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龍 劉大海
秋季楊樹種植技術要點
王守龍劉大海
(定西市安定區(qū)車道嶺林場甘肅定西743000)
楊樹因其適應能力強、生長速度快等優(yōu)勢,不僅成為重要林業(yè)資源之一,也能在滿足各領域需求上發(fā)揮重要作用。文章闡述了秋季楊樹種植的優(yōu)勢和如何通過選地與整地、品種選擇、種植時間、苗木種植、種植管理實現對秋季楊樹種植技術要點的分析,以期為相關人士提供參考。
秋季;楊樹種植;種植時間;種植管理
作為我國重要林業(yè)資源之一,楊樹憑借良好的適應性和生長速度快等特點得到廣泛關注。然而,由于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我國在楊樹種植方面通常以春季為主。實際上,相較于秋季種植,春季種植整體成活率并不高,導致其無法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充分發(fā)揮作用,也難以滿足市場對木材資源的需求。由此可見,重視秋季楊樹種植技術尤為重要。如何正確分析秋季楊樹種植技術要點,也成為必須予以關注的方面。
楊樹作為我國不可或缺的林業(yè)資源之一,良好的環(huán)境適應能力和生長速度快等優(yōu)點能在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方面發(fā)揮出重要作用,也能解決木材市場上的供需不平衡的問題。然而,由于受到傳統(tǒng)觀念的影響,我國多在3月—5月種植楊樹,種植成活率不高,很難滿足預期目標需求。相較之下,秋季種植能顯著提升成活率。這是因為,受秋季環(huán)境影響,楊樹苗木的生長過程呈緩慢趨勢,待經過冬季進入春季時,苗木的發(fā)芽期也會更早,生長速度會大幅提升。在這種情況下,楊樹的成材時間也會隨之提前,整體成活率自然能得到增加。
盡管楊樹具備適應能力強、生長速度快等特點,但是,秋季種植楊樹時,在環(huán)境要求方面與春季有所不同,因此,想要保證秋季楊樹種植效率與質量,選地和整地是應當率先關注的方面。其中,選地是為秋季楊樹種植提供最基本的條件,例如,楊樹經過生長后不僅枝繁葉茂,而且對光照的需求量較高,所以,在選擇秋季楊樹種植地點時,地勢開闊且光照充足是首要條件。秋季種植楊樹也必須在水分方面予以充分保障,應當將與水源的距離納入考慮的范圍,避免因水分不足而抑制苗木生長。同時,pH值為5.5~9的土壤才適合楊樹生長,因此應當在種植前了解土壤在酸堿性,從而保證楊樹具有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同時,土壤層也是必須掌握的內容,畢竟秋季楊樹種植極易受到環(huán)境的影響,需要在種植前了解土壤層厚度是否在50 cm以上。土壤層過淺,容易出現養(yǎng)分被奪走或流失的情況;土壤層太深,則不利于楊樹根部的生長[1]。
至于整地方面,不僅要保持土地平整并將土壤中所含雜質予以清除,還要明確種植密度和營養(yǎng)帶。種植密度是秋季楊樹種植不可忽視的方面,主要原因是楊樹喜光照,若未能在該方面達到標準,將會嚴重影響秋季楊樹種植質量。對于秋季楊樹種植密度,可以楊樹枝干結構為核心,例如,如果為樹冠較窄的品種,可選擇密植,如果為樹冠較寬的楊樹,稀植則為首選。值得注意的是,種植密度除了與楊樹生長具有直接關系外,還會給采伐工作帶來影響,也就是說,秋季種植楊樹時,合適的種植密度能有效避免間伐情況的出現。營養(yǎng)帶的作用是為灌溉和存水保墑環(huán)節(jié)提供便利,帶寬通常在1 m~1.5 m即可。
