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林燕 陳悅
(南昌大學 江西 南昌 330031)
弗洛姆是著名的德裔美國社會心理學家,也是法蘭克福學派中的標志性人物。他的學說在20世紀80年代被介紹到中國,并獲得了各個層面廣泛的關注,產生了重大影響。總體而言,弗洛姆的重要貢獻在于將馬克思和弗洛伊德思想進行綜合和繼承的基礎上,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社會性格理論。他運用社會性格理論分析法西斯主義的興起,也利用該理論分析戰(zhàn)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種種現(xiàn)象。因此,要理解弗洛姆的思想,“社會性格”這個概念是無法回避的,同樣,要評價弗洛姆的學術成就,也必須從這個理論入手。
在弗洛姆的諸多理論中,“社會性格”是一個對現(xiàn)實社會批判分析的重要維度。通過這一概念的提出和運用,弗洛姆成功地將馬克思主義和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技術相結合,形成了其獨特的視角。弗洛姆表示,馬克思雖然清晰地認識到了社會的經濟基礎與作為思想上層建筑的哲學、藝術、宗教等意識形態(tài)是相互依存和相互關聯(lián)的關系,并由此指出了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但是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并未將社會意識形態(tài)是通過什么渠道和方式受制于經濟基礎的問題講清楚。因此,弗洛姆認為他提出的“社會性格”概念可以彌補馬克思這一理論上的不足。弗洛姆說:“我認為,運用精神分析這一門工具就能彌補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這一不足之處,就能闡明連結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各種紐帶——其一便是我所說的社會性格?!盵1]38
除此以外,當時馬克思主義所面臨的理論上的挑戰(zhàn)也是弗洛姆提出這一理論的原因。弗洛姆的思想受盧卡奇的影響非常大。在盧卡奇看來,正統(tǒng)馬克思主義的經濟決定論忽視了意識形態(tài)在社會歷史發(fā)展中的重要作用。通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學說補充馬克思主義理論中的空白,在當時的西方特別是法蘭克福研究所中是一種常見的思想路徑。弗洛姆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了自己的“社會性格”學說。他認為,通過這一理論視角,可以很好地解釋意識形態(tài)是如何控制人的心理,驅使人們按照某一目標行動。通過這個理論,弗洛姆完成了他對資本主義,尤其是納粹的分析和批判。
簡單地講,社會性格概念可以看作原本僅限于對個體心理進行分析的弗洛伊德性格理論的社會化應用,即將分析的對象從個人拓展到整個社會。在弗洛伊德提出性格理論之前,主流的心理學觀點認為,性格就是人的行為特征,可用以“表明某一人特點的行為模式”。而在弗洛伊德看來,人的性格具有動態(tài)性的特征,它并非行為本身,而是行為的基礎。了解人的性格,不僅要看其行為特征,而且要看其行為的思想動機,尤其是其無意識的內驅力。這就是說,性格的形成涉及人心理的內驅力。在內驅力的作用下,人們行動,感覺世界,最終形成觀念。弗洛伊德在確定了性格特征的動力學性質之后,進一步指出,一個人的性格結構代表了在生命過程中人的能量被引向某一方向的一種特殊形式。弗洛伊德對這種性格內驅力的來源,只是從生物本能中找尋其中根源,也就是將性格與性能量——力比多相聯(lián)系,而弗洛姆則認為這樣簡單地分析內驅力的來源是遠遠不夠的。弗洛姆認為,他“所提出的性格理論與弗洛伊德的性格理論主要不同是,性格的基本基礎并不是力比多組織的各種類型,而是一個人與外界關系的特殊類型”。因此,弗洛姆在弗洛伊德的內驅力理論基礎上提出社會性格理論。
