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維寬
(廣西民族大學民族學與社會學學院,廣西 南寧 530006)
作為民國前期廣西的統(tǒng)治者,陸榮廷老桂系集團的發(fā)跡史緊密聯(lián)系著清末廣西亂局、民國肇造和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社會動蕩、政權更迭導致的亂世是陸榮廷老桂系集團賴以崛起的時代背景。陸榮廷在清朝末年依靠鎮(zhèn)壓綠林、游勇、會黨武裝起家,當上了晚清政府在廣西的軍事長官。在辛亥革命后各省紛紛宣布“獨立”的浪潮中,他審時度勢,搖身變?yōu)槊駠鴱V西軍政府的副都督,并進而打著“桂人治桂”的旗號,排擠外省勢力,成為廣西的軍政首腦,標志著老桂系集團的形成。民國前期,經歷二次革命、討袁護國戰(zhàn)爭和護法運動,政壇紛擾,地方軍閥各自稱雄,陸榮廷也走上了緊緊依托老桂系集團,建立對廣西實際統(tǒng)治的道路。陸榮廷老桂系集團的崛起,不僅是亂世提供的機會,而且與其實行廣西本位主義的政策密切相關。有關陸榮廷及其老桂系集團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陸榮廷個人(包括生平、交往與政治功過)與舊桂系集團的性質、特點及其統(tǒng)治兩大方面。關于陸榮廷個人的研究經歷了從早期負面評價較多到如今傾向多元、動態(tài)特別是正面評價的轉變,比如黃卷超[1]、周中堅[2]就主要論述了陸榮廷治理廣西及對廣西近代化的貢獻。在舊桂系集團研究方面,高紅霞從來源、擴張意識、獨立自主性、多變性、溫和治桂五個方面論證了舊桂系集團的特點[3],而黃宗炎則主要論證了以陸榮廷為代表的舊桂系在護國戰(zhàn)爭、護法運動中的功過[4],此外還有舊桂系促進邊疆民族經濟融合、維護邊疆安全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總體上看,上述研究成果對陸榮廷及老桂系集團的評價多局限于其中某一方面,而且越來越傾向于正面評價。究竟如何看待這樣一個在民國前期政治舞臺上舉足輕重的軍政集團,不僅涉及其歷史定位,而且事關對民國前期廣西在中國地位的評價。下面筆者試從本位主義的視角,透過紛繁復雜的歷史事件,對陸榮廷老桂系集團的本質進行剖析,力圖復原其本來面目。
本文所謂“本位主義”,是指以某人為核心,以長期經營的本土地盤為根基,以地緣、親緣紐帶結成聯(lián)系緊密的軍政集團,打著保境安民的旗號,與各方勢力周旋,從而實現(xiàn)本集團利益的最大化。陸榮廷老桂系集團的形成,最早可追溯到1894年接受蘇元春招撫時成立的健字前營,其中陸榮廷任管帶,何四為幫帶,譚浩明、韋榮昌、莫榮新等為哨長。健字前營成為老桂系集團的最初班底。隨后陸榮廷被清政府派往廣西各地剿滅綠林、游勇、會黨武裝,因為陸榮廷本身就是綠林出身,非常熟悉綠林、游勇、會黨武裝的活動規(guī)律,因此“剿匪”成績顯赫,其職位也不斷升遷。1902年升任健字營統(tǒng)領,1904年任“榮字營”統(tǒng)領,這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軍隊,標志著陸榮廷所率軍隊已經成為廣西清軍的一支重要力量。榮字營下轄10營,共4000余人。陳炳錕主持營務處,譚浩明、林俊廷、韋榮昌、黃培桂、黃榜標、蒙仁潛等分別擔任各營督帶、管帶或哨官。榮字營不僅成為陸榮廷建立老桂系集團的基本隊伍,而且初步奠定了其干部基礎。此后,陸榮廷憑借這支隊伍,在鎮(zhèn)壓會黨起義的過程中繼續(xù)升官晉爵,先后擔任參將、右江鎮(zhèn)總兵、左江鎮(zhèn)總兵、廣西提督。隨著職務的升遷,其統(tǒng)轄的部隊也越來越多,陸榮廷擔任廣西提督后,全省舊軍32營均歸其節(jié)制[5]。
