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德洲
2022 年高考語文全國卷共有4 套,分別是新課標Ⅰ卷和Ⅱ卷,還有甲卷、乙卷,四套試卷結構迥異,內容不同,涵蓋了語文基本知識點,體現(xiàn)了高考語文命題的變化,如文言文第11 題,按照慣例是文化常識題,但甲卷和乙卷卻考了文言實詞。又如新課標Ⅰ卷,題型結構出現(xiàn)了很大變化,減少了兩道選擇題,多了兩道主觀題,成語題變成了主觀題,病句第一次沒有在高考試卷中出現(xiàn)。但在這個變化中仍然隱含著一個不變,那就是命題以高考評價為根本遵循,在試卷中體現(xiàn)對“一核”“四層”“四翼”的考查,考查的載體是情境,這個情境載體在試卷中體現(xiàn)最明顯的就是“結合材料”要求,無論是主觀題的設問,還是作文的要求,“結合材料”成了最主要的標配,很多題都有“結合材料”及與其相近的表述方式,這既是對高考語文命題情境性要求的回應,又是高考閱卷可評性要求的客觀體現(xiàn)。
在幾套高考試卷中,“結合材料”有明顯和暗顯兩種方式。明顯指題目中具體出現(xiàn)了“結合材料”幾個字,暗顯則指題目中雖然沒有出現(xiàn)“結合材料”這幾個字,但是其指向卻是材料本身。
“明顯”最顯著的就是作文。四道作文題均有“結合材料”這四個字,它們往往出現(xiàn)在作文題目中的任務段,如Ⅰ卷任務段是“請結合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悟與思考”,Ⅱ卷是“請結合以上材料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認識與思考”,乙卷是“請結合以上材料,以‘跨越,再跨越’為主題寫一篇文章,體現(xiàn)你的感受與思考”,甲卷雖然沒有出現(xiàn)這幾個字,但是依然有結合材料的隱含意思,其對材料《紅樓夢》命名的解讀,就有此意思,解讀第一句就是“以上材料中,眾人……給人以啟示,引發(fā)深入思考”,雖然后面是結合個人經驗,但是這個書寫基礎離不開對“以上材料”的啟示,這正是要結合材料的含意。
在其他主觀題設問中,也有明顯“結合材料”的,這在新課標Ⅰ卷中最為顯著。如該卷第4 題“請結合材料一對這一現(xiàn)象加以分析”,第5 題“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第8 題“請結合文中相關部分簡要分析”,第20 題“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其表達效果”。又如甲卷第6 題,“請根據(jù)材料進行概括”,第8 題“請結合文本一簡要分析”,也可視為是“結合材料”的明顯。暗顯“結合材料”的則更多了。如新課標Ⅰ卷文言文第14 題,“孟嘗君前往趙國、燕國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說策略有什么不同”,如果不結合原文材料,是難以解答的,又如詩歌的主觀題,幾套試卷也不再是從手法入手,而是要結合詩歌內容,比如新高考Ⅰ卷第16 題設問為“詞中談到哪些做人的道理”,乙卷第14 題設問為“詩人排遣離愁的方法有所不同”,倘若離開了詩歌文本本身,而單純用手法去套,斷然得不出精準的答案。
設問要求結合材料,作答需要從材料中來到材料中去,也就是如有論者所說的“因文設題”、“題由文生”,“不是先帶著考點走進文本,而是由內而外,真正由文本生發(fā)而出,發(fā)掘文本的個性特征,然后再回扣知識,并以此為抓手來命制試題?!盵1]這種命題方式、設問特點和回答要求在今后一段時間會越發(fā)顯著,因為這是高考評價體系的體現(xiàn)。
結合材料的命題指向主要是基于高考評價體系下的情境性要求,同時也是基于閱卷的可評性要求。
高考評價體系除了回答“為什么考”“考什么”“怎么考”等核心問題外,還指出,以情境為考查載體,通過設置問題情境,考查學生認識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 年版2020 年修訂)》也明確要求:“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讓學生在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學習任務,以呈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多樣化表現(xiàn)?!痹诟呖荚u價體系中,情境既指具體的生活實踐情境,也含學習探索情境,這些在試題中均有體現(xiàn),比如語言文字運用的兩道題,特別是第二道題,比如Ⅰ卷的減肥話題、甲卷的槐花話題,均關注日常生活。但具體到高考試卷中,問題情境“通過文字與符號描述的方式即紙筆形式進行建構的,而情境活動也同樣是通過文字與符號的形式進行的”[2]。
