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了 鄭曉慧 李曉曼
(江蘇理工學院人文學院)
榜樣是每個時代的楷模、國家的中堅人群、良好社會氛圍的風向標,是新時代紅色精神與大學生日常生活學習中的溝通橋梁。從古至今,一代代的榜樣燃燒著由靈魂深處迸發(fā)出來的磅礴偉力,為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披荊斬棘,奮勇戰(zhàn)斗,以自身的傳奇事跡和不朽的力量激勵青年人踏著前輩的腳印,如火炬如太陽般傳承并發(fā)揚榜樣的力量。新時代,紅色精神已成為大學生了解民族歷史、接住社會主義接力棒的強大動力。老一輩革命家的紅色事跡為大學生樹立了很好的榜樣作用;與此同時,新時代的楷模也以更加符合當下青年人的精神需求的角度承擔起引導大學生學習紅色精神的重任。
榜樣是從特定生活中自發(fā)形成并代表道德要求的典型人物和事例。
榜樣教育是教育者以其自身具有教化性的思想、行為以及不朽的成就來影響被教育者的一種方式。因此,“榜樣”一詞含有極具鮮明的褒義色彩?!暗⒅睒耍K無曲影”,榜樣作為時代的楷模、先進事例的典型,自文明社會創(chuàng)建以來,一直是社會所推崇的人群,他們繼先人之精神,承當世之美德,開后世之先河,對于引領社會風氣尤其是對青年一代的思想具有建設性的作用。正確發(fā)揮榜樣精神的正能量將對青年成人、成才的過程起到很好的可持續(xù)性發(fā)展影響。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無精神則不立,國無精神則不強”。紅色精神是中國共產黨在總結自建黨百年以來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的經驗基礎上圍繞每個時代不同的革命任務和社會主題逐步發(fā)展起來的。紅色精神的內涵從產生到逐漸豐富、成熟經過了多個階段的發(fā)展,在此期間形成了三種精神:以五四精神、長征精神為代表的革命精神;以北大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為代表的建設精神。以特區(qū)精神、載人航天精神為代表的開放精神,這三種精神一脈相承,共性與個性相互交融,都可以統(tǒng)稱為紅色精神。新時代,紅色精神的內涵融合了時代主題與任務,形成了同舟共濟的抗疫志愿精神、眾志成城的脫貧攻堅精神等新時代紅色精神。傳統(tǒng)的紅色精神與新興的紅色精神在時代的翩躚下并沒有產生割裂,而是隨著時代的更迭,傳統(tǒng)精神不斷汲取養(yǎng)分,以更多元化的方式發(fā)展成新興的紅色精神。
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以更為開放包容的姿態(tài)融入到世界的發(fā)展局勢中,在世局并不穩(wěn)定的環(huán)境下,中國的經濟、政治、文化、信息仍然能以極快的速度不斷地更新?lián)Q代。青年大學生或主動或被動地從不同的端口接受大量信息,每天都處于“信息爆炸”的狀態(tài),對于信息逐漸形成“免疫體質”,耐受度大大提高,面對龐大冗雜的信息,人的生理機體需要不斷識別、篩選,這種長時間的信息處理工作很容易使大腦陷入倦怠,非刺激性的信息很難再引起青年大學生的注意。并且青年大學生的思想與觀念不再單一,而是在社會變化帶來的信息沖擊下趨于多元,在“榜樣”的認知和選擇上,由于自媒體發(fā)展的高度自由化,包裝過度的娛樂明星、缺乏精神底蘊的“快餐式”網(wǎng)紅充斥著年輕一代的日常生活,成為了許多青年大學生標榜個性,向外界宣揚自我價值觀的一種方式。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英雄枯骨無人問,戲子家事天下知”的凄涼局面,有多少老一輩革命家、兩院院士等國家各個領域的拔尖人才在逝世時才會首次進入公眾視野卻很快被更多的娛樂新聞淹沒,又一次重歸于寂寂無聲,消弭于時代的長河中。甚至許多扎根于基層的人才雖然是社會正常運行不可或缺的樞紐,但終其一生都只是小范圍地發(fā)光、發(fā)熱,并不為人所知。因此,新時代多重價值觀的撞擊沖突,也并非能帶來全然正面的影響,如果沒有社會大方向的正當引導和規(guī)范,勢必會對青年大學生正確的“榜樣”觀造成誤導。
