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玉梅(天津市濱海新區(qū)塘沽安定醫(yī)院精神科,天津 300454)
精神分裂癥是為臨床精神科常見的精神障礙,病因與神經(jīng)遞質(zhì)功能異常、遺傳、不良生活事件等因素相關。精神分裂癥患者可表現(xiàn)陽性癥狀,如出現(xiàn)幻覺等,或表現(xiàn)為性格孤僻、社會性退縮等陰性癥狀,長期以往嚴重影響其心理健康水平。藥物治療能緩解絕大部分患者的癥狀,是現(xiàn)階段的首選治療方案,待疾病進展至康復期時配合護理干預,以達到長期的病情穩(wěn)定。但常規(guī)康復護理側重于精神分裂癥病情改善,并未針對患者因疾病產(chǎn)生的系列心理及社會變化而予以有效干預,護理效果并不理想。心理護理干預模式是指在護理期間采取多種途徑與方法積極影響患者心理狀態(tài)及行為,幫助患者獲得有益于治療與康復的最佳心理狀態(tài)的護理模式[1]。為探究心理護理干預模式對于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應用價值,本研究選擇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收治的92例患者予以分組護理。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分析2019年5月至2021年5月于本院就診的92例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按護理模式的不同分為觀察組和參考組各46例。觀察組中男22例、女24例;年齡40~69(52.41±4.10)歲;病程2~9(5.56±1.62)年。參考組中男25例、女21例;年齡40~71(52.63±4.22)歲;病程3~10(6.04±1.40)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具有可比性。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1)符合《安徽省精神分裂癥分級診療指南》[2]中精神分裂癥相關診斷標準;(2)急性發(fā)作期出現(xiàn)妄想、幻覺、行為異常等陽性癥狀,或出現(xiàn)情緒淡漠、睡眠障礙、社交孤僻等陰性癥狀;(3)陽性或陰性癥狀減輕,精神穩(wěn)定至少12周;(4)無嚴重軀體障礙;(5)藥物治療可有效管理癥狀,近期無換藥打算。排除標準:(1)經(jīng)臨床鑒別診斷為分裂型人格障礙、抑郁癥、代謝性疾病;(2)存在溝通或意識障礙,無法配合量表評估;(3)有癲癇既往史,高熱驚厥除外;(4)合并腦部器質(zhì)性病變。
1.3 方法 參考組采用常規(guī)康復護理干預模式:(1)予以用藥指導,向患者說明藥物使用方法、劑量,強調(diào)遵醫(yī)囑持續(xù)用藥對于治愈疾病的重要性,解釋用藥期間的注意事項、可能發(fā)生的不良反應及應對措施,囑其切忌擅自斷藥、停藥;(2)給予飲食調(diào)理,主動了解患者的日常飲食結構及偏好,在此基礎上制定周飲食食譜,增加低碳水化合物與無麩質(zhì)飲食的攝入量,保證飲食均衡;(3)日常病情監(jiān)測,藥物治療能有效控制患者的精神病性癥狀,減少疾病對生活造成的影響,但癥狀復發(fā)不可避免,護理人員需指導患者學會觀察、記錄疾病的跡象,自我監(jiān)控不良思維與認知,一旦出現(xiàn)異常,立即返院就診。觀察組在參考組基礎上采用心理護理干預模式,從知識宣教、工娛療活動、個體心理干預、社會技能訓練共4方面予以干預,具體如下(1)知識宣教(2次/周):播放聚焦精神分裂癥題材的微電影、情景劇等影視作品,以影像的形式展現(xiàn)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精神健康狀況與生活變化,以及患者親友的生活狀態(tài)等。每周開展集體健康教育,組織患者及1位親屬共同參與,健康教育內(nèi)容涉及精神分裂癥誘發(fā)因素、日常護理及社會康復策略等。(2)工娛療活動(5次/周):工娛療室內(nèi)配備音樂室、手工坊等,對于有體育活動愛好者,護理人員可鼓勵其進入健身房參加規(guī)律的體育活動,或通過舞蹈減輕心理壓力;對于喜好安靜獨處者,建議其參與音樂療程、閱讀、手工制作,以此豐富患者的文化生活,調(diào)動其主觀能動性;對于喜好群體活動者,可鼓勵其參加打撲克、下棋等,促進其人際交往能力的恢復。(3)個體心理干預(1次/周):向患者說明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對于精神分裂癥癥狀控制的積極意義,引導患者訴說對疾病、癥狀的認知與感受,以及產(chǎn)生負面情緒的原因,結合勸誡、建議、鼓勵等形式為患者提供心理支持,緩解其負面情緒。(4)社會技能訓練(5次/周):對患者社會生活能力與人際交往能力進行有效評估,了解患者社會技能水平,與患者及其家屬共同制定訓練目標,通過示范指導、情景模擬、角色扮演等形式矯正患者的社會交往能力,并鼓勵患者增加與病友、醫(yī)務人員及家屬之間的交往,引導患者在與人交往中發(fā)現(xiàn)自身存在的問題,并學會獨立解決問題,以此幫助患者恢復社會功能。
