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余婭(整理)點評人/吳斌(長沙市西雅中學(xué)教師)
我們聊起“社恐”時,總能聯(lián)想到文學(xué)作品中的一些人物,比如契訶夫筆下那位將自己裝在套子里的別里科夫,雨果筆下的鐘樓怪人伽西莫多,郁達夫筆下那個獨自在海外求學(xué)的“他”,曹文軒筆下離開油麻地之后的杜小康……
我們讀他們的故事,似乎也能感受到與人交往時的緊張與恐懼。
我的同事希臘文教師別里科夫兩個月前才在我們城里去世。您一定聽說過他。他也真怪,即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著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他總是把雨傘裝在套子里,把表放在一個灰色的鹿皮套子里;就連那削鉛筆的小刀也是裝在一個小套子里的。他的臉也好像蒙著套子,因為他老是把它藏在豎起的衣領(lǐng)里。他戴黑眼鏡,穿羊毛衫,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他一坐上馬車,總要叫馬車夫支起車篷??傊?,這人總想把自己包在殼子里,仿佛要為自己制造一個套子,好隔絕人世,不受外界影響?,F(xiàn)實生活刺激他,驚嚇他,老是鬧得他六神不安。也許為了替自己的膽怯、自己對現(xiàn)實的憎惡辯護吧,他老是歌頌過去,歌頌?zāi)切臎]存在過的東西;事實上他所教的古代語言,對他來說,也就是鞋和雨傘,使他借此躲避現(xiàn)實生活。
別里科夫把他的思想也極力藏在一個套子里。只有政府的告示和報紙上的文章,其中規(guī)定著禁止什么,他才覺得一清二楚??吹接袀€告示禁止中學(xué)學(xué)生在晚上九點鐘以后到街上去,他就覺得又清楚又明白:這種事是禁止的,好,這就行了。但是他覺得在官方的批準或者默許里面,老是包藏著使人懷疑的成分,包藏著隱隱約約、還沒充分說出來的成分。每逢經(jīng)過當局批準,城里開了一個戲劇俱樂部,或者閱覽室,或者茶館,他總要搖搖頭,低聲說:
“當然,行是行的,這固然很好,可是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p>
(節(jié)選自契訶夫《裝在套子里的人》)
別里科夫的“社恐”,與他所處的時代有著不可分割的關(guān)系。《裝在套子里的人》創(chuàng)作于黑暗的沙皇統(tǒng)治時期。當時,統(tǒng)治者查封進步刊物,禁止言論自由,試圖禁錮人們的思想。契訶夫用怪誕夸張的手法,塑造了這個因為害怕而恐于社交的人物形象。
別里科夫什么都怕。他害怕別人的眼光,害怕別人的笑聲,甚至害怕別人做出的與他無關(guān)的事牽扯到他。他試圖逃避現(xiàn)實,不想和外界有任何交集,把自己的身體裝在“套子”里;可他又不得不面對復(fù)雜的社會關(guān)系,于是他竭力把自己的情感、思想也封閉在“套子”里。
她一直閉著雙眼,但卻聽見一個粗啞的聲音溫柔地向她說道:“別害怕。我是你的朋友,我是來看你睡覺的。我來看你睡覺,這對你沒有什么壞處吧,不是嗎?當你閉著眼睛的時候,我在這里看你有什么關(guān)系呢?你瞧,我躲到墻后面去了,你可以睜開眼睛了。”
這幾句話的聲調(diào)里含有比這幾句話本身更為慘痛的成分,受了感動的埃及姑娘睜開了眼睛,他真的已經(jīng)不在窗口了。她走到窗前去,看見那可憐的駝子坐在墻角,帶著痛苦的順從的表情。她努力克制住對他的厭惡,向他溫和地說:“來吧。”看見埃及姑娘的嘴唇在動,他以為她是在趕他走,于是他站起來,低著頭一跛一跛地慢慢走開去了,甚至不敢抬起充滿失望的眼睛向那姑娘看一眼?!皝戆?!”她喊道,可是他繼續(xù)走遠了。于是她沖出小屋向他跑去,抓住了他的胳膊。感覺到姑娘的接觸,伽西莫多便渾身哆嗦起來。他抬起懇求的眼睛,看見姑娘想把他拉到她身邊去,他臉色就又變得又歡快又溫柔。她想把他拉進小屋,可是他堅持要待在門檻上?!安?,不,”他說道,“鴟鸮可不能到云雀的窩里去。”
…………
他從衣袋里掏出一只金屬的小口哨說:“拿去吧。你需要我的時候,你想叫我來的時候,你不太害怕看見我的時候,就把這只口哨吹響吧。口哨的聲音我是聽得見的?!?/p>
他把口哨放在地上便走了開去。
(節(jié)選自雨果《巴黎圣母院》)
