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勇
中國的古代神話中,萬物的起源總是與土地有關。
炎帝姓“姜”,“姜”即“羊女”,它透露出牧羊的母系社會的信息,人們稱他為“神農氏”,又表明他是農夫的先祖。也就是說,人類自從誕生就被放置在游牧與農耕的雙重選項中,人們只能選擇其一,而無論選取了哪一項,都將與另一選項構成矛盾。
早在1901年,梁啟超就在《中國史敘論》里指出:“地理與歷史,最有緊切之關系,是讀史者所最當留意也。高原適于牧業(yè),平原適于農業(yè),海濱河渠適于商業(yè)。寒帶之民,擅長戰(zhàn)爭;溫帶之民,能生文明。凡此皆地理歷史之公例也?!睔v史學家將400毫米降雨線作為劃分游牧和農耕兩種文明的界限,這是因為這條降雨線劃分了兩種不同性質的土地,它們并存,而且無法互換。
仿佛精心設計的寓言,牧民和農夫的角色不是命中注定的,而是由他們所處的土地性質決定的。牧民或農夫一旦進入對方的區(qū)域,就會轉換身份——農夫如果向北越過這條線,就變成了牧民;牧民如果向南跨越了這條線,就變成了農夫。原因很簡單,無論是牧民還是農夫,都無法帶走自己的草原或者田園,而只能選擇與環(huán)境最適宜的生存方式。于是,這條降雨線成為兩種文明漫長的邊界。牧民與農夫的爭斗就是沿著這條線展開的,正如美國著名漢學家拉鐵摩爾所說:“在這兩個主要社會秩序接觸的正面,以及它們中間許多小的外圍社會,常常會擴展成一個接觸與退縮、征服與反征服、堅持與妥協(xié)的過渡地帶?!庇幸馑嫉氖牵@種爭斗只能在這條線(帶)上進行,一旦越過這條線,他們的立場就會隨身份一同發(fā)生轉換。
這時,一個驚人的事實出現(xiàn)了。長城,剛好在這條降雨線上立起來。它如同一道鑲嵌著花邊的籬笆,分開了牧民和農夫的土地。仿佛長城的建造者是建立在對降雨量的精確測量之上,它們的線路驚人地吻合。
長城準確地出現(xiàn)在文明的分界線上,如同喜馬拉雅山脈是兩個大陸板塊發(fā)生物理沖撞的結果一樣,長城在地表上隆起,原因在于兩大文明板塊的相互沖撞與擠壓。
在中原王朝看來,長城是制止胡人和東胡人馬隊的最有效武器。無論多么快速的馬隊,在城墻面前都不得不停下它們的腳步。如同一層堅硬的鎧甲,長城為“諸夏”的血肉之軀與“狄夷”的彎刀劃出了一道安全的距離。這一點很像孫悟空給唐僧畫出的圓圈,它意味著安全、可靠,跨出一步,風險就會即刻降臨。所以,對于“諸夏”而言,長城是作為安全與兇險的臨界線存在的,安全抑或兇險,都可以通過長城問詢對方的消息。那些冰冷的城墻,隨時向人們發(fā)出危險的訊號。
知識小貼士
牧民養(yǎng)的牛走到了農夫的田里,把麥苗吃了,給農夫造成了損失。這是牧民與農夫之間的矛盾,也是牛與麥苗之間的對立。這是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哈里·科斯用過的一個比喻,后來被學者們反復引用,并被命名為“科斯定理”。
(摘自《講給孩子的故宮-從故宮到長城》,天天出版社,李少白 攝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