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立進
(西安科技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 陜西 西安 710054)
當前,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深入發(fā)展使得經濟社會中的結構性問題逐漸暴露;國際格局處于劇烈的調整和轉換之中,外部風險和不確定性增加;互聯(lián)網所衍生的各種新媒體工具迅速發(fā)展,助長了不同思潮傳播擴散、融合交流和碰撞交鋒,給思想文化領域帶來復雜影響和深刻變化?!白鳛樗枷牒臀幕把仃嚨?,高校成為各種社會思潮涌現(xiàn)和占領的高地,極大地影響了師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1],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面臨艱巨的新任務新課題。在此情況下,高等教育領域必須以鞏固核心價值理念、整合意識形態(tài)為目的。簡言之,此即新時代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全面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時代背景。立德即樹立德業(yè),樹人即培育人才,前者是基礎和前提,后者是目的和歸宿,二者構成人才培育的完整環(huán)節(jié),因此“要把立德樹人內化到大學建設和管理各領域、各方面、各環(huán)節(jié),做到以樹人為核心,以立德為根本”[2]7。正如古人所言“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沒有正確方向的保障和指引,人才培養(yǎng)將存在致命缺陷。而且,我們要跳出應試教育的怪圈,適應人民群眾對教育改革的期待,辦好人民滿意的高等教育就必須堅持以德為先、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方針不動搖??梢?,立德樹人是人才成長的規(guī)律,是人民滿意教育的根本要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根本目的[3]49-59。習近平指出:“要把立德樹人的成效作為檢驗學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標準,真正做到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yǎng),做到明大德、守公德、嚴私德?!盵2]7可見,立德樹人不僅具有道德維度,指涉社會公德、職業(yè)道德、家庭美德和個人私德,還有其政治維度,也就是“明大德”,而且后者統(tǒng)攝、塑造前者。以此視之,如果將立德樹人簡單化約為道德內涵或者單純從道德層面理解立德樹人的涵義無疑十分片面。而現(xiàn)實情況也的確不容樂觀,“學術界對立德樹人的重要意義和實施方法有過很多討論,對立德樹人之‘德’的含義,大都是從道德品質層面進行界定,認為主要是指道德”[4]。盡管該動向已被有關學者關注,但對“立德樹人”政治維度這一重要議題的探討卻并沒有過多展開,毋寧說,只是初步提出了問題。因此,對“立德樹人”政治維度這一議題需要學界同仁持續(xù)開展廣泛深入研究,以期引起高度重視并能夠形成基本共識。根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人才培養(yǎng)的目的、人才自身成長的規(guī)律和新時代高等教育的現(xiàn)實要求,我們認為立德樹人作為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根本任務有著豐富的政治意涵:馬克思主義是立德樹人的價值統(tǒng)領,愛國報國是立德樹人的目標指向,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是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
學校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作為統(tǒng)治階級傳播主流意識形態(tài)、實施政治社會化的重要陣地歷來備受重視,高校要緊緊圍繞立德樹人這個根本任務,承擔起培根鑄魂的重大職責使命[5]?!笆聦嵣希谖鞣?,知識和學校從來都不是價值中立的,高等教育和新聞傳播體制被視為‘現(xiàn)代意識形態(tài)建設和傳播最重要的機制?!盵6]既然立德樹人是新時代高校的根本任務,必然內含主流意識形態(tài),并將其作為價值統(tǒng)領。中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是馬克思主義,因而馬克思主義即是立德樹人的價值統(tǒng)領。從根本上說,馬克思主義成為高校立德樹人的價值統(tǒng)領既是由國家性質所決定,也是時代進步的要求,更是培養(yǎng)人的需要。
1.馬克思主義作為立德樹人的價值統(tǒng)領由國家性質所決定
任何國家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都是統(tǒng)治階級的意識形態(tài),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決定了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的指導思想、政治遵循和價值引領,自然也是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的價值核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高等教育迅猛發(fā)展,已經超越美國成為世界第一高等教育大國,高等教育質量與世界一流大學之間的差距也越來越小,呈現(xiàn)出奮起直追的態(tài)勢。實踐證明,中國高等教育70多年特別是改革開放40多年的跨越式發(fā)展,離不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這是中國高等教育成功的一條根本性經驗,也是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結果。