如果說此時陸榮廷集團還只是一個單純的軍事集團的話,那么隨著民國肇造,陸榮廷接替原廣西巡撫沈秉堃擔任廣西都督后,則將廣西軍政大權掌握于一身。在陸榮廷的都督府中,所轄五司二局,其長官多為陸榮廷的心腹干將,雖然也分給革命黨人一些職位,但是多為次要部門,要害實權部門都掌握在陸榮廷集團手中,比如陳炳錕任軍政司司長、陳樹勛任民政司司長、唐鐘元任教育司司長[6]。同盟會員嚴端、張仁普、盧汝翼則分別擔任財政司司長、司法司司長、法制局局長。有論者認為廣西都督府在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了陸榮廷“不論新舊”“毋分黨派”的用人初衷,使新政權具有聯(lián)合政府的性質[7]。這一論調顯然過于樂觀,因為隨著羽翼的豐滿,陸榮廷走上了排斥異己、集權專制的道路,1913年陸榮廷將嚴端、張仁普解職,就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陸榮廷封建意識濃厚,并不是一個真正的革命者,他熱衷于將一批舊士紳網羅在身邊,組成所謂的智囊班子,為其出謀劃策,形成對他的依附,這些人包括陳樹勛、崔肇林、唐鐘元、韋錦恩、李開詵、蘇紹章、林紹斐、李書城、陳繼祖等。
民國前期,廣西的軍政官員多為老桂系集團上層人物的同鄉(xiāng)和親屬,其中又以陸榮廷的武鳴老鄉(xiāng)、譚浩明的龍州老鄉(xiāng)、陳炳錕的馬平(今柳州市柳江區(qū))老鄉(xiāng)和莫榮新的桂平老鄉(xiāng)居多。據統(tǒng)計,辛亥革命后的一段時間,廣西70多個縣中,武鳴籍的縣長占1/3以上,其次為龍州、馬平和桂平籍,當時有“非龍即馬,不平則鳴”的民謠[8]。從1913年4月陸榮廷整編廣西全省軍隊后的人事任命看,除了劉古香、秦步衢,基本上都是陸榮廷的袍澤故舊,他們分別駐防廣西各地,比如陳炳錕駐防桂林,譚浩明駐防龍州、南寧,黃榜標駐防梧州,韋榮昌駐防上思、太平(今崇左),林俊廷駐防南丹,龍覲光駐防百色,宋安樞駐防郁林,陳朝政駐防慶遠,黃培桂駐防平樂。但是很快借擁護袁世凱鎮(zhèn)壓“二次革命”之機,陸榮廷殺害革命黨人劉古香,逼走劉震寰,將軍事大權全部掌控在自己手中。各部將領都是陸氏的結拜兄弟、親屬、心腹、鄉(xiāng)親等,完全聽從陸氏的命令。在老桂系集團內部,通過綠林俠義、會黨忠誠、血緣姻親關系和地緣關系,結成比較牢固的權力結構和體系,有利于陸榮廷通過老桂系集團實現(xiàn)對廣西的軍政控制。
對廣西本土的大力經營,是陸榮廷老桂系集團本位主義的集中體現(xiàn)。在辛亥革命中,陸榮廷提出“桂人治桂”的口號,逼走廣西都督、湖南人沈秉堃和副都督、直隸通州(今北京通州區(qū))人王芝祥,搖身一變,由清朝的廣西提督變成民國廣西省的軍政首腦。他迎合當時的革命浪潮,把自己打扮成為推翻滿清而奮斗了幾十年的老革命,聲稱:“獨立以后,官民同是革命,不可謂首倡者為革命,響應者非革命也。果是熱心愛國,護持同胞,即使同盟在前,亦不可尚存黨見,自隘范圍。廷革命數十年矣,其隱忍蜷伏于滿政府之下者,恃有兵權以待今日耳?!保?]在掌握廣西軍政大權后,陸榮廷很快就撕下假革命的偽裝,為了將廣西打造為自己的天下,積極糾合派系勢力,對革命黨民主派采取兩面手法:對能收買者則示以恩惠,給予高官厚祿籠絡之;對那些堅持獨立自主的革命黨人,或者拒不接受收編的民軍隊伍,則實行武力鎮(zhèn)壓。