忖度當下,重物欲、輕精神之風的盛行堵塞了不同年齡階層間原本共通相交的思想感情的流通,使青年對于榜樣的認知陷入了一種庸俗化、陌異化的境地,很多青年大學生將榜樣與純粹物欲的消費劃上等號,甚至不惜超前消費、透支未來以滿足自我扭曲的為榜樣消費心理,但這種“夸飾性消費”的行為實則脫離了消費實際,充其量消費的只是一種符號罷了,甚至會因為消費能力和生產能力的不對等,釀成無力償還只能付出慘痛代價的惡果。在現(xiàn)代社會中,青年大學生因為消費觀尚不成熟,很難正確判斷為榜樣消費是否是他們真正所需要的,很容易被引導到資本的陷阱中,難有主觀意識。
近年來,雖然各地政府、高校都注重課堂思政教育的推進,開設多門思政課程以求最大范圍地將紅色教育深入到學生的日常學習中,想讓學生在無時無刻的紅色教育氛圍的熏陶下自覺形成學習紅色文化的意識,但紅色教學目標、內容的設計和教學階段的安排往往偏于守舊且紊亂,缺乏創(chuàng)新意識,教學方式過于單一保守,拘囿于課堂與書本,寄希望于課堂上教師向學生的單向輸出,缺少與學生的互動從而沒有辦法及時地獲得教學成果反饋。并且也無法依托于網(wǎng)絡以貼合青年大學生獲取信息的渠道習慣和審美心理。其次,一些高校更加注重學生專業(yè)素質、科研能力的提高培養(yǎng),對于中央和地方頒布的相關紅色精神教育的政策響應不高,只是完成任務地開設少數(shù)課程以應付上級政府下達的指標,紅色精神教育的內容還停留在書本的理論知識上,這種認知上的惰性使學生對于紅色精神的認同感不強,無法產生共鳴感從而全身心地投入到課堂學習中,教學效果達不到預期也是預料之中。再次,信息化時代的到來讓青年大學生有更便捷的方式從多渠道接收信息,異彩紛呈的社會思想意識、多元化的新型價值觀、層出不窮的新理念在不斷沖刷著青年大學生的認知,紅色精神在網(wǎng)絡中的傳播途徑有限,生存空間不斷地被其他信息擠壓著,在其他眾多信息的包圍之下難以突出重圍受到青年大學生的青睞,影響力的廣度和深度受到極大地掣肘,無法以主流形態(tài)進入青年大學生的視野。
高校的紅色教育離不開地方紅色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因此,為保留革命先輩的紅色事跡、宣揚至高無上的革命精神,各地深入挖掘本土的紅色資源,以此為基礎建設紅色紀念館,并通過網(wǎng)絡媒體推動宣傳、組織學生實地參觀、召開名人講座、舉辦紅色名人專題研究、開展紅色文化節(jié)等方式在青年大學生群體中掀起一股“紅色熱”。這里將以“常州三杰”的紅色資源為例探討地方紅色文化對于大學生紅色精神教育的作用和意義。
在長江之南、太湖之濱的常州,有曾為了中國革命拋頭顱灑熱血、被后世譽為“常州三杰”的:瞿秋白、張?zhí)?、惲代英三位革命烈士,他們是中國革命的先驅者和領路人,他們的一生雖然短暫,但是他們?yōu)橹笾袊锩剿鞯牡缆妨粝铝瞬豢赡绲膶氋F理論和實踐經驗。“常州三杰”的祖籍都是常州,因此常州擁有十分豐富的紅色文化資源,主要包括:常州三杰故居、常州三杰紀念地、常州市革命烈士林園等物質文化資源以及相關的影視作品、文學書籍等精神文化資源,這些被評為國家重點保護建筑的“常州三杰”的紅色文化紀念地和衍生物都體現(xiàn)了“常州三杰”所蘊含的濃厚的紅色精神。并且各區(qū)政府以及各大高校為了培養(yǎng)青年大學生對于民族紅色文化與紅色名人精神的認同感、拓展高校思政教育的途徑,定時組織大學生實地觀摩,以參觀者或者講解員的身份深入?yún)⑴c到現(xiàn)場學習紅色文化的活動中去。