具體到語文試卷而言,情境包括文本情境和設問情境,試卷通過“結合材料”的指向,將設問與文本鏈接起來,考查學生針對具體文本情境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從這個角度來說,對文本本身的理解就是最基礎的,在此基礎上對文本內容進行評價和綜合運用。如論述文或者信息類文本,就是看看能否準確把握文本中的關鍵信息、核心觀點、材料與觀點之間的關系、如何評價材料的觀點、能否對材料中的觀點進行遷移運用[3]。新課標Ⅰ卷第4、5 兩道主觀題均關涉利用材料中的觀點分析和解決具體生活情境中的問題,如果不能準確理解文本,不能提煉文本的觀點和核心信息,這兩道題是無法作答的。文學類文本也是基于讀懂文本,新課標Ⅰ卷第8 題,如果沒有梳理伍子胥乘舟江上的心情變化,則是不能回答出這個點的關鍵部分。又如詩歌鑒賞,如果讀不懂詩歌,那么也無法解決王勃送別詩排遣離愁方法的不同(全國乙卷),無法比較兩首寫畫眉的詩歌中畫眉鳥所起作用的不同。同理,如果沒有全面梳理把握作文材料,可能很多人都會因為沒有讀過《紅樓夢》而覺得作文無從下手(甲卷),也會因為沒有下過圍棋而覺得寫作無話可說(新課標Ⅰ卷)。這種關聯(lián)具體文本情境的方式體現(xiàn)的是對閱讀這個關鍵能力的考查,如果讀不懂文本,不能全面把握閱讀材料,那么就無法正確回答設問。這就排除了對知識點單純的考查,而是直指核心,避免了答題的套路化,在基礎性之上,也考查了綜合性、應用性和創(chuàng)新性。
除了文本情境之外,通過“結合材料”的指向將文本情境與復雜情境活動鏈接起來。高考評價體系中,復雜情境活動主要取自“國際政治經濟、黨和國家政策改革、社會發(fā)展、歷史事實、科技前沿等方面”,除了文本內容取自這方面之外,如新課標Ⅰ卷論述文關注中國人文社科的發(fā)展,甲卷非連續(xù)性文本選擇關于雜交水稻的內容,更是在設問上通過“結合材料”引出話題的方式,與考生實際生活情境相聯(lián)系,既考查了學生面對復雜情境活動的理解分析能力,又考查了學生的遷移能力,體現(xiàn)了綜合性、應用性、創(chuàng)新性。這在新課標Ⅰ卷中表現(xiàn)得尤為突出。如第4 題,需要考生結合材料一中的觀點分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這一中國傳統(tǒng)智慧如何成為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人際關系和國際關系的黃金準則,第5 題則是結合材料的觀點分析如何推動中國古典詩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要求考生既要讀懂材料的觀點,又要學會如何利用材料觀點分析現(xiàn)實問題,是典型的復雜情境活動,學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解決問題能力的高低便可體現(xiàn)出來。又如該卷詩歌鑒賞第16 題,問題指向更加明確,即詞中可以學習到哪些做人的道理,與學生實際相聯(lián)系,又沒有脫離具體的文本情境,給學生提供了思考的路徑,不需也不能泛泛而談??忌庾x文本的能力、解決現(xiàn)實的能力就這樣通過語言文字的形式得到了展現(xiàn)。
作文更是將文本情境與現(xiàn)實情境鏈接起來。新課標Ⅰ卷,所涉話題圍棋屬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其間蘊含的智慧更是對我們當今的學習有指導意義,考生需要結合圍棋三手來牽引至自己的學習生活。新課標Ⅱ卷是讓學生結合奮發(fā)有為人物關于事業(yè)的觀點,讓學生談談對“選擇·創(chuàng)造·未來”的思考,也是從文本遷移到考生實際。甲卷通過對《紅樓夢》中取名的解讀,引導學生思考現(xiàn)實生活中不同領域的創(chuàng)造創(chuàng)新方式。乙卷結合雙奧之城體現(xiàn)的國家民族之發(fā)展,引導學生通過體育思考自己所處的國家以及國家發(fā)展與個人發(fā)展之關系。這些作文題給了學生思考的起點,將文本情境與學生的現(xiàn)實情境相聯(lián)系,能夠讓學生有話說。