陸榮廷為了確保對廣西的統(tǒng)治,也注意對廣西民眾采取懷柔的手段,通過安撫人心爭取民眾的支持,而不是一味地高壓。據卓錦湖在《陸榮廷瑣事拾零》中的口述,陸榮廷任廣西都督兼民政長時,新任命的縣知事赴任前,都要到都督府稟見請訓,陸榮廷也一定親自接見。他先以和藹的態(tài)度詢問新任知縣的家庭情況,然后教導說,縣官是父母官,既然做了父母官,就要以父母撫愛子女的心腸對待老百姓,切不可欺凌百姓、敲詐百姓,要做一個值得百姓送萬民傘的好官[10]。陸榮廷的這種手段,與閻錫山在山西的做法如出一轍。陸榮廷深知廣西是他的根本,具有改善民生、發(fā)展廣西的樸素愿望,社會底層出身使他在治理廣西的問題上采取較為溫和親民的手段,曾有報紙這樣評價他:“其治桂初政,頗崇廉潔而尚溫和,馭將有恩,待下以禮。其遇一般民眾,尤無達官貴人驕居之惡習。其公出也,往往步行,不乘輿馬,不攜兼從。百工負販,田夫野老,皆得近之?!保?1]
陸榮廷注意包裝自己,一方面樹立在老桂系集團內部的權威;另一方面把自己打扮成講義氣、念舊情的帶頭大哥,努力將廣西的各種人物籠絡在自己周圍,服務于其經營廣西的目的。在老桂系上層成員中,有所謂“三帥”之稱,即老帥陸榮廷、聯(lián)帥譚浩明、大帥陳炳錕,而陸榮廷是其中的核心。陸榮廷愛看《三國演義》《水滸傳》,深受綠林義氣的影響,對岑春煊、蘇元春、劉永福、程武英等老上司,以及袍澤故舊、親戚朋友和曾經幫助過自己的人,都懂得知恩圖報。陸榮廷雖然出身綠林,早年未接受教育,但他知道治理地方需要人才,而培養(yǎng)人才首重教育。于是他大力創(chuàng)辦各級各類教育,包括中小學教育、師范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軍事教育和成人識字教育。他還選派學生出國留學,據不完全統(tǒng)計,1912—1921年,廣西共選派出國留學生155人,其中留日學生117人、留美18人、留歐20人[12]。這些留學生中,產生了著名農學家盤珠祁、教育家雷沛鴻、法學家蘇希洵等。
陸榮廷還注意借用外力來提升自己和老桂系集團的形象,他對梁啟超的敬重和利用就較為典型。梁啟超是清末維新變法的領袖之一,民國建立后又投身民主共和運動,加上文筆出眾,是當時中國頗負盛譽的政治人物。陸榮廷在決定參加討袁護國的過程中,決定利用梁啟超的聲望,邀請梁啟超到廣西商討大計,提升自身和老桂系集團的影響力,反映出陸榮廷刻意包裝營銷自己的算計。為了達到轟動效果,陸榮廷甚至根據梁啟超到達廣西的時間決定宣布廣西獨立的時間:“早上到,他晚上發(fā)表;晚上到,他早上發(fā)表?!保?3]后來梁啟超撰寫《陸榮廷再造民國的功勛》一文,無疑使陸榮廷加分不少。上述手段,成為陸榮廷牢固統(tǒng)治廣西十余年的重要原因。