“社會性格”這一概念,指的是群體所共同表現(xiàn)出的性格因素,這種因素可以被解釋為社會相似的心理能量結構,它的構成受到其所處社會結構影響,特定的社會通過這種無形的力量使得特定社會功能得到發(fā)揮。從概念上看,社會性格是指“同一文化結構中的大多數(shù)人共同具有的性格核心”[1]82,然而這個“大多數(shù)”并非簡單地將個體性格以數(shù)學的意義進行累加,而是依據(jù)社會、經濟、文化等各方因素影響每個個體性格綜合呈現(xiàn)出的結果。結合馬克思的思想,弗洛姆認為社會性格是社會生產力對社會成員的一種隱式影響通道,其結果是特定社會中的個體會形成一種適應于該社會的特殊生存形式。在其影響下,社會的每個個體都會形成一種與社會性格相配適的個體性格,這種個體性格對個體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和行動特征起決定性作用,而社會性格的作用亦會將個體成員的行為驅使于符合社會整體利益。作為特定社會中的具體存在——個人,其心理能量的釋放必須遵從該社會所許可的方式。在看似自由的環(huán)境中,個人實際上是被社會性格所約束進行生產和生活的。弗洛姆說,社會性格“將外在的需要內在化,并且驅策著人的精力,使其用在一個特定經濟和社會制度的工作上”[2]。因此,社會性格是一種心理能量的特殊形式,影響著生活在特定社會中成員的生活方式。
社會性格是如何影響社會中的生活的每個個體的?弗洛姆認為,有兩種途徑:一是當前社會的主要生產方式;二是當前社會的主要社會實踐方式,而這種實踐方式會進一步加劇社會分化。社會性格通過對某一社會中的各種有效用的途徑去影響每個個體成員。而作為生產和社會實踐方式的交織點——家庭,特別是家庭中的父母是一個極為重要的中介環(huán)節(jié)。社會性格對個體的影響最早是由父母來實現(xiàn)的。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通過日常的家庭生活,孩子的性格中含有父母的烙印,另外家長通過其言傳身教將社會的特征傳遞給子女。除此之外,社會性格還能夠基于社會中的思潮、宗教、教育等工具對個體的性格產生影響。可以說,社會性格是人們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的基礎,同時,人們的思想和理想也可以從這種社會性格中汲取自身的力量和吸引力。在社會性格的作用下,人們“作為人類存在物的真正利益總不能超過由各種觀念的影響和灌輸給他們而產生的虛假利益”[3]18。人們在貌似自由的社會中工作和生活,在表面的自由背后,社會中的每個個體的行為都是為了實現(xiàn)特定的社會目標,而為了社會的目標順利實現(xiàn),整個社會要求人們無意識地屈從。
動力心理學理論能夠說明社會是如何產生社會性格,而社會性格又是如何產生并制約適應于這種社會性格和滋養(yǎng)它的各種觀念與意識形態(tài)的。而這一點恰恰是可以被引入馬克思的理論中,并用以解釋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自然聯(lián)系問題。
社會性格具體由哪些要素構成?其作用又有哪些?弗洛姆認為,社會性格可以被視為是一個集合體,即在一個特定社會經濟結構匯總,起主導和規(guī)范作用的各種觀念、理想的總和。它存在的意義在于,它是社會中不可或缺的雙向中介環(huán)節(jié),也就是說經濟基礎影響各種作為上層建筑的觀念形態(tài)都少不了它,同時,如若各種觀念、理想要對經濟基礎產生影響也依賴它的作用。在這種雙向中介作用下,社會個體的社會無意識被壓抑。在弗洛姆看來,這種社會無意識指的是在特定社會環(huán)境中,大多數(shù)個體因被壓抑而無法達到的意識水平的精神領域。由于個體的無意識中會存在一股反抗社會的心理能量,而一旦這種能量被社會性格所壓抑,則會導致個體心理異化,從而用一種消極狀態(tài)面對社會。因此,為了保障社會的穩(wěn)定發(fā)展,每個具體社會形態(tài)都會用社會性格這種“工具”壓抑社會中的每個個體或特定階層中的個體成員,使他們無法意識到存在于自身無意識中的種種渴望突破現(xiàn)實的心理沖動。可以說,如果一個社會愈不能代表廣大成員的根本利益,則表現(xiàn)出的這種壓力愈大??v觀人類社會的發(fā)展歷程,除原始社會階段之外,社會利益總是掌握在少數(shù)人手中,如果大多數(shù)個體清晰地意識到自身的利益受到侵害,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被欺騙,則會表現(xiàn)出怨憤,甚至會生成危害社會存在的思想或行為。由于對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被壓抑,人們不得不接受許多幻想來補充,而這些幻想是由意識形態(tài)灌輸給人們的。通過各種形式,意識形態(tài)控制著人們的頭腦,壓抑著人們對社會現(xiàn)實的認識,將現(xiàn)實與幻想混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綜合”的觀念。在這種觀念的作用下,人們在社會中進行生產、生活。
