景,將詼諧的藝術氣息注入平凡的生活中。在餐樓中發(fā)生的故事,自然地反映了食辣文化,體現了人們樂觀、務實、堅忍的品行,更為舞劇帶來了一些喜感。在舞劇中,擔擔面、火鍋、川菜等“吃戲”環(huán)節(jié),都起到了情感表達、情節(jié)推進的作用,如四人桌下人們相互猜忌、火鍋三人內心爆發(fā)沖突、一碗擔擔面兩端蘊藏的兩人的生死訣別,都巧妙地設置了人物內心沖突。同時,《努力餐》中還悄然融入了茶館文化,餐樓和茶館是成都社會生活美學的重要載體,不論達官貴人還是平頭百姓,都可以在其中廣結好友,享受按摩、擦鞋等服務。舞劇開場的一幕就圍繞餐樓開張進行了舞蹈劇演繹,達官、商人、學生和店伙計匯聚一堂,其中的車老板妻子黃三妹演繹工夫茶的優(yōu)雅舞姿,將工夫茶文化與舞蹈美學進行了融合,呈現出一幅生活美的畫卷。
在餐樓開始營業(yè)的段落,以《太陽出來喜洋洋》為開場。作為四川民族情歌的《槐花幾時開》,也被運用到雙人舞的片段中,以舞蹈、音樂交叉的形式呈現敘事內容,使人在車氏夫婦的舞蹈中感受其中悲喜交集、離別悲歡的濃烈情感。在民族小調融入的氛圍下,濃郁的地域音樂氣息被冠以四川人民的愛與淚,匯集到夫妻二人的情愫中。同時,在舞劇創(chuàng)作中,編導將鑼鼓打擊樂特色融入舞劇表演中,以現代說唱形式展現,自由酣暢地展現了成都人灑脫、不拘的風格。整部舞劇和諧統(tǒng)一,并非采用電子編曲進行體現,而是以交響管弦樂方式配合成都方言的唱詞,結尾以“我要血戰(zhàn)到底”制造“燃點”,點燃了臺上演員與臺下觀眾不滅的“中國魂”,在鏗鏘有力、熱血激昂的音樂場景下,演員們用有力的舞蹈展現了舞劇的內在精神,實現了現代人精神力量、先輩革命氣質的聯通,引起觀眾強烈的情感體驗和精神共鳴。
《努力餐》的舞臺戲劇性表達,將革命故事進行了重新編織,通過發(fā)掘地區(qū)人文氣質,呈現多種元素,將演員的身體語言與戲劇性主題進行了融合。在舞劇表演中,“亮嗓子”演員片段融入了川劇變臉元素,在劇中這名掩護人員與敵人決戰(zhàn)的段落,更融入了《單刀會》的內容,體現了四川戲劇元素與舞劇的融合創(chuàng)新。與《單刀會》中關羽只身一人赴會、臨危不懼相比,“亮嗓子”演員毅然赴死、仰天大笑展現了革命先烈的熱血與灑脫。同樣,作為商人的車老板,在社會上擁有廣泛的人脈,敵對方的高層人員更是其同窗舊友。在舞劇結尾片段,在昔日同學的勸降下,車老板始終端著自己的碗,在吃完最后一口飯后,毅然選擇血戰(zhàn),將骨髓深處獨特、倔強的精神釋放出來。
《努力餐》不僅是一部傳承紅色基因的舞劇,還是一卷記錄革命者紅色生活故事的書籍,為現代人走向何方、走向遠方提供了精神路標。在“餐館”這片土地上,隨著舞劇劇情的不斷推進,演員們在音樂、燈光多種藝術表達手段的支持下,展現了放下安逸、奔赴革命、離別犧牲的一幕幕場景,形成了生活美學與舞蹈藝術結合的表演藝術形式,弘揚了黨與人民生死與共、中華民族前仆后繼的英雄氣概,對現代社會文化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
綜上所述,川陜革命根據地時期產生的紅色文化、文藝作品是寶貴的紅色資源。我們要通過文藝工作的創(chuàng)新,為紅色文化、文藝作品注入時代活力,更好地在當下保留歷史,讓人們的認識由過往轉向現實。川陜革命根據地的紅色舞劇《努力餐》正是如此,用舞蹈的戲劇性重現歷史,對人們的文化審美能力、精神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