在陸榮廷老桂系勢力的發(fā)展過程中,立足廣西是其本位主義政策的具體反映。但是廣西也面臨著許多挑戰(zhàn),主要表現(xiàn)為以下兩點:一是與袁世凱和北洋軍閥政府的關系非常微妙;二是廣西所處的周邊環(huán)境較為復雜。在袁世凱和北洋軍閥政府的眼中,陸榮廷的老桂系勢力無疑是既要利用、又需防范的對象。當陸榮廷有利用價值時,袁世凱和北洋軍閥政府會給他一些好處;反之,陸榮廷則是需要防范甚至被剪除的目標。陸榮廷當然也深諳其道,于是與袁世凱和北洋軍閥政府保持若即若離、虛與委蛇的關系。陸榮廷深知,僅僅依靠廣西自身的力量,難以與袁世凱及北洋軍閥政府相抗衡。出于維護老桂系集團生存和自保的需要,考慮到云南的情況與廣西相似,而且互相毗鄰,在廣西面臨來自袁世凱和北洋軍閥政權的威脅時,陸榮廷常與云南結成聯(lián)盟。而云南作為民國前期的一個革命策源地,也需要廣西的配合響應,因此廣西與云南的關系可謂各取所需,這一點在護國戰(zhàn)爭和護法戰(zhàn)爭后的合作中表現(xiàn)得尤為明顯。
在袁世凱破壞共和、稱帝改元后,云南率先發(fā)動討伐袁世凱的護國戰(zhàn)爭,并希望得到廣西的響應和支持,為此陸榮廷派遣曾彥到昆明與唐繼堯商談廣西起義的事[14]。此前的“二次革命”中陸榮廷之所以沒有支持革命黨,主要是因為看到革命軍的勝算太小,不愿冒丟失自身既得利益的風險。袁世凱打敗南方的革命黨、掌握大權后,對陸榮廷采取拉攏與防范的兩手策略,陸榮廷也深知自身的處境,對袁世凱虛與委蛇,努力維持自己的地盤和力量。當看到袁世凱復辟帝制不得人心后,陸榮廷便決定脫離袁世凱陣營,打出“反對帝制,擁護共和”的旗幟,并尋求與云南聯(lián)手,增強對抗袁世凱的力量。在袁世凱命令龍覲光借道廣西進攻云南時,陸榮廷命令老桂系部隊在百色收繳了龍覲光部的槍械,然后在南寧宣布廣西獨立,與云南站在了一起。不僅如此,陸榮廷還通過曾彥向唐繼堯傳達了將南方各省聯(lián)合起來的打算,以壯大對抗袁世凱北洋勢力的力量,陸榮廷認為:“要是能夠把云南、貴州、廣西、廣東打成一片,形勢就會改觀?!保?5]
袁世凱之后的北洋軍閥實行獨裁統(tǒng)治,1917年孫中山為此發(fā)動了護法戰(zhàn)爭。孫中山的主要依靠力量就是包括廣西、云南在內的西南軍閥勢力。護法戰(zhàn)爭結束后,陸榮廷與云南軍閥唐繼堯繼續(xù)聯(lián)合,在北洋政府里爭取擔任重要職位,以便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1920年冬,陸榮廷曾對云南軍閥唐繼堯派來的代表說:“我與岑西林(即岑春煊)俱已年老了,無用了,萱卿(即唐繼堯)年輕,可以希望做到副總統(tǒng)。不過,你們應勸他好好干,要對得住我。不然的話,莫怪我也對他不起咧!”[16]
同時也要看到,陸榮廷并非消極地守成。當形勢有利時,他也具有將老桂系勢力擴展出去的野心,當然這樣做的前提條件是他已經對廣西實現(xiàn)了牢固的控制。在陸榮廷的外向型發(fā)展中,廣東無疑是首要目標,這是由兩廣之間的歷史聯(lián)系和護國戰(zhàn)爭中老桂系勢力的上升決定的。袁世凱統(tǒng)治時期,廣東的龍濟光勢力對廣西構成了較大的威脅。在南方各省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行動中,陸榮廷站在了革命者的一邊。隨著護國戰(zhàn)爭的勝利,老桂系集團獲得了巨大的利益,陸榮廷本人也贏得“再造民國”的崇高聲譽。陸榮廷乘機把勢力擴展到廣東,武力迫使廣東督軍龍濟光下野,先后由陸榮廷手下的陳炳錕、莫榮新等擔任督軍,而陸榮廷本人則擔任兩廣巡閱使,這是陸榮廷老桂系集團勢力發(fā)展的頂點。有論者指出老桂系勢力擴展到廣東,是討袁護國戰(zhàn)爭和反對北洋軍閥斗爭的形勢造成的,不是陸榮廷有意擴展地盤的結果,并認為廣東督軍龍濟光搞假獨立,嚴重阻礙討袁護國戰(zhàn)爭的開展,才是陸榮廷出兵廣東的關鍵原因。