可評性要求是指閱卷的可操作性。閱卷關系到高考評價的落地,是高考評價體系外顯的窗口,同時更關涉廣大考生的切身利益,是高考公平公正的支撐。但考查與評閱之間卻存在一個矛盾,即主觀題考查性強與評分隨意風險大之間的矛盾。從考試本身目的來說,主觀題確實能綜合考量學生的能力,連課程標準都要求“多設置主觀性、開放性的題目”,但是主觀題的閱卷,主觀性也大,增加了閱卷的隨意性,如果沒有可操作的標準,可執(zhí)行的指向,難保打分因個人好惡而有失偏頗。尤其今年新課標卷增加了主觀題的數(shù)量,主觀題分值比重進一步加大,能否絕對排除閱卷老師的個人喜好甚至是情緒,關系到高考公平公正與否。因此,需要一把尺子量到底的統(tǒng)一標準,讓閱卷更有可操作性就顯得尤為重要。這就是閱卷的可評性要求,既要讓評價體系得以落實,又要讓閱卷本身經得起評價。
結合材料的設問方式讓評分標準更聚焦更有指向性,讓閱卷的可操作性或者說可評性變得具體,讓主觀題的評閱盡量減少主觀性。結合材料一方面需要結合文本內容,比如論述類文本,需要抓住文本中的主要觀點,學會評析觀點,運用觀點解釋其他社會現(xiàn)象,如果沒有抓住文本的主要觀點,就會有失分甚至不得分的危險,新課標Ⅰ卷第四題,如果不能把文本中“把跨越時空、超越國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等句子中的關鍵詞抓住,很難得到分。又如文學類文本,文本中的人物形象、人物心情是具體在文本中的,如果不能結合人物本身分析,而是用手法去套,則也不可能得到滿分。材料中的觀點、文本中的形象等因素,是客觀存在的,這就是可操作的標準。如果考生沒有答出或者沒答對區(qū)域,只能說明其對文本的理解分析不強。
結合材料更給了作文評分可操作的標準。作文分值大,主觀性更強,連雙評之間的誤差都控制在5 到6 分,已經等于一個大題的分數(shù)了,而每個人對一篇文章是否好有不同的感受,有時會相差很大,每個老師對一篇差文章到底差到什么程度也是有歧見的,不可能所有差的文章都給同一極低分。在作文中,結合材料是任務指令之一,和啟示感受一樣在寫作中占據(jù)很大比重。如果文章不能充分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含意,不能了解材料的寫作指向,那就是寫作中的硬傷,即使再文采斐然,也不會得到高分。結合材料實際上給了考生明確的指令,不能脫離材料,不能脫離材料中的解釋。相反,如果結合了材料,準確理解了材料的內容和含意,并且在行文中得到體現(xiàn),那無疑是準確理解了該作文題,即使文采不好,分數(shù)也不會低到意想不到的程度。這一指示也給了閱卷老師可操作性的標準,閱卷老師更好打分,那種針對某篇文章要么是滿分要么是零分的兩極分化評價,也就不存在了。從這個層面來講,作文是對考生閱讀和表達兩個關鍵能力的綜合考查。
高考試卷的這一變化引導著教學,至少引導著高三備考。在教學或者備考中,答題模板、知識要點固然重要,因為這是我們理解文本的角度,但是如果過分依賴,僅僅把知識點和模板套路當作教學或備考的全部,學生勢必會在高考中吃虧。從高一開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技能,引導學生利用閱讀技能進入各類型的文本,讀懂各類型文本,就顯得尤其重要。在高三備考中,引導學生學會深入理解材料,注意“結合材料”的強大作用,才是需要注意的維度。
結合材料,分解開來,就是要結合材料的內容和含意。材料的內容是文本本身論述對象,而含意則是作者透過論述對象傳遞出來的意思。論述類文本,要學會理解分析文本的關鍵概念、核心觀點、次要觀點,這既是材料的內容更是材料的含意。文學類文本要學會理解分析小說、散文等不同文體的表達要素,能夠挖掘作者通過人物、情節(jié)、情感等傳遞出來的對人和世界的看法。結合材料在作文中作用更為明顯,也更具有行文的操作性,能夠起到審題立意的核心作用,下面結合這幾道作文題具體分析。
