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敏 (楊凌職業(yè)技術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加強革命傳統(tǒng)教育、愛國主義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紅色基因傳承好,確保紅色江山永不變色。”[1]面對陜西紅色文化這些寶貴的精神財富,我們應該深刻緬懷先輩,認真感悟其內涵,進一步加強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進行不同階段學生的理想道德培育,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紅色文化富含著深刻的革命情懷和深厚的文化素養(yǎng),其有利于我們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實踐性。[2]我們腳踏新時代的大地,進一步學習和感悟紅色精神,可以增強我們的文化自信,也為逐步實現(xiàn)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宏偉目標,提供不竭的精神力量,具有深遠的政治內涵和實踐意義。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滋養(yǎng)有賴于紅色文化的存在,紅色文化的進一步發(fā)展是我們在當今世界文化激蕩的浪潮中,能夠站得住腳的原因。我們應該矢志不渝地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fā)展道路,以五大新發(fā)展理念為引領,以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根本任務,以滿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為根本目的,改革創(chuàng)新解決發(fā)展動力問題,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百姓日用而不自知的境界。我們要提升對于紅色文化的自覺,并將其轉化為文化自信,將紅色文化融入實現(xiàn)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更好地構筑起中國精神、價值和力量,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和源泉。
進一步貫徹好黨的教育政策,解決好“培養(yǎng)什么人、怎樣培養(yǎng)人、為誰培養(yǎng)人”這個根本問題。在教育中要建設好思政課,通過思政課將紅色文化融入廣大青少年的思想基因中,鼓勵青少年爭當紅色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樹立正確的三觀,能夠從紅色文化中汲取成長力量。
思政課教育中將紅色文化融入其中,不僅有助于紅色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而且也有助于使思政教學內容豐富多彩,推進思政教育改革的步伐。[3]陜西省有上百所普通全日制高校,辦好思政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顯而易見。陜西省紅色文化資源豐富多彩,利用紅色文化資源創(chuàng)新思政課教學具有得天獨厚的條件。腳踏陜西這片紅色故土,延安精神、照金精神等偉大精神在此形成。在思政課教學中講好紅色故事,使青少年學生深刻感悟紅色精神的內涵及精髓,讓學生在紅色文化影響下,樹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是長期且復雜的工程,將陜西紅色文化融入大中小學思政教育,需要多方主體投身參與,把推動陜西省思政課一體化建設作為使命,讓更多學生了解陜西紅色文化。[3]新時代要拓寬新思路,在思政課教育中弘揚好紅色基因、講好紅色故事、發(fā)揮好紅色文化的時代價值。
1.教師對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內涵挖掘不深、利用率不高
理論是用來指導實踐的,理論也總是以實踐作為邏輯起點。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實踐教學體系剛好可以彌補理論上的空洞與無力。作為思政課教師,我們更加懂得理論與實踐的結合以及實事求是的真諦。但是實際上思政課教師的理論教學課時量遠遠大于實踐課,思政課教師在現(xiàn)實中也很難實現(xiàn)對紅色文化資源進一步地挖掘。
陜西紅色文化教育資源豐富,但是對于陜西省諸多高校來說,未能建立紅色資源教育基地,所以與學校周邊或者臨近的紅色文化教育基地建立聯(lián)系就顯得尤為重要。目前的實際情況是思政課教師很少有機會去紅色教育基地接受洗禮,主要是因為在大中小學的思政課教學中缺乏統(tǒng)一的安排,使得教師們對紅色文化資源進學校未能有足夠的關注度和重視度,影響了紅色文化本身蘊含的教育價值的發(fā)揮。
2.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缺乏行之有效的合作機制
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缺乏合作,他們在各個不同的學段教學上相互獨立,進行一體化交流的平臺也缺失,導致大中小學教師之間的交流很有局限性,教師們無法及時溝通。還有就是思政課教師自身合作交流的意愿欠缺,學校與學校之間的合作方式也比較單一。大中小學學生之間的溝通與交流也少之又少。大中小學有效的合作機制主要在于學校之間構建平臺。
陜西本土紅色文化融入思政課建設,不是單靠幾個老師或者一兩個學校就能推動的,所以相關部門建立保障體系機制非常必要。目前的情況恰恰相反,不管是政策支持、環(huán)境構建、資金支持,還是不同市級、區(qū)級、縣級紅色文化的交流接洽,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問題。
專家學者沒能加大對陜西本土紅色文化歷史和精神價值的研究和提煉,缺乏頂層設計、研究人才匱乏、內涵挖掘不深等問題,是造成紅色文化教育缺少優(yōu)質品牌的重要原因。[4]“紅色文化研究中心”建設影響力較弱,尤其是對學校來講。