上述論者為此對老桂系軍隊進入廣東給予了高度評價,指出如果不這樣做,“護國運動的進展和成果將受到嚴重影響,廣東將出現(xiàn)更加動蕩混亂的局面,北洋軍閥將乘機奪取和控制廣東,后來孫中山也就不能到廣東發(fā)動護法運動”[17]。這一觀點明顯言過其實了,完全忽略了陸榮廷內心的真實想法和老桂系集團的野心,似乎老桂系是很進步、很革命的一支力量。事實上,民國初期廣西財政的困難、歷史上兩廣之間的緊密聯(lián)系、護國運動中出現(xiàn)的有利機遇,都激發(fā)了老桂系向廣東擴展勢力范圍的野心。如果以陸榮廷為代表的老桂系勢力真有那么先進,那么如何理解老桂系治粵期間的種種弊政呢?老桂系勢力統(tǒng)治廣東5年,只知道貪污搜刮,營私舞弊,排除異己,爭權奪利,導致人心盡失。1920年8月12日,粵軍在討伐桂軍誓師大會上的宣言中說道:“我粵自莫榮新等竊踞以來,殘害吾民,無所不至。舉凡民意所屬望之事,民意歸附之人,莫不被其破壞之,殺害之,驅逐之。番攤義會,流毒最烈,年中因而喪命傾家、賣妻鬻子者,以數萬計。鴉片煙勒種遍地,鄉(xiāng)人求免,反遭其禍?!瓘V雅圖書,乃吾粵文化之命脈,劫掠殆盡?!鞄艔S所出毫洋,概運回桂,以致吾粵銀根短絀,毫幣低落,粵人損失年逾千萬。”[18]導致廣東民眾“視桂匪之在粵,比虎疫蝮蛇之近在盤匜枕席間尤甚”[19]。最后在粵軍的進攻下,老桂系軍隊從廣東敗退回廣西,而老桂系集團也逐漸走上了末路。
從陸榮廷一生的幾次重大選擇看,體現(xiàn)出鮮明的實用主義價值取向,這與其人生經歷密切相關。對于陸榮廷來說,是否革命并不是其做出政治選擇的標準,只有本集團的生存才是唯一重要的選項。于是我們發(fā)現(xiàn),當形勢發(fā)生變化時,陸榮廷對革命黨人的態(tài)度也迥然相異。當革命形勢有利時,他便投機革命;當革命遇到挫折時,他便背叛革命。高紅霞也認為:“對桂系而言,集團利益始終是第一位的,主義問題是第二位的,這決定了桂系在民國初年政治舞臺上的表現(xiàn)常常變幻莫測。從護國運動到護法運動,桂系勢力由弱至強達到頂峰,陸在政治、軍事上的進退始終圍繞著集團利益這根軸心,而在主義、信仰方面則時有變化?!保?0]事實上陸榮廷眼中只有集團利益,而無任何主義和信仰。
在民國初期復雜的政治生態(tài)中,陸榮廷力圖在紛繁復雜的時局中做出最符合本集團利益的判斷,爭取駕馭時局而不是為時局所裹挾。民國初年,他對革命黨人比較敬重,這與當時革命形勢的高漲密切相關。在宋教仁遇刺后革命黨人發(fā)動的“二次革命”中,陸榮廷選擇投靠袁世凱,對革命黨人和民軍大開殺戒,達到了一箭雙雕的目的:一是鏟除革命黨人在廣西的影響,以便樹立自己在廣西的權威;二是借以討好袁世凱,以保全自己在廣西的地位。在反對袁世凱稱帝的護國戰(zhàn)爭爆發(fā)后,陸榮廷權衡利弊,決定追隨云南的腳步反對袁世凱,與革命黨實現(xiàn)合作,成功后不僅撈足了政治資本,而且將老桂系的勢力擴展到廣東。段祺瑞粉碎張勛復辟、控制北京政府后,揚言要武力統(tǒng)一中國,老桂系在兩廣地區(qū)的地盤面臨威脅,這是陸榮廷絕對不能接受的。剛好孫中山決定發(fā)起捍衛(wèi)共和的護法斗爭,需要借助于南方實力派的力量,這樣老桂系就與孫中山聯(lián)合起來,共同對抗段祺瑞的威脅。實際上,支持孫中山的護法斗爭只是老桂系維護自身利益不得已的選擇[21]。