秋季楊樹種植能否達到預期效果,品種選擇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也就是說,只有選擇更加合適的品種,才能將秋季楊樹種植的價值充分發(fā)揮出來。首先,因地制宜是秋季楊樹種植品種選擇的首要方面,即選擇的楊樹品種必須對當地環(huán)境擁有較強的適應能力,便于在秋季種植后具備較強的生命力。例如,在我國海拔1 200 m以下的東北地區(qū)和海拔2 600 m的青海地區(qū)多以種植山楊為主。在海拔達到1 300 m~3 500 m的四川、湖北以及云南等區(qū)域的山坡、沿溪林條件下,則可以選擇大葉楊作為種植品種。其次,選擇適合秋季種植的楊樹品種時,也應當以楊樹本身的特性為基礎進行選擇,例如,秋季種植后,許多病蟲害會寄生于楊樹內,從而抑制植株生長,降低秋季楊樹種植成活率。為了避免此類問題,抗病、耐寒能力強的品種則是首選。最后,由于不同區(qū)域的環(huán)境條件不同,開展秋季楊樹種植時,為了提升土壤質量并有效抑制病蟲害發(fā)生概率,除了選擇能適應本地條件的品種外,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增加楊樹品種的類型,從而形成多樣化業(yè)態(tài),同時提高秋季楊樹種植的抗病能力。
秋季楊樹種植的適宜時間是在霜降后,也可以是10月下旬—11月中旬。主要原因是,雖然苗木葉片會在該階段全部掉落且處于土壤外的部分生命活動消耗也已經趨于較低的狀態(tài),但是,土地溫度仍然比較高,楊樹苗木經種植后,依舊可以獲得超過1個月的生長周期,在這種情況下,即便是秋季種植的楊樹苗木,也能擁有生長活力,助力根系發(fā)育??v使苗木根系于種植后出現受傷情況,也能在此期間得到修復性生長。待春天到來后,楊樹的生長活力也會更強,苗木成活率自然能得到有效保證[2]。
苗木種植是秋季楊樹種植技術中的重要內容,將會對整體成活率產生直接影響,具體包括植坑、施肥和種植3個方面。其種,植坑為挖出能種植楊樹的土坑,至于挖掘的土坑必須達到相應標準,才能滿足實際要求,主要內容為挖掘土坑前,必須以種植密度為核心,詳細掌握種植間距,從而確定土坑的具體位置和數量。對土坑形狀和深度也有明確要求,即必須為方形土坑,深度不得低于80 cm。需要注意的是,挖掘土坑時產生的表層土與底部土必須進行分別處理,不能隨意丟棄或混合處置,以便于為后續(xù)環(huán)節(jié)提供充足保證。施肥為挖掘土坑后,向內部施入肥料,以確保土壤在秋冬季節(jié)依舊能處于養(yǎng)分充足的狀態(tài),促使楊樹苗木在種植后能擁有足夠的養(yǎng)分。肥料選擇應當以腐熟農家肥為主,具體細節(jié)是先將25 kg~30 kg肥料與表層土進行混合,填入土坑中,直至距地面60 cm時進行壓實。種植環(huán)節(jié)是苗木種植的關鍵部分,需要先對苗木進行處理,例如,對于已經受傷的楊樹苗木根部,要進行適當修剪并灑上生根粉,助力根系組織持續(xù)得到恢復,同時擁有良好的生長活力。接著,將處理好的苗木放進土坑內,再填入底部土,其間必須邊填邊壓實,直至高于地面部分距離后,再進行一次灌溉且必須澆透,保證苗木根系部分水分充足,也能讓深栽后的苗木獲得足夠的養(yǎng)分,避免因土壤缺水影響楊樹的生長速度,并為提升秋季楊樹種植成活率提供充足保障[3]。另外,由于秋季風大,苗木根部在尚未得到充分生長的情況下會產生倒伏問題,此時,應當及時扶正并做好固定措施予以預防。
2.5.1 施肥與灌溉