習近平指出:“馬克思主義是我們立黨立國的根本指導思想,也是我國大學最鮮亮的底色?!盵2]6當前,各種西化分化我們的圖謀始終未變,“國內外各種敵對勢力,總是企圖讓我們黨改旗易幟、改名換姓,其要害就是企圖讓我們丟掉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丟掉對社會主義、共產主義的信念”[7]327,因此立德樹人教育的要害即在于是否堅持馬克思主義的政治意涵。正因為如此,習近平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要把立德樹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huán)節(jié),貫穿基礎教育、職業(yè)教育、高等教育各領域,學科體系、教學體系、教材體系、管理體系要圍繞這個目標來設計,教師要圍繞這個目標來教,學生要圍繞這個目標來學。”[8]這段話明確了立德樹人在教育中的核心價值,實際上也凸顯了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在治國理政中形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即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因此高校要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學習領會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引導教師樹立正確的歷史觀、民族觀、國家觀、文化觀,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9]8,引導廣大青年學子增強“四個自信”和鐵心跟黨走的堅定信念。
2.馬克思主義作為立德樹人的價值統(tǒng)領是時代進步的必然要求
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的新舊社會過渡階段,大學開始擔負起了新的任務,但原有大學制度和教學內容明顯暴露了它的弱點。為了完成新任務,必須對其加以改造。而對大學制度和教學內容的改造,又要以大學教師的思想改造為前提,因為“大學工作者立場和思想的改造將具體表現(xiàn)在每一個課程的內容上。換一句話說,課程的改造必然將以立場和思想為出發(fā)點”[10]4。因此,黨和政府開啟了知識分子思想改造工作,“在組織上進行整合的同時,新政權也開始了人類歷史上最具有挑戰(zhàn)性的工程,即改造人的思想,把具有舊思想的人改造為具有新思想的人,把自私的人改造為毫不利己、專門利人的人”[11]4,也就是學習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觀點和方法,實現(xiàn)政治價值理念的重塑。歷史總有驚人的相似之處,而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國家正處于“三步走”發(fā)展戰(zhàn)略中從第二步向第三步、由富起來向強起來轉變的過渡時期,我國高等教育需要重新起航。在再次大學制度、教學內容的改革中,打造“金課”、推進“課堂革命”,實現(xiàn)高等教育的內涵式發(fā)展,同樣必須對大學教師進行“思想改造”。教育者必先接受教育,因為教師思想政治狀況具有很強的示范性[2]8-9。這就需要廣大高校教師努力學習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全面掌握、深入吃透其中的內涵與精髓,用新思想武裝,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大潮中更新教育理念和教學觀念,在立德樹人實踐中與時俱進,使教學內容與教學形式在創(chuàng)新的基礎上重新實現(xiàn)統(tǒng)一,從而影響和推動廣大青年學子投身新時代。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實現(xiàn),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征程。歸根到底,立足新發(fā)展階段、踐行新發(fā)展理念、構建新發(fā)展格局都是為更好地實現(xiàn)和發(fā)展人民利益,因此凸顯人民價值不僅是經濟社會高質量運行的需要,更是時代發(fā)展進步的必然要求。而“人民性是馬克思主義最鮮明的品格”[12]17,以馬克思主義作為立德樹人的價值統(tǒng)領,才能把握時代脈搏,踐行“把人民立場作為根本立場,把為人民謀幸福作為根本使命,堅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的理念,實現(xiàn)新時代高等教育的抱負與使命。同時,大學作為不同文化孕育生成的重鎮(zhèn)和社會的精神高地,只有在高等教育中將進步價值作為立德樹人的統(tǒng)領,具體來說,只有以發(fā)展著的馬克思主義作為價值導向,才能既塑造出承擔先進文化傳播的個體,又創(chuàng)造出符合時代要求的新文化以滿足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求和期待。
3.馬克思主義作為立德樹人的價值統(tǒng)領是人才培養(yǎng)的現(xiàn)實需要
