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佑國
生命教育以學生為本,倡導教育應以支持學生的生命發(fā)展為目標。江蘇省泰州市野徐初級中學(以下簡稱“野徐初級中學”)順應教育改革要求,基于校情和學生發(fā)展需求,積極探索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的開發(fā)樣態(tài),通過創(chuàng)設豐富的生命教育課程,培養(yǎng)學生成長所需的關鍵能力,努力探索助推學生生命發(fā)展的教育方式。
農村初中校本課程的開發(fā)要基于學生的生命需求,從對農村初中學生生命需求的認識出發(fā),分析、定位學生的素養(yǎng)范疇,以支持其與環(huán)境展開互動,成為積極、能動的個體。
研究表明,人自誕生之日起,其生命就基本趨向于自我守護。而生命的自我守護并非完全依靠本能就可以實現(xiàn),仍需要通過后天的教育進行完善。農村家庭文化相對薄弱,多數(shù)父母不具備指導子女進行自我守護的能力。為此,野徐初級中學結合校情,轉變以往智育至上的育人理念,將傳授生命守護的知識和技能作為教育重點,從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培養(yǎng)學生的生命自我守護意識,并據(jù)此開發(fā)相關系列課程。由于地處城郊接合部,學校要面對兩類學生情況:一是留守兒童和外來務工人員子女;二是由于拆遷帶來的部分家庭問題,受此負面影響的孩子。針對這些學生的心理現(xiàn)狀,學校以問題為導向,通過開發(fā)“我心飛揚——心理健康”課程,提高學生的心理自助和互助能力,以此用心呵護學生的生命與健康。此外,學校依托區(qū)位和師資優(yōu)勢,成功申報“消防文化 生命教育”省級課程基地,開發(fā)“防患未然——消防安全”課程,讓學生知曉避險知識、消防安全知識,并掌握相關的急救技能,以此提高他們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質量。
相對而言,農村學生對人生價值的實現(xiàn)問題更為關注,但有些學生因對此缺少足夠的信息支持,無法進行真正有效的思考,以致想法過于理想化,常常脫離實際。為此,野徐初級中學結合美術學科,開設“美術與人生”課程,讓學生了解美術知識對生活的哪些方面有益,美術人才適合什么類型的職業(yè),以及如何憑借美術技能實現(xiàn)人生價值。
除了關注學生的切身需求以外,野徐初級中學還針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展開教育,讓學生懂得什么樣的人生才是有意義的人生。比如,學校開發(fā)了“‘愛的奉獻’志愿服務”課程和“‘不勞難獲’勞動教育”課程,分別通過校內外志愿者服務和農田勞作的方式展開教育,讓學生親身體驗付出愛和參與勞動帶給自己的生活意義。
在農村初中生命教育課程中,教師除了要引導學生承擔生命的責任,還要讓其關注生命對樂趣的追求。為此,學校開發(fā)了多項課程,如乒乓球特色課程和籃球特色課程旨在讓學生學習之余參加運動,體會生命躍動的快樂;影視教育課程旨在讓學生從中外優(yōu)秀影視作品中獲得審美愉悅與精神力量。這些課程幫助學生形成“樂生”的態(tài)度,讓學生感知生命的美好,獲得積極進取的力量。
生命教育校本課程應與常規(guī)的教育教學活動一樣,體現(xiàn)出規(guī)范性、目標性。野徐初級中學打破農村初中慣有的部門設置,基于學校的整體管理,設立課程管理中心,統(tǒng)籌課程的開發(fā)、實施、組織、管理與評價。學校制定管理制度,通過共同教研確定課程主題,在資源開發(fā)、活動安排等方面分工開展工作,并讓科任教師參與課程的開發(fā),如物理教師參與節(jié)水課程研制,生物教師參與生命本源課程的研發(fā)等,以保障校本課程實施的有效性。
因為教師在教育教學中需要直接與學生對話,所以必須具備生命教育的能力。然而,以往學校教師的工作職責大多在學科教學、班級管理和德育方面,對生命教育的意義認知不足,也缺少配合生命教育校本課程開展教育教學的能力。因此,學校定期開展教師培訓,組織校本研修,讓教師熟悉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的內容,從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等視角提升教師的生命教育能力。
家庭是學生的第一成長空間,家長應成為孩子最親密的朋友。因而,只有家長參與到學校的生命教育中來,才能讓學生盡早獲得理想的生命價值指導。為此,學校主動邀請家長共同參與一些生命教育活動。例如,在“‘不勞難獲’勞動教育”課程中,學校邀請常年奔走田間地頭、精通農藝的家長擔任指導教師,帶領學生走進農田耕作,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家長的指導。在生命教育校本課程的評價方面,學校邀請家長作為評價主體,聯(lián)合教師開展家校合作教育,為學生提供整體性的成長環(huán)境,共促學生生命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