一方面,陸榮廷需要借助孫中山的聲望,與孫中山及其護法軍政府采取一定程度的妥協(xié)與合作;另一方面,二者之間又存在斗爭目標上的矛盾,孫中山的目標是推翻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而陸榮廷只是反對段祺瑞的武力統(tǒng)一。此外,陸榮廷還擔心孫中山的護法軍政府削弱老桂系對兩廣地區(qū)的控制。上述矛盾決定了老桂系在護法戰(zhàn)爭中目標的有限性和實用性,以及斗爭方式的妥協(xié)性。因此,當陸榮廷覺得孫中山已經成為實現(xiàn)自身目標的阻礙因素時,排擠孫中山等革命黨人就成為必然選擇。此時的老桂系已經完全喪失了其進步性,陷入了封建守舊軍閥集團的泥沼。最后在革命黨掌控的粵軍的反擊下,老桂系軍事集團土崩瓦解,失去了對兩廣的統(tǒng)治。由此可見,在陸榮廷那里,是否“革命”,完全取決于對老桂系集團是否有利。
陸榮廷精于算計和投機,他一生的用心,就是在亂世中抱持基于廣西本位的實用主義立場,為老桂系集團謀取最大的利益。辛亥革命后,他投機革命,攫取了廣西軍政大權,形成了獨據一方的封建政治軍事集團。他從“革命”中獲得了好處,但卻并不感恩,對那些拒絕接受改編的民軍隊伍和革命黨人采取了武力消滅的手段。袁世凱派人刺殺國民黨人宋教仁后,孫中山發(fā)起“二次革命”。孫中山曾派人聯(lián)絡陸榮廷,希望他參加舉事,但陸榮廷權衡利弊后,認為革命黨勝算不大,于是倒向袁世凱。不僅如此,他還充當袁世凱在廣西鎮(zhèn)壓革命黨人的幫兇,殺害了辛亥革命元勛蔣翊武、劉古香等一批革命黨人,還指使、縱容手下大肆鎮(zhèn)壓各地的民軍,使廣西的革命力量遭受嚴重損失。當然,陸榮廷也從投靠袁世凱中獲得了好處,袁世凱對其加官晉爵,授予陸氏“耀武上將軍”稱號。
但是陸榮廷畢竟不是袁世凱的心腹,很難獲得袁世凱的真正信任,于是袁世凱對陸榮廷采取了既利用又防范削弱的兩面手法。因此,陸榮廷與袁世凱之間只是相互利用的利害關系。陸榮廷對于袁世凱的價值,就在于擁有自己的地盤和軍隊,而且廣西夾在西面的云南、貴州和東面的廣東之間,袁世凱拉攏陸榮廷,就可以使兩廣連成一體,共同鉗制云貴,解除云貴對袁氏的威脅。同時,為了防范削弱陸榮廷,袁世凱派遣心腹王祖同到廣西擔任巡按使,對陸榮廷進行制衡。王祖同在桂林、柳州、南寧、梧州、龍州等地安插密探暗哨,監(jiān)視陸榮廷的一舉一動。此外,袁世凱將陸榮廷的兒子陸裕勛作為人質,后又將其毒死,增添了陸氏對袁世凱的仇恨。加上陸氏的老上司岑春煊和梁啟超的策動[22],以及陸氏通過各種渠道得知國際上對袁世凱復辟帝制多抱不支持態(tài)度,使陸氏逐漸下定了反對袁世凱的決心。
1915年12月袁世凱稱帝后,云南蔡鍔、唐繼堯宣布起義,發(fā)起護國戰(zhàn)爭。袁世凱一方面調派北洋軍進攻云南,另一方面下令陸榮廷率部攻滇,但被陸榮廷稱病拒絕。此時的陸榮廷知道,云南起義若失敗,那么袁世凱的下一個對象就是自己,所以他對身邊的人說:“袁氏稱帝成功,就是我的失敗,或是我重做綠林的下場”[23]。為了自身的利益,陸榮廷決定舉兵討袁。為此陸榮廷在南寧召集心腹開秘密會議,商議討伐袁世凱的事宜,他說:“我與袁賊勢不兩立,主意已定?,F(xiàn)你們既已同意,今后就要貫徹討袁到底,如有中途動搖反悔,不論是我的至親、朋友、僚屬,我都不惜大義滅親,一定要給他嚴重的處理?!辈⑿拿髦荆?4]。但陸氏畢竟是老謀深算之人,他也做了最壞的打算。