這種壓抑產生的根源除了意識形態(tài)的灌輸外,在弗洛姆看來,更重要的是由于人的本性中“對孤立和排斥的恐懼”。弗洛姆說:“人,就以他是一個動物而言,他所最怕的是死亡,而就以他是一個人而言,他所最怕的則是完全孤獨。這種懼怕要比弗洛伊德概念中對閹割的懼怕還要嚴重,它是不讓人察覺到被禁忌的情感與思想的主要原因?!盵4]這就是說,人要生存必須與他人交往,而這種與他人進行聯(lián)系并協(xié)調一致的需求是人最強烈的欲望。人若失去這一聯(lián)系,將導致神經錯亂。正是基于這一原因,個人會把意識形態(tài)所宣傳的一切當作“真理”來接受。社會的觀點、信仰和情感比自身的理性和感覺更為真實?!叭藗儼焉鐣姓J的那些陳腐的思想視為真正的、現(xiàn)實的、健全的思想,那些不符合這些陳詞濫調的思想卻被當作是無意識被排斥在意識之外?!盵1]133
弗洛姆的這一觀點與馬克思關于“不是意識決定他們的社會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他們的意識”的觀點相同。在馬克思的觀點中,人是由于全部潛能被壓抑從而產生具有自由的幻覺?!耙庾R是一種社會現(xiàn)象,它是一種最虛偽的意識和各種壓制力量的作用。同意識一樣,無意識也是一種由‘社會過濾器’所決定的社會現(xiàn)象,‘社會過濾器’使大多數(shù)真實的人的經驗無法超越無意識和意識?!盵3]29通過對上述的分析可以發(fā)現(xiàn),馬克思認為現(xiàn)實社會中的各種經濟力量及其在政治上的代表影響乃至決定著每個社會成員的所有行為。而精神分析理論則從另一個方面進行了詮釋。與馬克思主義的觀點一樣,精神分析也承認社會是由人組成的。在他的理論視野中,每個人是最陳舊的和最進步的情欲沖動的潛能綜合體。也就是說,人就是每個既定社會的經濟集合和社會力量所塑造的潛能,這種潛能表現(xiàn)為意識和無意識。意識代表著“社會人”,即由現(xiàn)實社會所規(guī)定的人的狀態(tài),而無意識則是存在于人的內心深處的一種沖動。盡管這種無意識會被壓抑,但是不會消失,它終將爆發(fā),從而使人改變這個原本使他畸形的社會制度。因此可以說,“社會變革和社會革命不僅由與舊的社會組織形式相沖突的新的生產力所引起,而且也由人的社會條件與不可變更的人類需要之間的沖突所引起”[3]20。
精神疾病能與個人相聯(lián)系,從而使個人成為病態(tài)的、不健全的人,而整個社會同樣會患上精神病成為病態(tài)社會。這一觀點是由弗洛伊德在其《文明及其不滿》一書中首次提出的。弗洛伊德認為,假如社會的發(fā)展和個人的成長存在相似之處的話,那么諸多的文明社會同樣會像個體一樣由于“進步”潮流壓迫而患上“精神病”。社會精神病的致病因素極其復雜,對它的分析治療也是一項繁雜的系統(tǒng)工程。雖然任務是艱巨的,但是弗洛伊德依然堅信“盡管有許多困難,我們仍然可以預料,總有一天,有人會敢于從事文明團體的病理研究工作”[5]。
弗洛姆受過系統(tǒng)的精神分析臨床訓練,他不僅采用傳統(tǒng)的方式對患者進行治療,還從社會病理角度幫助病人。在將精神分析和社會分析相結合形成社會性格理論之后,弗洛姆將該理論運用于所處時代、社會分析和批判之中。弗洛姆以社會性格為標準,指出判斷一個社會健全與否,不應該僅從物質角度進行衡量,而是要更全面地分析,應該看這一社會能否滿足人的基本精神要求,是否有利于人的自我實現(xiàn)。社會是否健全,必須從人性與社會的關系來判定,看社會能否滿足人性的基本需求。在對人類生存狀態(tài)、推動人類行為方面進行全面和歷史的分析之后,弗洛姆歸納了人性的基本需求有以下幾種:一是與他人相聯(lián)系的需要與自身獨立性的需要;二是超越自己,創(chuàng)造性的需要;三是尋根、尋找安全的需要;四是認同感與自我肯定的需要。在這些基本需要中,最重要的是愛和創(chuàng)造性工作的需要。他說,當人越發(fā)現(xiàn)自己與自然不同,越加變成一個“個人”時,人就別無選擇,只能在自發(fā)的愛和創(chuàng)造性工作方面把自己和世界聯(lián)系起來。人的精神健康的特征是:有愛與創(chuàng)造性的能力;有自我肯定的意識;能夠抓住自己內在與外在的實在,是以愛、理性與信心來生活的人,是尊重自己與他人生命的人。由此,社會性格的健全必須要以促進人性的健全為目標。“健全的社會,能夠拓展人之愛人的能力,與對工作的創(chuàng)造能力,并擴展其理性與客觀性,以及使其具有自我肯定的意識。不健全的社會,則造成相互的憎恨與不信任,將人變成供他人利用與壓榨的工具,剝奪他自我肯定的意義?!盵6]78
