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景紅
北風卷地,大雪撲窗。那年冬天,位于燕山山坳里的三溝小學的學生正在上課。鄉(xiāng)村小學沒錢生爐子,更沒有暖氣。冷啊!上課不到十分鐘,有人開始跺腳,教室里很快響起無數(shù)“咚咚”的跺腳聲。跺腳是這所小學里的窮苦學生上課時唯一的取暖方法。
正在講課的老師叫江國叢。他從黑板前轉過身,對大家說:“起立,跺腳一分鐘!”
山呼海嘯般的聲音響起來,教室里塵土飛揚。每個孩子都想抓住這短暫的跺腳的機會,使勁將“釘”在腳底的寒氣跺掉,讓自己暖和起來。
結束跺腳后,接著上課??捎袀€小男孩雙手抱肩,仍然在發(fā)抖。在剛才的“跺腳運動”中,溫暖爬上他的腳面,又上升到小腿,可還沒氤氳到膝蓋時,就被上身漫下來的寒氣融化了。因為他家兄弟姐妹多,生活困難,所以,他至今還沒穿上棉衣。小男孩坐下后,手還在抖,捏不住寫字的鉛筆;胳臂也在哆嗦,帶動得桌子也開始抖動起來。小男孩兩腮冰涼,牙齒不由自主地互相磕碰。教室里此時很安靜,小男孩“咯咯”的咬牙聲被大家聽得一清二楚。
“徐振強!”江老師叫小男孩,“你去后邊走動走動,別弄出聲響影響大家聽課?!?/p>
小男孩拖著寬大的單衣,走到教室后面。他開始時站著,在原地踏著步子、晃著身子聽課;寫作業(yè)時,抱著本子來回走動,邊走邊寫。這個小男孩就是我。下課鈴響時,同學們“呼”的一聲擁出去后,又“哇”的一聲退回來。那天沒有太陽,大雪正準備吞沒每一個敢向大自然挑戰(zhàn)的“小豆芽”。
上課鈴聲再次響起時,江老師拎著一個包袱,滿身雪花地走進教室,直奔我的桌子。他將包袱打開,露出一套干凈的棉衣?!靶煺駨?,試一試這套衣服!”江老師一邊說,一邊三兩下就把棉衣套在我身上。他用鼓勵的眼神看著我:“好好學習,好好努力!”穿上這套暖乎乎的棉衣后,我手向兜里一伸,摸到了一個玻璃球。這是當時的男孩子的玩具。我明白了,江老師的兒子和我差不多大,他這是把兒子的棉衣拿來讓我穿了。
這套棉衣溫暖了我整個冬天,在此后的歲月中也一直溫暖著我。我更加發(fā)奮讀書。后來,我考上了一所衛(wèi)生學校,畢業(yè)后成為一名鄉(xiāng)村醫(yī)生。當貧困的村民沒錢看病買藥時,我就上山采藥為他們醫(yī)治,不用花一分錢。
江老師已經(jīng)調離三溝小學很多年了,當年的“小豆芽”也長大了。每當想起江老師那年在寒風中送給我的棉衣,我仍感恩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