在準備舉兵討伐袁世凱的同時,留下十營精銳留守龍州、南寧、百色三地,作為反袁失敗后的依靠力量,甚至做好了到越南重新開始的準備[25]。在做好上述準備后,陸榮廷驅逐王祖同,將龍覲光進攻云南的部隊在百色繳械,出兵攻打湖南的湯薌銘和廣東的龍濟光,使自己的勢力空前強大。事后出任兩廣巡閱使,成為兩廣地區(qū)的最高統(tǒng)治者。為了老桂系集團的利益,陸榮廷不惜對親家龍覲光下手,下達了若龍覲光頑抗,則可以將其擊斃,而且對龍覲光的兒子、自己的女婿龍少怡也可以開槍打死,反映出陸殘酷無情的一面。他曾經對心腹卓錦湖下令:“如情況對我不利時,你即將龍覲光予以襲殺,以免縱敵貽患?!薄叭绻蒙贍敽湍銓﹃?,你就把他打死,我準備養(yǎng)大小姐一輩子就是了,絕對不要顧慮,你放心去做吧?!保?6]
袁世凱死后,黎元洪繼任中華民國大總統(tǒng),而段祺瑞任國務總理。段祺瑞挾皖系軍閥勢力,力圖操縱國政,與黎元洪發(fā)生矛盾,導致府院之爭。另一方面,段祺瑞投靠日本人,妄圖以武力統(tǒng)一全國,特別是對南方的地方實力派構成了嚴重威脅。更為嚴重的是,段祺瑞一心搞專制獨裁,并不打算恢復被袁世凱解散的國會和廢除的臨時約法,從事實上解構了中華民國的政治基礎,嚴重損害了民主共和制的政體。以孫中山為首的革命黨人,決心恢復中華民國的民主共和政體,針對段祺瑞的倒行逆施發(fā)起了“護法運動”。首先在廣州成立非常國會,聯(lián)合南方各省的力量,成立了以孫中山為大元帥,廣西陸榮廷、云南唐繼堯等為元帥的護法軍政府。但護法軍政府內部存在較大分歧,特別是陸榮廷等舊軍閥排擠孫中山,發(fā)起成立所謂的七總裁制,事實上剝奪了孫中山的領導地位。從陸榮廷在護法運動中的表現(xiàn)看,呈現(xiàn)出為了維護老桂系集團的利益而極力算計的特點:一方面,為了對抗段祺瑞的武力統(tǒng)一,陸榮廷需要與西南軍閥以及革命黨合作,但在段祺瑞辭職、馮國璋主政北京政府后,馬上又由“聯(lián)孫護法”轉變?yōu)椤皩︸T妥協(xié)”,最終為了自身利益與直系軍閥妥協(xié)停戰(zhàn),可謂翻手為云、覆手為雨。另一方面,為了防范革命黨人向兩廣地區(qū)的滲透,鞏固兩廣地盤,陸榮廷的老桂系集團使用各種手段排擠孫中山,并想方設法控制護法軍政府。比如在經濟上對孫中山領導的軍政府實行財政封鎖,莫榮新毫無掩飾地說:“孫某之政府,空頭之政府也。彼無兵無餉,吾輩但取不理之態(tài)度,彼至不能支持時,自然解散而去?!保?7]在軍事上千方百計不讓孫中山及其軍政府擁有軍隊。對孫中山派到廣東各縣招兵的人員,廣東督軍莫榮新誣陷為土匪而予以槍殺。莫榮新甚至于1918年1月擅自拘捕孫中山的衛(wèi)隊官兵,還槍殺多人。面對莫榮新的挑釁,孫中山下令豫章、同安兩艘軍艦炮擊督軍署。雖然莫榮新為了避免事態(tài)擴大不準還擊,還親自向孫中山道歉,但是老桂系的真實面目已經暴露無遺,即無論誰影響到老桂系集團的利益,他們都會做出強烈反應。所以當陸榮廷得知消息后,曾對親信李靜誠和盤珠祁說:“孫文呀!滿清推倒了,就應出洋去,不應再攪又攪,東搗亂,西搗亂。他竟敢炮擊督軍署莫日初(即莫榮新)者!如果是我,我一定要還槍,一定要結果他!”[28]生動地反映出陸榮廷對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的真實態(tài)度。