1.4 臨床觀察指標 分別于護理前、護理4周后對兩組進行如下評估,(1)心理狀態(tài):采用陽性和陰性精神癥狀評定量表(PANSS)評估患者的精神病性癥狀嚴重程度,該表含有陽性癥狀、陰性癥狀、一般病理癥狀3個分量表,分值范圍依次為7~49分、7~49分、16~112分,評分越高提示精神病性癥狀越明顯,心理健康水平越低[3]。(2)病恥感:采用精神疾病病恥感量表中文版(SSMI-C)予以評估,該表含有歧視、病情掩飾、積極效應3個分量表,分值范圍依次為0~52分、0~40分、0~20分,評分越高提示病恥感體驗越強烈[4]。(3)護理滿意度:采用紐卡斯爾護理服務滿意度量表(NSNS)予以評估,該表含有護士的工作能力、病患了解程度等19個條目,每條目均以1~5分評定,非常滿意>76分;滿意57~76分;基本滿意39~56分;不滿意≤38分;滿意度=(總例數(shù)-不滿意)/總例數(shù)×100%[5]。
1.5 統(tǒng)計學處理 數(shù)據(jù)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行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例(百分率)表示,行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護理前后PANSS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PANSS中陽性癥狀、陰性癥狀與一般病理癥狀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PANSS中陽性癥狀、陰性癥狀與一般病理癥狀評分均較參考組低(P<0.05)。見表1。
表1 兩組護理前后PANSS評分比較(±s,分)
表1 兩組護理前后PANSS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時間 陽性癥狀 陰性癥狀 一般病理癥狀觀察組46參考組46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t/P觀察組(護理前后)t/P參考組(護理前后)t/P組間值(護理后)25.38±4.55 21.51±3.80 25.67±4.52 23.68±4.12 4.428/<0.001 2.207/0.030 2.626/0.010 25.42±4.51 21.20±3.71 25.61±4.33 23.49±4.15 4.901/<0.001 2.397/0.019 2.790/0.006 76.37±8.15 70.33±6.49 77.45±8.20 73.42±7.52 3.932/<0.001 2.457/0.016 2.110/0.038
2.2 兩組護理前后SSMI-C評分比較 護理前,兩組SSMI-C中歧視、病情掩飾與積極效應評分比較,無明顯差異(P>0.05);護理后,觀察組SSMI-C中歧視、病情掩飾與積極效應評分均顯著低于參考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護理前后SSMI-C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護理前后SSMI-C評分比較(±s,分)
組別 n 時間 歧視 病情掩飾 積極效應觀察組46參考組46護理前護理后護理前護理后t/P觀察組(護理前后)t/P參考組(護理前后)t/P組間值(護理后)34.33±4.15 30.07±3.87 34.28±4.20 32.15±4.02 5.092/<0.001 2.485/0.015 2.528/0.013 22.18±3.24 18.90±3.13 22.22±3.19 20.56±3.14 4.938/<0.001 2.515/0.014 2.539/0.013 12.37±2.15 10.11±1.67 12.35±2.19 11.16±2.05 5.630/<0.001 2.691/0.008 2.693/0.008