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費孝通先生即敏銳意識到大學教師中存在一種不正確觀念,即“技術和政治無關,我講我的,教出來的學生為誰服務,不是我的問題”[10]2,并對此提出了嚴肅批評。其實,技術與政治歷來息息相關,政治制度、政治環(huán)境不僅決定了技術發(fā)明、技術更新的早晚與周期長短、能否發(fā)揮最大效用,而且還決定了技術為誰服務這一根本性問題。同樣,人才培養(yǎng)從來是育人與育才的有機統(tǒng)一,而育人是根本,也就是要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的問題。中國是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核心是要解決好‘為什么人’的問題”[13]97,必須堅持教育的“四為服務”,即堅持教育為人民服務、為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服務、為鞏固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服務、為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服務。習近平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高校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樹人?!盵7]377因此,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是高校立德樹人的價值內核和政治遵循,而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即是堅持馬克思主義。立德就是立馬克思主義之德,樹人就是樹馬克思主義之人,立德樹人就是培養(yǎng)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中國古代倡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就是使“大學”教育達致儒家倫理的政治要求,當今世界一流大學也都在著力培養(yǎng)符合各自社會政治要求的人才。每個國家都在按照自己的政治標準和價值理念培養(yǎng)和塑造社會成員,古今中外皆概莫能外,大學也就成了一定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再生產的頂級“加工廠”。在此意義上,只要我們在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上有作為、有成效,我們的大學就能在世界上有地位、有話語權[2]7。
因此,必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鑄魂育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高校辦學育才水平。而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培養(yǎng)高等教育人才,必然要求高校教師站穩(wěn)講臺,在意識形態(tài)傳播和專業(yè)知識傳遞過程中滲透馬克思主義的理論與價值,這也是踐行思政課程和課程思政的題中之義: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作用不可替代[14]2,課程思政則是將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融入專業(yè)知識和專業(yè)技能教學之中,以與思政課形成協(xié)同育人效應,“實質上也就是在高校專業(yè)課程建設中,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導,全過程地貫徹‘立德樹人,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理念”[15]。無論思政課程還是課程思政,必然要求教師在課堂上不能隨心所欲、口無遮攔或以學術探討之名直接或間接散布非馬克思主義甚至是反馬克思主義的錯誤觀點和論調,因而《關于全面深化新時代教師隊伍建設改革的意見》將教師隊伍建設擺在突出位置,提出“著力提升思想政治素質,全面加強師德師風建設”?!缎聲r代高校教師職業(yè)行為十項準則》第一條即要求堅定政治方向,這些體現(xiàn)了新時代立德樹人的政治屬性和底線要求。高校教師應當將對這些要求的敬畏貫穿于整個教育教學的全過程,“要自覺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自覺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貫穿研究和教學全過程,轉化為清醒的理論自覺、堅定的政治信念、科學的思維方法”[16]11。
由于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具象載體又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那么立德樹人的目標指向必然是愛國報國,即培育和激發(fā)青年大學生的愛國情感,使他們刻苦學習,立志成長成才報效國家。眾所周知,國民的成長、生活、工作、交往都離不開國家,國家因而常被比作偉大的母親。所以,愛國對每一個社會成員而言都應該是一種自然而然的情感和基本要求,也是其錘煉品格、建功立業(yè)的動力所在,正如習近平所言:“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盵2]11而報國是一種積極的行動,二者高度統(tǒng)一。愛國是報國的前提,沒有愛國,何談報國?同時“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獻國家”[2]12。報國既是愛國的實踐體現(xiàn),也是為了更好地愛國。
1.將愛國報國作為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目標指向具有深刻的政治邏輯
從政治思想史角度看,盡管對國家的批判聲音在西方社會不絕如縷,但都不能否認國家存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按照社會契約論,自然狀態(tài)下或者處于一切人反對一切人的戰(zhàn)爭狀態(tài),或者雖處于和平狀態(tài)但由于缺乏公共機構的管理和服務而導致生活極其不便,因而需要締約建國。社會契約論誠然荒誕不經,但卻表明了國家對維持正常秩序及提供社會福利的極端重要性??梢哉f,沒有國家的誕生就沒有人類文明的真正發(fā)端,國家是推動人類進步的根本性組織力量,“古代的國家關心人作為人本身的力量和教育,近代的國家關心人的福利、他的財產及其從事職業(yè)工作的能力”[17]27?,F(xiàn)代國家在經濟社會發(fā)展中的影響愈益強大而全面,幾乎涉及生活于其中的每一位國民及其生活的方方面面。