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恬(浙江省諸暨榮懷學校 311800)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教育的主要目的是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學生深度思考,而語文作為初中教學體系的重要學科,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教材課外拓展題具有提高學生自信心、培養(yǎng)學生思維能力、合作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的作用,可以有效鼓勵學生從課內走到課外,達到提高學生語文綜合素養(yǎng)的目的。陶行知先生說過:“好的先生不是教書,不是教學生,乃是教學生學?!薄皩W”的內涵是引導學生自己會學,而不是教而不學。本次研究結合自身教學實踐,探究如何借助課外拓展題推動學生深度學習,并提出具體的教學措施。
語文教材中的課外拓展題實際上是對課本基礎知識的拓展,課外拓展題能加深學生對文本的認識,對寫作背景、文學流派、作者作品風格等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提升閱讀興趣和能力,培養(yǎng)語文和信息素養(yǎng)。例如,在統(tǒng)編版教材七年級上冊《陳太丘與友期行》一文中,由課內所學的“尊君”與“家君”二詞,拓展到對其他敬辭、謙辭的了解和積累,不僅有助于口語交際題和小作文寫作的練習,更由此激發(fā)學生對古人不同場合不同身份交流方式的探究興趣,學以致用,為后續(xù)語文知識學習奠定基礎。
課文拓展題是與課文基礎知識相對應的知識類型,單獨閱讀缺少較好的切入點,但是對教材的安排彌補了這一不足,即把教材課文設計成跳板型文本,通過借助跳板促進學生對已有知識的鞏固、對新知識的探索。拓展類題目的設置,是贊可夫“教學與發(fā)展”理論的實際運用,符合學生的認知體系。學生完成課外拓展題后,有助于增加自身的學習自信心,從而有效促進深度學習。
課外拓展題還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確保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按照新課程標準的要求,設置語文課外拓展題主要目的是幫助學生鞏固知識,促進深度學習,借助課外拓展題,可以有效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意識,提升自主學習能力。例如,在統(tǒng)編版教材八年級下冊《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一課中,學生在學習課文的基礎上,了解到兩種關于恐龍滅絕的假說,然后進一步拓展:還有其他的假說嗎?通過提出問題激勵學生收集整理課外資料,既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意識,又有助于提升語文素養(yǎng)。
借助課外拓展題,能夠有效幫助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問題,掌握分析、閱讀文章的方法。教師在教學中通過創(chuàng)新教學方式,加強課外拓展題目的運用,可以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自主學習。為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加強課外拓展題的運用,不斷發(fā)揮其效能,促進學生深度學習。
例如,在統(tǒng)編版教材八年級下冊《社戲》一課教學中,完全可以借助課后拓展題的內容。教師在引導學生閱讀“好豆”“好戲”的內容后,提出疑問,豆其實是普通的豆,戲也只是普通的戲,甚至于有些無趣,那么“好”字究竟如何體現(xiàn)出來呢?通過文章對人物形象的解讀和環(huán)境描寫的感知,學生可以感受到作者傳達出來的懷念之情,但是情感仍停留在表層。將編者刪除的前兩次看戲經歷加以補充,既是對寫作背景的了解,更是對懷念“社戲”背后情感的深度理解:因為逝去,所以“好”;因為向往,所以“好”;因為有了成人視角的“我”的體驗,所以童年時的“社戲”才會好。通過教學設計融入課外拓展題目,幫助學生提升認知能力,構建起完整的知識結構,順利達成教學目標,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同時,一道課外拓展題也是對教師的提醒——挖掘教材文本之外的原著文本,在比較中統(tǒng)籌教學,對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意義重大。
語文是初中學科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學生自我發(fā)展的重要途徑,但是學生在進行課文閱讀時可能出現(xiàn)知識理解不清晰、知識體系混亂等問題。為了有效提升學生語文素養(yǎng),教師要巧妙借助課外拓展題,引導學生逐步學習語文學科知識,保證學生全面掌握知識與技能,促進深度學習。
例如,教師在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八年級下冊《回延安》一課時,可以先介紹延安作為紅色革命基地在抗戰(zhàn)以及解放戰(zhàn)爭中的重要作用,并使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延安的圖片,讓學生對延安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從《延安,我把你追尋》《小米的回憶》《記一輛紡車》等文章中選取幾個經典片段讓學生閱讀,要求學生在閱讀過程中對片段進行標注,并鼓勵學生在閱讀之后說出自己的感受。在分享文章閱讀感受后,再與《回延安》進行對比,分析作者情感上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從而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此外,教師要根據(jù)課外拓展題安排組織學生在課下探尋“延安精神”,明確“什么是延安精神”“為什么要稱為延安精神”“延安精神對我們的學習和生活有什么影響”等,再次回到課堂上組織學生分享“延安精神介紹”。通過對課外拓展題的詳細講解,幫助學生加強對課本內容的理解,激發(fā)更加濃厚的探究興趣,促進學生深度學習,實現(xiàn)教學效益最大化。
在素質教育背景下,促進學生深度學習成為重要的教學任務。在初中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善于利用融合閱讀提示和隨文批注,規(guī)范學生的學習習慣,從而確保每名學生都能構建完整的知識體系。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做好批注,一步步地深入學習課文內容。
比如,在教學統(tǒng)編版教材七年級語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的課后拓展題時,教師應當首先認識到,拓展閱讀提示對于提升學生學習效率效果明顯,進而在進行拓展題講解時讓學生思考“課文中所說的‘大’魯迅是什么意思”“你感覺這個‘大’魯迅是作者帶著什么樣的感情寫的”等問題,而后讓學生思考和回答問題。同時,在引導學生進行問題思考的過程中進行分組討論,在小組內部探討。通過采取小組討論的方式,提高學生學習效率,從而得出最終答案。當學生在教師引導下完成題目解答后,教師可以發(fā)放提前準備的《朝花夕拾》書籍,讓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點評經典段落,并寫出閱讀感受。通過課外拓展題引導的方式,發(fā)揮真正的學法指導作用,提升學生閱讀思維能力,擴展知識面,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促進深度學習。
總之,根據(jù)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學中通過充分利用統(tǒng)編版教材內容,尊重學生的個性化發(fā)展,借助課外拓展題,有計劃性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和邏輯思維,達成教學目標。同時,基于新課程的背景要求,教師要善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創(chuàng)造性,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在借助教材基礎上,創(chuàng)新助讀系統(tǒng),促進學生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