除了建設社會公共紅色紀念館,一些高校也注重建設本地紅色文化的相關研究機構和一定規(guī)模的紀念館。以常州市江蘇理工學院為例,校內建有常州市文化名人長廊以及“常州三杰”的專屬展廳,廳內配有圖文展板、循環(huán)影像播放,盡可能地還原事件發(fā)生的場景,最大程度為外來參觀人員和校內學生提供“常州三杰”事跡學習和精神傳播的場所。除此之外,在課程設計和研究上,學校規(guī)定將《中國近代史綱要》作為每個專業(yè)的必修課,每個學期設置四次實踐課,組織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前往“常州三杰”相關紀念館和烈士陵園實地調查,撰寫、分享實踐報告,在學習三杰事跡的過程中感悟榜樣精神。
高校也開展各項紅色文化活動和比賽,2021年3月,校關工委組織開展“講好入黨故事,傳承紅色基因”的主題教育活動,采用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方式,與本校、本地有影響力的老黨員進行深入采訪交流,挖掘、記錄、整理他們的入黨初心和歷程以及為黨奮斗的感人事跡和真實感悟,通過征文、微視頻、短視頻、舞臺劇等多種形式進行展示和傳播,并組織專家對報送作品進行評審分類,頒發(fā)獎狀。旨在讓學生采訪身邊的榜樣、深入了解榜樣事跡的過程中以第一視角直觀地感受到榜樣的力量,從而由內而外地激發(fā)出他們學習紅色精神的動力。比起單一的課堂學習和相對被動地完成學習任務,這種號召學生主動參與的紅色活動能讓學生能夠更加身臨其境得在老黨員的生動講述中體會到革命精神的真諦,經歷一場心靈的洗禮。
青年大學生除了學習老一輩革命家的紅色精神之外,年齡相近的青年榜樣更能以不平凡的經歷,勇于擔當、拼搏向前的形象激發(fā)出青年大學生內心深處的共鳴,從而對于國家、黨、社會、人民產生強烈的信念感和責任感。因此,講好青年榜樣故事,鼓勵青年學習和傳承紅色精神至關重要。
在新時代青年榜樣中,有很多在各自的領域中以平凡的自我堅守不平凡的身影:以滿腔熱血,將無悔青春奉獻給祖國的援疆戍邊戰(zhàn)士;不顧高山遠水,把知識的甘霖帶給貧困山區(qū)孩子的支教老師;奧運賽場上爭金奪銀,為祖國榮譽而戰(zhàn)的青年運動員;為疫情防控工作貢獻巨大青春力量的青年醫(yī)護人員和志愿者等。這些青年榜樣們辭別朝夕相處的親人、朋友、師長,他們的身影出現(xiàn)在社會需要的每一個地方,用自己猶顯稚嫩但寬厚的臂膀擔起一份責任,為家、為國、為民族點亮自己的一盞明燈,讓他人所行的路皆是坦途。2016年,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九十五周年之際,人文學院通過“95”后大學生訪談95名老黨員的活動,向95周年獻禮。在訪談中,老黨員用豐富的人生經驗和鮮活的抗戰(zhàn)經歷將久遠的紅色故事娓娓道來,與大學生黨員一同懷念那段戰(zhàn)火紛飛、激情燃燒的崢嶸歲月。通過與老黨員的訪談,青年大學生們明白在網(wǎng)絡發(fā)達、媒體進步的今天,應以國家大事和社會需求為己任,加強民族意識和擔當精神。責任感和擔當意識在這些青年榜樣們身上得到了充分體現(xiàn),深深地鼓舞著青年大學生將自身融入到國家和社會的建設中來,為新時代的紅色精神奉獻青春偉力!
除了將榜樣立為人生目標的學習者,對于榜樣自身而言,也應珍惜這一份沉重熾熱的喜愛。自凈方能凈彼,自凈者不受外在環(huán)境的影響,始終保持本我,保持正直。榜樣,如譚中清泉,可自照得失;如陡崖茂松,可引之為標桿;如初升之陽,可指己懂進退。
當代青年恰逢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青年一輩正是當空朝日,所照之處皆無虛影;正是初春勃發(fā)之時,百卉萌動、萬物向陽而生。面對當下無限的機遇和挑戰(zhàn),作為國家和民族的復興者,青年大學生在老一輩革命家和青年楷模正能量的引導下,必將會當凌絕頂,踏著前人的腳印,在新時代的深河中激流勇進,不拘于方寸,不陷入虛我,肩負起時代賦予的重任,在社會主義建設的道路上發(fā)光發(fā)熱,為中國夢的偉大復興而不懈奮斗?!罢堻h放心,強國有我!”新時代的紅色精神血液將奔涌在青年一代的血管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