基于上述思想,弗洛姆以時間為線索對當代資本主義制度形成的過程進行了分析,特別是對資本主義社會的社會性格的變化過程進行比較。由此,他得出的結論是當今的社會是一個病態(tài)的社會。他認為在19世紀資本主義的最重要的特點是對工人進行無情的剝削。資本對人進行最大限度的壓榨,而在道義上卻是正確的。“人之利用人,表現(xiàn)了身為資本主義制度基石的價值體系之真義所在。用死的資金,雇傭活的勞動……擁有資本的人支配‘僅’擁有生命、技術、活力與創(chuàng)造力的人?!铩牡匚桓哂谌恕!盵6]87-88與這種社會特征相適應的是,社會性格表現(xiàn)為最大欲望是對資本和財富的占有,人服從于非理性的權威,思想和感情都受到壓抑。而隨著20世紀技術的進步和生產的擴大,資本主義的特征也在轉變,即人的數(shù)字化和抽象化。每個人被看作一個抽象的實體,被看作一個數(shù)而表示出來。人每日皆為抽象忙碌,越來越脫離具體的生活,產生一種疏離,即異化現(xiàn)象。“所謂疏離,就是一種經驗方式,在這種經驗方式中,人體驗到自己像個異鄉(xiāng)人。我們可以說,他變得對自己都感到陌生。他并不覺得自己是他小天地里的中心,是他本身行為的創(chuàng)造者——他所體驗到的是,他的行為以及這些行為產生的后果,都成了他的主人,他服從這些主人?!盵6]102由于社會特征的轉變,整個20世紀的社會性格也轉化為消費的性格。消費行為應該是一項具體的人的行為,其中包含人的感覺和身體的需要以及美感。在消費中,人應感到自己是實在的,有人情味的,有判斷力的,消費行為應當是表現(xiàn)出有意義的、有價值的、有情感的經驗。但是,在當今社會中,消費本身變成了目的,消費的“主要目標不再是擁有物品,而是不斷地消費,以此去填補他那消極、孤獨和焦慮的內心空虛”[3]22。這種社會性格不但影響著消費活動本身,也影響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弗洛姆分析西方社會后歸納出的特征,實質上就是馬克思所主張建立的社會主義社會的對立面。馬克思的“目的是建立一個人是什么而不是人擁有什么或利用什么的社會。他要把人從其物質欲望的鏈條上解放出來,以便使人成為非常清醒、活潑和敏感的人”[3]24。在社會主義社會中,應該提倡適度消費,而不是過量消費,這個度的衡量標準是消費的目的決定的。在健康的社會中,消費的目的是滿足那些基本的、真正屬人的需求。而在當今高度工業(yè)化的國家中產生的種種社會問題,不但應該從生產資料的私人所有找原因,更應該從社會所倡導的無限消費找根源。社會主義正是一種人道主義的社會目標,是一個努力建立生產方式推動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是一個適應人類存在和發(fā)展的社會。弗洛姆強調貫穿于馬克思著作中的理論是有關于人的理論。但是,馬克思并未很好地解答這一問題。因此,將心理分析引入其中是必要的。在弗洛姆看來,人的本質是人在自然中的現(xiàn)實存在與超越自然之間的矛盾??梢哉f,人的自然存在是在一個偶然的時空中、在沒有自我意識甚至與其意志相違背的情況下拋入這個世界的,同時人又因天賦素質的缺乏,因他的自我意識而超越自然。人在脫離自然時即獲得了自由,也失去了心理上的安全感。為了重新獲得安全感,有兩種方案,一是退回到動物階段,使自己重新變成物,放棄理性和愛的能力;二是通過將人改造成為一個自由人——不單單是掙脫無限擴張的物質欲望的枷鎖,同時能夠盡情自由充分地發(fā)揮個體全部潛能,從而形成個體與同伴、個體與自然的一種新的融合關系。這種自由人將自己的存在歸于創(chuàng)造性的活動。而后一種方案則是弗洛姆所推崇的。
對于一種學說、一種理論的評價、發(fā)展,應當辨證地進行,既要學習其優(yōu)點,剖析并繼承,又要認真地評價缺點,尋找其根源,批判并反思。因此,思考弗洛姆社會性格理論的啟示也應從優(yōu)勢貢獻和局限反思正反兩方面進行。
