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俊
“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是“學習者能動地參與教學的總稱”,亦即“通過學習者能動地學習,旨在培育囊括認知性·倫理性·社會性能力,以及教養(yǎng)·知識·體驗在內的通用能力。因此,發(fā)現學習、問題解決學習、體驗學習、調查學習等,均屬于‘深度學習的范疇”。在深度學習中,學習者圍繞問題,引出種種思考與解決方法,教師則判斷他們此時“知道了什么”、“能夠做什么”,從而規(guī)約學習規(guī)則,并展開一系列旨在問題解決所需的知識與技能的探究活動。
中職學校學生數學學習基礎相對比較薄弱,更要進行深度學習。這個深度,不是一般意義上的知識技能的難度和深度(難度應按中職學校數學課程標準設置),而是教學設計中一方面要在提高學生能動性上下功夫,讓學生在體驗性探究活動中獲得知識和技能;另一方面在提升學生問題解決的素養(yǎng)上下功夫,從而實現適應于中職學生的深度學習。
在深度學習理念指導下,中職學校的數學定理、公式的教學設計步驟及注意事項如下。
一、了解情況,明確學生學習的深度
要了解學生認知基礎和學習特點,做好學情分析,以使教學設計適合學生,否則不可能產生良好的教學效果;要鉆研教材和中職數學課程標準,明確學生要掌握的知識技能,應培養(yǎng)的核心素養(yǎng)。
二、設計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獲得定理、公式的探究式活動
一般有5個環(huán)節(jié):①設置問題情境;②假設推測;③活動驗證;④做出結論;⑤再度延伸。自己發(fā)現的,才是最深刻的。波利亞說:“學習任何知識的最佳途徑都是由自己去發(fā)現,因為這種發(fā)現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內在規(guī)律、性質和聯(lián)系?!敝挥兄匾晫W生的學習過程,讓學生人人參與研究,使學生新知的過程變?yōu)檠芯繂栴}的過程,才能最大限度地促進學生的發(fā)展。事實上,通過讓學生經過仔細觀察、認真分析、歸納與猜想,自主生成公式和定理,既有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又有利于對公式和定理的理解。當然,這里所說的理解,是基于學生自身情況達到的理解,是一種學生自己認為能自圓其說、合情合理,未必是對公式和定理的嚴格證明。
需要強調的是,對于公式和定理的證明應結合學生群體的認知水平,盡量簡潔明了。教學中應避免僅僅為了證明而證明,為了展示教師水平而進行教學設計,而應抓住重點:“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公式和定理,更加準確地運用公式和定理”。
三、設計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的定理、公式精加工活動
學生獲得定理和公式后,馬上對其進行精加工,有利于促進學生對公式和定理的理解,也有利于學生正確地運用公式。一是要設計活動,引導學生從多種角度闡釋公式和定理,用多種形式表達公式和定理,例如,讓學生舉例說明自己是如何理解的;二是設計公式和定理使用條件的辨析活動,讓學生辨明如何運用才是正確的,這是準確運用公式和定理解決問題的保證。
四、設計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的定理、公式練習鞏固活動
設計數學公式和定理的教學時一定要設計練習和反饋。因為數學公式和定理的教學目標一定有學生能正確使用數學定理,也是教師檢測學生學習效果的主要依據;同時,讓學生用公式定理解題也是培養(yǎng)學生活學活用新事物的能力的重要形式和方法;但在設計練習題目時,一定要注意依據課程標準設置難度,特別是逆向運算,中職學生往往是比較吃力的,一定要循序漸進。此外反饋一定要及時,不然學生形成一定的錯誤理解之后再糾正就不容易了,在這方面要注意借助信息工具。
五、設計學生實現深度學習的定理、公式辨析遷移活動
設計辨析活動,一方面讓學生認識所學公式的相互聯(lián)系,另一方面幫助學生建立公式和定理與已學公式和定理的多方聯(lián)系,及時將當前公式和定理納入到已有認知結構的適當位置,形成具有較強功能的新的認知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