作文中,材料的內容即論述的對象,材料的含意即出題者對論述對象的看法或觀點,結合材料就是以出題者對論述對象的看法為基本立意,對材料論述對象進行闡釋分析,即對象是如何體現(xiàn)出題者看法的。當然,全文只寫材料肯定不行,作文題的任務段中還有“感悟和啟示”的指令,即挖掘材料的類比意、擴展意或抽象道理。換言之,在材料作文中,材料內容和含意往往是分開的,考生更好辨認。這在今年的全國卷作文體現(xiàn)明顯。這幾道題材料的內容和含意都有明顯的邊界,屬于“論述對象+觀點”的類型,這也更具有寫作與閱卷的操作性。新課標Ⅰ卷和甲卷雖然一則寫圍棋三手,一則談《紅樓夢》中的命名不同,但那只是材料的內容,即論述的對象,而出題者對它們的看法才是寫作的核心立意,即材料的含意。關于本手和妙手的關系,是新課標Ⅰ卷的材料含意,行文中需要分析論述對象——圍棋的本手妙手關系。直接移用、借鑒化用、根據(jù)情境獨創(chuàng),是全國甲卷的含意,需要結合該含意分析《紅樓夢》中幾種命名方式。全國乙卷關于雙奧之城和體育是內容,是分析對象,而后面關于從體育窺探到的國家跨越及國家與個人之間關系才是含意,是立意核心。新課標Ⅱ卷中,各行各業(yè)奮發(fā)有為的人物是對象,而他們對干事業(yè)的看法及引導語中對“選擇·創(chuàng)造·未來”才是作文要寫的核心,但是行文中,這兩者都不能脫離。
雖然之前的高考試卷主觀題及作文題中出現(xiàn)了“結合材料”,但在今年的全國卷中表現(xiàn)得更為明顯,對于字字推敲的高考卷而言,這四個字絕非可有可無,相反,這四個字起著非常重要的支架作用。這四個字包含了對高考評價體系的運用,也更符合高考閱卷標準的制定與操作。所以,在實際教學和備考中,如何進入文本材料這一具體情境,如何借材料的內容和含意去挖掘材料,是我們需要不斷思考并更好踐行的。
戰(zhàn)略維度,把握大局大勢辦教育。當今世界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yè)變革正重構全球創(chuàng)新版圖、重塑世界發(fā)展格局。從國內形勢看,人民群眾向往更高層次、更高質量的美好生活。教育作為“管長遠、管根本”的基礎工程,必須察大勢、識大局,積極順應時代潮流、緊扣時代脈搏,在大局大勢中謀劃并推動教育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
一是認清新形勢。從國際看,世界教育正發(fā)生革命性變化,公平而有質量成為各國教育的共同追求,教育與經濟社會發(fā)展的結合更為緊密,終身化、個性化學習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教育模式、樣態(tài)、方式正發(fā)生深刻變革等。從國內看,城鎮(zhèn)化水平的提高,生育政策的調整,人口老齡化進程的加快,讓教育體系、規(guī)模、結構和布局等面臨深刻挑戰(zhàn)。教育需立足新發(fā)展階段,主動面向國家重大戰(zhàn)略需求,深入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fā)展格局。
二是領悟新要求。到2035 年,我國教育發(fā)展的目標包括:普及有質量的學前教育、實現(xiàn)優(yōu)質均衡的義務教育、全面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顯著提升職業(yè)教育服務能力、明顯提升高等教育競爭力等。針對新時代提出的新任務和新要求,教育必須牢記“國之大者”,始終面向經濟社會發(fā)展主戰(zhàn)場,始終面向廣大人民群眾新期盼,始終面向世界科技競爭最前沿,為建成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筑牢人才基礎。
三是激發(fā)新動力。當前,無論是教育結構還是育人質量,無論是教學方式方法還是教育體制機制,相對于經濟社會發(fā)展對人才的巨大需求,相對于人民群眾對美好教育的期盼,仍有較大的差距;教育資源的配置還不盡合理、更高水平更高質量的教育普及任務還較為艱巨等。要不斷深化教育綜合改革,以創(chuàng)新激發(fā)和釋放教育活力,培養(yǎng)更多服務于創(chuàng)新型國家建設的創(chuàng)新型人才。
價值維度,站穩(wěn)人民立場辦教育。教育作為民生之基,始終是人民心中的“關切題”。教育到底辦得怎么樣,要用人民的獲得感來衡量;教育還存在哪些短板,要用人民的幸福感來判斷;教育事業(yè)成就的大小,要用人民的滿意度來檢驗。教育貫徹新發(fā)展理念,就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價值取向,讓廣大人民群眾共享教育改革發(fā)展成果。
——劉靜,《中國教育報》2022 年09 月20 日04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