陜西省紅色文化資源的絕大多數(shù)分布在陜北和山地地區(qū),我們應該集中精力去將地理劣勢變成資源優(yōu)勢,加強對陜西紅色文化教育功能的研究。目前的情況是作為紅色文化大省,還未真正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主要歷史時間和發(fā)生地歸類,也沒能將其融入陜西省大中小學思政課教材,導致學生不了解“家門口”發(fā)生的歷史事件。
管理體制也阻礙了紅色文化資源的整體開發(fā),各個地方政府對本地的紅色遺址和紀念館關注不夠,也缺乏對外宣傳力度。各地區(qū)紅色文化管理中心各自為政,未能統(tǒng)一起來,缺少統(tǒng)一規(guī)劃。
1.關于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銜接問題的研究
2012年至2016年間,胡涵錦、劉霞、邱蕊、魏兵[5]等人就大中小學思政課的銜接問題進行了研究。整體而言這些學者都注意到了大學各門思政課程與中小學思政課做好銜接教學需要解決的一些共性問題。比如教材和教學內容重復問題、課程標準和教學目標的銜接不夠問題、大學和中小學教師之間的交流欠缺問題等等,并針對問題給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建議。比如對大學思政課教師而言,首先應避免簡單重復中學教學內容,其次應該主動對接中小學課程標準體現(xiàn)大學階段應有的層次性,還應不斷提升理論水平、科研能力和教學技巧以增強教學效果。作為有關部門來講,要在課程設置、教材編寫過程中做好整體規(guī)劃和系統(tǒng)設計,建立大中小學教師定期交流互動機制。
2.相關研究的疏漏
目前對道德情感、思想基礎、政治素養(yǎng)、使命擔當四個層面培養(yǎng)和引導學生這一問題,在不同學段尤其是在具體課程層面進行的教學銜接研究幾乎還沒有涉及。這就使得當前的一體化研究一方面缺少從大學具體的思政課課程層面出發(fā),對教師而言沒有更具針對性和可操作性的對策和建議;另一方面也幾乎沒有新的課程目標體系要求下的針對大學具體思政課課程的指導性教學對策和建議。
1.整合陜西紅色文化資源,深入挖掘育人價值
講好紅色故事、弘揚紅色精神的前提,是讓本地紅色文化資源得到有效整理。[6]陜西紅色文化豐富多樣,且分布廣泛,大中小學可定期組織骨干教師、學科帶頭人等重走紅色遺址,感受紅色文化的精髓。當前的思政課教學所采用的紅色文化素材,多取自書本、互聯(lián)網等他人研究的文獻資料,這些直觀的數(shù)據資料、圖片影集等,能夠讓思政課更具感染力,這些素材的應用,可以優(yōu)化教學效果,提升育人價值。
2.讓陜西省紅色文化資源深入課堂、深入教材
首先,大中小學在思政課課時安排上,應該認真衡量好理論課與實踐課的比例。要想讓學生深入了解陜西省本土紅色文化,課時方面要有保障。其次,開拓思政教育新陣地,將豐富多彩的教育實踐真正凸顯出來。為提升思政課的育人效果,可以開設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二課堂”,通過“云課堂”“研學旅行”“VR+思政課”等方式,讓大中小學學生學習的方式更加多樣。此外,各學段學校可在七一建黨、八一建軍等節(jié)點,舉辦紅色經典歌曲演唱比賽、紅色經典誦讀、紅色故事分享等活動,推進學生對紅色文化的關注,引導不同學段學生對紅色文化的深入理解和對其精神的傳承??衫谜n余時間播放紅色影片、微視頻等,讓學生寫下并分享觀后感。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研學活動、參觀革命遺址、開展調研活動、參與紅色主題相關的征文比賽等,發(fā)揮思政課育人的功能。[7]
3.形成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師行之有效的合作機制
首先,組建交流機制。在信息化的網絡時代,線上教學凸顯了其優(yōu)勢,解決了之前未能解決的距離問題,對于在不同區(qū)域、不同學校、不同學段的教師來說極為可貴,為大家的交流互鑒提供了廣闊的平臺。同時,還可以利用線下進行交流,回到最初原始的狀態(tài),這也是最直觀的交流方式。其次,打造共享平臺。必須打造一體化的教學資源平臺,依托平臺及時有效地匯集、發(fā)布、傳播、接收與紅色文化相關的資源,為教師提供一個豐富且質量優(yōu)良的“資源整合庫”,簡化教師的信息索取環(huán)節(jié)、減輕教師的額外負擔,也為優(yōu)秀教學案例和課件提供匯聚渠道,更好地供教師進行參考學習。
首先,由學術理論界專家學者建立陜西紅色文化資源庫,讓思政課教師獲得一手紅色資源,將陜西“紅色經典”變成“紅色教材”,讓大中小學學生在課堂中、在實踐中傳承革命精神。其次,陜西省有關部門也應加大對陜西省紅色文化資源研究經費的投入,加大研究扶持力度,制定鼓勵紅色優(yōu)秀文化宣傳的獎勵機制,教育部門也應該加強與文化部門的聯(lián)系,真正做到讓陜西省紅色文化資源發(fā)揮育人效應。最后,還可以將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與鄉(xiāng)村振興建設二者緊密結合,加強對紅色文化重點保護區(qū)城鎮(zhèn)化建設、產業(yè)扶貧開發(fā)、生態(tài)建設的對口支持力度,在加強紅色文化與城鎮(zhèn)化建設的過程中,實現(xiàn)經濟效應。加大對紅色文化資源的進一步宣傳,提高其影響力,讓大中小學學生都能感受紅色文化對于他們的教育和影響,樹立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達到我們教育的目標。
以推進紅色文化研究為依托,以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實力雄厚的高校為領頭羊,抽取各市縣(區(qū))優(yōu)秀教師、優(yōu)秀研究員編寫陜西紅色文化教材。小學階段的教材要注重趣味性設計,以插畫、故事等方式呈現(xiàn)內容,加強對學生道德情感的培養(yǎng)。[8]中學階段的教材要注重體驗性設計,可添加一些英雄事跡、革命遺址解說等,以圖文并茂的方式讓學生身臨其境,進一步筑牢思想基礎,提升政治素養(yǎng)。大學階段的教材要注重理論性和探究性設計,在深挖陜西紅色文化資源的基礎上,以掃描二維碼等形式酌情增添相關資料,進一步拓寬學生的知識視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