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亞旺
2016年6月至10月,《湛江晚報》的《文化·人物》版開辟《女文化人風采》專欄,主要報道一批湛江本地女性文化人的故事,她們當中有作家、詩人、書法家(篆刻家)、版畫家等,筆者不但負責組稿、編輯,還撰寫了6篇人物專訪。下面,筆者就采訪1位書法家和3位版畫家的經(jīng)歷,談?wù)勔恍┬牡皿w會。
人物專訪《“女書協(xié)是我們溫馨的家”》(載于2016年6月18日《湛江晚報》),寫的是湛江市女書法家協(xié)會主席龐春燕的故事。她為人低調(diào),筆者還未開始提問,她就一臉認真地向筆者和攝影記者交了底:“記者同志,不要寫我個人,要多寫我們協(xié)會?!辈粚憘€人?筆者此行的任務(wù)是寫人物專訪的,總不能空手而歸呀!于是,筆者來個“順水推舟”,跟她說:“好的,多寫集體,少說個人”。于是她放松了“戒備”心理,高興地說起湛江市女書法家協(xié)會從創(chuàng)辦到成立的故事。接著,筆者請她現(xiàn)場揮毫潑墨,“露一手”給我們看。攝影記者在旁“咔嚓咔嚓”抓拍,筆者則一邊看龐春燕寫字,一邊快速思考,尋找她作品的特點。當她寫好一幅隸書《紫氣東來》,筆者正贊她寫得沉實遒勁、古樸厚重,問可否見報時,她卻說,“這幅感覺不是很好,我找另一幅給你?!闭f完,她鉆到桌子下,打開一個“八寶箱”,先是拿出一幅隸書《上善若水》,后又拿出一幅她自認為更好的隸書《寸草春暉》來展示。筆者這下找到話題啦!
“龐老師,看您的作品,有不少是寫大字的,很有骨力,里面是否有一段故事?”
“哈哈,還真的給你說中了?!?/p>
龐春燕打開了話匣子,說起1974年到1976年,她在隨農(nóng)村路線教育工作隊下基層工作期間,經(jīng)常要寫標語和橫額,有時寫的單字直徑有一個簸箕那么大,不知不覺間竟練就了不小的腕力,而且領(lǐng)悟到字體布局的要領(lǐng)。她還提到,在那兩年時間里,她還經(jīng)常負責刻蠟板印宣傳資料,這對練好楷書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chǔ)。于是我接過話題,開始“順藤摸瓜”:
“剛才您提到刻蠟板,那可是要耗費很大精力的事呀!跟寫楷書異曲同工?!?/p>
“是的,要很有耐心才行?!?/p>
龐春燕在答話的同時,捧出一套精美的小楷作品,向我們展示。她說,2015年初,自己不慎扭傷了腳,起初她的心情比較苦悶,但過兩天后,她決定利用養(yǎng)傷時間寫小楷。在半個月的時間里,腳傷基本痊愈,而她則有了不小的收獲:用小楷抄寫了一套23頁3000多字的《金剛經(jīng)》。嘿,又有“料”到!
為了繼續(xù)“挖料”,我看了龐春燕的簡介,簡介中提到她“在湛江市文聯(lián)工作期間,曾接觸沈鵬、沈定庵、沈鴻根、秦咢生、麥華三等老一輩書法名家,并得到他們的悉心指點”,于是筆者問她,接觸這些名家后,除了在書法藝術(shù)上得到指導外,還有什么意外的收獲?“主要是他們對書法藝術(shù)一絲不茍的態(tài)度?!苯又?,她向筆者講述了一件令她印象特別深刻的事。
看,采訪對象本來是不想談她的個人經(jīng)歷的,但由于筆者“拋磚引玉”時機得當,采訪對象的話匣子就自然而然打開了。采訪行事低調(diào)、不好張揚的人物,記者必須做到注意傾聽、細心觀察,不斷制造話題,才能順利完成采訪任務(wù)。只要“磚”拋得好,就能引出“玉”來(引出一些精彩的故事情節(jié)或金句妙語)。
筆者專訪湛江市80后女版畫家楊錦珍的報道《用心刻出生活的味道》(載于2016年7月2日《湛江晚報》),是一篇體驗式報道。2016年6月28日,筆者和攝影記者一起去采訪楊錦珍。她是一位“實干家”,講理論不多,加上筆者是第一次采訪版畫創(chuàng)作,于是決定進行“體驗式”采訪。一見面,我就開門見山表明來意:“楊老師,這次采訪我提問不多,主要看你刻版畫?!彼宦牐芨吲d,“太好了!我最怕提問,因為我沒有什么故事好講的?!比缓?,筆者請她開始演示刻版畫。
“楊老師,這活兒很費眼力的,如果刻錯了,可以‘亡羊補牢’嗎?”趁楊錦珍小憩的片刻,記者問道。
“可以,不過很麻煩的,要鋸一小塊木板來補上,刻的時候盡量集中精力吧!”
“讓我體驗一下抓刻刀的感覺,好嗎?”“好的?!睏铄\珍拿來一塊練習板,記者雙手扶著刻刀,用力往前推。哦,還真有學問:刀口跟木板之間的角度越大,刻痕就越深,但費力,反之則刻痕淺、省力。而楊錦珍是單手操作,手法純熟,不愧是版畫家的好身手。
“楊老師,現(xiàn)在我知道版畫的底版是怎樣刻出來的了,請問又是怎樣印出來的?”