馬克思主義在批判階級社會國家工具性的同時,肯定了社會主義國家實現(xiàn)了目的性與工具性、人民性與階級性、社會性與政治性的具體的歷史的統(tǒng)一?!吧鐣髁x國家的建立,標志著人類社會政治中民主專政本質的根本改變,標志著剝削階級民主和專政的歷史性終結和人類社會政治新紀元的開始?!盵18]97在社會主義中國,人民翻身成為國家主人,第一次掌握了自己命運,享有管理國家和社會廣泛而真實的權力?!爸袊F(xiàn)代國家轉型在政治上的重要標志,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千年古國建立社會主義政權,開啟了建設社會主義新中國的現(xiàn)代國家建設之路?!盵19]73中國共產黨作為唯一的長期執(zhí)政黨,其初心和使命是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決定了以人民為本位、人民當家作主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國家的根本與基礎,正所謂“人民的國家人民建,建好國家為人民”。這樣的國家比起中國歷史上的剝削階級國家和為少數人服務的資本主義國家當然更值得人民的擁護和愛戴。青年大學生作為國家、民族的未來和希望、建設國家的生力軍,更應該將愛國報國作為人生志趣,這正是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所要達到的重要目標。
2.將愛國報國作為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的目標指向具有深厚的歷史邏輯
中國自古以來就有愛國報國的光榮傳統(tǒng)和文化基因。古代社會盡管被人認為是“只知有皇帝而不知有國家”[20]1,但在家國同構的體制下,對皇帝的效忠等同于對國家的忠誠。完全可以說,儒家的忠君思想和制度體系孕育和維系了普通民眾愛國報國的精神基因,并使之發(fā)生代際傳播(“精忠報國”的意識即是如此得以沿傳),而且“從道不從君”的理念在很大程度上減緩了昏君的消極影響,對國家建設與發(fā)展起到了一定的保護作用。近代政府閉關鎖國,衰敗無能,致使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無數仁人志士不分階級派別前仆后繼挽狂瀾于既倒。亡國滅種危機的持續(xù)加劇使人們愈發(fā)認識到個體命運與國家命運密不可分,就像陳獨秀所言“一國的盛衰榮辱,全國的人都是一樣消受,我一個人如何能逃脫得出呢”[21]37,于是人們紛紛選擇政治救國、科學救國、藝術救國等,以探索建立“獨立、統(tǒng)一、民主、富強”的國家。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由救國而為報國,新制度極大煥發(fā)了中國人民愛國和開辟新生活的熱情,整個國家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呈現(xiàn)出勃勃生機。改革開放以后,人才活力競相迸發(fā)、聰明才智充分涌流,出現(xiàn)了大批以改革先鋒、時代楷模為代表的英雄模范人物,匯聚起了推動民族復興、國家富強的滔滔洪流??陀^來講,中國人的愛國情報國志帶有民族特殊的歷史—社會—文化印記,已經成為我們今天干事創(chuàng)業(yè)、團結奮斗的不竭力量,愛國主義是我們民族精神的核心和中華民族團結奮斗、自強不息的精神紐帶[22]3。青年大學生作為未來的國家建設者和接班人,要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奮力實現(xiàn)近代以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夢想,愛國報國也就成為新時代高校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所要達致的目標使命。
3.將愛國報國作為新時代立德樹人的目標指向具有強烈的現(xiàn)實邏輯
當前,在部分大學生(甚至部分大學生黨員)中出現(xiàn)了所謂的“精日” “精美”等現(xiàn)象,這不僅是對歷史的蒙昧與無知,而且公然挑戰(zhàn)社會公序良俗,甚至突破了法律底線。雖然這部分人數量很少,但影響卻很惡劣,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高校立德樹人教育在政治意涵層面的某種缺失。鄧小平概括了愛國報國的基本要求:“中國人民有自己的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以熱愛祖國、貢獻全部力量建設社會主義祖國為最大光榮,以損害社會主義祖國利益、尊嚴和榮譽為最大恥辱?!盵23]3江澤民強調愛國報國在不同歷史時期有不同內容,“在現(xiàn)階段,愛國主義主要表現(xiàn)為獻身于建設和保衛(wèi)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事業(yè),獻身于促進祖國統(tǒng)一事業(yè)”[24]121。胡錦濤把“以熱愛祖國為榮,以危害祖國為恥”置于社會主義榮辱觀的首位,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也被納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黨的十八大將愛國作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公民道德規(guī)范的第一要求,倡導以振興中華為己任,自覺報效祖國??梢姡瑦蹏鴪髧秦灤┯谏鐣髁x榮辱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一條主線,已經成為民族精神、社會精神的核心精髓和要義。高校作為知識和道德的高地,必然要在新時代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中花大力氣強化愛國報國思想情感的教育與養(yǎng)成,并將其作為必備的人才培養(yǎng)目標予以實現(xiàn)。習近平在主持召開的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指出,要引導學生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把愛國情、強國志、報國行自覺融入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奮斗之中”[14]7。這不僅突出了立德樹人中愛國報國的政治意涵,而且指明了今后立德樹人實踐的方向和重點,能夠從根本上鞏固和強化青年大學生愛國報國的思想與積極性。
