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媛媛 王 婳
學生在不同學段之間轉換的心理適應逐漸引起社會、學校和父母的重視,尤其對大學新生來說,從中學過渡到大學,從依賴父母到獨立自主,他們在環(huán)境改變和轉換時面臨雙重的心理挑戰(zhàn),其一是外界環(huán)境的改變帶來的未知與不可控,其二是個體身心發(fā)展無法滿足更具挑戰(zhàn)和難度的環(huán)境需求。以往提升大學生心理適應水平的措施主要從個體角度出發(fā),專注于改變學生本身,忽略了與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息息相關的環(huán)境力量。根據(jù)生態(tài)系統(tǒng)理論,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是多種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這些因素包含了個體人格、社會、家庭和學校等。其中,家庭作為最小的社會單元以及學生成長的第一環(huán)境,在大學生心理健康發(fā)展的過程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具體來說,家庭是幫助大學生順利地從學校生活過渡到社會生活的橋梁。另外,學生良好的生活、學習習慣以及為人處世的禮儀、禮節(jié)的形成也離不開良好的家庭環(huán)境和家庭氛圍。值得注意的是,我們過去談到家庭如何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時,主要聚焦于消極的“問題視角”,即在學生的心理與行為問題發(fā)生之后提出解決措施。最新研究發(fā)現(xiàn),從“優(yōu)勢視角”出發(fā),挖掘和培養(yǎng)家庭中存在的積極、靈活的應對能力,即“家庭抗逆力”,能夠減少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起到降低風險、早期預防的作用。
家庭抗逆力指家庭在面對危機事件時獲得的靈活應對能力,不僅能夠幫助家庭應對困難與挑戰(zhàn),而且能夠降低家庭成員產生心理健康問題的風險。家庭抗逆力立足于整個家庭層面,強調的是家庭成員之間的協(xié)作情況,因此,我們不該將目光單獨放在父母或孩子身上,而應該以系統(tǒng)的視角聚焦父母與孩子之間的互動情況。南京師范大學心理學院創(chuàng)傷與韌性實驗室的相關研究發(fā)現(xiàn),來自抗逆力水平高的家庭的大學生,往往擁有積極、良好的溝通交流和問題解決能力,其家庭氛圍也更傾向于和諧,親子關系更傾向于融洽,這有助于他們與父母交流個人問題,學習應對困難的策略,并從中獲得社會支持和資源,培養(yǎng)自身的心理韌性。因此,在遇到困難時,大學生會展現(xiàn)出開放、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利用各種資源應對困境,從而較少地產生心理問題,更容易適應環(huán)境的改變。
家庭抗逆力的優(yōu)勢力量主要體現(xiàn)在4個重要方面,分別是家庭溝通與問題解決、家庭信念、家庭聯(lián)結以及使用社會經濟資源。
溝通是形成家庭價值觀與發(fā)展目標的核心,它關系到成員如何感知個體與家庭的情感,如何理解家庭面臨的困境,以及如何應對逆境挑戰(zhàn)。有效的溝通對于形成共同決策的意識非常重要,這是通過交談、妥協(xié)和互惠來實現(xiàn)的。簡單而言,家庭內的有效交流溝通和合理的問題解決方式是家庭成員間相處的“潤滑劑”。在面對新環(huán)境或者遇到更多的壓力和挫折時,缺乏家庭溝通的大學生由于得不到父母的指導和幫助,容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等負面情緒??梢?,親子之間良好的情感表達能夠為大學生保駕護航。
家庭信念是培養(yǎng)抗逆力的強大力量,它包括父母和孩子對逆境賦予的意義、看待逆境的正向視角以及對未來的積極展望。如何理解家庭所處的危機境遇并形成意義,對家庭抗逆力的發(fā)展至關重要。也就是說,家庭如何看待問題和做出選擇,決定了他們能否應對和掌控問題,并以樂觀的生活態(tài)度應對人生的挑戰(zhàn)與困境。在家庭抗逆力的眾多要素中,家庭信念對學生的心理適應預測作用最顯著,這體現(xiàn)在積極的家庭信念能夠幫助學生重新認知、解讀和建構環(huán)境轉變的意義,如有的家庭在孩子遇到困難的時候,幫助孩子樹立“化危為機”“家庭是你的港灣,我們永遠支持你”“金子到哪里都能發(fā)光”等積極信念,從而幫助孩子積極調整自己的認知。因此,樹立家庭信念有助于大學生積極情緒和行為的產生。
家庭聯(lián)結是家庭凝聚力的一種體現(xiàn),指家庭成員認同家庭作為一個整體而存在,家庭成員有各自的角色和責任,在面對危機時能夠彼此支持、承擔義務、共同應對。家庭凝聚力越強,孩子的需要、權利、意志、人格就越能得到尊重,孩子會把家庭看作一個緊密聯(lián)結而有力量的整體,與父母產生更多的互動與情感交流,并與父母共同面對危機與挑戰(zhàn)。因此,在遇到環(huán)境改變時,孩子會更有安全感,更容易以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