“底版刻好后,將油墨擠在一塊瓷磚上,接著用滾筒蘸上油墨在瓷磚上來回滾動,然后在刻好的底版上不停地滾?!睏铄\珍從抽屜里取出一個滾筒,隨即示范起來。
“滾的時候有什么技巧?”
“滾油墨要又薄又勻,印出來的版畫才線條清晰,黑白分明?!?/p>
“哦。那印的時候也很講究技巧吧?”
“對。印的時候要將畫紙平鋪在滾上油墨的底版上,然后拿一個鵝卵石,不停地在紙背上磨,直到油墨充分印在紙面。如果油墨不足,還需補充。最后,輕輕地將畫紙揭開,一幅版畫就大功告成了?!?/p>
“套色木刻是否比黑白木刻更復雜?”
“是的。像這幅套色木刻《大海——我們的歸宿》,要刻3個底版,然后印3次,而且每次印的時候要邊角對齊,才能套色準確,不走位?!?/p>
上述是筆者和采訪對象的對話,問得自然巧妙、水到渠成,答得自然清晰明了、絲絲入扣。體驗式采訪的關(guān)鍵,就是記者要將自己沉浸在采訪現(xiàn)場,與采訪對象產(chǎn)生良好互動,并適時提問,像一個向?qū)б粯樱I(lǐng)采訪對象向著自己的采訪意圖靠攏,從而實現(xiàn)采訪目的。上述對話描寫,不用描寫刻、印版畫的全過程,而是將版畫創(chuàng)作的一些關(guān)鍵節(jié)點用對話的形式展示出來。這樣的好處是避免冗長累贅,行文活潑靈動,且令人有身臨其境的現(xiàn)場感。
《童真看世界民俗塑畫魂》(載于2016年7月16日《湛江晚報》)是筆者采訪女版畫家丁華波的人物專訪。采訪這位版畫家,我提問的方法是,從談作品特色入手,輕松引出話題,再逐漸深入采訪。丁華波的作品充滿童趣、善用民俗元素,于是筆者和她展開對話:
“丁老師,看了您的作品,我覺得有兩個特色:一是線條較粗,有點‘濃眉大眼’的感覺,二是充滿童趣。”
“詹記者,你說的在行。我的版畫追求線條拙樸、野性,突出平面裝飾,融入民俗元素。畫面整體確實充滿喜感和童趣?!?/p>
由于筆者看出了采訪對象作品的主要特色,一下子找到了“共同語言”,為采訪開了個好頭。于是筆者乘勢而上,繼續(xù)發(fā)問:
“《會飛的魚》,主體部分是一條‘大魚’。這是一條象征性的魚,魚身上有菠蘿、劍麻、輪船、龍門吊、海鷗,還有蝦、蟹、小魚?!篝~’周邊還有不少小魚、小鳥。這幅畫的象征意義是什么?”
“象征湛江的騰飛?!?/p>
“紅土精靈(石狗)系列應(yīng)是應(yīng)用民俗元素的代表作吧?”
“是的。為了創(chuàng)作該系列,我專門到雷州、遂溪等地采風。細細觀察每一只石狗的形狀和神態(tài),并聽當?shù)卮迕裰v述有關(guān)石狗的傳說故事。通過采風,我對表現(xiàn)石狗的神韻有了更深的心得體會?!?/p>
上述對話,筆者以談?wù)摱∪A波的代表作的象征意義和藝術(shù)特色為引子,引出她說出自己的創(chuàng)作取向,“我喜歡用童真的眼光看世界,作品力求表現(xiàn)簡單和質(zhì)樸?!?/p>
“丁老師,您給我看的10幅版畫中,6幅都畫有魚,這是否跟您的生活環(huán)境有關(guān)?”
“是的。我是在漁業(yè)公司長大的,父親一輩子跟捕魚打交道,他每次回家都跟我講有關(guān)魚的故事,他的書柜里藏著很多中外各種魚的圖片資料,魚的美麗吸引了我,所以我從小就很喜歡魚。魚代表活潑、喜慶、富貴、吉祥。因而,我在創(chuàng)作版畫時,會自然而然地用上魚的元素——魚‘躍’上了版畫?!?/p>
上述提問,引出了丁華波“自幼喜魚,版畫刻魚”的故事。末了,筆者還不忘來個“畫龍點睛”,寫道,“生活的大海里,人們像魚一樣追求快樂;藝術(shù)的海洋中,畫家像魚一樣探尋奧秘?!庇帽扔鞯氖址?,生動形象地表現(xiàn)了版畫家對藝術(shù)孜孜以求的精神。
縱觀上述3個采訪文化人物的事例,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就是均有相當分量的記者與采訪對象的對話描寫(也叫對白描寫)。而要將對話描寫寫好,首先是記者要問得好。記者問得好,問得“在行”,就會拉近與采訪對象的距離,讓采訪對象高看你一眼,采訪對象會覺得,“原來記者對我們這一行挺了解的,對我的作品特點也相當了解”,自然和你產(chǎn)生“同頻共振效應(yīng)”,打開話匣子和你聊,聊出很多對你有用的信息。
采訪文化人物,乃一門綜合藝術(shù),它融合了交際學、心理學、文學、美術(shù)、音樂、攝影等方面的知識,記者能否善于提問,激發(fā)采訪對象講出故事和細節(jié)來,逐一發(fā)現(xiàn)亮點,考驗著一個記者的基本功。正是:問得好,有“料”到;問得巧,報道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