1918年5月,老桂系在與直系軍閥妥協(xié)停戰(zhàn)后,認為不再需要與孫中山合作,于是集中全力對付孫中山,聯(lián)合各派操縱通過《修正軍政府組織法案》,廢除大元帥制,設置7位總裁。孫中山僅是其中的一位總裁,處于有職無權的狀態(tài),而老桂系則達到了操縱軍政府的目的,標志著孫中山領導的護法運動失敗。孫中山終于看透了老桂系的真實面目,指出老桂系集團“是革新之障礙,若不排除而廓清之,則其進步之難,難于填?!保?9]。于是決心先剿滅老桂系的軍隊,統(tǒng)一南方,在兩廣地區(qū)建立革命根據地,然后再出師北伐,推翻北洋軍閥的統(tǒng)治。
出身綠林的陸榮廷,在清末民國前期的亂局中,立足廣西,通過打造以自身為核心的老桂系集團,以本位主義為宗旨,以實用主義為價值取向,以維護本集團利益為目標,揣時度勢,左右逢源,縱橫捭闔,統(tǒng)治廣西十余年,成為民國前期從廣西崛起的一個重要軍政集團,并在國內政治舞臺上發(fā)揮著重要作用。陸榮廷作為老桂系集團的代表,通過不斷積累個人聲望,成為與北方的袁世凱、東北的張作霖并稱的一代梟雄,時人稱為“北袁南陸”“南陸北張”。老桂系集團的最初“成功”,主要來源于其采取的立足廣西的本位主義策略,因而具有較強的自主性。老桂系集團不同于粵系、川系軍閥的派系林立,湘系軍閥的南北搖擺,黔系軍閥對滇系軍閥的依賴,而是保持著自身的相對獨立性。為了營造有利于自身生存發(fā)展的周邊環(huán)境,老桂系集團還經常與滇系軍閥相互配合,共同掌握著對國內政局的一定話語權。正因如此,老桂系集團才具有自主發(fā)揮作用的空間,從而在中國政治舞臺上獲得一席之地。
老桂系集團具有一定的擴張野心,但是廣西貧窮落后的經濟基礎難以支撐其雄心壯志,軍隊的擴張和維持也受到極大的限制。盡管陸榮廷借助討袁護國戰(zhàn)爭的勝利撈足了政治資本,成功地將老桂系集團的勢力范圍擴張到廣東,使老桂系集團發(fā)展到頂峰,但是事實證明,老桂系集團沒有能力對廣東實現(xiàn)有效治理,也不能實現(xiàn)對兩廣地區(qū)的有機整合,最終只能是犧牲廣東的發(fā)展,以彌補廣西財力、物力的不足。
陸榮廷老桂系集團依托廣西起家和發(fā)展,以廣西為其生存的根基,其宗旨就是維持對廣西的長期統(tǒng)治,而沒有經略全國的抱負。老桂系集團之所以參與民國前期的國內政治和戰(zhàn)爭,其目的也是為了更好地維護自身的利益。從陸榮廷一生的幾次重大選擇看,廣西本位主義是其秉持的基本生存之道,是否革命并不是他做出政治選擇的標準,只有老桂系集團的生存才是他唯一重要的選項,為此他甚至可以大義滅親。本位主義充分體現(xiàn)出老桂系集團實質上就是一個鄉(xiāng)土性軍閥集團,沒有革命理想,缺乏后來新桂系“建設廣西,復興中國”的雄心壯志。正因如此,當民主革命的洪流滾滾向前時,老桂系集團看不到歷史發(fā)展的大勢,不斷與孫中山領導的革命黨人為敵,其抱殘守缺的弱點便暴露無遺。
總之,本位主義是一柄雙刃劍,在清末民國初年的亂局之中,立足廣西本位的實用主義投機行為或許能夠獲得一時的“成功”,但是若看不到歷史發(fā)展的潮流,妄圖以地方利益阻礙民主革命進程和國家統(tǒng)一大業(yè),陸榮廷老桂系集團注定免不了最終失敗的命運。在中國歷史上,每逢亂世保境安民的地方豪杰,在面對統(tǒng)一勢力的“傳檄”時往往能夠順勢歸附,為實現(xiàn)國家統(tǒng)一做出貢獻,而那些不諳大勢的頑固者最終灰飛煙滅,足以成為民國前期地方軍閥的鑒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