伽西莫多長相丑陋,性格古怪,他十分自卑。他深深地愛著愛斯梅拉達。他贊美愛斯梅拉達是“云雀”,貶低自己是“鴟鸮”。強烈的對比,讓他感到自身命運的不幸。
但伽西莫多又是非常細心、體貼的,他給了愛斯梅拉達一個口哨,他說:“你不太害怕看見我的時候,就把這只口哨吹響吧?!鄙屏肌⒄嬲\的品質(zhì)集中到一個如此丑陋而卑微的人身上,反差極為強烈。作為浪漫主義作家,雨果用溫柔的筆調(diào)描寫伽西莫多,表現(xiàn)出他對底層民眾和弱勢群體的深切同情。
他的憂郁癥愈鬧愈甚了。
他覺得學(xué)校里的教科書,味同嚼蠟,毫無半點生趣。天氣清朗的時候,他每捧了一本愛讀的文學(xué)書,跑到人跡罕至的山腰水畔,去貪那孤寂的深味去。在萬籟俱寂的瞬間,在天水相映的地方,他看看草木魚蟲,看看白云碧落,便覺得自家是一個孤高傲世的賢人,一個超然獨立的隱者?!褂薪舆B四五天不上學(xué)校去聽課的時候。
有時候到學(xué)校里去,他每覺得眾人都在那里凝視他的樣子。他避來避去想避他的同學(xué),然而無論到了什么地方,他的同學(xué)的眼光,總好像懷了惡意,射在他的背脊上面。
上課的時候,他雖然坐在全班學(xué)生的中間,然而總覺得孤獨得很;在稠人廣眾之中,感得的這種孤獨,倒比一個人在冷清的地方,感得的那種孤獨,還更難受??纯此耐瑢W(xué)看,一個個都是興高采烈的在那里聽先生的講義,只有他一個人身體雖然在講堂里頭,心思卻同飛云逝電一般,在那里作無邊無際的空想。
好容易下課的鐘聲響了!先生退去之后,他的同學(xué)說笑的說笑,談天的談天,個個都同春來的燕雀似的,在那里作樂;只有他一個人鎖了愁眉,舌根好似被千鈞的巨石錘住的樣子,兀的不作一聲。他也很希望他的同學(xué)來對他講些閑話,然而他的同學(xué)卻都自管自家的去尋歡樂去,一見了他那一副愁容,沒有一個不抱頭奔散的,因此他愈加怨他的同學(xué)了。
(節(jié)選自郁達夫《沉淪》)
郁達夫用細膩的筆觸,挖掘了一位身在異國他鄉(xiāng)求學(xué)的年輕人苦悶的內(nèi)心世界。文中的“他”在日本留學(xué),深切體會到了身為弱國子民的自卑感,以致產(chǎn)生害怕與外部世界接觸的心理。
無形的自卑感、疏離感,使“他”藏身在書海之中,流連于人跡罕至的山水之間。與其說“他”享受孤獨,不如說“他”享受逃離。因為“他”無法在熱鬧的校園里感受到善意,他的所思所感,沒有一點不是失望,他周遭的世界,沒有一處不是憂傷。
油麻地家底最厚實的一戶人家,就是杜小康家,但它竟在一天早上,忽然一落千丈,跌落到了另一番境地里。杜家的獨生子杜小康失學(xué)了,只好跟著父親去放鴨。
小木船趕著鴨子,不知行駛了多久,當杜小康回頭一看,已經(jīng)不見油麻地時,他居然對父親說:“我不去放鴨了,我要上岸回家……”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朧朧的樹煙,就什么也沒有了。
杜雍和沉著臉,絕不回頭去看一眼。他對杜小康帶著哭腔的請求,置之不理,只是不停地撐著船,將鴨子一個勁趕向前方。
…………
已經(jīng)是陌生的天空和陌生的水面。偶然行過去一只船,那船上的人已是杜雍和杜小康從未見過的面孔了。
…………
日子一天一天地過去了,父子倆也一天一天地感覺到,他們最大的敵人,也正在一步一步地向他們逼近:它就是孤獨。
與這種孤獨相比,杜小康退學(xué)后將自己關(guān)在紅門里面產(chǎn)生的那點孤獨,簡直就算不得什么了。他們一連十多天遇不到一個人。杜小康只能與父親說說話。奇怪的是,他和父親之間的對話,變得越來越單調(diào),越來越干巴巴的了。除了必要的對話,他們幾乎不知道再說些什么,而且,原先看來是必要的對話,也可以通過眼神或者干脆連眼神都不必給予,雙方就能明白一切。言語被大量地省略了。這種省略,只能進一步強化似乎滿世界都注滿了的孤獨。
(節(jié)選自曹文軒《草房子》)
杜小康原是油麻地最富庶人家的“大少爺”,突然之間淪為家境一貧如洗的失學(xué)少年。杜小康被迫退學(xué)后,跟隨父親離開了油麻地。
文中的人物言語被大量省略了。父子之間,像是一場默劇。他不再是那個開心的孩子,他變得沉默,郁郁寡歡。
杜小康眼前一望無際的蘆葦蕩,給人一種永遠也無法逃離的感覺。文中用環(huán)境中異常的“靜”來烘托人物的恐慌。這種對比,使杜小康的恐懼更加真實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