盡管種植楊樹苗木環(huán)節(jié)已經完成,但是,楊樹在生長過程中對養(yǎng)分的需求量較高,若不能充分滿足,將會嚴重阻礙其正常生長。在這種情況下,施肥與灌溉成為不可缺少的環(huán)節(jié)。其中,施肥是最基本的方面,也是楊樹生長的保證,需要根據楊樹所需的氮、磷、鉀等類型的營養(yǎng)進行針對性施用。例如,在追肥時,可以將氮肥作為主要對象,避免楊樹生長過程中出現營養(yǎng)不均的問題。追施氮肥時,若能與腐熟的農家肥相結合,則可以提升施肥效果。具體施肥方式可以點穴施肥為主。灌溉與施肥具有相同作用,即楊樹苗木生長期間對水分的需求量大,若不能提供足夠水分,也會影響其成活率。至于灌溉環(huán)節(jié)也需要注重多個方面,例如,按照苗木植株大小,灌溉時間各不相同,也就是大植株的苗木生命力強,可在完成種植后15 d進行灌溉。反之,小植株的苗木則可以在7 d后灌溉。也可以根據不同作用開展灌溉作業(yè),例如,翌年3月下旬多為苗木發(fā)芽期,必須進行1次灌溉。當苗木處于快速生長期時,需要在每年5月或6月進行灌溉。如果想要達到中耕保墑的目的,則應當在11月灌溉封凍水。
2.5.2 除草松土
雖然楊樹的環(huán)境適應力強且生長活力旺盛,但是,其在生長過程中也存在許多短板,例如,苗木根系并不發(fā)達,使得其在持續(xù)生長時經常出現無法充分獲得養(yǎng)分的問題。此類情況會為雜草創(chuàng)造搶奪營養(yǎng)的條件,因此,必須及時將苗木周圍的雜草清除干凈,從而保證其可以獲得足夠營養(yǎng)。與此同時,根據楊樹的這一特點,還需要重視除草松土,增強土壤的通風透光性,為助力苗木根系發(fā)育創(chuàng)造充足條件。只是,松土時必須對深度進行充分掌控,即松土深度應當以不低于5 cm且不超過10 cm為宜,否則一旦在該范圍以上,便會對苗木的根系造成損傷,不利于實現預期目標。除草松土環(huán)節(jié)也必須在特定時間段完成,通常“秋末冬初”為最佳,畢竟,該階段楊樹葉片已經處于完全脫落的狀態(tài),此時進行除草松土,有利于充分利用葉片進行養(yǎng)分回流,為楊樹于來年的生長積累更多保證[4]。
2.5.3 修剪和涂白
通過修剪可以讓楊樹苗木獲得更多生長活力,提高生長速度。由此可見,修剪環(huán)節(jié)也是必須予以重視的。至于對楊樹苗木的修剪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開展,例如,想要保證楊樹經過生長后可以達到通直的狀態(tài),可以在不同階段進行修剪,或者在種植前適當修剪萌芽,加快新枝葉的生長速度。也可以在特定時間段進行修剪,以達到相應目的。例如,為了避免楊樹生長期間出現大量水分流失的情況,可以在3月或4月對枝葉進行修剪,具體內容為,除了主干枝葉外,其他部分均修剪至預留的5 cm~10 cm處,既能保證苗木可以快速吸收養(yǎng)分,降低水分蒸發(fā)量,也能為預防秋冬季殘留的病蟲害創(chuàng)造便利條件。涂白也是秋季楊樹種植技術要點中的重要內容,因為涂白能在秋季種植楊樹時發(fā)揮有效作用,例如,苗木于秋季種植后,表面會存在許多寄生蟲卵,這是日后樹木產生病蟲害的主要來源,通過涂白可以有效殺滅這些害蟲,提高成活率?;蛘?,當春天到來時,由于存在早春霜害的問題,可以利用涂白防止凍害和夏季溫度過高引起的灼傷。涂白通常為將特定的白色保護劑涂抹在楊樹表面,涂抹范圍是樹木底部向上約1 m~1.2 m的距離,至于白色保護劑的成分,主要包含水、鹽、生石灰、黏著劑等。
2.5.4 病蟲害防治
