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春華
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如一樽巨鼎,家庭、學校、社會就是鼎之三足,三者需緊密結合,缺一不可。在中等職業(yè)學校的德育工作中,家校聯系可以說是家常便飯,如何有效做好家校聯系工作,從而形成教育合力,一直都是我們一線班主任探索努力的一個重要方面。蘇霍姆林斯基說:“若只有學校而沒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沒有學校,都不能完成培養(yǎng)人這一極其艱巨而復雜的任務。”家庭和學校是青少年成長的兩個最重要的場所,它們對中小學生的成長影響最大,也最為直接。在新形勢下,家校合作已經成為教育改革中不容忽視的課題,如何處理好學校與家庭在教育中的權責關系成為核心問題。因此,我們要著力構建新型家校溝通機制,確保家校形成合力,引導教育朝著高質量的方向發(fā)展。構建家校溝通機制能夠發(fā)揮極大的作用。大多數中小學生有很強的個性,有獨特的價值觀,對家長和教師的依賴性比較強,與互聯網關系密切并易深陷其中。面對這樣的教育對象,如果教師與家長不能攜起手來,就可能阻礙學生的成長和發(fā)展。而有效的家校溝通機制能夠協調家校之間的關系,確保家長與教師更好地獲取學生的學習生活信息,了解他們的思想動態(tài),進而有針對性地采取措施進行干預和引導,使得教育生態(tài)朝著高質量的方向發(fā)展。要構建家校溝通機制,必須做好以下幾個方面的工作。
首先,轉變觀念。幫助家長認識到學生交給學校不僅是學校和老師的事,家長成為學校教育的同盟軍,而不再是看客;老師也要認識到學生的教育主要不是在家庭,應該是家校共育。就是通過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來共同培育學生。因為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各有其特點,它們相互聯系,相互作用,相互影響。學校教育如果忽視家庭教育的影響必將因孤軍作戰(zhàn)而難以奏效;家庭教育如果與學校教育方向不一致,就會使孩子不知所措,家庭教育也將舉步維艱。所以,教育的成果取決于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是否協調一致,形成合力,成為互補過程。
其次,秉持學生發(fā)展理念,構建家校溝通平臺。要結合學校實際情況和家庭教育實際情況,合理地實現對應溝通平臺的架構,實現信息技術與家校共育機制的深度融合。具體來說,需要關注的節(jié)點有3個。其一,構建學生家庭數據信息庫錄入學生的基本信息、家庭情況信息、學籍信息等,并且建立實時更新和動態(tài)管理機制,以確保家校合作在信息對稱的環(huán)境下開展。其二,將QQ群、微信群、校訊通平臺巧妙地融為一體,以確保多媒體網絡平臺得以架構,確保信息可以更好地交互。家長依靠手機就可以了解學校的動態(tài),比如學科教育教學的改革、師資結構的調整、學生在校的學習、生活和遵守紀律的各方面情況。其三,注重信息反饋平臺的構建。鼓勵家長依靠這個平臺向學校領導和教師及時反饋自己的意見和建議。同時,學校可以迅速響應,以確保家校合作朝著正確的方向運行。
最后,優(yōu)化家校合作形式,建立新的合作環(huán)境。家校合作形式需要進行改革和優(yōu)化,以便塑造良好的合作環(huán)境和氛圍,在此基礎上使得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可以更好地融合在一起。具體來說,學校和班級要做好以下3項探索工作。其一,積極采用遠程家訪方式,依靠新媒體與家長進行交流,以確保教師與家長溝通無礙、合作順暢。其二,多采取家長訪校方式和教師家訪相結合,以家長會、校園開放日為契機,邀請家長走進校園,與學校領導、班主任和任課教師進行全方位交流;教師則可以利用假期或周末對學生進行家訪,及時了解學生在家情況和向家長反饋學生在校表現情況,共同商量教育對策。其三,建立家長督導機制,請家長定期對班級的教育教學管理工作進行督導、檢查,找到其中存在的問題,然后尋求有效的解決機制予以改善。這樣能促使家庭教育與學校教育更好地融為一體。很明顯,上述3種方式各有千秋,有時候可以協同使用。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是祖國的未來,只有家校結合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教育的成功,使學生健康快樂、全面發(fā)展,為幸福人生奠基!