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旭
(大連市急救中心 , 遼寧 大連 116021)
高空墜落傷是指人們日常作業(yè)、工作中,不甚從高處墜傷,此時人體會受到高速沖擊力,令組織、器官遭受到一定程度破壞從而引起損傷。高空墜落傷除了對器官造成損傷外,還會令患者出現(xiàn)休克、面色蒼白、呼吸窘迫等癥狀表現(xiàn),且還易發(fā)生腹腔內臟組織器官、胸廣泛損傷,若搶救足夠準確、及時,可有效抑制病情惡化,減輕患者痛苦[1-2]。為此,為進一步分析在高處墜落傷患者中應用院前急救護理的臨床效果,給予2組患者不同護理方式,內容報告如下。
1 一般資料:本次共納入為我急救中心收治的78例高處墜落傷患者,病例起始時間為2017年1月-2019年3月,按照護理方法分2組,院前急救護理為觀察組39例,本組中男女比例為(22:17),最大年齡71歲,最小年齡34歲,平均年齡在(52.5±8.0)歲,損傷部位:顱腦損傷15例、腹部損傷10例、脊椎損傷5例、胸部損傷4例、骨折5例;常規(guī)護理為對照組39例,本組中男女比例為(23:16),最大年齡72歲,最小年齡35歲,平均年齡在(53.5±8.5)歲,損傷部位:顱腦損傷16例、腹部損傷8例、脊椎損傷5例、胸部損傷5例、骨折5例。2組患者從年齡、性別等臨床資料對比,差異無顯著性(P>0.05)。
2 方法:對照組給予常規(guī)護理措施。即結合患者病癥給予止血、降低顱內壓、建立靜脈通道、抗感染等處理。觀察組給予院前優(yōu)質急救護理。(1)接診:對于每天接診病癥類型復雜,不論是嚴重多發(fā)性外傷患者還是其他類型患者,接診都應迅速,直擊首要問題,例如:損傷人數(shù)、聯(lián)系電話、位置等,以便醫(yī)務人員可在最短時間內趕往患者位置。到達指定位置之后,迅速查驗患者病癥,做基礎處理,防止患者傷情進一步惡化。(2)實施急救:在實施急救的過程中,如是心臟驟停的患者,先將患者放置于平整地面或背部墊入硬板,取去枕仰臥位,雙手交叉重疊,掌根緊貼患者胸骨中、下1/3交界處在胸骨中線與兩乳頭連線的相交處,兩肘關節(jié)伸直,雙臂垂直利用上身重量向下進行按壓,按壓深度達到5-6cm,頻率維持在100-120次/min,同時進行心電監(jiān)護。若患者是因心室顫動引發(fā),就行直流電非同步除顫,藥物除顫與電除顫進行同時交替使用,將心臟復蘇成功率提高。患者可能出現(xiàn)氣道梗阻,護理人員應先保持呼吸道通暢,護理人員應對患者口腔、鼻腔內的分泌物、嘔吐物及時清理,并進行人工通氣,同時做氣管插管準備。(3)患者轉運:轉運途中要保持患者呼吸道通暢,隨時觀察患者神志、瞳孔、溫濕度的變化,密切監(jiān)測患者心率、血壓、血氧飽和度等各項生命體征并做好記錄。
3 觀察指標:觀察記錄2組救治時間。通過電話回訪問詢患者或家屬的滿意程度。
4 統(tǒng)計學分析:分組數(shù)據(jù)輸入SPSS20.0統(tǒng)計學軟件,救治時間以t分析,α=0.05為分界值,低于則表示有統(tǒng)計學意義。
5 結果:(1)觀察組中院前急救時間為(18.78±2.14)分鐘;對照組院前急救時間為(26.11±4.01)分鐘,觀察組救治時間經(jīng)統(tǒng)計分析提示具有優(yōu)越性(P<0.05)。(2)通過電話回訪,觀察組的滿意率為36例(92.3%),對照組的滿意率為32例(82.05%),觀察組滿意率明顯高于對照組,具有差異(P<0.05)。
高空墜落傷患者當出現(xiàn)顱腦外傷及胸腹內臟器官破裂出血,會一定程度上提高死亡率,且若出現(xiàn)頭部著地等創(chuàng)傷,更會引發(fā)更為嚴重的不良后果,因此對于高空墜落傷患者而言,醫(yī)護人員需迅速及時采取有效搶救措施,為患者贏取寶貴黃金10分鐘,是增加搶救成功率、減少傷殘率的重要保障。除此外,高空墜落傷受到高速沖擊,人體組織器官會受到一定程度的損害,部分患者還易出現(xiàn)急危重癥狀,且還有部分患者早期出現(xiàn)并不危重但潛在的急危重癥,因此需護理人員全面貫徹整體對患者癥狀進行評估,對其病情變化嚴密觀察。
院前優(yōu)質急救護理是在接到患者急救求助時,會快速對患者情況進行簡單詢問,以便醫(yī)務人員可準確找到患者位置,爭取搶救時間。搶救過程中,針對患者不同癥狀,整體判斷,針對性做好各項急救措施,進一步提高患者生存率。結合本次研究數(shù)據(jù),給予院前急救的觀察組,結果顯示,觀察組救治時間短于對照組,且滿意率高于對照組。
綜上,在高空墜落傷患者中應用院前優(yōu)質急救護理,可有效幫助患者獲取寶貴時間,提高滿意率,為預后、后期治療打下良好基礎,值得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