使用社會經濟資源指處于困境中的家庭利用社區(qū)、社會資源來解決問題,進而克服困難。面對壓力和危機,家庭需要同時調動家庭內部資源和社會外部資源來緩解和應對。其中,來自社區(qū)、親友的社會支持不僅是家庭抗逆力的保護因子,也是大學生應對壓力的有效資源。家庭可以憑借有力的社會關系網絡為孩子提供更充足的物質保障和情感支持,如即使孩子到了高校,父母也要意識到:與學校的定期溝通互動、與其他學生家長的適當交流可以幫助孩子緩解消極情緒,同時提升他們在新環(huán)境中的安全感。而孤立、缺乏社會支持的家庭容易出現(xiàn)功能失調,不利于孩子的心理適應與發(fā)展。
在中國文化背景下,個體在面對重大生活事件時常常用家、家庭和家庭親情關系等觀念進行認知選擇和自我應對,如“風雨同舟”“同舟共濟”“肝膽相照”和“生死相依”等。堅定的家庭信念能夠讓大學生明白家庭是可靠和溫暖的港灣。這有利于增強他們的內心力量,幫助他們勇敢應對成長道路上的坎坷。樹立家庭信念的途徑與方式有很多,如家庭成員定期討論各自在工作、生活和學業(yè)方面的困難、壓力。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接納孩子的脆弱,并給予一定的理解與鼓勵,可以在節(jié)假日或者重要日子里對孩子敞開心扉,討論應對挫折的方式和直面逆境的意義,從而形成家庭的專屬信念。
即便孩子到了大學階段,即其個性與人格發(fā)展都進入準青年的心理發(fā)展階段,家庭仍然需要良好的親子溝通,也就是說父母和孩子需要擁有表達關心、愛意和支持的時刻。如果說情感表達是信號塔,那么同時還得具備信號接收臺。家庭中的接收臺就是每個家庭成員。因此這種溝通需要家庭成員共同努力。良好的溝通氛圍有利于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互了解,形成和諧的家庭氛圍,更有利于孩子從父母那里習得應對困難的策略與經驗。需要注意的是,在家庭情感聯(lián)結的過程中,父母和孩子之間可能避免不了沖突與爭吵。沖突不一定破壞親子關系,我們可以用關愛、幽默、包容、同理心、主動而不自我防衛(wèi)的傾聽方式修補關系,那么它對關系的長期發(fā)展是有利的??梢?,只有理解和包容彼此的負面情緒才可以觸發(fā)情感共鳴、形成家庭情感聯(lián)結。另外,家庭溝通形成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對家庭功能的提升和家庭抗逆力的培養(yǎng)至關重要,同樣也為處于陌生環(huán)境的大學新生提供了及時的情感支持,以及問題解決、生涯規(guī)劃、為人處事的方法。
大多數(shù)人認為,學生學習到的知識主要來源于“聽”,即來自父母、長輩、教師的諄諄教導,此為“言傳”。但是,對于認知發(fā)展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學生來說,直接有效的學習應該是通過觀察他人的行為,進而從中思考、領悟和模仿來的,此為“身教”。發(fā)揮榜樣的作用就是“身教”。父母應以身作則,通過樹立良好的榜樣引導孩子成長,而不能只通過說教的方式來教育孩子?!吧斫虅儆谘詡鳌保@種潛移默化的教育方式在不知不覺中幫助孩子樹立了良好的性格,養(yǎng)成了良好的習慣,如父母以樂觀、平和的心態(tài)面對困難與挑戰(zhàn),平時遇到新環(huán)境時善于思考、從容不迫,不怕新挑戰(zhàn)與環(huán)境改變,能夠積極主動地應對未知等,這樣的父母會成為孩子的榜樣,從而引導孩子在新學期適應的過程中形成合理的判斷,做出積極的應對??梢?,榜樣的作用可以帶動整個家庭的協(xié)同發(fā)展。
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他們在生活中難免會面對各種壓力與挑戰(zhàn)。壓力與挑戰(zhàn)并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運用周邊的資源緩解壓力、解決問題。在困境面前,父母可以和孩子一起分享緩解壓力的方法,如體育鍛煉、放松娛樂等,并合力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除此之外,有研究證實,來自親友、社區(qū)的社會支持是提升家庭抗逆力的重要因素。家庭可以從社會支持中獲得實際幫助和情感支持,這有利于緩解家庭成員的消極情緒。因此,大學新生在產生心理不適時可以及時向周邊的同學、朋友、親戚和其他可信任的相關組織等尋求幫助,從而獲得物質或者精神上的幫助。這種主動尋求幫助,積極不逃避的應對方式,對大學新生的心理適應至關重要。
家校合作也是當前大學生心理發(fā)展與適應倡導的理念。只有家庭和學校攜手合作,才能確保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和效果落實到位。父母可以主動與學校進行互動和溝通,包括與輔導員、班主任、專業(yè)教師進行定期的交流。另外,高??梢曰I措資源,搭建家校合作平臺,如,針對大一新生家長開設關于高校如何開展教育、大學生的學習生活等方面的專題講座,或者開展新生適應主題的團體心理輔導活動,聚焦大一新生的環(huán)境適應、學習困擾和人際關系問題,幫助父母調整家庭教育觀念。家校合作可以為家庭提供更多的教育資源支持,為整個家庭的成長賦能,提升家庭抗逆力水平,從而提高學生的心理適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