從前面的論述中可以看出,弗洛姆從一個嶄新的視角對他所處的資本主義社會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剖析,找出了其中的弊病并開出了處方。這一理論的積極方面可以歸納為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弗洛姆將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元素創(chuàng)造性地與弗洛伊德的性格學說相結合,構建了以多重社會因素分析為切入點的社會性格結構學說。弗洛姆首先從批判弗洛伊德突出人的性格的形成中的自然因素——生物本能入手。在此基礎上,他提出了人的性格是社會—文化等諸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產物,而在人的性格中起主導作用的是人與世界的關系。此種分析方式正是馬克思理論著作中經常采用的。弗洛姆從社會歷史這個宏大的背景來剖析人的性格結構,使得精神分析從一種微觀的心理學發(fā)展成一種宏觀的社會理論。在此基礎上,弗洛姆將“生產性”的概念引入人的性格學說,以取代弗洛伊德常用的“自我”概念。而“生產性”概念的使用,把人的主體性對性格的影響凸顯了出來。在弗洛姆看來,意識、活動和價值的主體是人,而真正具備主體性的人必須具有生產型性格。具有生產型性格的人既能從艱險的環(huán)境中解放出來,也能擺脫生物本能的驅使,而成為一個真正的健全的人。從這個角度上來看,弗洛姆的性格學說較弗洛伊德的理論而言,弗洛姆更加全面、更加開闊,將弗洛伊德所開創(chuàng)的性格理論從心理學領域提升到了社會科學層面。
二是弗洛姆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論與馬克思主義相結合,創(chuàng)造性地提出了社會性格理論,不但拓展了精神分析理論的理論視野,從個體層面提升到整個社會層面,而且使得馬克思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理論中的兩者相互作用的中間環(huán)節(jié)得到了補充。在馬克思的學說中,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是存在相互影響的,但是兩者之間怎樣影響,馬克思并未做出詳盡的論述。而弗洛姆的社會性格理論恰好彌補了這一不足。社會性格是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決定的,而正是通過社會性格又支配著主體的思想和行為。從表面上看,以生產資料私有制為核心的經濟基礎,與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的意識形態(tài)是直接相連的,但是實際上,在這兩者之間是需要社會性格作為中介的。弗洛姆的這一綜合,使馬克思主義和精神分析很好地結合在一起,形成一個解釋馬克思主義的獨特流派——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
就弗洛姆的社會性格理論而言,對問題的分析有其深邃之處,但也存在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其局限性表現(xiàn)在如下幾個方面:
首先,弗洛姆的社會性格理論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弗洛伊德所創(chuàng)立的未經科學證明的假設的基礎之上的。因此,他的社會性格理論和相關探討具有很大的假設性。實際上,盡管弗洛姆看到了壓抑的意識形態(tài)和心理結構之間的相互滲透,但是社會基礎和心理基礎之間的關系在其理論體系中仍是不清楚的,心理和社會沒有很好地聯(lián)系起來。
其次,弗洛姆在分析影響社會性格的形成因素時,過分地強調政治經濟制度因素的作用,而對其他因素諸如生物的、自然環(huán)境的,以及相對于性格的其他因素沒有進行分析。在他的遺漏中尤其忽視了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對社會性格的決定作用。同時,他夸大了社會性格在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的作用,把社會性格看作社會發(fā)展的動力。
最后,基于社會性格理論,弗洛姆提出的有關社會改造綱領具有循環(huán)論證的特性。他認為一個全新的人,即具有生產性性格的人的出現(xiàn)需要社會提供其得以存在的條件,只有社會中那些阻礙人的個性發(fā)展的因素清除掉并建立起一個適應其發(fā)展的社會制度,這種健全的人才會出現(xiàn),而社會實現(xiàn)其改造的根本途徑在于個人本身的道德水平的提高,在于人們在心理上建立起新的“價值——信仰取向體系”。這樣,他的理論就陷入了一種循環(huán)論證。
縱觀弗洛姆的社會性格理論,不但發(fā)展了弗洛伊德的性格理論,而且很好地補充了馬克思學說中的不足之處。弗洛姆提出的這一理論,為我們分析當今社會提供了一個嶄新的維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