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殿全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造成冠心病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應當盡快開通患者梗死的動脈,讓冠狀動脈血流灌注,可以較好的拯救瀕死的心肌,減少心肌梗死的范圍。及時進行再灌注可以改善患者的預后,降低死亡率和再梗死率,其中采用直接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臨床治療效果顯著[1]。多數(shù)AMI 患者處于高凝、高血栓負荷的狀態(tài),聯(lián)合使用抗凝、抗血小板藥物進行治療可以確?;颊咴谘荛_通之后血流仍然保持通暢,避免直接PCI 后出現(xiàn)的血栓脫落以及血栓形成等。替羅非班作為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受體拮抗劑,被大量的應用在直接PCI 中,可較好的阻斷纖維蛋白原,避免出現(xiàn)血栓,與此同時也增加了出血和血小板減少等情況[2-4]。對此,本院將33 例急性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cute 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ASTEMI)患者采用經橈動脈入徑直接PCI 聯(lián)合替羅非班治療,取得顯著療效,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8 年6 月~2020 年5 月本院診療的66 例ASTEMI 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A 組和B 組,每組33 例。A 組患者年齡54~73 歲,平均年齡(63.00±4.00)歲。B 組患者年齡55~74 歲,平均年齡(63.35±4.44)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本院倫理委員會批準研究。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2.1 納入標準 患者均確診為ASTEMI,符合診斷標準,發(fā)病時間在12 h 內;患者臨床資料完整;患者及家屬知情研究,并簽署同意書。
1.2.2 排除標準 心功能為Ⅳ級;血流動力學不穩(wěn)定;合并肝腎功能不齊全等。
1.3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替羅非班(Correvio Australia Pty Ltd,注冊證號H20150589)治療,依據患者有無出現(xiàn)血栓進行用藥,對于存在血栓的患者采用冠狀動脈內用藥,對于沒有明顯血栓的患者靜脈用藥,初次使用劑量為10 μg/kg,靜脈推注,推注時間3 min,之后靜脈泵注用藥,泵注36 h,速度控制為0.15 μg/(kg·min)。手術前讓患者嚼服300 mg 的阿司匹林腸溶片(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13013),口服600 mg 的氯吡格雷(吉林省博大偉業(yè)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667)。
B 組患者實施經橈動脈入徑直接PCI,選擇搏動強度較高的手臂進行穿刺,并且將手臂放在臂托上,將手腕部墊起,采用利多卡因(神威藥業(yè)集團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3021490)對需穿刺位置開展局部麻醉,刺入橈動脈,置入超滑導絲,并將穿刺針拔出,置入橈動脈鞘管,依據患者的實際情況進行用藥,選擇適宜的引導管進行PCI。A 組患者進行經股動脈入路PCI 手術,選擇患者的右側股動脈穿刺,其麻醉、穿刺、治療方式和B 組一樣。術后兩組患者均服用阿司匹林,100 mg/次,1 次/d;氯呲格雷,75 mg/次,頓服。均需連續(xù)用藥1 年以上。
1.4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PCI成功率、術后TIMI 血流分級(0、1、2、3 級)、心血管不良事件(死亡、再發(fā)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腦卒中)發(fā)生率。
1.5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26.0 統(tǒng)計學軟件對研究數(shù)據進行統(tǒng)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shù)±標準差()表示,采用t 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等級計數(shù)資料采用秩和檢驗。P<0.05 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PCI 成功率、術后TIMI 血流分級比較 B 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PCI 成功率分別為96.97%、100.00%,均高于A 組的75.76%、72.7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 組患者術后TIMI 血流分級優(yōu)于A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PCI 成功率、術后TIMI 血流分級比較[n(%)]
2.2 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 B 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12.12%,低于A 組的36.3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比較[n(%)]
AMI 是患者的冠狀動脈出現(xiàn)急性且持續(xù)性缺血缺氧等造成的心肌壞死,會有持續(xù)且劇烈的胸骨后疼痛,休息以及服用硝酸甘油都無法緩解,對生命安全造成威脅。根據患者的心電圖ST 段表現(xiàn)可以分成ASTEMI以及急性非ST 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應當盡快將梗死的動脈開通,確保冠狀動脈的血流灌注有明顯恢復,拯救瀕臨死亡的心肌,縮減心肌梗死的范圍。臨床上通常會采用PCI 進行治療,該手術分為經股動脈入徑以及經橈動脈入徑。以往采用經股動脈入徑聯(lián)合替羅非班治療,會增加患者的出血幾率,延長住院時間,預后效果較差,患者的抵觸情緒較大[5,6]。
近些年隨著經橈動脈介入專用器械的成熟,該項技術已不僅用在治療簡單的冠狀動脈病變,對于高容量心臟介入中心可以熟練掌控該項技術的操作者,可以選擇經橈動脈入徑對ASTEMI 進行治療。有研究結果證實[7,8],對于ASTEMI 患者進行PCI 的同時聯(lián)合替羅非班治療,能夠改善患者的冠狀動脈血流以及心肌再灌注,避免術后復發(fā)。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患者一次穿刺成功率、PCI 成功率分別為96.97%、100.00%,均高于A 組的75.76%、72.73%,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B 組患者術后TIMI 血流分級優(yōu)于A 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結果證實,采用經橈動脈入徑直接PCI 對于患者的病情改善更為理想,強化抗凝、抗血小板藥物治療,可以避免患者出現(xiàn)缺血事件[9]。
相關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10,11],進行PCI 治療的患者,使用肝素加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受體拮抗劑可降低患者的出血率和死亡率,且不會增加患者出現(xiàn)心血管事件。本研究結果顯示:B 組患者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為12.12%,低于A 組的36.36%,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證實,和采用經股動脈入徑的患者對比,采用經橈動脈入徑直接PCI,術后患者的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更低。血小板膜糖蛋白Ⅱb/Ⅲa 受體拮抗劑可以起到抗血小板的效果,可以減少血栓的負荷以及遠端微循環(huán)栓的產生,進而就減少了術后出現(xiàn)的心血管不良事件,更有利于患者恢復健康,預后效果更為理想,日后患者的生活能力更高。反觀經股動脈入徑手術因為對股動脈解剖的位置較深,且靠近股神經、股靜脈,很容易損傷神經、血管,會出現(xiàn)較多的不良事件[12,13]。
綜上所述,經橈動脈入徑直接經PCI 聯(lián)合替羅非班治療ASTEMI 的臨床效果顯著,可有效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發(fā)生率,促進患者康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