一般意義上,責任感就是自覺地把份內的事做好的心情[25]1574,社會責任感則表征為共同體成員自覺履行其社會義務的認知感受;使命比喻重大責任,歷史使命感則是共同體成員對一定時期國家、社會所賦予重大責任積極承擔并勇于完成的認同與感知。二者本質上一致,均體現(xiàn)了共同體成員個人對履職盡責的高度自覺??梢哉f,立德樹人的基本要求是其價值統(tǒng)領和目標指向的必然結果:立德樹人的價值統(tǒng)領是馬克思主義、目標指向是愛國報國,使得青年大學生對身份角色、學習目的具有清晰認知,即做社會主義的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報效國家、服務社會,因而能夠充分發(fā)揮自身主觀能動性,保持強烈的主體自覺,珍惜時光,自我加壓,勤奮學習,砥礪修身,增長才干,以擔負起社會變遷和歷史轉折時期對國家、民族的責任和使命。
1.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是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重要條件
中國傳統(tǒng)文化里不乏對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表述,如“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等,也正是這種既源遠流長又一脈相承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使很多人不計個人得失榮辱,敢于為民請命、扶大廈之將傾,做出了轟轟烈烈的成就,從而名垂青史、光耀千秋。近代以降,中華民族處于危亡之境,許多憂國憂民之士,奮起抗爭,以一己之力在國家、民族的救亡史發(fā)展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或秉持“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趨避之”,英勇抵抗侵略,或我自橫刀向天笑,為變法圖強不惜慷慨赴死,或身無分文,心憂天下,探索救國救民真理雖九死而未有悔,或為中華崛起而讀書,終其一生踐行之……正是受伴隨一生的責任感和使命感的驅使,他們矢志不渝,赴湯蹈火,為國家的獨立與發(fā)展建立了不朽功勛。再譬如,馬克思在其中學畢業(yè)時即確立了“選擇最能為人類福利而勞動的職業(yè)”的職志,為共產主義事業(yè)奉獻終生,成為全世界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的偉大導師等。
綜觀人類歷史上叱咤風云的偉人,他們之所以能夠在風云激蕩的時代作出正確選擇,是與其所具有的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密切相關的。在某種意義上,不是時勢造英雄,而是由于他們身上的責任和使命意識使其能夠形成順應時代潮流的歷史自覺,進而作出符合人民意愿和利益的抉擇或推動潮流向前發(fā)展而成就豐功偉業(yè),此即“英雄使自己成為英雄”的根由之所在。特別是在社會轉折關口和重大歷史事件中,領導者的作用舉足輕重,這種由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生發(fā)而來的強烈歷史自覺至關重要且往往不為庸常者所具備,“能夠在關鍵時刻幫助領導者做出關鍵判斷、采取關鍵行動的那種發(fā)自內心召喚的歷史自覺,不但是偉人之所以成為偉人的必備條件,更為見風使舵者、見利忘義者、投機取巧者永遠無法獲得”[26]120。從杰出人物的成長經歷和人生經驗中不難發(fā)現(xiàn),“一個人生命中最大的幸運,莫過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最富創(chuàng)造力的壯年之時,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使命”[27]16。而青年大學生正好處于這樣極富創(chuàng)造力的年齡段,所以新時代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實踐勢必要求不斷激發(fā)和增強青年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讓他們知曉“我是誰”“從哪兒來”“到哪兒去”,形成高度的歷史自覺,才能促進其成長成才。
2.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是新時代國家發(fā)展的特殊階段和青年大學生角色定位的必然要求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尤其改革開放40多年來,中國在各方面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生產力發(fā)展、綜合國力、人民生活水平等均大幅提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步入新時代,中國日益接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前所未有地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與此同時,國內改革進入深水區(qū)、深層次矛盾逐漸暴露,黨的建設面臨新情況新問題,而且由于中國模式提供了不同于西方現(xiàn)代化的另一種成功選擇,國際上對中國疑懼、詆毀的聲音不時出現(xiàn)。“行百里者半九十”,所有這一切都需要在進一步的改革和發(fā)展中加以解決。習近平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廣東代表團審議時指出,面臨改革大潮,我們要做改革的弄潮兒,要有強烈的歷史擔當精神。