2.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 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參考組(P<0.05)。見表3。
表3 兩組護理滿意度比較[n(%)]
精神分裂癥是一種慢性且嚴重的精神疾病,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意志與行為障礙、情感障礙等,嚴重影響日常生活與正常社交。精神分裂藥物往往是有效治療的基礎,對減輕癥狀與健康生活尤為關鍵,但由于社會對精神疾病的負面評價與反應,患者在康復期間易產(chǎn)生焦慮抑郁情緒,導致病情反復。因此,康復期間予以有效護理干預對于精神分裂癥病情控制至關重要。常規(guī)康復護理主要圍繞患者的病情變化展開系列護理干預措施,可滿足患者的生理需求,但忽略了患者強烈的心理需求,患者易產(chǎn)生心理落差,加重抑郁焦慮情緒,對護理產(chǎn)生抵觸情緒,導致其心理健康水平降低。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PANSS中陽性癥狀、陰性癥狀與一般病理癥狀評分均較參考組低(P<0.05),表明心理護理干預模式在改善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健康方面具有優(yōu)勢,究其原因為:心理護理不同于常規(guī)康復護理,該模式主要圍繞患者的整體性予以干預,不僅針對疾病過程展開護理,還盡可能滿足患者因疾病產(chǎn)生的心理需求[6]。除精神分裂癥的病理因素外,患者心理狀態(tài)差的原因還與對疾病認知不足、對疾病的過分關注等相關。心理護理干預模式中為患者播放精神分裂癥題材影視作品,能提高其對精神分裂癥的認知程度,幫助患者盡早適應新的角色;組織患者及其親屬參與集體健康教育,有助于糾正患者及親屬對疾病認識的誤區(qū),進而建立一個有利于患者疾病治療與康復的家庭環(huán)境[7]。工娛療室內(nèi)設施一應俱全,護理人員帶領患者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既能培養(yǎng)患者的興趣愛好,緩解精神類藥物副作用,適當轉移對疾病的關注度,又能幫助患者建立新的人際關系,盡早適應新的社會環(huán)境,由此改善患者的心理狀態(tài)[8-9]。此外,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后的SSMI-C中歧視、病情掩飾與積極效應評分均顯著低于參考組(P<0.05),表明心理護理干預模式有助于降低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病恥感水平。當社會公眾普遍采取同情、歧視的態(tài)度看待精神疾病患者時,患者會將外部的負性態(tài)度內(nèi)在化,產(chǎn)生病恥感,對護理與治療表現(xiàn)出明顯的悲觀情緒,導致精神病性癥狀反復發(fā)作[10]。心理護理干預模式中予以個體心理干預,引導患者訴說,避免直接討論病情,能滿足患者的自尊心,采取多樣化形式提供心理支持,從而協(xié)助其維持身心平衡??祻推诨颊叩淖灾σ阎饾u恢復,部分患者會擔心疾病對于就業(yè)、婚姻等各方面的影響,為預防不良的社會刺激因素引起疾病復發(fā),心理護理中組織社會技能訓練,有助于促進患者社會功能的恢復,進而幫助患者克服病恥感[11]。與此同時,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護理滿意度顯著高于參考組(P<0.05),說明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對于心理護理干預模式較為滿意。精神分裂癥的病理因素、新的人際關系、陌生的醫(yī)院診療環(huán)境會加重精神病性癥狀,心理護理以患者的心理活動規(guī)律與反應特點為依據(jù),予以系列良好的心理護理措施,能幫助患者在自身條件下獲得最適宜的身心狀態(tài),有助于促進其全面康復,患者對該模式的滿意度相應提高[12]。
綜上所述,心理護理干預模式既可以改善康復期精神分裂癥患者的心理健康,又可以減弱其病恥感體驗,患者對該模式滿意度高,建議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