在秋季楊樹種植技術要點中,對于病蟲害防治是極其重要的內容,也是極易被忽略的方面,若未能在該方面予以有效控制,同樣會對秋季楊樹種植成活率帶來影響。由此可見,重視病蟲害防治顯得尤為重要。在秋季楊樹種植過程中,最常見的病蟲害為潰瘍病和黑星病。其中,潰瘍病也稱為水皰性潰瘍病,主要發(fā)病區(qū)域為楊樹主干和樹梢兩部分,具體癥狀為,一般情況下,約為1 cm的近圓形水泡病斑會附著在樹木表皮上,病情不斷發(fā)展時,病斑會有褐水流出并在逐漸下陷后,產生持續(xù)自內而外的大范圍壞死,一旦病斑引起的壞死已經蔓延至樹干,樹木上部便會枯死。此類病害具有發(fā)病規(guī)律,也就是發(fā)病初期為3月下旬,發(fā)病盛期為4月中旬—5月上旬,6月上旬則基本停止,待到10月則會復發(fā)且進入病情發(fā)展期。此類疾病主要是由子囊菌亞門的茶藨子葡萄座腔菌引起的。此類病害的防治措施需要從多個方面入手,例如,種植前必須做好實地勘察,因地制宜地選擇適合的品種,也要選擇具備抗病毒能力強的品種,如毛白楊、黑楊派等。另外,要選擇最短的運輸路線,保證移栽周期大幅縮短,而且在運輸過程中必須做好保護措施,避免產生創(chuàng)傷[5]。同時,以藥物防治為主,即秋季種植后,可噴灑70%甲基托布津100倍液、10倍堿液等。黑星病作為常見的楊樹病蟲害之一,多發(fā)生于葉片或新梢,具體發(fā)作癥狀為初期于葉片背面分散出現約為0.3 mm的黑色霉斑,持續(xù)發(fā)展后會在病斑處出現大量黑色霉層,葉片正面對應處也會出現灰色枯死斑。此類病害的發(fā)病規(guī)律主要是先寄生于病落葉或病枝梢上,待春季到來時,會在4、5月進入傳播期,于6月進入發(fā)病期,于7、8月進入病情盛期。黑星病會對楊樹幼苗產生嚴重威脅。具體防治方法為,秋季楊樹種植前,必須合理規(guī)劃、設計楊樹種植密度,保證光照和通風性。種植后,集中收集并銷毀病落葉,清理患病枝梢。發(fā)病時,必須于初期用65%代森鋅500倍液進行噴施。
另外,在秋季楊樹種植過程中,還存在許多能影響成活率的蟲害,也會帶來較多問題,例如,刺蛾、葉蜂、燈蛾等這類專食葉片的害蟲,可以根據不同情況,采取多種方法進行防范和治理。以刺蛾為例,形成的老熟幼蟲通常會在楊樹的枝干處過冬,至第二年5月開始化蛹,6月—7月便會進入成蟲期,于葉片背部進行排卵,8月抵達盛期時,會隨幼蟲齡期的變化大范圍啃食葉片,嚴重時會存在大量葉片被全部吃光的情況,促使樹木的成活率持續(xù)降低。此類蟲害的防治方法比較多樣,例如,可以在秋冬季通過人工的方式對幼蟲進行捕殺,或將存在的蟲繭進行及時收集并燒毀,也可以利用螳螂等天敵達到生物防治的目的。在幼蟲期,可以用20%米滿懸浮劑2 000倍液進行噴施;在成蟲期,可以利用燈光誘殺。另外,對于能對樹干造成傷害的蟲害也需要進行及時防治,例如,天牛、吉丁蟲等。這些蟲類的幼蟲會不斷蛀食楊樹枝干,導致樹木生長緩慢,甚至枯死。為此,可以在進行秋季楊樹種植前進行嚴格的木材檢疫措施,避免楊樹攜帶此類病害,或在這些蟲類進入成蟲期時,將藥液浸泡后的枝葉作為誘餌進行消殺。
由于秋季楊樹種植的成活率要高于春季,更能滿足實際需求,所以,必須提高對秋季楊樹種植技術要點的重視,并對選地與整地、品種選擇、種植時間、苗木種植、種植管理等內容進行深入分析,便于真正將秋季楊樹種植技術充分應用于實際中,從而達到在進一步提升楊樹種植量這一目的的同時,提升楊樹的生態(tài)效益和社會效益。
[1]馮志剛,張海賓.秋季楊樹種植技術[J].吉林農業(yè),2018(17):94.
[2]鄒兆輝.楊樹種植及管理技術要點[J].新農業(yè),2021(15):42-43.
[3]李建兵,張澤勇,鄧卓亞.秋季楊樹種植技術[J].現代農村科技,2018(1):37-38.
[4]仝海國.楊樹種植技術及在林業(yè)生產中的推廣應用[J].新農業(yè),2018(15):24.
[5]方秋陽.關于楊樹種植技術及其病蟲害防治[J].經濟技術協(xié)作信息,2020(23):95.
10.3969/j.issn.2095-1205.2022.01.32
S792.11
A
2095-1205(2022)01-9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