毋庸置疑,這種對歷史的擔當和對國家、社會的責任在很大程度上要傳棒給當代青年大學生,他們擁有清晰的角色定位,要像以前喊出“團結起來,振興中華”一樣,承擔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薪火相傳、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接續(xù)實現(xiàn)、人類命運共同體接力構建的重大使命。對此,習近平在紀念五四運動95周年同北大師生座談時寄語:“我相信,當代中國青年一定能夠擔當起黨和人民賦予的歷史重任,在激揚青春、開拓人生、奉獻社會的進程中書寫無愧于時代的壯麗篇章!”[28]14在4年后與北大師生再次座談時,他又一次提出殷切希望:“新時代青年要乘新時代春風,在祖國的萬里長空放飛青春夢想,以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擔當,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而努力奮斗,讓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在我們的奮斗中夢想成真!”[2]14習總書記反復勉勵青年群體要肩負起對歷史和社會的責任與使命,代表了黨和國家對新時代青年特別是青年大學生所寄托的希冀和厚望,高校必然應將此信任和重托予以承接并轉化為保持和激發(fā)大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的育人過程,使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時刻聽從黨的號召,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征程中譜寫無愧于時代的華彩樂章。因此,增強青年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是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基本指向和內在要求。
3.增強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是青年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必要條件
“政治社會化主要是社會成員學習主導政治文化的過程”[29]323,也即社會成員接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將自身塑造成為一定制度體系所需的“政治人”的過程。從政治學意義上,政治社會化是政治體系獲得認同與支持的基礎性條件,關系到政治體系生存的可持續(xù)性,所以任何政治體系都高度重視政治社會化問題。而青年大學生正處于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階段,再加上特殊的角色義務與地位界定,其政治社會化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一般而言,政治社會化的順利實施需要兩個基本條件:其一,社會成員對政治體系的積極態(tài)度;其二,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科學合理。前者反映的是社會成員接受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意愿性,如果個體對政治體系處于心理上的疏離狀態(tài),感覺與之毫無關系,那么政治社會化無疑將是極端困難甚至是不可行的;后者則體現(xiàn)了主流意識形態(tài)對社會成員的可接受性,這取決于主流意識形態(tài)與社會現(xiàn)實之間的某種恰切性關系。顯然,二者分別表示了政治社會化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從一定意義上,前者比后者更重要。毫無疑問,馬克思主義是我國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其科學性已被歷史與實踐的檢驗所證明,提升馬克思主義的可接受性在很大程度上就在于不斷推進其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的進程,增強其對現(xiàn)實的預見力、解釋力、說服力與引領力。而青年大學生對政治體系的積極態(tài)度恰恰可以通過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加以實現(xiàn)。很難想象,一個連對國家、社會事務都毫無積極性的青年大學生能夠接受其所在國家與社會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在此意義上,青年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關鍵在于增強其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這也是新時代高等教育立德樹人所要著力培育的優(yōu)秀品格。應將這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教育融入大學的人才培養(yǎng)、教育管理之中,反對狹隘追逐各種“小確幸”的精致利己主義,引導學生將個人的專業(yè)興趣、職業(yè)生涯設計,以及事業(yè)發(fā)展與國家、社會的需要緊密結合,在時代洪流與改革浪潮中領略馬克思主義穿透時空的思想魅力,并使之成為終生不渝的信仰。
總之,深入理解和把握新時代高等教育立德樹人的政治意涵是高等教育領域學習踐行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必然要求和高質量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保障。唯有如此,才能增強理論自覺與實踐自覺,全面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提升我們的大學在世界上的地位和話語權,從而完成我國高等教育的初心和使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提供有力的人才素質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